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PPT课件

1.1.1 气 功 养 生
中国传统气功养生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经过历代诸家的潜心研究、实践、总结而 不断提高,使其理论和内容、方法不断丰 富和完善,成为一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 养生科学。
气功是通过人的意识的作用,对生命过 程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独特的锻炼精、 气、神的自我身心修炼的方法。简言之, 气功就是自我调动人体的潜能,寻求健 康长寿,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科 学的自我修炼的方法。
以六种不同的发音和口型,牵动不同的脏腑经 络,使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
“六字诀”的著名养生法。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大气、勇气、浩然正气,气贯长虹---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弘一法师说:人活着为了呼吸,呼者为出一口 气,吸者为争一口气。
《养性延命录》同时又指出,“体欲常劳, 劳无过极”,提倡“小劳之术”。
颜 元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 强,一国动则一国强。
毛泽东:
1.1.3 按 摩 养 生
按摩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养生术。它是在 “导引”、“按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 过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 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来帮助并维持器官 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使机体得到 改善----
因此,元气充盈,则腑脏机能旺盛,身体健康 无病。反之,身体就会衰弱。
“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 界吸入的空气相结合的产物。宗气形成于肺, 聚于胸中,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穿心脉 进行营血的作用。人体的肺活量大小及声音的 强弱,气血的运动,肢体的活动能力等都与宗 气的盛衰有关。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运行 于脉中,是宗气灌入血脉的营养之气。营气进 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生化血液 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重视养生保健,着重强调人的体质和自然界的节律的调和,提倡调养机体,保持机体阳气的充足,使人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以“调天道、调神明、调阴阳、调精气”为主要方针,以“以调养者机体、调气血、调寒温、调病疗”为实质内容,即以阴阳五行六气来调养机体,坚持中庸之道,做到体内恒定平衡,这是黄帝养生理论的主要思想。
阴阳五行六气养生法
黄帝养生理论侧重于根据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六气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有所缺少,补之以当充之物”为宗旨,统一健康、疾病与内外六气的关系,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共融。
根据五行六气的特征,黄帝内经将养生分为《阳明养生》、《阴阳养生》、《五行养生》、《六气养生》等四大方面。
(1)阳明养生:强调保持机体内阳充盈,促使阳血明目,以调节肌肤,生长延年,保持健康。
(2)阴阳养生:关注“阴”和“阳”的健康关系,强调和谐统一,方能保持健康。
(3)五行养生:强调五行的运行与机体健康的关系,从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调节。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包括中医养生理论、气功养生、食疗养生、药膳养生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和经验总结,通过调理身心、调节饮食、运动养生等方式,旨在延年益寿、保持健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以及草药和中药食疗。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气机运行等,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是另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与意念相配合的方法,以达到养生和修炼身心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核心是修炼“养气”,即调整呼吸,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场,以及通过自身调气来增强体内的气场。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练功方法通过专注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以达到调节人体气机、保持健康的目的。
食疗养生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食疗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四季节令、病症表现等,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冬天可以吃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可以多吃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
食疗养生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养人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药膳养生是结合中药和食物理论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配合适宜的食材制成的菜肴,具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比如,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选择一些温补劲草药如黄耆、当归等,搭配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等,制成药膳菜肴。
药膳养生可以满足人体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体现。
总之,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调理身心、防治疾病,以达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华养生术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一、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调整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饮食规律、饮食均衡、饮食清淡、不过饱过饥等。
同时,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热性体质宜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温性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二、药膳养生药膳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药物和食材为基础,通过烹饪加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药膳养生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
同时,药膳具有口感好、易消化、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膳并非人人适用,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并遵循医生建议。
三、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以手法按摩身体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灸推拿养生的优点在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尝试。
四、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呼吸、意念等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特点在于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意念、呼吸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同时,气功养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功养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跟从。
五、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情绪、心理为主要手段,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情志养生的原理在于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注重修身养性等。
同时,情志养生也强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
六、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养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有关养生的理论典籍和实用方法,是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在世界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养生文化内容思想与方法时间古代空间中国目录1养生思想▪《老子》《庄子》中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2养生方法▪行气▪服食▪导引▪养德▪养性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秦汉以前就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思想与方法体系。
1养生思想《老子》《庄子》中的养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认为“先天地生”的“道”是生命的本原,因此,道家不但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认识生命问题的基本原则。
道家的“贵生”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肯定。
在养生方法上,道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由此而发展出了道家的主静养生体15CrMo合金管,尽量不要受社会的干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认为应该“形体保神,各有仪则。
”只要恪受中和(“缘督以为经”),“守其一以处其和”,就可以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在形神关系上,道家轻“形”重“神”,认为“气”在“身”内,“气”是“身”的内驱力,通过“抱魂守一”使“气”与“道”合,就可以做到使“身”不朽,长生不老[1]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也是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
《内经》中的养生思想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健康观。
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破坏,健康也就被破坏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内容摘要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不仅在当 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和运 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促进 身心健康。
内容摘要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传承古代养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 更多实用的健康指导。
内容摘要
养生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自己的健康状 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美好的人生。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包括其核心思想、现代 应用与相关古籍研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 古老的养生智慧来指导现代的饮食习惯。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要注意食物的冷热属性,避免 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在夏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凉性食物,如冬瓜、苦瓜等;在 冬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性食物,
内容摘要
如韭菜、生姜等。此外,应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节制性,避免过度饮酒和吸 烟。
内容摘要
在顺应自然环境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季节、天气、地理 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 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在饮食方面,不同季节应食用不同性质的食 物,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内容摘要
心理平衡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重要方面。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 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使人容易患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 化是养生的必要条件。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保持 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任课教师:刘勇课次:0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养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方法。
二、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了解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难点是系统学习传统养生产生发展和各流派的学术观点。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布置预习。
这部分教材内容,文字量虽然不多,但其间夹杂着一些难认的字和文言词语,但有一定的可读性。
如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能先阅读课文,教师讲解时,可比较容易地理解。
2.讲解第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的事项:(1)讲清养生的概念,使学生对养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并使学生明了养生是与古人追求长寿相联系的。
(2)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概况和各历史阶段最简要的特点,有的只做一般介绍,不必加以评论。
3.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和讲授时,要着重注意:整体观理论是传统养生思想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注重全身性的防衰保健措施。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起来讲,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养生、导引、按摩保健等。
五、主要内容1.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养生学说(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2)阴阳学说3.主要养生学派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成了许多学说流派。
养生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
其主要流派有:(1)静神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
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持生命,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
强调要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2)动形养生学派。
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
《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
如《尽数篇》:“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
该学派主张动,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目则为蔑、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
”(3)调气养生学派。
该派的宗旨是调气(调养真气)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倡以调摄真气来病延,开了该学派的先河。
该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要本和动力,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4)固精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因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先秦时养生学家管仲首先提出固精思想,他在《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自归”,即节欲存精,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学派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生长发育的基础,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
肾精难成易志,赖脏腑之精的充养才能旺盛不衰。
固精的前提和关键是收心和正心。
因而主张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
(5)合度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合度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战国后期思想家、养生家韩非提出:“谨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去要,乃为圣人。
”这即是说,谨慎从事本职工作,静待天命归,不要超过额定限度。
反之要失去限度,任其纵横,最终必然会损伤身体乃至性命。
所以养生必须“去泰”,也就是舍弃某种安泰的享受。
美味佳肴,吃起来很顺口,但往往于身体不利。
修饰妆容,大可取悦于人,可又要损耗精力。
“故而去泰,身乃无害”。
合度,即是合乎尺度,度可释为计量标准,合度也可以说是适中不走极端。
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
”孔子主张动静结合,要有节度。
清代名医董凯钧,十分重视调摄之术,主张切忌极端的“动”或“静”,贵在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尺度适度。
现在看来这符合科学和辩证的养生保健观,对今人有很大启示。
4.传统养生内容与特征传统养生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本节是按《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养生方法卷》分为8类。
(1)情感调谐人的情绪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改变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导致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变化。
情感调谐法主要讲述如何将消极的情绪因势利导地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保证人体精神与心理上的健康。
情感调谐包括:①自我调谐;②人际关系;③宗教、自由。
我国养生学非常重视人的情感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无病时可因情感活动过激而致病,既病后又可因情感过激而加重病情。
因此《内经》强调在养生锻炼时,不仅要练形,而且要练神。
我国养生学十分重视“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性格、高尚涵养,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
(2)生活起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的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
”这段经文对饮食、生活起居如何进行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失,永葆健康。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休息、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
休息方式中主要是睡眠,我国养生说十分重视睡眠的科学,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主张老人以睡眠长为好,而且创造了许多诱导睡眠的好方法。
(3)饮食调理“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
它主要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忌口等。
《内经》谈到上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风乃去”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即是节度、节制。
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和合理,不偏食等。
若饮食不节便将产生疾病,甚至夭折。
《灵枢·五味篇》中说如不按时进餐就会“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4)房事调谐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阴阳”、“合阴阳”、“交媾”等。
《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
”《礼记·礼运》亦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可见,房事不是可以忽视或弃而不顾的生活小事,它处理不当同样可以致人“半百而废”。
因此,古人有言:“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
”所以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一向重视房事的调谐养生。
房事调谐主要包括:节欲保精;行房有度,合房有术;房事宜忌等内容。
(5)劳动运动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病不和生。
”劳动养生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劳动和各种运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劳动运动包括:①劳动健身;②古代健身运动;③现代健身运动等。
祖国养生学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而且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踽。
导引为主动运动,按踽为被动运动。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为预防“民气郁瘀而滞着,盘骨瑟缩而不达,特作舞以宣导之”,舞也是运动锻炼的一种形式。
明代思想家颜元更明确指出:“一身动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躁。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人体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则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极重要因素。
国外也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6)气功调谐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
气功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增智益寿,还可以涵养道德,陶冶情操。
气功的种类很多,但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过程,增强了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系统的协调性,疏通经络气血,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
气功调谐主要包括:吐纳、导引、内养、保健等内容。
(7)经络穴位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学的治疗手段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
针刺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是借助艾火的热力,灸灼、薰熨穴位,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按摩是通过“按”、“拿”、“点”、“推”、“揉”、“拍”等方法,对人体各部位经络、穴位进行推拿,而起到运行气血、疏理经络、健身祛病的功效。
三种方法各有所长,运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酌情选用。
(8)药物调理中药大多是天然物质,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和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服药也是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调理可分有病调补、无病强身两类。
由于人体的身体状况、虚弱类别的不同,在运用药物调理时必须遵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否则将造成“一日误补,十日不复”的不良后果。
所以在进行药物调理养生时,最好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较为安全。
药物调理包括:(1)补气;(2)补血;(3)补阴;(4)补阳。
六、知识点1.养生概念和内涵。
2.我国养生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
3.我国养生理论的几个流派。
4.我国养生基本原则和内容。
5.主要传统养生术介绍。
七、教学小结本次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认真参与养生模仿练习,勇于创新,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踊跃发言,把整个课堂气氛都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