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之十:德化窑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之十:德化窑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之十:德化窑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中国白”。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窑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

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

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

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

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

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

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

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

德化白瓷,又称“建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

造型精美,装饰简朴,瓷质滑腻如乳白,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白如凝脂,光色如娟,宛似象牙,又似天鹅绒,整体印象感觉高雅脱俗。

德化窑瓷器特点是:色白质坚,釉汁温润,造型精美,装饰简朴,是我国南方白釉瓷器中具有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卓著产品。

白釉器中,一般为纯白色,但也有白而微带水青或浅青(即青白色)。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

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

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

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德化白瓷的装饰技术和图案也非常讲究,装饰技法主要有贴花、印花、堆花、透雕四种,其中以贴花的装饰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具有创造性。

福建陶瓷双宝——德化白、建瓷黑

福建陶瓷双宝——德化白、建瓷黑

福建陶瓷双宝——德化白、建瓷黑“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

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

”这是明代庠生陈凤鸣对德化窑瓷器的赞美。

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唐代有“类银似雪”的邢州窑白瓷,有“胜于霜雪”的大邑白瓷;宋代有“官品位”的定州窑白瓷;元代有“脉白体薄”的彭窑白瓷、宣州白瓷和枢府白瓷,明清以后有“独白”天下的德化窑白瓷和“瓷都”景德镇盛产的永乐、宣德朝之“甜白”。

毫无疑问,作为单色釉的德化白瓷以其素雅圣洁之光无疑成为中国单色釉瓷器的佼佼者。

福建省德化县地处中国东南一隅,出万山群峰之中,这与中国其他瓷器产地的地域情势是相似的,有山者,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瓷土矿,在中国三大瓷器产地——景德镇、德化窑和湖南长沙窑均如此。

德化窑的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印纹陶,较之于浙江上虞、慈溪的越窑和景德镇瓷器,德化窑的烧瓷历史都要晚许多,当越窑瓷器和湖南长沙窑瓷器出现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埃及首都开罗)人的餐桌上时,德化人才开始懂得烧造瓷器。

当景德镇人将精美的青白瓷不断送往朝廷和向海外输出的时候,德化人的窑厂规模还很小。

也就在这时,离德化不远的福建泉州开始作为官方的商业港口在不断地向海外输送中国各大瓷器品种(北宋哲宗祐二年即1087年,政府在泉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并鼓励海外贸易)。

毫无疑问,这为后来德化窑瓷器的向外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机遇。

但直迟到元代,德化瓷器的发展还是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

曾在中国元代游历多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泉州(当时也叫做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的商人云集如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泉州附近的德化县城,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瓷碟外,别无可述之处。

……大批的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金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但从属于福建窑系的其他瓷器如建窑(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建阳县)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时的建窑瓷器品种——“建盏”就相当有名。

历年拍场所见的明清德化窑香炉

历年拍场所见的明清德化窑香炉

投资与理财01 February 2020历年拍场所见的明清德化窑香炉潘梓辉明德化窑白釉桥耳炉 成交价37.95万元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在香文化中,香炉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作为用来烧香或者陈设的器具,香炉自古兼艺术价值和实用性于一身。

汉代时,宫廷和民间就已有较为普遍的使用,当时主要为铜炉和陶炉。

宋元时,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香炉逐渐成为主流。

而到了明清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白瓷香炉形制多样,且其制品胎、釉浑然一体,瓷质致密,色泽光润明亮,从而被作为祭祀礼器、宗教法器或案头赏玩可谓盛行一时。

明清时期的德化窑陶瓷产品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器皿与雕塑两大类型。

实际上,德化陶瓷业最初便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著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受到关注。

但是器皿类的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都有大量生产,供应内外销的需求。

而近年来在艺术品市场上也逐渐有德化窑器皿类作品的身影出现,香炉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拍品之一。

本期,我们来欣赏几件明清德化窑香炉的精品之作。

2015年北京秋拍,一件高6.5厘米的明代德化窑白釉桥耳炉引起了众多藏家的注意。

明代历来被视为德化窑烧制技艺的集大成时期,且此炉为桥耳炉,这种制式在德化窑中极为少见。

它的造型端庄秀雅,口沿突出圆润,上对饰矮短双桥耳,相较常见的铜质桥耳炉,炉口更为平投资与理财Investment&Finance 117滑,炉耳更为精致。

颈部收束,扁圆鼓腹,平底,下承三乳足鼎立。

通体施白釉, 釉面光洁莹亮,白中泛红,内壁不施满釉。

整器光素无纹,仅内底由手工拉坯痕所形成的旋状纹为饰,为精致典雅的造型平添几分变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香炉的釉色白中蕴红,光线下肉眼看上去如同婴儿肌肤般粉嫩透红,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德化窑之极品釉色“孩儿红”。

民国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言:“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浅谈古代德化陶瓷发展历程

浅谈古代德化陶瓷发展历程

18艺术家The artists在欧洲和美国,被称为“中国白”(法文“Blanc de China”)的陶瓷即为福建省德化县生产的白瓷。

虽然以前荷兰人是中国瓷进入欧洲的主要进口商,但第一个系统写出“中国瓷”的却是法国人,“布兰克帝支那”(“中国白”)是德化瓷的法语名称,其汉语名称是“优质白瓷”。

福建地处沿海地区,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技艺精湛,陶瓷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整个福建有成百上千个窑址。

在最近的调查中,人们对德化有着这样的写实印象:(如图1)到处可见碎陶瓷片和废品,匣钵被用来砌地基的墙(它们对普通泥砖有增加强度的作用,建工厂时可挖出数量上千的碎片,这些碎片都在窑址,堆积层厚达60多厘米)。

德化陶瓷像一条稳定的白瓷河流,由于地理位置、人民秉性、品位及材料的限制,没有受到太多皇家品位的影响,亦没有昙花一现。

相反,德化陶瓷在历史的长河中鲜少受到影响,它重视“线”的作用,凭借图1汪友棠《寿星图》浅绛彩瓷版画上,绘寿星仙容。

寿星乃主人间寿夭之神,又称南极仙翁,深受人们的崇仰与供奉。

画中寿星相貌奇古,隆额秃顶,白发银须,双手持杖。

仙童立于右侧,手托肩扛寿桃、石榴,左侧仙鹿回望仙童,饶有情趣;画左上角飞一仙蝠,鹿、蝠相伴,表现福寿齐天的寓意。

画右上角题书“降尔遐福,受天百禄,眉寿无有极”,祝愿人们福、禄、寿三吉祥。

三、浅绛彩吉祥瓷画的成绩及意义(一)继承了传统吉祥艺术与传统思想浅绛彩吉祥瓷画继承了陶瓷绘画、文人画、中国书诗画、陶瓷书诗画等多种艺术的吉祥艺术因素,从而形成了浅绛彩吉祥瓷画特有的艺术面貌及风格。

尤其是在思想内容上,通过题材的继承形式,传承了我国人民的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

在以艺术形式传承我国的思想文化方面,浅绛彩吉祥瓷画的贡献很大。

(二)开拓了吉祥艺术题材领域除继承传统吉祥艺术题材外,浅绛彩吉祥瓷画以中国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为核心,将优秀的历史故事、名人佳话、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珍贵材料选入吉祥瓷画题材,开拓了吉祥艺术题材领域,建立了新的吉祥题材体系。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

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

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

烧成温度达1200°±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

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

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评判方法:
1、明代德化窑鉴定胎土特征:德化窑瓷土含铁量低,可塑性强。

胎土淘炼精细,胎质致密,洁白无杂质。

2、明代德化窑鉴定釉面特征:光照下迎光观察,其釉色白中隐现粉红或牙黄色调,故其白瓷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称。

在国际市场上,还被称之为“中国白”和“鹅绒白”。

3、明代德化窑鉴定造型特征:其瓷器造型主要杯、碗、盘、炉和仙佛一类人物雕塑等。

而人物雕塑则是最精彩的,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供奉的仙佛之类的人物。

其雕塑形体优美,比例合适,面部神态安详。

其使用了捏雕、堆贴、雕刻、粘接等多种手法,雕塑得十分精细逼真。

做到了毫发可鉴、珠粒可数,衣薄如布帛,衣褶自然重拂。

特别是人物手指,细致入微,甚至连指甲也可看出的程度。

4、明代德化窑鉴定款识特征:当时德化窑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捷隆、陈伟等人。

这些人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流传于世,常有他们的款识。

在一些明代白瓷观音上,可见到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记。

“何朝宗”三字为篆书。

明清时期的龙泉窑和德化窑

明清时期的龙泉窑和德化窑

小规格 200 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证莲观音、 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著名。器物造型优美、 神韵动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 衣角柔和飘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指,俨然驾云渡 海,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 所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也仪态生 动、神彩奕奕。另外,德化窑烧造的案头小雕塑 也为明代晚期的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窑还生产一些仿古的 尊、鼎、炉和一些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 常以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纹是这一时 期的一大特色。龙的形象常常被运用于器物的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亚洲
《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中也说:明代的龙 泉窑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已大为逊色,呈衰退 之势,窑数减少,规模缩小。明代龙泉窑青瓷的 特点是胎厚重,胎色白中发灰,釉层透明度较高, 成型草率,质量粗糙。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承袭了元 代的刻、印方法,但是在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 刀法上比元代大为逊色,釉色也灰暗了许多,工
明代龙泉瓷器虽逐渐衰落,但早中期的制品 仍十分精美,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 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 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 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但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品来看,明的龙泉窑制品有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 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
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 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 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 凝脂、通体透明,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 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 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 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 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明代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德化窑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

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创烧于宋代,至明代,其烧制的白瓷已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据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的考证,明代窑址计有十八处。

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

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

据考古发现,在德化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

据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在宋、元时期有稳步发展,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

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

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时期,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

德化窑产的白瓷颇具特色,它不仅与唐宋时代的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相同。

它的特点如下:胎质: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器物,因此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瓷土除了氧化硅含量高之外,氧化钾含量也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

釉色:釉面为纯白色,色泽乳白如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下釉色隐现牙黄色调或微含肉红色。

因此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的称呼。

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中国白”。

这种很特别的釉色,是因为釉料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缘故。

器型: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

多为日用器、供器与瓷雕。

日用器有盘、碗、杯(梅花杯、杯身呈八角形的八仙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

供器有香炉、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

德化窑鉴定方法

德化窑鉴定方法

德化窑是中国传统的陶瓷烧制技术之一,其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器物外观:德化窑作品通常具有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可以通过观察外观来判断其是否符合德化窑的特点。

德化窑作品通常采用白色或青灰色的胎土,釉面光滑细腻,釉色多为青绿色或淡黄色。

2. 识别胎土:德化窑作品的胎土通常为高岭土,质地细腻,无杂质,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可以通过观察胎土的颜色和质地来判断其是否符合德化窑的特点。

3. 判断烧制工艺:德化窑作品的烧制工艺通常采用高温还原烧制,烧成后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质感。

可以通过观察釉面的光泽和质感,以及作品的透光性来判断其烧制工艺是否符合德化窑的特点。

4. 辨别装饰技法:德化窑作品通常采用刻花、雕刻、绘画等装饰技法,可以通过观察作品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来判断其是否符合德化窑的特点。

5. 参考历史文献和专家意见: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请教专家的意见,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德化窑的知识和鉴定方法,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德化窑作品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个方面的因素,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建议在购买和鉴定德化窑作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窑这几日在旧货市场看到有做旧的瓷像在卖,心中很是郁闷,不能不上博来聊聊德化窑。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

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曾在史书上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更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德化窑制瓷的始止时间可用10个字概括,即“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碗坪仑窑在生产青白瓷的同时就生产出了白瓷,但德化白瓷成为全国制瓷业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则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由于德化所具有的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以及白瓷独具的优良品性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德化很快就以生产白瓷而著称,并且成为了闽南的瓷业中心,代表了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据考古发掘出土资料表明,在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

另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经过宋、元时期的稳步发展后,特别是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

德化窑在元代其实应该就已经成为中国比较重要的瓷窑之一了,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经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

而整个元代德化瓷器在海内外的一个良好的销售市场,为德化窑在后代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非常优越的经济基础。

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巅峰时期。

明代万历年间的《泉州府志》有云“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

在明代,该窑多产观玩器品,如瓷塑等。

《天工开物》故曰“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不过到了清代,还以瓶炉、文具等为多产。

德化窑的瓷器在近代寻常可见,而一向以明代德化为贵。

德化窑创新不断,精品层出不穷,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

全盛时期的德化瓷器蜚声海内外,其特殊的制造工艺为德化瓷器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德化瓷器瓷塑胎质优异,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别有情趣。

寂园叟在《陶雅》中评:"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观世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

这一时期,德化瓷塑造也是大师辈出,其中,以何朝宗最为出名,他的观音像形态万千、丰润饱满,为广大百姓所喜爱。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德化瓷器素有“东方艺术”之称,颇负盛名,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和英美法等博物馆、民间均有收藏。

此外,德化窑所制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所称"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根据有关方面的考古工作考证,在德化地区已经发现了上百处的德化古窑址。

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

足以说明明代德化瓷器产量之大、销路之广。

不过到了清代中、后期后,由于当时历史、政治、经济变更原故,德化窑白釉瓷逐步衰退。

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后,因国力衰退,为应付出口需求,德化窑开始生产青花瓷。

故当时窑场数量有所增多,但是德化白瓷的生产反而倒退了,不如明代。

再加上终清一代尤其是清中后期,由于许多器物(包括园器、琢器、瓷雕)由逐件手工制作转向成批模制生产,器物由厚重渐趋轻薄,瓷雕作品缺乏生动传神,为追求产量而导致工艺不甚讲究,而且胎土淘洗不精、氧化铁成分增多,亦使白釉不再闪红(明代德化瓷以白中含红为佳)而呈现泛青或泛白,不及明代滋润,釉光日渐糙涩,工艺和胎釉水平总体质量下降。

明清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时期。

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前未有的盛举,这次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对后来东西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海路交通自进一步拓展,瓷器的外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行销的范围还是数额。

都远远超出了宋元时期。

虽然泉州港这时期在海外交通的地位趋于衰落,但是泉州地区的陶瓷器仍然通过民间商人或其他途径大量输往海外。

明代主要从福州港、漳州港输出,明末以后改从新兴的厦门港。

与闽南地区进行贸易的有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东海岸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瓷器。

在对外贸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

德化瓷器凭借着有利的国际环境、地理条件和自身高超的工艺水平,很快就成为中国的一种外销瓷。

并在以后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

可以说,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及适应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十分注重迎合海内外市场需求,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人我国之后,伴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又传到了日本;南洋群岛的人民很早就信仰佛教。

德化瓷土优良,很适合烧制圣洁的白衣观音。

所烧制的观音,洁白无瑕,温润如玉,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给人以力量、信赖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崇敬和信仰。

这些塑像输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

而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用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德化因此也出产玛丽亚像,迎合日本市场需求。

此外,它也生产早已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军执,这种器型十分明显地带有伊斯兰风格。

由此可见,德化瓷相对中国诸多窑口生产的瓷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面向海外,德化瓷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繁荣,见证了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位。

近年来,不断有新收获的水下考古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一点,“华光礁”和“南海一号”的考古中都找到了属于德化的大量的青白瓷器。

如上所述,德化窑的工匠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引外来文化,研究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对产品的釉色、造型、装饰进行设计,使之尽量投合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因此其产品始终得以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大开。

正是由于赢得了如此广阔的销售市场,从而又推动了德化窑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德化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

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

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

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

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

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

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

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

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

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

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

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

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