研究探讨德化窑“蕴玉瓷庄”及“博及渔人”款的问题.

合集下载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 2005-04-14 11:00 霍吉淑(英·大英博物馆) 王芳翻译阅读:4977明代德化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是粗糙的甜白胎、施泛冰蓝或浅玫瑰红色泽的奶油色亮泽釉的器皿和人像,烧制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德化窑。

在西方这些单色白瓷器因19世纪中叶法国鉴赏家使用的术语“中国白”而闻名。

因为19世纪的法国独步于中国瓷器和其他手工艺品的鉴赏、研究领域,故用来描述这些器物的许多词汇都出自法语。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是世界上明清德化陶瓷收藏最多最好的之一,约有一千件;主要由帕特里克·唐内利积累而得,但少为人知的是,还有其他的收藏家如奥古斯塔·沃勒斯顿·弗兰克斯爵士和乔治·尤默弗坡卢斯也有收藏。

事实上,唐内利遗赠自己的庞大收藏之前,他形容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就范围和品位来说已然非凡”。

显然涵盖明代收藏的全部于本文的编目是太多了,故从这大量收藏中仅选择15件文物于此。

其他的明代德化器物将另卷与清和现代德化器并述。

选择这些器物是因为他们半数以上就铭文或海洋考古资料可确切地断为明代。

有铭文或海洋考古记录的包括1件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1),1610年的瓷塑像(见编目17:8)和1643年的“哈彻”沉船打捞的6件德化器,后者包括3个盒、1个杯、1个碗和1件水注(编目17:2—17:7)。

无法定年的物品仅限于明代的佛像和民间神像。

不像景德镇,在德化不设御窑厂,年款在此使用甚少,但主要在明晚期和清朝许多匠人在作品上签名或钤自己的印鉴或钤作坊名于皮革般坚硬的瓷土胎上。

这种在个人手工制品上签名的做法与宜兴陶工在紫砂茶具上刻划或钤印名款类似,在中国陶瓷业圈他处使用甚少。

对这种款识的兴趣导致某些当时匠人名声鹊起,如何朝宗,他的签名为后人仿制。

对于签名的兴趣与贵族阶层当时时兴的鉴赏趣味紧密相关。

德化瓷器的款识有上釉前刻划的,釉深入到笔划里,也有在上釉前用铁锈色或釉下蓝彩书写的。

屈斗宫、盖德碗坪仑出土——福建博物院珍藏德化瓷

屈斗宫、盖德碗坪仑出土——福建博物院珍藏德化瓷

028屈斗宫、盖德碗坪仑出土——福建博物院珍藏德化瓷摘要:德化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产瓷地之一。

德化瓷由宋至今近千年的发展,与江西景德镇、湖南的醴陵合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享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

本文通过以福建博物院藏德化的珍品瓷器为线索,从藏品的年代、来历及特点等方面来进行论述,以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中国白;福建博物院;文昌帝君;何朝宗塑观音立像中图分类号:K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 02—028—(03)Unearthed in Qudougong、Wanpinglun in Gaide Town— Fujian Museum Collection "Chinese White"0引言 1989年福建省博物馆与冯平山博物馆联合在香港举办德化窑古陶瓷标本展览。

在此次展览中的展品共147项,大部分都是考古队员从德化古窑址发掘和搜集得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馆藏的传世珍品,并且首次公开亮相,以提高人们对福建德化窑的认识。

在福建省博物馆藏德化瓷的精品近上百件,有形神兼备的人物塑像,又有精巧别致的文房雅玩,还有庄重典雅的陈设器皿,件件形制丰富多彩,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1德化瓷的始烧年代 史料记载“德化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

现在传世的德化瓷器都是明清时期的遗物,可是在宋代国内虽有出土,但不被人认识,也不见于文献记载。

当时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州旅行买一些德化瓷器带回国,据说至今还藏于威尼斯圣马哥收藏所,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所记载。

这是14世纪以来,目前外国学者对其最早年代的看法。

然而在国内的五十年代,由于考古学界未涉及该领域,故也只能用旧文献和传世品来研究问题。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曾先后亲自来德化进行实地考察,终于在浔中屈斗宫“发现了堆积宋及元代碎瓷片的地方多处”,实属一次重大的发现。

1976年时任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员曾凡同志主持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元“白釉似乳白色”的瓷器;然而在盖德碗坪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又意外地发现了宋代的青白瓷和其它釉色瓷,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化陶瓷市场分析

德化陶瓷市场分析

德化陶瓷市场分析前言德化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乡,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和文化。

德化陶瓷市场作为中国陶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德化陶瓷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格局,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一、市场现状1.1 市场规模截至目前,德化陶瓷市场的规模约为XX亿元,占据中国陶瓷市场的XX%份额。

市场主要集中在陶瓷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相关配套服务。

1.2 产品结构德化陶瓷市场的产品结构多样,主要包括仿古青瓷、现代彩瓷、日用陶瓷等品类。

其中,仿古青瓷在市场中占据一定比重,备受消费者认可。

二、市场发展趋势2.1 产品升级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设计的不断追求,德化陶瓷市场正逐渐向品质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诸如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产品品质等。

2.2 拓展销售渠道随着电商的兴起,德化陶瓷市场正逐渐向线上拓展,通过网络销售拓展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同时,开拓海外市场也成为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竞争格局3.1 主要竞争对手在德化陶瓷市场中,主要竞争对手主要包括A公司、B公司和C公司等知名陶瓷品牌。

这些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2 竞争策略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各家陶瓷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注重品质和创新,以及提升售后服务等措施。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德化陶瓷市场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未来,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德化陶瓷市场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对德化陶瓷市场的分析,希望能为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XXX. (20XX). 《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陶瓷科技》, (XX), XX-XX. 2. XXX. (20XX). 《德化陶瓷市场调研报告》. 《经济导刊》, (XX), XX-XX.。

德化仿古瓷浅谈

德化仿古瓷浅谈

德化仿古瓷浅谈陶瓷,这一泥与火的艺术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生活、科技进步、艺术成就、民俗风尚以及地方特色等等广泛的文化内涵。

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和艺术品,也是历史文明的重要标志。

因此,存世稀少的古陶瓷,就成为考古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各国博物馆、文物店、古玩铺寻求的稀珍,尤其是名窑、名瓷产品,名家作品,更加备受青睐,视若价值连城的瑰宝。

可惜,属于易碎品的古陶瓷,历经历史沧桑的颠扑,延至后世,完美者已所存无多。

名瓷名作,更加风毛麟角,重金难寻。

后代专家出于对古名瓷的喜爱和探索其烧制技术奥秘,不惜代价地进行研究恢复。

同时也有一些古董商人为牟取暴利,千方百计委托能工巧匠加以仿制,藉以以假乱真,于是也就诞生了仿古瓷。

以善制白瓷和瓷雕名驰中外的德化窑,是中国陶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瓷坛也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历代各大名窑一样,既有名瓷名作问世,后代也就有些仿古产品制作流传,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浅探,以求教于专家。

一、德化仿古瓷产生原因和时代具有优质丰富资源和优秀技艺传统的德化窑,经过宋元二代的发展,至明代登上了一个开拓的新高峰,在窑炉改革、优质瓷研制、瓷雕艺术三个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诞生了被国际上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被日本人称为“串窑的始祖”的“蛋式窑”和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的艺术瓷雕,使德化瓷器在国内外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明代德化窑的能工巧匠,利用当时较先进的蛋式窑的适当装烧窑位和当地的优质瓷土原料,研制成功的象牙白瓷种。

或白中泛黄,宛如象牙;或纯白如脂,形若奶油;或白中蕴红,尤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奶油白、乳油白、天鹅绒白和孩儿红等等的美称,这些不同名称的瓷器,虽是由于受到烧成中不同温度和气氛影响而产生略有不同的瓷色,但仍以白为主,属于白瓷,并具有晶莹温润,如脂似玉,优美绝伦,举世无匹的同一瓷质。

故被国际上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而称为“中国白”。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 独特的韵味,不仅是 艺术的结晶,更是中 国文明历史的见证
博物馆的布局让我仿 佛穿越时光,亲身感 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 和匠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三、调研感悟
1. 关于历史
通过深入调研德化白 瓷展,我更加深刻地 认识到中国陶瓷工艺 的历史渊源
每一件德化白瓷背后 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这种历史感让 我对中国传统文明有 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2. 关于实践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知识,也为实践学习提供了机会 在参与互动展示和数字化解说的过程中,我更深切地理解了博物馆在文��保护和教育中 的责任和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四、总结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德化白瓷展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的展览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 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深刻而感性的文化之旅 通过本次调研,我不仅对德化白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传承中的 角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次调研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我未来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学术与 实践探索打下了基础
xxxxxxxxxxx
-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 白瓷展调研报告
目录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 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前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守 护者和传承者,致力于向世人展示中国灿烂 的历史文化 本次调研专注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德化白 瓷展,以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文化内涵以 及对观众的艺术教育作用

德化窑概况

德化窑概况

德化窑概况德化瓷概况一、产地:今福建省中部德化县。

地处戴云山山区。

二、窑址:目前已发现249处,其中宋元窑址42处,明代窑址30处,清代窑址177处,民国窑址55处。

散布于德化县内,分布广,规模大。

三、历史分期概况:1.晚唐,五代时期—青瓷。

2.宋元时期—青白瓷繁盛期,兼有白瓷,青瓷,酱色釉瓷。

3.明代—白瓷,青花。

晚明为白瓷全盛期。

4.清代—白瓷,青花。

清初为清花瓷全盛期。

5.民国时期—白瓷,青花。

白瓷仿明清为主;青花多为民间日用器。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窑青瓷:一、胎釉特征:胎骨发灰,成型工艺粗糙。

釉呈青黄,青褐色,含铁量高。

二、烧造工艺:采用托座叠烧法,窑温偏低。

三、器型种类:碗,碟,双耳罐,盘口壶等日用器。

四、与宋,元以后德化窑白胎青白瓷,白瓷完全不同。

晚唐,五代德化窑制品为青瓷特征,且较为粗糙。

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一、概述:宋元时期德化窑烧造白胎白釉瓷器,因白釉中少量三氧化二铁转变成低价铁,而釉成淡青色,即青白釉。

宋元德化窑以产青白瓷为主流,兼烧部份白瓷,青灰,青绿等杂釉。

德化瓷属软性瓷,烧制温度历代变化不大,均在1250—1280度之间,高于1300度,则易变形。

二、第一期:北宋早中期约北宋960年建朝初至1080年代哲宗元佑年初,约120年间。

德化白胎瓷器的初创阶段,产品以碗,碟类简单日用器为主。

胎色白中带淡灰,黄,米黄。

多为较深圈足,削足较粗糙。

釉色浅黄,灰黄为主,少见青白,施釉多至足上部,底足露胎。

装饰多为素面,亦有碗,盘内心划花,莲纹,蕉叶纹,简单,对称,为五代—宋初风格。

三、第二期: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约哲宗,徽宗以降150年左右。

此期为青白釉鼎盛期,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

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色。

胎质细腻,胎体薄而坚硬。

釉层较薄,清澈滋润。

一般无开片,少数因冷却及土沁而开细小鱼子纹片。

青白釉色调不一,深者呈浅绿,淡者近白色,亦有泛灰,泛黄者。

纯白釉釉色洁白。

施釉至足上,底足露胎。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引言德化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窑口之一,产生了众多精美的陶瓷作品。

其中,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的背景和审美特征。

德化窑的背景德化窑建于唐朝,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地处福建陶瓷文化的中心地带。

该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以制作陶瓷器闻名,而德化窑作为当地的重要窑口,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德化窑的窑烧技术先进,釉料制作精良,成为制作各类陶瓷器的重要基地。

而德化窑观音造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德化窑观音造像的审美特征细腻的造型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以其细腻的造型而著称。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面部表情,还是衣纹、手势等细节,都处于精细雕刻的状态。

这些细腻的造型表现力丰富,能够让人感受到观音菩萨的慈悲之情。

纤巧的工艺德化窑观音造像以其纤巧的工艺而备受赞誉。

在制作过程中,陶匠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和雕刻,使得观音菩萨的身形呈现出曲线流畅、比例协调的美感。

不仅如此,他们还注意在舒展的衣袖、细长的手指等部位表现出美感,使得整体观音造像显得纤巧柔美。

生动的表现力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具有生动的表现力。

通过巧妙的刻画和细腻的彩绘,观音菩萨的神态和特征真实地展现出来。

她的面部表情,如微笑、凝视等都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安抚感。

同时,身姿的动态感也立体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得观音造像充满了生命力。

丰富的装饰德化窑观音造像的装饰十分丰富。

除了基本的衣袍装饰外,还经常添加一系列装饰物,如蓮花、宝珠、佛珠等。

这些装饰物注重细节,不仅突出了观音菩萨的高贵形象,还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审美。

结论明清时期的德化窑观音造像以其细腻的造型、纤巧的工艺、生动的表现力和丰富的装饰而成为瓷器艺术的瑰宝。

这些特征使得德化窑观音造像在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注】以上内容主要参考了相关文献和专家观点,对德化窑观音造像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入。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浅探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浅探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璎珞的起源与中国化发展历程1.1 璎珞的起源和释义璎珞(梵语Mukta…hara/Ratnavali),为梵语“积由罗”的意译,原意为成串的宝石或珍珠等,是古代南亚次大陆地区贵族佩戴于身上以彰显身份地位的一种用珍珠、宝石等串成的胸饰。

与其有关联的是戴在头部或颈部的花环装饰物——花(华)鬘(梵语Kusuma…mala),二者区别在于前者为矿物质,后者为植物质,用途基本相同[1]。

人类早期的审美文化往往与宗教相关。

璎珞在古印度《梨俱吠陀》和两大史诗中亦多处提及,成为传说中象鼻女神、吉祥女神等天神佩戴的饰物。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和礼仪注重首饰的佩戴,璎珞逐渐成为佛教中菩萨、天王等塑像、绘画中的庄身饰品。

在《华严经》《法华莲华经》等佛教经典中亦多次提及璎珞、七宝璎珞在菩萨诸神庄身上的供养、装身的作用,是应世间众宝所成而有“无量光明”,具有美化心灵、净化身心的特征。

后期亦将其佩戴部位扩大到手部、脚部和臂部[2]。

如出土于那烂陀的观世音菩萨像(图1),观音左手持法器自然下垂,右手上举结印,半跏坐于莲座上,头戴高宝冠,浑身满饰璎珞。

1.2 璎珞的中国化发展历程随着佛教东传和佛造像的本土化,璎珞的装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逐渐具有了我国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

据相关研究,隋朝及之前,观音菩萨的颈饰大多为扁平、有宽度的圆盘状珠链或项圈两种形式,上饰以类似于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前部菩萨的双兽胸饰、鬼头等[3],风格与印度健陀罗时期比较接近,粗犷沉重,形式、材质和艺术制作相对粗糙、简单。

唐代以后,璎珞的色彩、形式日益丰富和精致化,更富有创造性。

装饰元素的多元化、本土化也意味着其装饰风格的确立和成熟。

至明清时期,观音菩萨塑像的璎珞逐渐从最开始的首饰转变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符号和装饰图案。

2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璎珞类型赏析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造型富于变化,精巧纤细,观音形象大多丰满端丽、圆润生动,多为观音塑像中的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探讨德化窑“蕴玉瓷庄”及“博及渔人”款的问题
研究探讨德化窑“蕴玉瓷庄”及“博及渔人”款的问题 7小时前
德化窑是中国南部的重要窑场,属民窑体系,文献上极难找到有关的记载,只是在物产等方面一笔带过。

这给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尤其是给国内外的收藏家们带来很大的困难。

下面就部分专家提出的“蕴玉瓷庄”及“博及渔人”款问题作个探讨。

“蕴玉瓷庄”是清朝光绪年间在德化县城内程田寺格经营陶瓷雕塑作品的店号,该店是瓷雕大师苏学金开设的,用来经营销售自己作坊生产的瓷雕作品。

; n* B9 v' i! _. D& B; W
据德化县浔中镇宝美村龙井苏氏族谱记载:苏学金名光铨,龙井苏氏第十七世苏德明之第五子,生于同治己巳年(公元1869年)十一月十六日巳时,卒于
***己未年(公元1919年)正月十二日申时。

其父德明,邑武生,善雕塑,系民间泥塑木雕巧匠。

学金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从父学艺深得家传,博采众家之长。

作品大多为传统题材,诸如立莲、立龙、立鱼、坐岩、送子、善才、披坐等各式观音、如来、罗汉、弥勒、达摩、八仙、和合二仙、寿星、文昌等神仙佛像外,还有仿明代的雕塑作品和各式杯、炉、瓶等。

造型精巧别致,雕刻工细人微。

盆景组雕和仕女类人物雕塑等都以讲究脸形、神态、衣纹、结构为重。

生产方法采用粘土模印制,成型后捏塑雕刻。

字串9 % Q4 N5 P U K# B/ \. i
其神仙佛像作品神态慈祥、端庄,使人感觉可敬可亲。

整个造型结构合理,线条流畅,衣纹飘逸,深带明代的风格手法。

在瓷花盆景的捏塑上,讲究动静结合,有的繁花满树,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雪吐香,老干满腹经纶,新技挺
拔秀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各种仕女人物作品脸形可爱、秀美,神态天真活泼,线条深浅处理得当,衣纹流畅、洒脱。

得意作品精雕细刻,且在背部盖有“蕴玉”、“苏蕴玉”或“博及渔人”等印章。

“蕴玉”是取店号为印;“苏蕴玉”取店号前加上姓作为作者的字号为印;“博及渔人”取自己愿望的文字组合为印,用来勉励自己的努力方向。

少数作品在底部或背部还手写有“苏学金手制”、“蕴玉学金自造”等手写款。

0 a& V) u8 g0 L4 C
. }% {4 W4 R# T B7 x& u7 Q
苏学金制作的达摩作品为土模印制,主体由两半来合成,头部采用插装的方法。

底部手压迹明显,并刻有他本人的亲笔下款“蕴玉学金自造”,背后盖有一方形印章“博及渔人”,该印章的尺寸为12毫米X12毫米,印章的外框线1毫米,以致印在瓷泥上出现双框的效果。

东方收藏论坛 G. {: |9 _8 J! ^
$ ~" Z2 g0 e; @) _1 X0 R4 E8 @6 O东方收藏,中国艺术品,艺术品投资,古玩市场,古玩收藏,古董收藏,收藏网,古董网,收藏论坛,古董鉴定,艺术品收藏,收藏快报
由于苏学金注重品牌意识,作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瓷庄生意兴隆,产品供不应求,所以,“蕴玉”、“苏蕴玉”、“博及渔人”款的作品的传世数量相当大。

本文现就印章款问题提出几种看法,以求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字串7 《收藏快报》官方论坛|最专业的藏品投资|交流|鉴定|交易|拍卖平台" e2 P |+ _# A" V7 J, ]/ q* s
一、关于“蕴玉”问题东方收藏,中国艺术品,艺术品投资,古玩市场,古玩收藏,古董收藏,收藏网,古董网,收藏论坛,古董鉴定,艺术品收藏,收藏快报, d3 p0 R/ X6 [. u0 i$ h, v( }
东方收藏论坛) ]1 g2 Q2 d# e$ ^, X" T# s% ^
“蕴玉”是一个店号,即按中国传统习惯经营者在办厂、开店前要取一个吉祥类的词语做厂名或店名。

“蕴”字有“包含”的意思,“蕴玉”从字眼上解释是说所经营的产品含玉的份量高,品质如玉、似玉,以此来树立品牌。

在产
品上盖“蕴玉”印章款,是由于产品畅销,生意兴隆,作者为了防伪或为了进一步打出名声,扩大市场的一种做法。

然而作者也没忘记为了保护自我,或为了区别佳作,或为了让后人追忆和记念“蕴玉瓷庄”的主人,在店号印章款前加上自己的姓。

但“苏蕴玉”印章款只在一定时期或在部分产品上使用,当然也不排除其它用意的可能。

+ l5 U" V R5 t. V( c" e( W( ?$ e; d东方收藏论坛
二、关于“博及渔人”问题
0 U6 ~+ \- t& T% h东方收藏,中国艺术品,艺术品投资,古玩市场,古玩收藏,古董收藏,收藏网,古董网,收藏论坛,古董鉴定,艺术品收藏,收藏快报东方收藏,中国艺术品,艺术品投资,古玩市场,古玩收藏,古董收藏,收藏网,古董网,收藏论坛,古董鉴定,艺术品收藏,收藏快报: j& i2 B/ s w' C
从部分产品上同时出现“蕴玉”、“博及渔人”两个款识,或单款使用,说明他们是“蕴玉瓷庄”的印章款,不是客商成批订制的商标。

“博及渔人”有以下几种含义:1、作品多得像渔夫所得不可计数;2、经验丰富得像渔人一样;3、鼓励自己在工艺方面要赶上“渔人”,“渔人”指作者心目中的偶像、或指前代的雕塑师。

总之,该印章款是作者对自己作品所寄予的希望,是个许愿类印章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