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2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

实习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站。

实习内容:
在本次气象学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气象观测站的日常气象观测工作,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数据的收集和记录。

同时,我还参与了小气候综合实习,对观测站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实习过程:
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了解了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随后,我参与了观测站的日常工作,学习了如何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气象数据。

在小气候综合实习中,我利用所学知识对观测站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了解了
不同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实习收获: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气象观测的实际操作过程,提高了自己的观测和记录能力。

同时,小气候综合实习让我对气象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加了我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总结:
本次气象学实习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将来能够更好地投入气象工作做好准备。

感谢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和老师们在实习期间的指导和帮助。

气候类型的实验报告(3篇)

气候类型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气候类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气候类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的气候系统。

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气候等。

三、实验方法1. 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

2. 比较分析:对比分析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差异,总结其主要特征。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研究其气候类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过程1. 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以下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无干季,植被茂密成层。

(2)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全年气温较高,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量极少。

(4)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年降水较少。

(6)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短,降水少;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时间长,气温变化起伏大。

(7)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8)寒带气候:全年寒冷,降水稀少。

2. 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气候类型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征:(1)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都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存在差异。

(2)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分别位于赤道两侧、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

3. 案例研究以非洲为例,非洲的气候类型呈明显的东西带状分布,且以赤道为中心,具有南北对称、季节相反的特点。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本文为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旨在通过对实地实习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和探讨小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对气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小气候实习地点为某城市市区的一处居民小区,实习时间为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三、小气候观测设备及方法为了收集小气候数据,我们选择了以下观测设备和方法:1. 温度计:使用精确的数字温度计,在不同高度和位置处采集空气温度数据;2. 湿度计:通过湿度计获取空气湿度数据;3. 风力风向仪:用于观测风向和风速的变化;4. 光照强度仪:用于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

四、小气候特征分析根据实地观测数据,我们得出以下小气候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在观测期间,小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常,南向和西向的位置温度较高,而北向和东向的位置温度较低。

2. 湿度变化:湿度随时间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降雨前后会有明显的波动。

在降雨后,湿度呈上升趋势,而降雨前则呈下降趋势。

3. 风向风速:风向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导风向,风速一般在2-4级之间。

但在天气系统影响下,风向和风速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4.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受日照时间和云量影响较大,一般在晴天和少云的情况下较强。

五、小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基于观测数据和对比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小气候的变化规律:1. 温度变化规律:小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受到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

另外,季节变化也对温度有一定影响,夏季较热,冬季较冷。

2. 湿度变化规律:湿度的变化受到降雨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降雨会使湿度增加,而蒸发会使湿度降低。

同时,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季节的变换也会对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 风向风速规律:小区的主导风向受到地理位置和气象系统的影响。

季节变化和天气系统的移动也会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光照强度规律:日照时间和云量是影响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且云量较少,因此光照强度相对较强。

气象学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第五小组小组成员:2014年12月2日摘要本组选择的下垫面为干裸地。

通过一天对小气候的观察与测量,影响小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云量,温度,湿度,风,周围植被情况及建筑物情况。

选择了下垫面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测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太阳直接辐射根据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的变化而变化;散射辐射随云量增多而增加;反射辐射取决于总辐射以及土壤湿度;反射率大小主要与下垫面的的颜色、湿度、粗糙程度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有关。

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不同高度气温一天中出现了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水气压与相对湿度在一天中变化皆较大且变化趋势相反;从风的特性上讲,越近地面风速越小,在风速和风向两方面都有阵性,近地面层风速白天最大,早晚变小。

关键词:小气候辐射湿度气压日变化对比一、前言1.1 小气候的相关知识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小气候有五大特点:⑴.范围小,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

⑵.差别大,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例如:在靠近地面的贴地层内,温度在铅直方向递减率往往比上层大2~3个量级。

⑶.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脉动性。

⑷.日变化剧烈,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例如:夏日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处只有10℃。

⑸.小气候规律较稳定。

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

因此,可从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

1.2 实习目的、意义⑴.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

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校园小气候观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校园内的小气候变化,了解气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同时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由于地形、建筑物、植被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候。

校园内各个角落都存在着不同的小气候现象,如阳光照射时间、温度变化、风速大小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小气候变化规律。

三、实验步骤1.选择观测点:在校园内选择几个不同位置作为观测点,如室外操场、教学楼前广场等。

2.记录数据:在每个观测点设置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等,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数据记录。

3.分析数据: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各个观测点之间的差异和规律。

四、实验结果经过数天的观测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1.观测点1(室外操场):平均温度为26℃,平均湿度为65%,平均风速为3m/s。

2.观测点2(教学楼前广场):平均温度为24℃,平均湿度为70%,平均风速为2m/s。

3.观测点3(图书馆门口):平均温度为22℃,平均湿度为75%,平均风速为1m/s。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观测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室外操场较为开阔,阳光充足,温度较高;而图书馆门口则相对狭窄,建筑物遮挡较多,温度较低。

同时,在不同时间段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小气候变化。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小气候现象,如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变化。

2.小气候变化与地形、建筑物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3.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对于研究小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小气候的存在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气象学中的相关知识和观测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小气候变化,并积极采取措施,为校园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科学,通过对气候、天气、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对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的预测。

在我进行的小气候实习中,我对气象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实习目的与立意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一个特定地点的小气候进行观测和分析,掌握小气候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小气候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由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所引起的气象要素的短期变化。

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掌握气象学的理论知识,并了解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实习过程1. 实地观测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选择了一个研究对象,这是一处位于城市郊区的公园,该公园具备丰富的植被和地形条件,适合研究小气候变化。

我们设立了多个观测点,包括阳光照射、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定时记录了各个观测点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和图表进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趋势观察,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例如,公园中的树木遮荫影响了阳光的照射,使得某些区域的温度较低;湖泊的存在增加了空气湿度,形成了一定的湿润气候。

三、实习成果与体会通过这次小气候实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对各类气象仪器的使用也更加熟练。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地形和植被的重要性,它们对于小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通过对实地观测数据的分析,我理解了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为一名气象学实习生,我深刻意识到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的本质。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在气象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测和服务。

总结起来,这次气象学小气候实习给予了我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学习。

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我深入掌握了小气候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加深了对气象学科学的认识。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在气象学实习课程中,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小气候研究的实习项目。

通过观测与记录,我深入了解了小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实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收集到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二、实习地点选择及观测装备我选择了本市的一片城市公园作为观测地点。

该公园位于市中心,周围环境相对开阔,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并且植被丰富,是理想的小气候研究区域。

为了进行观测,我准备了以下装备:1. 温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温度。

2. 湿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湿度。

3. 风速仪:用于测量风速和风向。

4. 雨量计:用于测量降雨量。

5. 日晷:用于记录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三、实习过程与数据记录1. 温度观测与数据记录在实习期间,我每天早上、中午和下午各进行了三次温度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实习笔记本中。

通过对一周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发现该公园的平均气温略低于市区其他地方,这可能是由于绿地覆盖率高和建筑物的阻隔作用导致的。

2. 湿度观测与数据记录同样地,我每天进行了三次湿度观测,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发现该公园相对湿度普遍较高,这可能与植被的蒸腾作用有关。

3. 风速观测与数据记录我在观测期间使用风速仪测量了每天的风速和风向,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数据后发现,该公园的风速较市区其他地方较小,这可能由于建筑物的阻挡和植被的缓冲作用。

4. 降雨观测与数据记录在有雨天气时,我使用雨量计测量了降雨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通过对降雨数据的统计,我发现该公园的降雨量与周边地区相比较为平均,这可能与城市公园的地理位置和植被覆盖有关。

5.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观测与数据记录我利用日晷每天记录了太阳在不同时间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得出了日照时间的变化规律,这对于了解该公园的日照条件以及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气候特征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我总结出以下小气候特征:1. 温度方面:该公园的平均气温较市区其他地方略低,可能由于植被的遮挡和绿地的影响导致。

小气候综合实习

小气候综合实习

小气候综合实习一、实习目的、意义1.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2. 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3. 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了解不同下垫面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以便进一步改善小气候环境。

二、实习区域概况与方法2.1、测点的概况及描述·地理位置:北林气象站;地形:平地;附近水体:无;建筑物:无·周围建筑物状况:周围建筑物名称:柏儒院住宅区、层次:16层、密集情况:较为密集、高度:约48米、距测点距离:约100米;·下垫面状况:草地;·植被状况:周围没有明显高株的植物,所有植物的平均高度在一米以下,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土壤状况:多为砂土,但较干燥·2.2 观测项目•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反射率,20cm、1.5m 空气温、湿度,1m风向、风速,0~20cm土壤温度,0cm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气压2.3 观测仪器及时间•各个小气候要素均为正点每小时观测一次•利用天空辐射表和直接辐射表观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通风干湿表观测0.20m和1.5m高度处的气温和空气湿度•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观测1m高度的风向、风速•地面、地面最低、最高温度表及曲管地温表观测地面和土壤温度三、结果与分析3.1太阳辐射的时间、空间变化图1 垂直面上太阳辐射S水平面上太阳辐射Sb散射辐射Sd总辐射St反射辐射Sr日变化本测点水平面上反射率日变化图2 水泥地、裸地与草地反射率对比根据图表分析太阳辐射和反射率时间、空间变化及原因从图中可知,总辐射总高于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这是因为总辐射等于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这决定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不可同时增减,这也可从图中看出,8到11时散射辐射高于直接辐射,11到13时直接辐射又高于散射辐射,之后又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实习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实习报告简介 (3)一.摘要 (3)1.中文摘要 (3)2.英文摘要 (4)第二部分实习报告内容 (5)一.前言 (5)1.小气候的概念 (5)1.1小气候的特点以及其体现因素 (5)1.2小气候的分类 (6)1.3研究目的 (6)二.材料和方法 (7)2.测点概况 (7)2.1测定内容和方法 (9)三.结果分析 (10)(1)单点分析 (10)3.1 太阳辐射日变化 (10)3.1.1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Sb)的日变化规律 (10)3.1.2 太阳散射辐射(Sd)的日变化规律 (12)3.1.3总辐射(St )的日变化 (15)3.1.太阳反射辐射(Sr )的日变化 (18)3.2 土壤温度的变化 (20)3.2.1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20)3.2.2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20)3. 3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23)3.4 不同高度湿度的日变化规律 (27)3.4.1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的日变化规律 (29)3.4.2不同高度水汽压(e)的日变化规律 (31)3.5 气压日变化 (32)3.6风的日变化 (32)(2)对比分析 (33)1、不同测点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的比较 (33)2、不同测点的散射辐射的比较 (33)3、不同测点的反射辐射 (34)4、不同测点土壤温度(0cm、5cm)对比分析 (35)5、不同测点(20cm、150cm)气温对比分析 (37)6.相对湿度(u)对比分析(20、150cm) (38)7.水汽压(e )对比分析(20、150cm) (40)四、结论(测点小气候总结) (41)4.各个小气候要素的简要总结 (41)五、实习感言 (42)六、参考文献 (43)引言:1.小气候的概念: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形成近地面及土壤上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2.特点:(1)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小气候有五大特点:1)范围小,是指小气候现象的铅直和水平尺度都很小。

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

2)差别大,是指小气候现象中各个气象要素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相差都很大,具有更显著的日变化和脉动现象。

3)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脉动性。

4)日变化剧烈,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

5)小气候规律较稳定。

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

因此,可从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

(2)小气候特点的体现因素局地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雾,露,霜)上的差异。

气温铅直梯度折合成100M为超绝热梯度,水平温度梯度在小范围内可达几度。

小气候特点影响的水平范围是随下垫面均一性而定的。

铅直方向一般是从下垫面到几十米甚至百米高度,愈接近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愈显著,随着远离下垫面,小气候效应就逐渐减弱,到达某一高度以上,小气候现象就完全消失。

正如L.J.贝顿( Batten) 所指出,小气候是代表从地面到不受地面影响高度的气候。

十几米或者100米的高度。

这一层是人类生活或动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

4.研究目的:1 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2 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3 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了解不同下垫面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以便进一步改善小气候环境。

二.材料和方法2.1观测点概况2.测点概况a.测点名称: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裸地处b.测点位于北纬40°,东经116°19’海拔40m 2c.属于平原区,附近无水体,地面大多较为平坦,土壤周围有水泥地。

d.北面是气象站的楼,南面为高大的居民楼,东面是一些老的平房,西面有花圃及农田,周围是一般的围墙。

e.植被状况:测点地面周围有一些矮树,距测点0.5米左右。

距测点1.5米左右,还有一些低矮植物f.土壤状况:土壤为棕壤,较干燥,土壤里可见一些碎石2.2测定内容及方法:1、测定内容:太阳辐射;20cm、150cm处的空气温度;风;气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

2、实验仪器:直接辐射表、天空辐射表、通风干湿表、风速表、气压表、土壤温度表3、测定步骤:①通风表上水,通风,悬挂在20cm高处和150cm处。

②观测地温(0cm、Tmax、5cm、10cm、15cm、20cm) 注:Tmin在气象站早读一次③观测云量、天气状况。

④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⑤将风速表悬挂在1m高处,松开罗盘小套管,按下启动杆。

⑥读15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⑦读风向及指示风速。

⑧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⑨读气压。

(经三次订正得出气压值)⑩观测地温三、结果分析晴天数据数据分析:⑴影响太阳直射辐射的因子①太阳高度角②大气透明度③云量④海拔高度⑵因子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影响①太阳高度角的影响a.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大,因而,地面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S)就越小;b.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越厚,太阳辐射被减弱也较多,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就越小。

(Sb=S*太阳高度角h的正弦值)。

②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大气透明系数越小,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越小。

(大气透明度的特征用大气透明系数P来表示。

系数决定于大气中所含的水汽,水汽凝结物和尘粒杂质的多少,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③云量影响云是很好的反射体。

云层厚度越大,就可以使越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到宇宙空间,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能越小。

④海拔高度影响海拔越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太阳辐射通量减弱得越多,地面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越少。

(3) 实习测定结果分析(如上图所示)由于实习地点海拔高度不变,所以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从清晨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升起,随之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大气所削弱的太阳辐射还是处于比较少的状态,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能逐渐增大。

随太阳高度的变大,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值增大,可能是由于上午云量一直是10的原因,直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也没有使直接辐射达到最大。

等到下午的时候,云开始渐渐散开,而到14点左右的时候,太阳高度角也很大,直接辐射达到了一天的最大值。

3.1.2 散射辐射(Sd)的日变化规律数据分析:分析:⑴影响太阳反射辐射的因子①太阳高度角②云量③地面状况④地面颜色⑤粗糙程度⑥植被的不同⑦土壤性质⑵主要的因子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反射辐射一般用反射率来表示。

反射率是某一表面上的反射辐射与投影到该表面的总辐射之比值)①太阳高度角的影响一般来说,反射辐射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云量的影响一般来说,太阳反射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少。

③地面状况影响雪地的反射率很大,水面的反射率随水的平静程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而改变,水面越平静,水面的反射率越大;水面的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逐渐增大。

④地面颜色的影响深色土比浅色土反射能力要小,即颜色越深的土壤,反射率越大。

⑤粗糙程度的影响粗糙土比平滑土反射能力小,即土面越平滑,反射率越大。

⑥植被的不同影响裸地的反射率最小,植物的覆盖可使反射率减小。

⑦土壤的性质的影响土壤表面的反射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减小。

⑶实习测定结果分析(如上图所示)反射辐射Sr是指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我们的实习地点是裸地)从图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8点到11点左右,随着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逐渐增强,太阳反射辐射也逐渐增强。

到11点多处达到最大值,之后散射辐射值开始下降。

由于大气透明度的减小,在13点处又略有上升。

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一直在减小,到17点时将近达到0。

从11点到12点,大气透明度是减小的,太阳高度角是增大的,散射辐射量因该是增大的,而测得值反而是减小的,原因可能是在12点测的时候没用挡板把太阳完全遮住,致使测得值较小。

晴天数据分析:因子同上,因子对数据的影响也同上从开始记录到上午将近十一点,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

而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却骤降,可能是因为突然间云量增加或者是记录上的错误,之后又随着原来的趋势继续下去,下午太阳高度角的降低,读数也下降,到将近七点的时候,无直接辐射,记录为零。

3.1.3 总辐射(St)的日变化(图3)数据分析:分析:⑴影响太阳总辐射的因子(太阳总辐射量的大小决定于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但是,主要决定于直接辐射)①太阳高度②大气透明度③云量⑵因子的变化对太阳总辐射的影响①太阳高度影响一般,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太阳总辐射逐渐增加。

②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透明系数越小,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越小,即太阳总辐射越小。

(大气透明度的特征用大气透明系数P来表示。

系数决定于大气中所含的水汽,水汽凝结物和尘粒杂质的多少,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③云量影响在有云的时候,总辐射可以增大,也可以减小。

如果云量不多,并太阳又不为云所遮蔽时,总辐射都大于鼻碧空时候的值。

当全部天空有云的时候,总辐射比碧空时候的值要小得多。

平均来说,云量总是是总辐射减小。

(云状,云量和云厚不同时,总辐射减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3) 实习测定结果分析(如上图所示)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总辐射是与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接辐射有很大关系的,晴天数据分析:因子同上,因子对数据的影响也同上总辐射主要受直接辐射的影响,所以趋势与之相同。

图像趋势与上图保持一致。

3.1.4 反射辐射(Sr )的日变化数据分析:分析:⑴影响太阳反射辐射的因子⑧太阳高度角⑨云量⑩地面状况⑪地面颜色⑫粗糙程度⑬植被的不同⑭土壤性质⑵主要的因子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反射辐射一般用反射率来表示。

反射率是某一表面上的反射辐射与投影到该表面的总辐射之比值)②太阳高度角的影响一般来说,反射辐射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云量的影响一般来说,太阳反射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少。

③地面状况影响雪地的反射率很大,水面的反射率随水的平静程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而改变,水面越平静,水面的反射率越大;水面的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逐渐增大。

④地面颜色的影响深色土比浅色土反射能力要小,即颜色越深的土壤,反射率越大。

⑤粗糙程度的影响粗糙土比平滑土反射能力小,即土面越平滑,反射率越大。

⑥植被的不同影响裸地的反射率最小,植物的覆盖可使反射率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