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孩子审美情操的提升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 水平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途径 • 实践案例分析 •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能力,使学 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促进身心健康
音乐审美教育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和学 习质量。
02
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音乐基础知识
01
02
03
音乐基本要素
包括音高、节奏、音色、 力度等,是构成音乐的基 本元素。
音乐基础知识
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 音乐文化等,是理解音乐 的基础。
促进全面发展
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欣赏和理解本民族的音乐作品, 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 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
音乐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文 化素养、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意义
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 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音乐技能
包括视唱练耳、乐理知识 、和声学等,是提高音乐 表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思绪,感染情感的艺术。

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呢?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从小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音乐故事书、音乐玩具等,让孩子通过听、看、摸、唱等方式来感受音乐的美好。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和活动。

通过音乐课堂,让孩子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音乐会、音乐比赛等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另外,社会活动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社会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大舞台,孩子可以通过参加音乐社团、音乐培训班等活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社会活动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学校要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和活动,社会要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出众的下一代,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感受音乐的魅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美育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和情感。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了音乐作品的欣赏、表演和创作等方面。

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美育的引导和培养,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学生影响,审美情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培养意识,音乐教学.1. 引言1.1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表现力和音乐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音乐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2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美育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音乐艺术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启发。

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谈小学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谈小学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教学参考《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的乐园。

作为音乐老师应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画卷,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放飞美好的心灵?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

首先,音乐教室是学生的音乐天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

优雅、整洁、美观、多变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

教室的墙壁上有跳动的音符、唱歌的黄鹂鸟、弹琴的狗熊、跳舞的小兔、黄绿相间的树叶、音乐家的画像和民族器乐介绍图等等,当学生进入音乐室的一刹那,便被这优美而富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所感染,使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

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一课时,教师动情地朗诵“蒙蒙的细雨拉开了春的帷幔,低垂的柳梢换上了动人的新绿,粉红的花蕾竞相开放,潺潺的溪水唱着欢乐的歌,田野间孩子们跳着、笑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一个春光美景中。

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语言,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

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

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让学生扮演小贩和购物者。

一时间,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有效地创设了一种“叫卖场景”,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

3.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

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

如在学习歌曲《傣家欢庆泼水节》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傣族风土人情和傣族歌舞,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这块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当然,教师的言行也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音乐教学应“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从音乐课和形体课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音乐课,培养审美情趣《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作为音乐老师,不仅要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更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体悟,将舞蹈美的动律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音乐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在律动活动中,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动感之美。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在音乐课堂上渗透舞蹈的动律,以音乐为主线,融合表演,通过表演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唤醒学生对动作美的认知音乐是有声的语言,用声音之美为我们讲述着动听的故事,传递着动人的情感。

舞蹈是有形的人体语言,用形体之美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它变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动作、从熟悉的人物、动物形象开始,找到动作的依托和合理的运动依据,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一定的形象,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如何提高小学器乐教学审美情操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器乐教学审美情操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器乐教学审美情操(吉林省榆树市大岭镇怀家中心小学 1304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融乐理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小学器乐教学,是从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

【关键词】器乐教学;审美意识;音乐记忆力;演奏技巧how to improve the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aesthetic sentimentchen boqing【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instrumental music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music theory knowledge, skill, music appreciation as one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of instrumental music,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ducation.【key words】instrumental music teaching;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memory; performance skill【中图分类号】g4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72-01小学音乐中的器乐演奏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多年来,我们努力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将器乐引进音乐课堂,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素养;前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聚焦到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凸显音乐审美。

在音乐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音乐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音乐课堂要着眼音乐和学生,实现音乐审美的实效性。

一、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审美素养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曾经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

这一观点充分说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与以美助德的主张同时进行。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激发爱国情怀,在学习当中渗透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优化小学音乐教学 更好深化审美教育

优化小学音乐教学 更好深化审美教育

深入地进行挖掘 , 并准确地进行科学定位 , 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髓 。教师深入挖 掘审美 因素 , 并 与教材进行完美 的融合 , 会 让优秀 审美能力 。 当今社会 , 对于艺术教育 只是简单地融入德育 和智育的 的音乐作品 以更 开放 、 快乐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 从而让学 生有 标准 , 让音乐没有 了鲜 明的艺术表现特征 , 更让音乐魅力大大削减 多种不 同的审美体 验。

先变魔术似的演示了神奇的瓶“ 吞” 鸡蛋 、 复杯实验等 观察
性强 、 趣 味十足 、 吸引探究 的小实验 , 学生 的好奇心 一定 被

趣味实验作引 。 激 活 学 生 兴趣
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身是死板抽象 的 , 如果课 堂上 我们 神奇 的实验现象牢 牢吸引 ,不免 心生 疑窦 : “ 那 么 紧的瓶
鸡 蛋怎会主动进去? ” “ 杯 口朝下 , 水怎么也不会洒落 ? ” 再进行单纯 的概念释义或规律宣讲 , 那学生会普遍感 到枯 口,
燥乏 味, 这就是我们课堂上学生 昏昏欲睡的原 因 , 所 以, 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样 , 学生在 自己发现的问题 驱动下会迅速进入 良好的探 们 可以在教学 中根据学生 的认 知规 律和教学 内容 的特点 索状态 , 高效物理课堂基调由此而生 。 适时设置一些 丰富有趣 的演示 实验来 稀释知识的抽象度 , 增强 知识的可读 性 , 这样才能激 活课 堂 , 牵 引学生 的认 知
二、 优化小学音乐教 学 。 深化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 能让人调节情绪的艺术 , 在音乐 的世界里 , 通过审
程 蕴华. 关于加速 发展农 村 小学音 乐教 育 的思考 [ J ] . 师范教
育, 2 0 0 9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孩子审美情操的提升
音乐教育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并积极主动的参与美好生活的实践,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现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做好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孩子的审美情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提升孩子的审美情操
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过“美育救国”、“五育并重”等观点,他指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这充分说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以美助德的主张。

我们现在的文化市场五彩缤纷,电视网络,让孩子眼花缭乱。

这其中有很多不适应小学生唱的歌曲,如“哥呀”、“妹呀”、“情呀”、“爱呀”等歌词,不少学生却唱得津津有味。

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不受抵制的发展,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因此,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知道适宜唱什么歌,不该唱什么歌。

教会他们选择歌曲。

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激励一代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献身。

如《国歌》、《队歌》、《我的祖国》、《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就是通过自身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孩子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感恩父母,提升孩子的审美情操。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
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二、在音乐参与活动中,让学生用“心”去体验音乐的美
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通过聆听,唤起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

学生的“好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直接的流露。

作为音乐老师,不但不该怕它,倒是应该珍爱它。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深深地沉进到音乐的主题中去,做到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的行动和谐统一。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创造。

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使学生的体验不断升华。

在这样的音乐课上,尽管全体师生都可以“玩”得忘乎所以,但绝不会脱离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用“心”去体验音乐的美。

如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

达到了和谐的效果。

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
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

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用竖笛吹旋律,第三组念节奏做动作,第四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种美妙的合奏效果。

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

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三、把音乐渗入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
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

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

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

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

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

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

“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

”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起舞来。

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总之,新课改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做好孩子审美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