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风波苏轼篇1定风波诗人:苏轼朝代:北宋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古诗赏析【注释】①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⑤烟雨:烟波风雨。
⑥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试题:(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答案:(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定风波》苏轼解析和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古人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
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的洒脱,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躲,唱着歌,吟着诗,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
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点冷,而山头却出来一轮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
再回头看一下刚才走过的道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大的打击我也不怕。
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的。
很喜欢苏东坡这种在挫折中豁达的襟怀。
苏东坡少年时代有两种个性,一个是儒家“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他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一日,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很激动,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所以,他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
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从不盲从于当权的那一派。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古代文人经常借诗咏怀,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词,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一起来学习吧!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5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 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 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学习目标பைடு நூலகம்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 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 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 书与之亦不答。”
------苏轼《答李端叔书》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 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而他却能 以超人的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 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失之泰然”的大胸 襟,大气魄。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1、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物:同行,余, 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 感觉: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 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 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 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 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 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 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明确: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 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 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 人生感悟?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 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 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 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 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 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思考: 小序交代
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
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走进文本
❖ 1、找出景物描写: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
❖ 2、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
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
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 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 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是说穿着
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 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 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 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定风波
苏轼
上一课检测
整体感知 1.字词详解
千古: 长远的年代。 风流: 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qiáng lǔ):樯,桅杆;橹,浆。这里
指北军的战船。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华发:白头发。 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基础积累
明确: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 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 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 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 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