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合集下载

被减数一差=减数的应用题

被减数一差=减数的应用题

被减数一差=减数的应用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数学中,被减数、减数和差是减法运算中的三个关键概念。

被减数是被减去的数,减数是用来减去的数,而差则是被减数减去减数的结果。

被减数和减数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表示:被减数= 减数+ 差。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来求解被减数、减数或差。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应用题来深入理解被减数一差等于减数的概念。

1. 小红手里有一些苹果,小明给了她5个苹果,这时小红手里的苹果数量比小明给她的苹果数量多3个。

请问小红手里原本有多少个苹果?根据题意可知,被减数即小红手里原本有的苹果数量,减数即小明给出的苹果数量,差即两者之差。

设被减数为x,减数为5,则根据被减数一差等于减数的公式,可以得到方程:x = 5 + 3。

解方程可知,被减数为8,即小红手里原本有8个苹果。

同样地,设小明手里的糖果数量为x,小红手里的糖果数量为y。

根据题意可知,小红比小明少3颗糖果,即y = x - 3;小明再给小红4颗糖果后,两人的糖果数量相等,即y + 4 = x。

结合两个条件,可以得到方程组:y = x - 3y + 4 = x解方程可知,小红原本有5颗糖果。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被减数一差等于减数的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的方式,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而求解未知数的值。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被减数一差等于减数的概念,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文章结束】。

第二篇示例:在数学中,被减数、减数以及差是减法运算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当我们进行减法运算时,被减数减去减数得到的差就是运算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被减数一差等于减数的应用题也是非常常见的。

通过这些应用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减法运算的原理,并且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案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案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一节实践应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求被减数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减法运算,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对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掌握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实际问题、人民币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份人民币图片,一份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

如:“妈妈带了20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3瓶饮料,每瓶饮料3元,还剩多少元?”2.呈现(10分钟)呈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8.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8.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

划走了一些, 还剩5只。
划走了多少只?
27-5 = 22(只)
原来的只数 - 还剩的只数 = 划走的只数
原来有的27只小 船 剩下的小船 划走的小船
划走了22只。
2.体育室里有45个足球。
借走一些后, 还剩20个。
借走多少个?
体育室里的45个足 球
45-20 = 25(个)
原来的个数 - 还剩的个数 = 借走的个数
16+20 = 36(架)
飞机场一共的飞机 剩下的飞机 飞走的飞机
4.(1)飞机场一共有36架飞机,飞走一些后 还剩20架,飞走多少架?
36-20 = 16(架)
(2)飞机场一共有36架飞机,飞走16架, 还剩多少架?
36-16 = 20(架)
(3)飞机场飞走16架飞机后,还剩20架。 飞机场一共有多少架飞机?
3355--431= =341((棵棵))
没有栽的棵数 已经栽了的棵数
4.(1)飞机场一共有36架飞机,飞走一些后 还剩20架,飞走多少架?
36-20 = 16(架)
(2)飞机场一共有36架飞机,飞走16架, 还剩多少架?
36-16 = 20(架)
(3)飞机场飞走16架飞机后,还剩20架。 飞机场一共有多少架飞机?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摘了28个桃, 吃了一些, 还剩7个。
吃了多少个桃?
摘了28个桃 吃了一些后,还剩7个 吃了?个桃
怎样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摘了28个桃, 吃了一些, 还剩7个。
吃了多少个桃?
摘了的28个桃
28-7 = 21(个)
还剩的桃子数 吃了的桃子数
吃了21个桃。
1. 湖边原来有27个。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苏教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苏教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苏教版教学目标
1.了解何为被减数和差;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被减数的求解方法;
3.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被减数的概念;
2.求解被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操作符号推算求解答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引入被减数和差的概念;
2.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物品的被减数和差的概念。

知识讲解
1.被减数的定义;
2.操作符号的含义;
3.如何通过差和被减数求解减数的方法。

教学实验
1.请一位学生来到讲台前;
2.找到两个水果,将一个放在桌子上,一个拿在手上,让学生算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数量。

合作探究
1.以实际问题为例子,让学生自己操作符号求解被减数;
2.合作中欣赏他人答案并对自己答案进行核实。

总结归纳
1.讨论学生对于被减数和减数的理解;
2.强化学生所学内容的答题技巧。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将身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作答;
2.让学生自己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符号进行操作并求答案。

教学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苏教版一年级数学》。

教学评价
学生能否将身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符号进行操作并求解答案。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含试卷)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含试卷)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

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

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

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

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华华从家到学校,先向南走了一段路,再向东北方向走了一段路,然后又向西南方向走了一段路才到学校.华华走的路线应该是()A. B. C.2.若a是非零自然数,下列算式中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a÷B.a×C.a÷D.÷a3.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中央电视台晚上《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以下表示方法哪一个是正确的()A.7:00 B.19:00 C.晚上7:00 D.19小时4.①用同样方砖铺一间教室,方砖的边长和块数是(_________)②如果2y=x,那么x和y是(_________)③如果ab-5=8那么a与b是(_________)。

苏教版一年级下《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下《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下《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知识点。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数学探索之旅。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的情况下,求出另一部分的数量。

比如说,小明有 10 颗糖果,吃了一些后还剩下 3 颗,那小明吃了几颗糖果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呢?这其实是在培养小朋友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们能够理解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帮助小朋友们理解。

比如,老师可以拿出一篮子水果,里面有 8 个苹果,然后分给小朋友们 5 个,问篮子里还剩下几个苹果。

或者,展示一幅图画,上面有 7 只小兔子在吃草,跑走了一些后,还剩下 2 只,让小朋友们想一想跑走了几只小兔子。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掌握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

比如,用圆圈代表苹果或者小兔子,画出总数和剩下的数量,然后数一数中间缺少的部分,就是减数。

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帮助小朋友们更清晰地理解问题。

在解决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时,小朋友们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地方。

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的意思,弄清楚总数是多少,剩下的数量是多少。

然后,用总数减去剩下的数量,就能得到减数。

在计算的时候,要细心,不要出错。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练习一下。

例 1:小红有 12 朵花,送给同学 5 朵,还剩下几朵花?总数是 12 朵花,送出去 5 朵,求剩下的花的数量,就是用总数 12减去送出去的 5 朵,12 5 = 7(朵),所以还剩下 7 朵花。

例 2:妈妈买了 9 个苹果,吃了几个后还剩下 3 个,吃了几个苹果?总数是 9 个苹果,剩下 3 个,求吃了的苹果数量,用总数 9 减去剩下的 3 个,9 3 = 6(个),所以吃了 6 个苹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知减法,体会减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对加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在减法运算上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同时,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减法的含义,体会减法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减法的含义,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减法,理解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减法,掌握减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用于教学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猴摘桃子”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减法。

故事中,小猴摘了10个桃子,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桃子?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减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减法的例子,如10-3,8-4,5-2等,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减法的规律。

同时,教师解释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减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实物道具进行减法操作,如拿走一些物品,让学生实际体验减法。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

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

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

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

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