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

合集下载

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

(二)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降水、灌溉、入渗、 土壤水分再分布,植 株根系吸水和蒸腾, 以及土壤蒸发等一系 列水量转化过程在连 续不断地进行着,形 成了农田水分循环过 程。
通过土壤水分的变化过 程,对照作物需水的 要求,就可以制定作 物灌溉制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1.旱作物田块水量平衡方程
选取单位面积农 田,以作物最大 根系活动层深度 为边界,分析某 一时段内所有的 来水量及去水量。
3)地下水补给量(G)
地下水补给量系指地下 水借土壤毛细管作用 上升至作物根系吸水 层而被作物利用的水 量,其大小与地下水 埋藏深度、土壤性质 、作物种类、作物需 水强度、计划湿润土 层含水量等有关。
具体数据要根据试验来确定, 一般当地下水埋深为1.02.0m时,地下水补给量可达
Pe+In+G=ET +ΔSw
2、掌握制定稻田灌溉制度的列表法 3、掌握制定旱地灌溉制度的图解法参
数的确定、图表的制定方法等
来耗水水量量: :WWI0==PE+TI++DG++RRSI++RR’’Io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式中: WI、W。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P为t时段内降雨量; I为灌水量; G 为地下水补给量; RI为地面流入量; R’I为地下流入量。
来耗水水量量::WWI0==PE+T+I+DG++RRSI++RR’o’I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加强田间管理,且在农田 四周修筑田埂,可防止 地面流入、流出量,即 Ri=0,Rs=0,另由于地 下流入,流出量R’i和 R’O很小,在实际应用 时往往予以忽略,因而 上式可简化为: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3.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确定
作物的生理指标包括叶水势、气孔阻力、细 胞液浓度、冠层-空气(冠层)温度差等。利用 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作为灌溉的指 标,能更合理地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 水分的需要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确定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发育期内水层变化(水 田)或作物主要根系层内土壤水分变化(旱田) 为依据,要求在作物各发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适宜水 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至下 限时灌水,以保作物充分供水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目1.群众丰产灌水经验 2.试验资料 3.生理、生态指标 4.水量平衡原理分析
一.灌溉制度的定义
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 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 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制定 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它包括作物灌水 次数、每次灌水的日期、定额及灌溉定额。
感谢观看
01
二.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 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调查经 验范围内水文年份的不同生育前的作物田间耗 水强度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 溉定额,并由此确定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已进行 了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 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积累了一 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制定灌 溉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3、有效降水量P0
(1)设计降水量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
50%、75%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类似) 选定三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 及其出现的时间。
3、有效降水量P0
m
Wmax
Wmin
667
H
(
' m
ax
' m
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需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确定。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 段、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对 某一特定作物其深度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
现蕾期 开花结铃期 吐絮期 0.4~0.6m 0.6~0.8m 0.6~0.8m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灌浆期 0.4~0.5m 0.5~0.6m 0.6~0.8m 0.8m
2、土壤适宜含水量及上、下限的确定
土壤适宜含水量: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量,介于
θmax与θmin之间。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 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 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 率为25%)、一般年(频率为50%)和中等 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
(四)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M1)的确定

工程灌溉制度范本

工程灌溉制度范本

工程灌溉制度范本第一部分:总则为了保证农田灌溉工程的正常运行,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制定本工程灌溉制度。

第二部分:灌溉工程管理1. 灌溉工程的责任管理人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对农田进行灌溉,确保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2. 灌溉工程的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灌溉设备和管道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保证灌溉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灌溉工程的管理人员应根据农田的土壤和作物需水情况,合理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造成浪费。

第三部分:灌溉水资源管理1. 灌溉水资源的使用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占用、挪用和浪费水资源。

2. 灌溉水资源的分配应公平合理,不得偏袒个别农户,确保每个农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水量。

3. 灌溉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应加强宣传和推广,鼓励农民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部分:灌溉管道管理1. 灌溉管道的安装和维护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灌溉水的顺利流动和正常供应。

2. 灌溉管道的冲洗和清理应定期进行,防止管道被堵塞影响灌溉效果。

3. 灌溉管道的使用和维护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事故和损坏。

第五部分:灌溉设备管理1. 灌溉设备的选购应注意质量和性能,选用符合要求的设备,并按照规定使用和保养。

2. 灌溉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有相关证书和技能,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3. 灌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定期进行,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第六部分:灌溉效果评估1. 灌溉效果评估应定期进行,了解农田的灌溉情况和作物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2. 灌溉效果评估应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灌溉的效率和成本,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3. 灌溉效果评估结果应向相关部门和农民公布,接受监督和评议,促进灌溉工程的持续改进。

第七部分: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工程灌溉制度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停工、责任追究等。

2. 对于因违规行为导致的损失和事故,将追究责任,并进行赔偿和惩罚。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一、充分灌溉条件
1、品质:所灌溉的水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2、温度:所灌溉的水温不宜过高,保证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3、湿度:所灌溉的水要具有较高的湿度,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4、数量:灌溉量要充足,以确保植物足够的水分供应。

二、充分灌溉制度
1、定期灌溉:定期灌溉有助于植物的有效利用水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选择节水的灌溉方式:建议使用节水的灌溉方式,如灌溉系统、降雨浇灌等,减少灌溉时耗水量。

3、控制灌溉压力:在灌溉时应合理控制灌溉压力,以免过大的压力伤害植物。

4、采用节水工具:可以选择采用节水工具,如节水降压器、流量调节器等,有利于节约灌溉水分。

- 1 -。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是为了减少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具体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包括以下方面:
1. 灌溉制度优化: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

2. 土壤水分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调整水分供给,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灌水利用效率。

3. 灌溉设备改进:采用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灌水利用率。

4. 水源利用合理化:优化水源的配置和调配,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水危机。

5. 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调整灌溉水中的肥料含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施肥效果和作物产量。

6. 灌溉管理:建立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加强灌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确保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实施和效果。

7. 定期检测和评估:定期检测灌溉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灌溉效果,评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具体的规范内容还需根据灌溉区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

水的重要依据。
2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m hmax hmin
水稻生育期内任一时段 农田水分变化图解法
(一)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的生育期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根系层)H内 的水量平衡可表示为: W W W P K M ET
t 0 r 0
K=kt,k为t时段内平均每
昼夜地下水补给量 (mm 或
m3/hm2);ET=et,e为t时段 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间
本田灌溉
生育期内灌溉
1、泡田定额 M1 M1 = (h0 + s1 + e1 t1 -P1) =0.667(h0 + s1 + e1t1-P1) (mm) (m3/亩)
M1 : 泡 田 定 额 ; h0 : 插 秧 时 田 面 所 需 水 层 深 度 (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 期间的总渗漏量(mm);e1:泡田期水田田面平均蒸 发强度(mm/d),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 t1:泡田 期日数(d); P1:泡田期内的降雨量。
W0 Wmin t ek
m Wmax Wmin 667nH(max min )
' ' m Wmax Wmin 667H (max m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作物灌溉制度名词解释

作物灌溉制度名词解释

作物灌溉制度名词解释
作物灌溉制度:
1、灌溉:灌溉是指将水从一个水源输送到指定地点的灌溉方法,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排水:排水是指将土壤内的积水排出土壤,以防止土壤过度受水影响,从而保护作物不受水淹没。

3、水文技术:水文技术是一种衡量水分在土壤中流动的技术,其主要任务是监测水文状况,控制灌溉量,确保灌溉可以有效地对作物有益。

4、土壤湿度控制:土壤湿度控制是一种技术手段,旨在根据土壤的湿度状况,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5、灌溉技术:灌溉技术是指将水以合理的方式通过合理的管道、工具和设备将水从一个水源输送到指定地点的技术。

6、土壤补给系统:土壤补给系统是灌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必要的水分、养分、活力和有机物质,以改善作物的栽培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制度是农田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的效益。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下,结合农业技术措施,灌溉制度为获得高产稳产提供了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方案。这包括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即灌溉四要素。确定灌溉制度的方法多样,可以通过实验站进行多方案试验比较,总结群众长期生产中的经验,或者根据水量平衡分析来制定。特别是水量平衡分析,它从大气、水、土、作物等内在关系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水稻灌溉制度包括泡田期和生育期两个部分,其灌溉定额由泡田额和生育期灌溉定额组成。而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则需要考虑降水、灌溉、土壤水分转化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这些科学的方法和实践应用,灌溉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