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聚合酶链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浅谈聚合酶链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浅谈聚合酶链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作为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中。

pcr技术的应用,不但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临床上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文就目前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医学检验应用前景1 聚合酶链反应概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项模拟dna体内复制过程的体外dna扩增技术,自该技术诞生以来,它在分子生物学及医学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它主要是由变性、复性、延伸三个基本步骤组成的循环反应。

变性即利用加热的方法使双链dna解链成两股单链;复性就是降低反应温度使这两股单链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分别与引物结合成双链;最后是延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互补链;三个步骤完成为一个循环,每完成一个循环完成一次级数倍增,极微量dna经过扩增后可以达到极易检测的水平。

pcr技术其灵敏度高可以达到pg级,同时还能保证被扩增的基因片段与原基因片段保持不变。

pcr技术还具有操作快速简便、易掌握,并且对标本要求不高等优点,使之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

2 聚合酶链式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体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比如体细胞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引发各种肿瘤,性细胞的基因突变则引起各种遗传病,各种病原体可以把它们特异的基因带人人体进而引起各种传染病。

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pcr技术的出现为我们进行基因诊断奠定了基础,这将改变以往对疾病的表型进行诊断的诊断方式,使得我们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和诊断疾病。

尤其是在感染性疾病、肿瘤、遗传疾病等进行临床检验时,pcr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2.1 pcr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验中的应用:利用pcr技术可利用少量的核酸序列对病原体进行检测。

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又叫DNA扩增技术。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在标本中,分析研究与鉴定检测特定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重要方法就是PCR技術。

近些年以来,这项技术在许多研究领域以及临床的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PCR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与传染病病原体鉴定以及癌基因治疗等众多方面均有十分重大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对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标签:PCR技术;临床检验;应用1 PCR技术的概述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扩增区域的两端,用两条互补的双链DNA模板引物,利用DNA聚合酶,引物会引发互补的DNA链。

在这个过程中,一条引物所引发的DNA链可以合成另外一条新的DNA链,循环反复多次以后,导致这两条引物之间的DNA大量复制[1]。

PCR技术的循环反应主要是由变性和退火以及延伸这三个基本步骤组成的循环。

PCR技术在基层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是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

对于肝炎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系统感染、性病病原体等检测,PCR技术的敏感度精确度要比传统方法高。

2 PCR 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2.1PCR技术在传染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典型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肝炎、胃炎等。

引发肝炎的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使用PCR法对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进行检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早期诊断,并且在酶标试剂无法检测的情况下,PCR可以检出,大大缩短窗口前,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2]。

2.2 PCR技术在肿瘤方面的应用现阶段,肿瘤的发病分子机制还不是完全的清楚。

PCR技术在肿瘤相关基因和肿瘤病毒病因以及肿瘤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方面,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成果。

根据相关的资料表明,鼻咽癌与Burkitt 淋巴瘤以及EB病毒是有关系的;泌尿道肿瘤与食管肿瘤等以及人乳头瘤病毒是有关系的[3];原发性肝癌和乙型肝炎病毒是有关联的。

通过癌基因或者基因变化的检测,人体癌的演变时,可以以肿瘤作为标志物直接应用在临床检测。

PCR在临床检验中是如何应用的

PCR在临床检验中是如何应用的

PCR在临床检验中是如何应用的医学临床检验大到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形态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以及血清免疫学检验,分别代表了临床上几代实验室检验技术。

在60年代时,出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模式;70年代时,出现了基因重组技术以及体外基因克隆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在1985年时,美国科学家Kary Mullis发明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此项技术能够将微量的目的DNA片段扩增100万倍以上,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诊断技术在医学界真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技术被称为体外DNA扩增技术,它的出现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PCR用于对两段已知序列间的DNA片段进行扩增,这一过程与天然DNA复制过程相似。

PCR技术的优点在于敏感度高、特异性高、产率高以及重复性高,而且操作简单、快捷。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学、体育、法医学、微生物学等领域。

并且,在许多普通实验室中也得到了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的分子克隆技术大幅简化,进而能够通过相对简单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和鉴定。

用于临床检验的PCR技术有别于传统PCR技术,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处理样品时,多会采取非离子去污剂一次性加热的方式进行处理,此种方法虽然对于DNA的纯化有限,但是对于临床上微量、快速的检测需求而言十分适合。

此外,PCR反应体系中,各个组成成分都会提前预分装到相应的反应管事,这样,即可以使操作者的工作强度得以减轻,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的风险,因此临床检验中使用价值极高。

一,在临床检验中,PCR检测的应用范围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确定疾病的病因以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及确定治愈标准等。

具体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如下:二,PCR在乙肝病毒检测中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会应用PCR法对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进行检测,PCR法检测乙肝病毒时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可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这是由于PCR扩增的敏感性极高,理论上来讲,PCR法能够检出100CID/mL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而且,早在感染的潜伏期即可被检出。

临床细菌检验中PCR检验法的准确性分析

临床细菌检验中PCR检验法的准确性分析

临床细菌检验中PCR检验法的准确性分析发表时间:2018-11-19T15:55:04.2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6期作者:侯红娟[导读] 阴道炎(vaginitis)指阴道黏膜和黏膜下结缔组织炎症,作为妇科门诊常见疾病。

(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资阳 642350)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细菌检验中PCR检验法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妇科收治的84例阴道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进行细菌检验,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PCR检验法其细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且加特纳菌与棒状杆菌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检出率细菌培养法虽优于PCR检验法,但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PCR检验法满意度明显优于细菌培养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细菌检验中PCR检验法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细菌检验;PCR检验法;细菌培养法;准确性[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ccuracy of PCR test in clinical bacterial test.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7,84 cases of vaginiti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tested by PCR test and bacterial culture,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PCR test the bacterial posi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and the detection of Gardnerella vaginalis and Corynebacterium accurat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data comparis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Enterococcus bacteria culture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e PCR test,but no significant data comparison(P > 0.05);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PCR test method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accuracy of PCR test in clinical bacterial test is high,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dical treatment,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 words] Clinical bacterial test;PCR test;bacterial culture;accuracy阴道炎(vaginitis)指阴道黏膜和黏膜下结缔组织炎症,作为妇科门诊常见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患者多伴有外阴瘙痒、灼痛、异常流液、尿频等症状,临床以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萎缩性阴道炎为主,如何有效诊断病菌以便医者开展针对性治疗成为当前民众关注的焦点[1]。

关于PCR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和前景

关于PCR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和前景

PCR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和前景检验0905郭媛媛PCR是我们研究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越来越被人们看重,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们的科技研究之中,作为医学检验工作者,这种技术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从这篇文章中让我们了解一下它在实践之中的前景。

摘要:PCR (ploymerse chain reaction)技术[1],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又称基因体外扩增技术或和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利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利用附着于目标DNA两端的寡核苷酸引物在高温(95°C)使目标DNA片断的DNA双链变性,分解为单链,在较低温度(37-63°C)与引物退火,然后变温到72°C左右。

在耐高温DNA聚合物酶的作用下引物被沿样板DNA单链延伸合成互补链,然后有变性→退火→延伸反复进行。

引物大大过量,dNTP过量,酶在高温中是较稳定的,这样经过几十个循环,目标DNA片断就按2的n次方递增,用此法可以从mRNA中,cDNA库中扩出目标基因。

总之,生物体内核酸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PCR技术就是在体外对此进行复制模拟。

关键词:PCR技术;DNA;应用;工程效益扩大1 引言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人类就已经利用天然的微生物(酶)生产奶酪和酒。

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开始对天然微生物进行筛选和诱变,生产某些简单的代谢产物,氨基酸,维生素和抗生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人类虽微生物认识的加深,DNA重组技术的出现,发酵技术的提高:更多的微生物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中;更多微生物被发现可产生促生物质,有利于人和动植物的生长,对农业科学(Agriculture)有着极重要的支持;还有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加速了化工产业(Chemical Industry)的完善;再有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法医鉴定(Forenic)、医学(Medical Science)、环境监测(Environment Supervise)分子克隆(Member Clone)、序列分析(Alignment Analysis)、考古研究(Archaeology Search)等重要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就是我要介绍的PCR技术。

分析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分析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中国卫生产业[作者简介]时超杰(1994-),男,本科,检验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基因扩增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通信作者]何敖林(1973-),男,硕士,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为检验医学,E-mail:*****************。

PCR 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先进技术之一,现在的分子诊断都基于这项技术。

它让人类基因组计划得以于2003年初步完成,通过基因组分析,科学家们揭示了人类基因的多态性与许多易感疾病的关系,并延伸到了基因工程药物、基因生物芯片、细胞生物工程等的研究。

此外,通过个体化的基因组表达分析,还能为个体提供一套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的方案,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PCR 技术实现了个体化检测[1]。

但是,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界对于检测结果准确性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由于PCR 技术本身的高敏感性,操作不当或是微量的污染都极易导致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另一方面,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样本管理不当、试剂耗材管理不当、仪器设备状态不良、人员缺乏培训、质控不在控、扩增污染、异常结果处理不当、检测结果报告错误等,这些都是随时可能发生在实验前、中、后期的。

最后,细节决定成败,由于实验步骤较多,实验人员容易疏忽出错,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都是需要实验人员认真严谨地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服务。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实验人员在临床检测的工作之前,更要重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1实验前的质量控制1.1实验室的布局实验室的布局需要满足《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确保各个分区独立且专用。

1.2实验室的设施环境实验室应该规定人流、物流以及清洁工作的单向流动来防止区间污染。

安排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的空间、照明、能源、温度、湿度等的监测来满足检测工作的环境要求。

此外,各个区域都应要有紫外灯的设置,包括固定的吊顶紫外灯以及移动紫外消毒车,以满足实验室防止“基因/核酸”污染的要求。

PCR在临床中医学检验中应用

PCR在临床中医学检验中应用

PCR在临床中医学检验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简称 PCR)是一种在体外扩增特异性DNA序列的技术1985年由 M ullis发明,S alki等首先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在很短时问内可使靶序列扩增2×105~106倍,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及时、对样品要求不高等优点,所以其应用范围迅猛扩大,衍生出了多种新的PCR技术,如原位PCR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NASBA、TAS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检验和科研工作中,并极大地完善了检验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重大,在病原体鉴定、产前诊断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1 PCR技术的概述PCR是一种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方法,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技术。

典型的PCR由①高温变形、②低温退火、③适温延伸三个步骤,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等特点。

其灵敏度可达到 Pg 级,甚至达到 Fg 级水平,而被扩增的基因片段能与原基因片段保持不变,技术操作简便、快速而易掌握,并且对标本要求不高。

用过去的方法完成一项试验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

应用全自动扩增仪,整个过程均由电脑控制,只需数小时即可完成整个试验过程,用极微量的粗制标本就可获取目的产物.检验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动化,如一次性试验卡(将应用扩增与检测融于一体),可很好地解决PCR的污染问题。

科学研究已证明,人类疾病大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

基因诊断被公认为实验诊断的发展方向。

有专家认为,实验诊断经历了生化诊断、免疫诊断的发展阶段,正进入基因诊断的新时代。

生化和免疫诊断是根据表型诊断疾病,基因诊断则是从本质上认识疾病。

1995年,美国国家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 发表了关于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应用准则的文件。

该文详细论述了分子诊断应用范围、条件和质量控制细则[1]。

NCCLS分子微生物委员会主席Enns断言,以基因探针和基因扩增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取代传统的病原体培养和生化检测方法。

pcr技术在新冠病毒检测中应用的优缺点

pcr技术在新冠病毒检测中应用的优缺点

近日,由于全国复工复产复学的大量需求,阿里健康、美团App 等线上平台联合各大第三方检测机构,陆续开放了线上预约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

开通服务的地区,人们可以拿起手机即可便捷的预约核酸检测,最快24小时即可拿到结果。

如此便捷的服务,让广大民众欢欣鼓舞,科技的发展又一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技术之前,咱们先说点国计民生重要的事情: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数据查询信息,国内已有19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如下图。

广大医疗机构及百姓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请一定要认准这些合法的产品和企业!而浏览完上表,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原理都是基于荧光PCR法,对于一直活跃在科研圈的工作者,自然对鼎鼎大名的PCR技术不陌生,那么荧光PCR、qPCR、RT-PCR等等各种PCR技术,您分得清吗?是不是还在犯迷糊呢?今天,小艾就带你区分区分,梳理一下分子诊断领域的“杠把子”-PCR 技术:PCR,也就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扩增,放大,用于后续的检测和基因比对。

因此,无论是化石中的古生物、历史人物的残骸,还是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

这也是“微量证据”的威力之所在。

PCR由1983年美国Mullis首先提出设想,1985年由其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即简易DNA扩增法,意味着PCR技术的真正诞生。

所有的各种PCR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比如荧光PCR、qPCR、RT-QPCR等。

什么是荧光PCR?荧光PC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核酸定量技术。

该技术具有实时监测、快速、灵敏、精确等特点,是对原有PCR技术的革新,扩大了PCR的应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R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支持医学检验大致可分为形态学、生物化学、血清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几大类,其分别代表几代实验诊断技术。

6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及半保留复制模式的出现,70年代基因重组及体外基因克隆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使分子生物学在疾病诊断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1985年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使医学界真正兴起了基因诊断技术热,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用于临床检验的PCR技术与经典的PCR反应在操作上稍有区别,有其自己的特色。

一般在样品处理上,多采用非离子去污剂一次加热处理,这种方法对DNA纯化有限,但适应临床微量、快速的特点。

另外PCR反应体系中各组成成份往往都预分装到反应管中,既减少操作者的工作强度而且也减少了污染的机会,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本公司率先研制并推出单管单人份的PCR诊断试剂,具有开创性意义。

这些改进都不影响PCR效果,同样表现出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简便快捷等PCR最优秀的特征,在常见传染病、性病、肿瘤、遗传病、寄生虫病、优生优育、法医学等广泛领域中有相当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可引起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不同系统相应的病变。

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肝炎、胃炎及肠道感染性疾病。

引起肝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乙肝)、丙型肝炎病毒(丙肝),其它还有甲型肝炎病毒(甲肝)、丁型肝炎病毒(丁肝)、戊型肝炎病毒(戊肝)、庚型肝炎病毒(庚肝)等。

这几种肝炎病毒中只有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病人为世界乙肝病人总数的50%。

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增殖,也可以长期存留在骨髓细胞或外周血白细胞中。

通常用PCR法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

有报道用PCR法可以在泪液、乳汁、精液及血白细胞中检出乙肝病毒,这些发现提示其它传染途经存在的可能。

PCR法检测乙肝的优势表现在:①早期诊断,因为PCR扩增极其敏感,理论上可检出100CID/ml乙肝病毒的患者血清,在感染潜伏期即可被PCR法检出。

②对低持续感染乙肝病人的诊断,有些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长期低复制感染,血清病毒浓度极低,一般酶标试剂无法检出,可以用PCR法检出。

③疗效跟踪及病程判断,因为PCR能半定量检测乙肝病毒基因,是病毒是否存在及其数量多少的最直接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血清或白细胞中病毒基因存在与否及其动态变化即能准确地了解病情。

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清中的浓度很低,丙肝病毒的分离尚未成功。

目前用于丙肝病毒检验的方法主要是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HCV抗体。

由于HCV尚无法分离纯化,所以用于包被的抗原是人工合成肽或基因工程蛋白,这些人工抗原与天然病毒抗原有一定的区别,理论上是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

同时血清中抗体的出现及动态变化与病人病情无线性相关关系。

RT-PCR技术使这些困难得到解决。

HCV是RNA病毒,需先将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RT)后再进行PCR扩增,这种技术称之为逆转录-PCR(RT-PCR)。

PCR敏感性高可以检测出血清中低浓度的病毒,了解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动态状况。

RNA纯化要求严格,是RT-PCR的技术关键,本公司目前使用的高效基因释放剂,联合特异性固相基因吸附乳胶颗粒,对样本中的RNA进行分离纯化,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通常用于RNA→cDNA 逆转录的酶大致可以分为二大类,即低温逆转录酶,如AMV/MLV逆转录酶,高温逆转录酶,如Tth酶。

Tth酶在锰离子作用下,具有逆转录酶活性,Tth酶活性温度高,可以使核酸充分线性化,提高逆转录效率及特异性。

Tth酶在镁离子的作用下,又具有DNA聚合酶活性,从而真正实现单管单酶单人份的扩增要求,这样就在不降低扩增敏感性的条件下,一步完成扩增,不仅简化操作,而且又减少污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国内本公司已采用这种技术推出单管单酶单人份的RT-PCR诊断试剂。

丁型肝炎病毒是缺陷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协同感染。

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急性病人粪便样本中,戊型肝炎病毒也长期存在于血清中。

在PCR检测时,需注意取材的合理性。

在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中,另一类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是幽门螺旋杆菌(HP)所引起的胃炎、胃溃疡等。

HP可以经口-口途经传播并定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早期表现为浅表性胃炎,可发展成为胃溃疡。

我国胃炎发病率之高估计比乙型肝炎更严重,对HP的检测应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对HP的检测可以用生化法测试尿素酶或用免疫法测试血清中对HP特异性抗体,也可对胃液、胃粘膜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

PCR法检测HP非常敏感且特异性高,有研究发现可以从病人的唾液或口腔含漱液中检出HP。

PCR法避免了取胃液及胃粘膜,减少病人痛苦,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的有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等。

结核杆菌感染曾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一度是较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解放以后由于对结核病的预防的重视,特别是特效抗痨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流行基本被控制。

近来结核病有抬头的趋势,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是耐药株的不断出现,其二是对结核预防重视不足。

结核菌痰涂片镜检阳性率太低,酶标法又因抗原交叉反应易出现假阳性,结核检测的金标准是结核菌培养法。

但培养法费时昂贵并且受到用药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PCR在结核菌检测方面有简便、敏感、特异的优点。

一般认为样本中内要有100个左右的结核菌即可被检出。

目前用于结核菌PCR诊断的试剂,其引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基因片段36KD/65KD抗原蛋白基因;染色体重复插入序列IS986、IS960、IS6110、染色体质粒DNA PH7311、PMTB4、P36基因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染色体重复插入序列IS986或IS6110,1990年Hermans首先介绍并使用了IS986基因设计的引物扩增产物为245BP,研究表明这一基因对人型结核菌有特异性。

而后Thierry又介绍了插入序列IS6110基因,并认为这一基因对人型结核菌具有比IS986更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适合M.TB的检测。

结核菌痰标本的PCR检测应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问题。

其一,多条带。

即扩增产物电泳后有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萤光除最前面的引物以外有两条产物带,这与插入序列本身各片段长度有差异、结核菌在治疗过程中染色体畸变、断裂、缺欠及不等位交换有关。

这种扩增结果的判断应特别注意,凡在阳性对照相应位置有明显条带的判阳性,否则应为阴性,或建议病人过一些时间后再复检一次;其二,结核痰样本PCR检测时,要使样本充分液化,否则痰液中的粘液成份将影响扩增效果,甚至会导致严重非特异性扩增,电泳结果呈雾状;基三,结核痰样本PCR检测结果可能表现为阳性、阴性交替出现,这与结核病灶的不规律排菌有关。

循环系统以肠道小RNA病毒感染最具代表意义,如柯萨奇病毒等。

这些病毒经肠道粘膜、淋巴结进入血液,最终可定位于心肌细胞中导致心肌炎。

目前对这些病毒的血液样本检测往往比较困难。

PCR用于柯萨奇病毒检测时因其是RNA病毒所以应注意样本的保存。

外在环境中存在大量RNA酶,病毒脱壳后RNA将被迅速降解。

一般用于RNA检测的血清常温下不应超过24小时,4℃下可保存2天,-20℃下可以保存2月以下。

PCR检测在性传播性疾病(STD)的诊断中有较广泛的应用。

经典的性传播疾病有梅毒、淋病、腹股沟淋巴肉芽肿、软锐湿疠、硬下疳等。

而在现代STD中、解尿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可能更具有代表性意义。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布致,首先在局部形成硬软下疳,布后经血行播散到全身,最严重的是波及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早期,梅毒螺旋体大量存在于硬下疳中,可以用生理盐水湿棉签擦去皮疹表面污物再用钝刀片轻轻刮去上皮及结痂,用洁净棉签取渗出液样本作PCR检测,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极高。

二期梅毒皮疹中也存在梅毒螺体其取样方法同埂下疳,三期梅毒皮疹中一般无螺旋体存在,因此III病人及部分无皮疹的I、II期梅毒病人可以取EDTA抗凝全血检测。

淋病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性疾病之一,由淋病双球菌引起。

淋病双球菌一般为胞内寄生,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外生殖器、尿道粘膜最常见。

在尿道及外生殖器分泌物中有许多非致病的双菌存在,对分泌物拭子进行涂片镜检时,常导致误诊。

另外目前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鉴别诊断特要,培养法准确但费时且费用高,受用药的影响。

PCR法简便、快捷、准确非常理想。

常用的引物多采用外膜蛋白抗原基因、隐性质粒DNA或16s RNA基因。

16s RNA基因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但其敏感性低;隐性质粒设计的引物敏感性高但偶尔出现多条带的扩增产物,判断结果时应以阳性对照为标准,凡在阳性对照相应部位有明显条带的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

以往对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的检测主要靠培养法,费时且昂贵,简便快速的PCR检测对其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样本来源主要是尿道及宫颈分泌物拭子,由于分泌物中有许多污物含有PCR扩增的抑制剂,因此每次采样时尽量避免采集过多脓性分泌物,如果宫颈分泌物太多可以先用湿棉签将表面的分泌物擦去,再用洁净的湿棉签轻压旋转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送检,其准确性更高。

PCR也可以用检测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乳头瘤病毒等。

引物尖锐湿疣的病毒是人类乳头瘤(HPV),可致生殖系统感染的乳头瘤病毒主要是6、11、16、18、33型。

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在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良、恶性生殖器病变中,与血清型的关系并不密切,经常有交叉或多型民时感染。

为简化操作,对其基因对比分析寻找共同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可以同时检出这几种型别的病毒既简化操作又减少费用是一种极理想的方法。

我国恶性肿瘤为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中以肺癌、胃癌及食管癌的发病率最高,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60%以上。

引起肿瘤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及遗传背景。

外界因此可分为三大类即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

肿瘤与遗传有关的证据越来越多,除已知的单基因遗传肿瘤如视网膜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以外,还在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中观察到原癌基因的重排,这些基因的变化常导致细胞增殖调控失调终形成肿瘤。

癌基因是指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它们是在研究逆转录病毒时发现的。

目前已知的肿瘤基因有60多种,1969年Hubner根据Rous(1911)的实验,在小鸡肉瘤滤液中发现一种能诱导宿主细胞转化的RNA病毒性癌基因(Viral Oncogene)。

后来又在其它哺乳动物基因中发现与病毒癌基因同源序列,这种正常的细胞基因表达产物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有关。

但若被某种因素激活就会转化为有活力的癌基因,通常称之为原癌基因(Proto Oncoge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