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窑知识
简单介绍宋代的五大名窑及其产品的艺术特点。

简单介绍宋代的五大名窑及其产品
的艺术特点。
宋代五大名窑,包括白瓷、青花、釉里红、官窑和元素窑。
一、白瓷:白瓷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其特点是胎体细腻,釉质温润,釉面微灰或无釉,色泽晶莹剔透,表面光洁无瑕,凝重厚重,古朴典雅,浑然天成。
二、青花:青花是宋代瓷器中最有名气的一种,它的特点是釉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釉色淡绿而不淡,烧制时把蓝色釉料浓稠地涂抹在白胎上,以衬托出画花的生动活泼,使之具有青色的神采,令人难忘。
三、釉里红:釉里红的特点是釉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且呈现出淡红色。
它采用紫红色釉料,在白胎上施展技巧,把釉料整体涂抹在白胎上,形成淡紫红色的釉面,使作品具有古朴、淡雅的风格。
四、官窑:官窑是宋代官府专门烧制瓷器的窑口,它的特点是胎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色泽温润,釉色淡而不淡,烧制时釉料统一浓稠地涂抹在白胎上,处理精细,烧制精致,它的细腻、淡雅的风格使官府的器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五、元素窑:元素窑是宋代烧制青瓷的窑口,它的特点是釉质细腻,釉面晶莹剔透,釉色淡而不淡,烧制时釉料统一浓稠地涂抹在白胎上,处理精细,烧制精致,有一种自然的风格,以及独特的现代感。
御窑瓷器知识简介

御窑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类型,因其由皇家官窑生产,专为皇家宫廷使用或赏赐而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对御窑瓷器的知识简介:1. 历史背景:御窑瓷器起源于明朝,当时为了满足宫廷用瓷的需求,皇家官窑开始大规模生产。
此后,清朝、民国乃至近现代,御窑瓷器都一直是皇家官窑的重要产品之一。
2. 生产环境:御窑瓷器是在皇家官窑特定的生产环境中生产的,环境优越,设备先进,技术精湛。
御窑瓷器的工匠们精心制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3. 造型与纹饰:御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极具特色。
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精美华丽,富有皇家气派。
御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寓意。
4. 工艺特点:御窑瓷器的工艺特点十分突出,包括釉色匀净、胎质细腻、画工精湛、烧制技艺高超等。
御窑瓷器上的纹饰线条流畅,构图优美,栩栩如生。
此外,御窑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温度、湿度、时间等工艺参数的要求十分严格。
5. 价值与收藏:御窑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珍品。
御窑瓷器的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同时,御窑瓷器的传承和保护也是瓷器研究的重要课题。
6. 鉴别与保养:御窑瓷器的鉴别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从造型、纹饰、釉色、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御窑瓷器的保养也十分重要,需要保持干燥、避免碰撞和酸碱物质,定期清洗和上蜡保养。
总之,御窑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了解御窑瓷器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御窑瓷器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定窑瓷器知识点总结归纳

定窑瓷器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渊源定窑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代时期,定窑瓷器达到了巅峰时期,成为当时瓷器制作的代表作品。
明代定窑瓷器虽然工艺逐渐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制作规模。
清代定窑瓷器在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成为当时瓷器中的佼佼者。
总体来说,定窑瓷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发展,历经千年而不衰,展现出了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魅力。
二、工艺特点1. 稳定的烧制技术定窑瓷器的烧制技术是其制作的关键,它采用高温烧制的方法,使得瓷器具有坚韧、通透的特点。
瓷胎洁白细腻,釉面晶莹剔透,色泽温润。
这种独特的烧制技术,使得定窑瓷器在中国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精湛的装饰技艺定窑瓷器在装饰上追求简洁大气,注重线条流畅和纹饰精细。
它的装饰多采用刻花、浮雕等工艺,图案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形象传神,富有生动性。
尤其是釉上彩装饰,色调明快,变化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3. 稳定的瓷质定窑瓷器的瓷质特别坚硬,质地致密,釉面平整,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和耐磨性,因此在古代被誉为“玉瓷”。
它不仅能制作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盘、瓶、罐等,还用于制作文玩、香炉等艺术品,显示了其稳定的瓷质。
三、收藏价值1. 文化价值定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瓷器工艺和丰富的艺术创造。
每一件定窑瓷器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因此,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艺术价值定窑瓷器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使其成为了瓷器中的艺术品。
收藏一件定窑瓷器,不仅能欣赏其美感,更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底蕴。
因此,定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备受追捧,成为了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心中的珍品。
3. 经济价值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热,定窑瓷器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
一些珍稀的定窑瓷器作品,如定窑红彩盘、定窑白釉器等,成交价已经超过了亿元。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中国瓷器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关于中国瓷器的相关知识:1. 起源与发展: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
最初的瓷器为陶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渐渐演变成瓷质。
在宋代,越窑、汝窑、官窑等名瓷的产生使中国瓷器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商品。
2. 分类与特点:中国瓷器可以按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窑口等进行分类。
按制作工艺,中国瓷器主要分为手工制作的官窑瓷和民窑瓷;按装饰风格,可以分为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瓷、刻花瓷等;按窑口,可以分为汝窑、钧窑、官窑、定窑、景德镇瓷等。
中国瓷器的特点是细腻、纹饰丰富、造型优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 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以青花为主要装饰的瓷器,流行于明清时期。
青花瓷的特点是用深蓝色的钴料在素瓷上绘制各种纹饰,并利用釉下传统的烧制工艺,使钴料在高温下转化成青蓝色,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青花瓷的纹饰多样,既有山水人物,也有花鸟虫鱼,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
4. 粉彩瓷:粉彩瓷是指运用粉彩釉技法绘制的瓷器。
粉彩是一种绘画在瓷器上的技法,采用铁红为根本色,辅以各种颜色的釉料,通过层层施釉和多次烧制而成。
粉彩瓷具有色彩明亮鲜艳、画面细腻缤纷的特点,常用于绘制花草、山水、人物等图案。
5. 官窑瓷:官窑瓷是指中国历代由官方专门制作的瓷器。
最早的官窑瓷起源于五代时期,宋代官窑瓷以汝窑、官窑、定窑为代表,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瓷器之一。
官窑瓷以其高贵典雅的造型和纯净无瑕的质地而闻名,出现在官方的重要宴会、庆典和皇室宫殿中。
6. 民窑瓷:民窑瓷是指由民间制作的瓷器。
民窑瓷的产地广泛,代表有龙泉、景德镇、宜兴等。
民窑瓷在造型和装饰上较为丰富多样,窑口众多,技艺也相对较为简单。
不同窑口的民窑瓷品质各异,但都带有浓郁的民间手工艺特色。
中国瓷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干货类瓷器知识点总结

干货类瓷器知识点总结一、瓷器的历史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就已经出现,而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生产瓷器。
汉代时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工艺品之一。
瓷器的历史可以说是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瓷器的种类瓷器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
最常见的有青花瓷、景泰蓝、汝窑、官窑、定窑等。
这些种类的瓷器在制作工艺、图案、釉色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收藏和研究时,需要对这些种类的瓷器有所了解。
青花瓷是一种以青花作为主要装饰元素的瓷器,在景德镇等地都有不少的生产。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而且装饰图案也非常丰富多样,其收藏价值很高。
景泰蓝是一种以紫铜为胎,以蓝色釉装饰的瓷器,其工艺十分精湛,因此一直备受收藏者的青睐。
景泰蓝的装饰图案多半是动植物、人物等,给人以华丽、高贵的感觉。
汝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之一,在宋代就已经有生产。
汝窑的瓷器上的釉色纹路非常独特,而且汝窑的制作工艺非常严格,因此汝窑的瓷器在收藏市场上备受瞩目。
官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名窑,其瓷器制作精美细腻,而且釉色非常丰富。
官窑的瓷器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是瓷器收藏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种类。
定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名窑,其瓷器在制作工艺、釉色、装饰图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的种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如汉白玉、哥窑、越窑、唐三彩等,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三、瓷器的制作工艺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需要多种工艺的结合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瓷土,然后经过成型、干燥、烧制、上釉、装饰、二次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瓷器。
其中干燥、烧制、上釉是瓷器制作中最关键的环节,需要非常讲究火候和技术,否则就会导致瓷器的质量出现问题。
瓷器的装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种类的瓷器装饰风格各有不同,在制作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装饰风格来进行。
南宋官窑的知识点总结

南宋官窑的知识点总结1. 官窑的起源南宋官窑起源于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在南宋时期。
南宋绍兴年间,官窑因为官方的扶持和制度的规范,生产出了大量的优质瓷器,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大名窑。
南宋的各官窑在制瓷工艺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景德镇官窑、汝窑、钧窑、官窑和定窑等。
2. 官窑的特点南宋官窑的瓷器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讲究,窑变釉色多样化,烧成瓷器时往往呈现出浓厚的玫瑰色、淡黄色、青铜色、铁斑点和铁红色等多种釉色,其釉色之美无与伦比,这是其他窑口所不及的。
器型上以瓶、罐、壶、盖盒、钵、盘、碗为主,别具一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味。
3. 官窑的釉色南宋官窑釉色丰富多样,其中以青釉、紫砂釉、白釉、珐琅彩、海水青等最为著名。
青釉是南宋官窑的代表作之一,其青色婉转悠远,浑然天成,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是南宋官窑的镇窑之宝。
紫砂釉在南宋官窑中也有独特的表现,其呈现出深邃浑厚的紫罗兰色,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感。
而白釉和珐琅彩则展现了南宋官窑多彩的一面,其明快的色调和光华的通透性更加丰富了南宋官窑的艺术内涵。
4. 官窑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的烧制工艺十分精湛,采用多种陶土和釉料的混合配方,经过数次研磨、搅拌和过筛,最终制成优质的陶瓷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对制胎、刻花、涂釉、烧造等环节都非常讲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和经验。
烧制时,采用高温还原烧成,使瓷器的釉色更加鲜艳耐久,胎体更加坚韧致密。
5. 官窑的装饰工艺南宋官窑的装饰工艺十分精湛,采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刻线、刻花、划花、轧花、雕刻、泥塑、贴花等,工艺技法相当复杂,尤以泥塑和刻线为代表。
这些工艺手法不仅赋予了瓷器以美丽的外观,更为其增添了不俗的艺术价值。
此外南宋官窑的瓷器上也常出现有字画题款,往往能看到书法工整而又富有韵味的字体,其中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南宋官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其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工艺,使其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
以下是关于中国瓷器的一些基础知识:起源和演变:中国瓷器起源于商代,经过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瓷器。
工艺特点: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包括青瓷、秘色瓷、卵白釉、甜白、祭红、绞胎以及玲珑和釉下彩等。
其中,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名窑和名品。
类别和特点: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中国瓷器可以分为青瓷、秘色瓷、卵白釉、甜白、祭红、绞胎以及玲珑和釉下彩等多种类别。
这些类别各具特点,如青瓷色调纯正、晶莹滋润;秘色瓷胎薄釉匀、色调淡雅;卵白釉色白微青、光润透亮;甜白色彩娇美、造型多样;祭红红而不艳、明丽动人等。
主要窑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瓷窑,如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河南钧窑、河北定窑等。
这些窑口各具特色,如景德镇窑以青白瓷为主,龙泉窑以青瓷为主,钧窑以钧红釉为主,定窑以白瓷为主。
鉴定和鉴赏:中国瓷器的鉴定和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鉴定方面,需要注意器型、胎质、釉色、底足等方面;鉴赏方面,则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窑口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收藏和投资: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收藏热的兴起,中国瓷器的收藏和投资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
在收藏和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真伪鉴别、市场行情分析以及保存保养等问题。
五大名窑名词解释

五大名窑名词解释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价值的陶瓷窑口,包括景德镇、宜兴、汝窑、定窑和越窑。
1.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中国最著名的陶瓷产地,历史悠久。
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粉彩瓷闻名于世。
青花瓷是利用钴料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进行烧制的,色彩鲜艳,釉面晶莹剔透。
粉彩瓷是一种多彩绘画瓷器,釉上彩画有较高的装饰性。
景德镇瓷器意蕴深厚,精湛绝伦,一直以来受到各国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2. 宜兴: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国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的产地。
宜兴瓷器以紫砂壶为代表,是中国传统茶具的代表之一。
紫砂壶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红色的泥料,釉面光滑,手感舒适。
宜兴的紫砂壶因其艺术价值和实用性而受到广泛追捧。
3. 汝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是中国最早的官窑之一。
汝窑瓷器以白釉瓷和青釉瓷为主要特色。
白釉瓷器釉面洁白如玉,形制端庄,素雅洁净,被誉为中国陶瓷制作的顶峰之作。
青釉瓷器瓷胎细腻,釉色青翠明丽,图案优美,是宋代经久流传的经典作品。
4. 定窑: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陶瓷窑口之一。
定窑瓷器以白釉瓷和青釉瓷为主要特色。
白釉瓷器釉面洁白如玉,器形匀称,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古代瓷器造型的典范之一。
青釉瓷器釉色晶莹剔透,品味高雅,历来是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5. 越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瓷窑之一。
越窑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
青瓷釉面深沉莹润,色泽如青天色,是南方瓷器的代表之一。
白瓷器质朴典雅,釉面光滑,形制优美,一直以来备受青睐。
综上所述,五大名窑分别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高超的工艺制作而闻名于世,并且对于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窑口的瓷器不仅是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窑知识
瓷器窑知识
说起窑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
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
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
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
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
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
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
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
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
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阶级窑出现于明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来。
它是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组成,各室依次相连,自下至底形成层层阶级,故称之“阶级窑”。
它集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与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具有节省燃料的长处,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做了较大的改造,由窑门、火
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适合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由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发展演变而成,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
其结构合理,所需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烧造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多类品种瓷器可一次烧成;蛋形窑以柴做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它对于清景德镇瓷器的发展,祈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窑炉又分为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
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
北宋时期,称为“官窑”。
其实早在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但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
史上著名的官窑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的北宋官窑,南宋的修内司窑,明代的宣德窑、万历窑、成化窑,清代的康熙窑、雍正窑、乾隆窑等等。
历代的官窑瓷器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官廷御用瓷,包括赐赍给功臣国戚的赏瓷;二是对外交往的礼品瓷;三是用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瓷。
由于官窑工匠的工艺水平较高,还有专门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生产,并且会将产生的次品严格销毁,所以官窑瓷器一般比较精致,且存世量较少。
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民间的瓷窑即称民窑,历代绝大多数的瓷窑皆数此类,民间的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
窑系形成于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的宋代,元代继续
发展。
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窑系。
各窑系产品多以一个品种为主,如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龙泉窑系的青瓷等,但有时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产品。
相对于官窑产品必须代表皇家意愿,反映统治阶级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题材更加自由、丰富。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这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是我国陶瓷史上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瓷窑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窑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窑系,而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则出现了倾斜,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地区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制瓷业随之衰落,瓷业的重心南移,许多窑工南迁。
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扬天下的“瓷都”。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由于各窑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约着各窑的生产手段、工艺技术、装饰技法,使各窑产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准确鉴别古瓷产地及其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