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合集下载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德化白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种类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烧制技艺。

下面将对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进行分析。

德化白瓷的烧制技艺主要包括原料的准备,塑造成型,烧制和上釉四个过程。

制作德化白瓷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砂、长石和瓷石等。

这些原料经过粉碎、混合等处理后制成坯料。

在塑造成型的过程中,德化白瓷通常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雕工细腻。

通过手工捏、拉、压等方式,将坯料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这一过程需要熟练的技艺和经验,以及对瓷土材料的熟知,才能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作品。

烧制是德化白瓷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

德化白瓷的烧制温度较高,一般在1300℃-1400℃左右。

烧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瓷器的质量和颜色。

在烧制中,德化白瓷的瓷胎均匀细腻,釉面光亮,色泽纯净,具有很高的透光性。

德化白瓷的上釉是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上釉主要是为了保护瓷器不受侵蚀,同时也能增加瓷器的美观和触感。

德化白瓷通常采用无色透明釉或者微微带有青绿色调的釉料。

上釉的过程一般是将釉料均匀地涂刷在瓷器表面,然后再次烧制,使釉料与瓷胎融合在一起。

德化白瓷的烧制技艺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制作德化白瓷需要精细的制作技艺,如捏、拉、压等手法要熟练,能够将坯料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要精准控制,以避免瓷器烧制不足或者过烧导致的质量问题。

上釉的过程也需要细心和耐心,确保釉料均匀涂刷在瓷器表面,以及与瓷胎的融合程度。

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高超的技术,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瓷器作品。

通过对原料准备、塑造成型、烧制和上釉等环节的仔细处理和精心控制,德化白瓷在瓷器制作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使得德化白瓷在当今艺术界仍然备受赞誉。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德化白瓷是福建省德化县的一种传统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法。

白瓷雕是德化白瓷的一种特殊烧制技艺,它将瓷器雕刻与烧制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瓷器雕刻和烧制两个方面对德化白瓷雕的技艺进行分析。

瓷器雕刻是德化白瓷雕的核心技艺之一。

德化白瓷的瓷胎质地细腻坚硬,适合雕刻表现细腻的形象和纹饰。

德化白瓷雕刻的题材广泛,既有人物、动植物等自然界的形象,又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文化题材。

其中以仿古文化题材最为流行,寓意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德化白瓷雕刻的技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雕刻师傅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修养。

雕刻师傅必须对瓷器的材质、特性和制作工艺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雕刻。

他们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感觉,能够创造出精美的雕刻作品。

二是要求雕刻作品形象逼真、线条流畅。

德化白瓷雕刻作品的形象要求逼真,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被雕刻对象的特征和表情。

线条的处理要流畅自然,不生硬不生冷,力求表现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三是要求雕刻作品纹饰繁复、层次分明。

德化白瓷雕刻作品的纹饰丰富多样,常常采用植物的图案和图腾作为装饰元素。

雕刻师傅需要在瓷器上绘制出层次分明的纹饰,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烧制是德化白瓷雕的另一项重要技艺。

烧制过程对雕刻作品的成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要求掌握合适的烧制温度和时间。

德化白瓷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时间大约需要10-15小时。

过高的温度会使瓷器变形或开裂,过低的温度则无法使釉色充分发展,影响作品效果。

二是要求熟练掌握釉料的配方和施釉技巧。

施釉是德化白瓷烧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釉料配方和熟练的施釉技巧能够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色彩效果。

德化白瓷的釉料一般由石英、长石和石灰等原料组成,釉料中的各种成分比例的调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

三是要求熟悉烧制设备和掌握烧窑技巧。

德化白瓷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制作工艺一、引言德化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白瓷质地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以下介绍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到烧制,展现其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

二、选材制作德化白瓷的首要步骤是选材。

选择优质的瓷土和釉料是制作优质白瓷的基础。

德化白瓷的瓷土质地细腻,含铁量低,含有较高的石英、云母等成分,因此烧制出的白瓷洁白无瑕,光泽柔和。

三、制泥选好的瓷土经过清洗、晒干、研磨等工序后,制成细泥。

在制泥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泥料的含水量和细度,以保证泥料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四、成型德化白瓷的制作成型主要包括拉坯、印坯和利坯等工序。

拉坯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拉出形状;印坯则是用模具将泥料印成所需形状;利坯则是用工具将坯体表面修整平滑。

五、修坯修坯是德化白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

经过拉坯、印坯和利坯等工序后,坯体表面可能会有瑕疵或不平整,需要通过修坯来保证坯体的完美。

修坯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以确保坯体表面平滑、光洁。

六、装饰德化白瓷的装饰方法有多种,包括釉下彩绘、刻花、印花等。

装饰的目的是使白瓷表面更加美观,增加艺术价值。

在装饰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装饰方法,并注意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七、烧制烧制是德化白瓷制作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经过装饰后的坯体需要经过高温烧制才能成为白瓷。

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烧成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白瓷的质地和光泽。

同时,烧制过程中还需注意火候和炉内气氛的控制,以防止出现过烧或欠烧的情况。

总的来说,德化白瓷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瓷器制作技艺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白瓷质地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选材到烧制,每一步工序都充满了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德化白瓷制作工艺的持续发展。

德化白瓷工艺美术名词解释

德化白瓷工艺美术名词解释

德化白瓷工艺美术名词解释
德化白瓷是一种著名的工艺美术品,产于中国福建省德化县。

它以瓷质细腻,釉面光滑,色泽纯洁而著称。

德化白瓷的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明清时期,德化白瓷达到了它的巅峰时期,成为了宫廷贡品和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

德化白瓷的工艺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胎体轻薄:德化白瓷的胎体轻薄,而且质地坚硬,敲击声音清脆悦耳。

2. 釉面光滑:德化白瓷的釉面光滑细腻,手感舒适。

3. 色泽纯洁:德化白瓷的釉面洁白明亮,色泽纯净,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4. 工艺精湛:德化白瓷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德化白瓷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餐具、茶具、花瓶、雕塑等。

德化白瓷以其优美的外观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德化白瓷是中国传统的明代德化窑(福建省南平市德化县)所产的瓷器,也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

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料准备、制作成型、饰面修饰、烧制等等。

下面将对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进行分析。

首先是原料准备,德化白瓷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和石英等,其中高岭土含有丰富的铝、硅等矿物质,能够赋予瓷器良好的质感和耐高温的特性。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筛选等工序,得到细腻均匀的瓷土。

其次是制作成型,瓷器的成型分为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德化白瓷主要采用手工成型的方式,由熟练的工匠使用瓷泥搓制成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鼻烟壶、花瓶、盖罐等。

成型时需要注意器物的比例、线条的流畅以及表面的光滑度,这些都是影响瓷器品质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是饰面修饰,德化白瓷的饰面修饰主要采用雕刻和镶嵌等工艺。

雕烧制技艺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德化白瓷的雕刻主要以线刻、阴刻和浮雕等为主。

这些工艺要求工匠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能够将瓷器的纹饰刻画得细腻逼真,线条流畅自然。

镶嵌工艺也是德化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瓷器的装饰,如宝石镶嵌、贵金属镶嵌等。

这些修饰工艺与瓷器的器型、纹饰相结合,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最后是烧制,德化白瓷的烧制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对瓷器的质量和色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化白瓷采用原始木炭烧制,需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得到理想的成品。

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需要根据经验和观察器物的变化,控制火候和氧气供应,以确保瓷器的质感和色泽达到最佳状态。

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料准备、制作成型、饰面修饰、烧制等。

这些工艺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来完成,他们凭借着细致入微的工艺和对瓷器艺术的独特理解,创造了德化白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品质。

德化白瓷作为中国传统瓷器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瓷器文化的独特魅力。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适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德化白瓷是在泥土挖取出进行长时间堆积后再拿来使用的,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瓷土“变得更加纯化精炼",而且德化白瓷与一般“先烧制好毛坯后再拿出来上釉不同,它是在土坯制作成形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如此的烧制工艺,显示出匠师们对所利用的材料的充分认知,对成品取向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样烧制出的白瓷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贴、透雕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

其中,堆贴分为堆花和贴花两个部分,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先是用毛笔蘸泥浆,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器坯外表面堆画成图案;贴花是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在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德化白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为了对德化白瓷的制作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和提升,制定了一系列的执行标准。

本文旨在探讨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引言中,我们首先会对德化白瓷的概述进行介绍。

德化白瓷源于福建省德化县,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其独特的特点在于采用高岭土和石英砂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艺精心烧制而成。

德化白瓷通常呈现出洁白细腻的质感,器型优美,釉面晶莹透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执行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依据。

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主要包括对原料、制作工艺、釉面、形态结构、烧制温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达到标准。

这些标准具体细化了每个环节的要求,指导制作工艺的操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旨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对德化白瓷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艺术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要点,包括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成型工艺、装饰工艺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对产品外观、功能和安全性的影响。

执行标准的严格落实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只有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德化白瓷制品才能真正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品质。

通过对德化白瓷的执行标准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制造商和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德化白瓷的制作过程和质量要求,提高产品的升值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执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推动德化白瓷产业的发展,并为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组织方式和框架。

“开片釉”对于德化白瓷保持特色的作用

“开片釉”对于德化白瓷保持特色的作用

“开片釉”对于德化白瓷保持特色的作用作者:林鸿福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07期摘要:被誉为“中国瓷器上品”的德化白瓷,历史悠久、质地坚硬、工艺精良、色泽莹润、釉面滋润若脂,早在明代就享誉国际,有着“东方艺术”的美誉。

宋元时期,在对德化白瓷进行装饰处理时,就采用了刻花、贴花、印花、透雕、衣纹等制作工艺,形成了质朴简约、且极具原生态特色的艺术效果;而明清中晚期时,德化白瓷融入外来风格,借以青花和新彩,使人物塑像形成衣纹装饰的主流特征。

“开片釉”的运用,不仅保留了德化白瓷鲜明的特色,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视觉艺术效果,也是对德化白瓷传统特色工艺的传承。

关键词:德化白瓷;开片釉;特色德化陶瓷业起始于烧制日用器皿,随着陶瓷艺术的盛行,德化器皿类瓷塑产品大量生产,满足内供外销,到明代形成特有的装饰和造型体系,为中国传统陶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直以来,德化陶瓷以坚硬的质地、莹润的色泽、精湛的工艺而享誉国内外。

德化白瓷选料精良,用以优质的高岭土进行加工塑型,也可拓印成型,亦或利用模具注浆。

土坯干后依据需求进行上釉,后入窑经高温烤制成型。

早在宋元时期,就已运用刻花、印花、堆花、衣纹等技艺对德化白瓷进行装饰,以寻求质朴、精细、原生态的陶瓷艺术效果;自明代起,德化白瓷融入外来风格,陶瓷装饰以新彩和釉下青花为主流特色,衣纹装饰为保持人物塑像的主要装饰特征。

“开片釉”的出现,不仅保持了德化白瓷传统的工艺特色,更极大地提升了德化白瓷的视觉艺术效果,既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又是对新型装饰手法的创新,对于继承和发扬德化白瓷特色化的传统工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特色的传统装饰工艺,彰显了德化白瓷材质之美的艺术神韵(一)得天独厚的材料体现材质之美自古以来,工艺美术制品便讲究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将四者浑然一体自然得成工艺良品。

其中的材美讲求的就是制作材料的上乘优质。

陶瓷业如今的繁盛景象就是来源于优质的材料基础,也可以说,独特优质的陶瓷材料及制作工艺共同造就了其经典生动的材质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适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德化白瓷是在泥土挖取出进行长时间堆积后再拿来使用的,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瓷土“变得更加纯化精炼”,而且德化白瓷与一般“先烧制好毛坯后再拿出来上釉不同,它是在土坯制作成形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如此的烧制工艺,显示出匠师们对所利用的材料的充分认知,对成品取向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样烧制出的白瓷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贴、透雕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

其中,堆贴分为堆花和贴花两个部分,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先是用毛笔蘸泥浆,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器坯外表面堆画成图案;贴花是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在修好的器物胎体上。

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其流行纹饰有梅兰竹松、铺首、八仙、龙鹤、小鹿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著于世,德化白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各艺术品造型华丽却未施任何彩料,只凭借瓷器本身单纯、素洁、典雅之美扬名天下。

独特的造型工艺
德化瓷器闻名世界的不仅是“象牙白”,还有异彩纷呈的白瓷的造型。

纵观德化白瓷史,从形制上可分为雕塑人物、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等几大类型,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瓷形繁多,制作精巧,造型丰富多彩,开创了工艺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德化白瓷业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著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受人关注。

供内外销的需求让器皿类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产,到了明代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装饰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化白瓷器皿类的产品从功能方面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

这两大类器物,造型样式古朴严整,传统意味浓厚。

德化白瓷造型与装饰受商、周青铜器和玉器的影响,同时还有明代宣德炉,特别是炉的造型和装饰更为显著。

德化陶瓷优秀的传统造型筒形双螭壶、狮首筒形瓶、
象耳弦纹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产区很少见的独特的样式。

德化瓷雕人物分模制和捏塑两种制作技法,以其利用自然材料的精湛制作工艺,艺术创造才能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立足于世界雕塑艺术之林,成为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

白瓷瓷雕的优秀传世作品非常之多,具备其他地区作品不可企及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胎釉质量优良,从制作到装烧工艺都极其认真考究。

作品形体厚重,釉面滋润。

少见瑕疵、大件作品不多,追求和谐完美的艺术风格。

二、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与局部比例协调、形象完美。

在中国封建时代人物雕塑创作中,在无人体模特儿可供参考情形下,艺术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和细心揣摩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形体,并吸取了书画人物作品和民间石、泥、木各种雕塑工艺的精髓,从而精确地把握人体各部位比例,塑成完美形态。

三、擅长把握刻画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由表及里,展示细腻生动的神情风韵。

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

白瓷观音像的脸,丰腴、慈祥,人物的形态刻画生动准确,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表现衣褶、纹理的层次及深浅变化,颇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韵律。

德化窑的瓷雕人物取材十分广泛,主要有渡海观音、披坐观音、送子观音等各式瓷观音,以及如来、弥勒、罗汉、达摩、寿星、帝君、八仙、土地等神仙佛像。

此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被选作瓷雕创作的题材,其取材之广、品种之多,不胜枚举。

瓷雕艺术大师一直是德化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以何朝宗、林
朝景、张寿山、陈伟、林希宗、林孝宗等一代瓷雕大师为代表的德化瓷塑艺术独树一帜,获得了高超的成就,他们着力于脸部神情的细致刻画和整体造型及衣纹处理的讲究,形成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美观、人物神形兼备、衣纹深秀洗练、线条飘逸流畅和精雕细刻、工巧逼真的艺术风格,把德化瓷塑艺术带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最具代表。

他摒弃了繁琐庸俗的彩绘,而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在保证塑像造型完美的同时注重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真正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

同时,他善于继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流派的创作手法,结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师古而不泥古,总结出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八字技法,配以“象牙白”的瓷土,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何派”艺术。

《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作品“若陶瓷像,有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

他塑造的瓷佛像流传国内外见于文献记载:有释迦牟尼、观音大上、弥勒、达摩、罗汉、吕洞宾……而尤以观音最负盛名。

当时民间称赞他所塑造的观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被称为“何来观音”。

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何朝宗的另一杰作渡海观音,这尊雕像高46厘米、底座宽14厘米,被列入最高级的国家艺术珍品。

观音头额正中饰白毫,发结髻,上有如意,顶披巾;衣褶深秀,带作结状,露胸、系璎珞,双手藏袖作左拱势,露一足踏莲花,另一足水花掩盖,作踏浪凌波渡海之势。

造型仪态宛然,面目娴雅秀丽,表情平静安详,双目低垂凝思。

整尊塑像端庄慈祥,精巧细致,神态如生,令人百看不厌。

德化白瓷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德化瓷文化的象征,积淀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是天然材质、制作技法,还是装饰表现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德化风格。

无论是国内鉴赏家称赞其“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

还是欧洲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

”(法国波西尔著《中国美术》),他们赞都是德化白瓷在瓷坛的与众不同,敬的都是德化人民的勤劳智慧。

烧窑
“烧窑”这步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50℃-1300℃。

这里德化白瓷烧成温度与其它瓷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普通瓷种烧成温度一般在1250℃-1280℃之间,变化不大,而德化白瓷的烧制温度要高出一百多度。

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变化都有极大关系,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才能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

在瓷器烧制的前期阶段,有一个脱水的过程,在300℃以前都是一个初烧阶段,要慢慢加温,温度不能太高,通过温度慢慢把水蒸发掉,到了300℃-400℃的时候基本脱干,这时候就到了升温期,能把泥烧得融化,升温当中瓷器就反应了,是一个物理反应,在液态状态下会产生很多杂质,而通过高温,杂质就挥发掉了,就像我们煮稀饭的过程中会起泡,气泡到一定程度会爆炸,一爆炸就产生—个空洞,其他液态物质就会流进来填充,我们在窑炉里烧瓷就是这个过程,不断的填充,破开,杂质通过破裂的气体挥发出来了,等到了一千多摄氏度以后,
气泡慢慢平静,陶瓷基本瓷化就致密了,这就是传统烧瓷过程的氧化反应。

此时釉像一个保护层,熔融状态下自然流淌并“玻化”,化学过程称为形成“结晶相”把瓷胎保护起来,继续产生还原反应,形成一种玻璃质使其完全瓷化,瓷化后就要开始降温了,里面的胎和釉自然结合、收缩、定型,冷却后便可出窑。

而一炉窑火究竟能烧制出多少好的瓷器?一般有60%以上的成功率就已经很好了,有时可能会全部烧垮,古时候的烧成率比较低,一般都在20%左右,现在会高一点,可以达到六七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