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封存的真正代价 绿色和平

合集下载

碳捕获封存技术背景、技术现状、投资成本、和典型案例

碳捕获封存技术背景、技术现状、投资成本、和典型案例

碳捕获封存技术背景、技术现状、投资成本、和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碳捕获封存技术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捕获封存技术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碳捕获封存技术的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的一些石油开采工程中,人们就开始尝试将二氧化碳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来并封存起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碳捕获封存技术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环保技术。

它通过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封存在地下储层中,有效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碳捕获封存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工业企业和电力公司都在积极推进碳捕获封存项目,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满足政府的环保标准。

技术现状方面,目前的碳捕获封存技术分为气体捕获、传输和储存三个阶段。

捕获阶段主要采用化学吸收、物理吸附和膜分离等技术,传输阶段通过管道输送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封存地点,而储存阶段则是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岩层或盐水层中。

投资成本是推动碳捕获封存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碳捕获封存项目的投资成本较高,主要原因包括设备采购、运营和维护成本。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碳捕获封存技术的投资成本也在逐渐下降。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也为碳捕获封存项目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

典型案例中,例如欧洲碳捕获封存联盟(ECS)是一个在欧洲发起的碳捕获封存项目,旨在推动碳捕获封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该项目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和技术创新,成功开展了多个碳捕获封存项目,为欧洲地区的减排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的碳捕获封存示范项目(CCS)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该项目已实现了多个碳捕获封存设施的建设,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碳捕获封存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环保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投资的加大,碳捕获封存技术将会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减少碳排放共同应对全球变暖

减少碳排放共同应对全球变暖

减少碳排放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减少碳排放是我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

碳排放的增加不仅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速度,还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挑战。

为了保护地球家园,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碳排放,并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一、加强能源转型能源产业是全球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之一,加强能源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

二、推广低碳交通方式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推广低碳交通方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措施之一。

我们可以鼓励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如轨道交通、巴士等,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此外,发展非机动车交通,鼓励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三、提倡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除了产业和交通领域,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碳排放。

例如,我们可以减少用电量,关注电器的能效等级,尽量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器设备。

同时,节约用水、减少食物浪费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通过理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切实减少碳排放。

四、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碳排放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该加强信息交流,分享减排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和落实减排的国际合作计划和行动。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通过减少排放的经济激励措施、碳市场机制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形成减排共识和合力。

结语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减少碳排放是我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能源转型、推广低碳交通方式、提倡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

碳封存概念讲解

碳封存概念讲解

碳封存目录•• 概念•• 背景•• 设想内容•• 封存方式[显示全部]概念所谓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指将捕获、压缩后的CO2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长期封存的过程。

这项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技术研究开始于1977年,但只是到了最近,才有迅速的发展。

背景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让一个全新的课题浮出水面:碳捕捉与封存。

期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引领世界的欧盟,近年来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用于开发这项技术。

欧盟已为此注入10多亿欧元启动资金,还将通过碳交易体系再筹措45亿欧元后续资金。

欧盟还要求,2020年之后以煤为燃料的新建电厂都应具备碳捕捉技术。

欧盟一位负责能源事务的高官甚至声称,要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封存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设想内容这一设想包括:(1)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物捕获、收集并存储到安全的碳库中;(2)直接从大气中分离出CO2并安全存储。

由此,人们将不再是通过CO2减排,而是通过碳封存的方法,同时结合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等手段来达到减缓大气CO2浓度增长的目标。

封存方式碳封存根据碳封存地点和方式的不同,可将碳封存方式分为地质封存、海洋封存、碳酸盐矿石固存以及工业利用固存等。

其中,每种封存方式又包括不同的具体技术,他们的发展现状见右图。

从普通电厂排放、未经处理的烟道气仅含有大约3%~16%的CO2,可压缩性比纯的CO2小得多,而从燃煤电厂出来经过压缩的烟道气中CO2含量也仅为15%,在这样的条件下储存1t CO2大约需要68m3储存空间。

因此,只有把CO2从烟气里分离出来,才能充分有效地对它进行地下处理。

在将CO2封存到地下之后,为了防止CO2泄漏和或迁移,需要密封整个存储空间。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具有良好封闭性能的封存盖层也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一个“盖子”的作用,以确保能把CO2长期地封存在地下。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利用常规的地质圈闭构造,它包括气田、油田和含水层,对于前两种,由于他们是人类能源系统基础的一部分,人们已熟悉他们的构造和地质条件,所以利用它们来储存CO2就比较便利和合算;而含水层由于其非常普遍,因此在储存CO2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2010-01-18 11:21:51| 分类:行业研究阅读315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目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水平为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五,而其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按这个速度发展,到2100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聚集量将达到百万分之一千一百,整个地球的气候条件将逐步接近史前年代:地球大气层和金星的大气层相类似,二氧化碳取代氮气成为主要成分;温室效应造成的高温将不适合任何动物的生存,人类社会则将在这一进程中崩溃。

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使得碳的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体系捕获碳的能力。

如何阻止这一进程发展下去是个棘手的问题。

作为补救措施之一,人类已经开始尝试将碳捕获与封存(CCS)作为一种产品推向前台,并已经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自然碳捕获地球形成之初,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个不适宜居住的星球。

但自然改变了这一切。

经过数亿年的时间,大部分二氧化碳都被“蓄碳池”体系所吸收。

海水、绿色植被都是蓄碳池体系的组成部分。

现今地球的海水里充满了远古时代的碳,其总量大约有35万亿吨。

而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也吸进了数万亿吨的二氧化碳。

被植物所捕获到的大多数二氧化碳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都演变成更加固定的地质形态,包括石灰石、页岩,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

直到大约500年前,这种自然碳捕获的过程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碳的循环在当时达到了一定的平衡:腐烂的植物或者火焰每排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森林或海洋就会重新吸收一个同样的分子。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百万分之二百七十。

然而,从公元1500年开始,这种平衡被逐渐打乱。

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对木材的需要耗尽了森林,地球吸进碳的能力逐步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对能源需求贪得无厌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碳氢化合物燃烧量的骤增,从而扭转了数亿年来碳储存的平衡。

从18世纪末以来,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从微不足道的每年1亿吨上升到每年63亿吨,大约比生物圈所能吸收的量多了一倍。

积极应对“碳减排” 利国利民利后代

积极应对“碳减排”  利国利民利后代

Ke y wor ds Ca r b on Em i s s i on Re du c t i on; T o Pl an; Con t r ol Su r v ey ;St an dar d Pr o i f l e;The En t er pr i s e
M ea su r es
近 二 十 年 来 ,特 别 是2 0 l 2 年 ,暴 雨 、洪 水 、干 旱 、暴 雪 、冰雹 、 台风 、飓风 等 极端气 候 、天灾 频 繁 光 顾地 球 ,各地 温差 怪异 、降雨 分布严 重 不均 ,极端 天 气 事 件 层 出不 穷 ,世 界 各 地 无 一 幸 免 。到 本 世 纪 末 ,地 球气 温将 攀升 至 二百万 年 来 的高位 。气候 变 化 现 已经 并将 成 为世 界各 国政府 所 面临 的前 所未 有 的严 峻 挑战 之一 。据 失平 均 即 达 到2 0 0 0 多亿 人 民 币。 针 对 目前 的气 候 变 化 ,全 球 科 学 家 已形 成 共 识 :有
A bs t r act
”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h a s no w b e c o me a h o t t o pi c i n t he wo r l d . I n t h e f a c e o f hi t s t o p i c , he t wo r l d
问题 。 而 “ 碳 减排 ” 其本 质 是 采 用 量 化 的方 法 来 追 踪每 个使 用者 的 “ 碳 足 迹 ”指 标 。 而 所 谓 “ 碳 足 迹 ” ,是 指 与 一 个 产 品或 一个 人 密 切 相 关 的 二 氧 化 碳和 其他温 室气 体 ( GHG) 的 排 放 总 量 。 “产 品 碳 足 迹 ”是 指 产 品 沿 着 它 的供 应 链 由原 材 料 取 得 、 制 造 、运 输 、 销 售 、 使 用 以及 废 弃阶 段 整 个 生 命 周 期 过 程 中所 直 接 与 间接 产 生 的温 室 气 体 排 放 总 量 。 产 品 碳 足 迹 将 帮 助 消 费者 与 生产 者 借 助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内各 阶 段 量 化 数 据 , 了解 温 室 气 体 在 环 境 和 经 济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1000字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1000字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1000字以下是一篇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范例,仅供参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参考。

一、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和意义碳达峰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以后的碳排放量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

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实现碳排放与吸收相平衡,达到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1. 科学认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

要充分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以及节能减排的原理和技术。

只有具备了科学认知,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

2. 长期规划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长期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确保目标的实现。

3. 创新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创新发展。

要积极探索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方法,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4. 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三、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要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分析

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分析

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趋严重,人们开始关注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这项工作显然是有经济效益的,那么它的具体经济效益是什么呢?本文将分析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

一、碳封存的经济效益碳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气体封存起来,使其不再对大气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碳封存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更能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

首先,碳封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例如,进行碳封存必须建造或改造若干座净化设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和高新技术。

其次,碳封存可以提高地方和国家的经济收入。

尽管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建造这些净化设备,但通过释放和销售碳积分等手段,碳封存可以为政府获得高额的收入,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因此,碳封存补偿机制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各种补偿机制,为保障生态环境而提供的经济和物质支持。

它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首先,生态补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地修复和治理,这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其次,生态补偿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收入。

例如,通过推广生态旅游,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支持,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补偿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联动效益碳封存和生态补偿是紧密相关的。

这两个概念的实现将会相互促进,共同达成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鼓励碳封存。

例如,生态补偿制度可以通过对碳封存项目的优惠、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碳封存工作。

其次,碳封存也可以提高当地和国家的生态补偿收益。

例如,碳封存可以通过提高生态旅游的安全和可持续性,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

因此,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联动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四、总结碳封存和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它们不仅能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够提高国家收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者:周宏春来源:《鄱阳湖学刊》2022年第01期编者按: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有什么科学考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如何理解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性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产生哪些影响?就相关问题,《鄱阳湖学刊》编辑部特别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节能双碳指导委员会委员周宏春进行分析。

问:2012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

请问提出这两个时间节点背后的科学考量是什么?周宏春:提出这两个时间节点,背后的科学考量众多,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现代化“两步走”目标、碳排放变化趋势、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形象等。

一是基于党中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科学研判。

总体上看,当前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党中央宣布了我国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但仍然保留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5年不变,以巩固脱贫成果。

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和现代化的总体安排,党的十九大提出现代化“两步走”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leipner project and Utsira formation
Int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is the greatest environmental threat and humanitarian and economic challenge the world has ever faced. Millions of people are already feel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stimated 150,000 people die each year from its effects.1 To avoid the wors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widespread drought, flooding and massive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caused by rising sea levels, temperature increases must peak as much below 2ºC (compared to pre-industrial levels) as possible. To do this,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in its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indicates that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ust peak at the latest by 2015.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has emerged as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climate crisis. However,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garding the safety, efficacy and permanency of CO2 storage remain unresolved. By examining the world’s longest running CO2 storage project the Sleipner project, and the Utsira formation on which it is located - this briefing highlights som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and uncertainties facing CCS. Sleipner has been heral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d numerous others as proof that CO2 can be safely and permanently stored. However, what this briefing shows is that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accurately map and interpret geological structures for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safe, permanent CO2 storage. Furthermore, Utsira formation storage estimates, which the Sleipner field is a part of, have recently been revised downwards and non-CO2 leakages have also occurred in some projects. In these instances, this briefing reveals how storage estimates, monitoring efforts and technology choices were improperly made and how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rtise were either insufficient or absent. All of this should give pause to governments as they assess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CCS remains largely unproven and will not be ready before 2020 – the key timeframe in which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ust peak then begin to fall. In the meantime, the urgenc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n an effective manner grows with every passing day.
The Sleipner CO2 project in the North Sea is one of only four largescale CO2 storage projects worldwide. The project is run by StatoilHydro, which operates the Sleipner field on behalf of a group of industrial partners, producing natural gas for a range of customers.2
Published by: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Date: May 2009. Authors: Erika Bjureby, Emily Rochon, Truls Gulowsen. Editor: Steve Erwood Acknowledgements: Haroen Lemmers, Karen Guy, Joris Thijssen. Design and layout: www.onehemisphere.se, Sweden. Printer: www.primaveraquint.nl, The Netherlands. Cover image: © Alligator film/BUG/StatoilHydro. All images © StatoilHydro, from /fotoweb Report available at: /international/
The introduction of a Norwegian CO2 offshore tax prompted StatoilHydro to begin stripping CO2 from natural gas streams in 1990, allowing the company to save money, and simultaneously conduct research into CO2 storage. To date, these activities have pumped more than 11 million tonnes of CO2 into the Utsira formation.3
Printed on 100% recycled post-consumer waste with vegetable based inks. Greenpeace reference JN244 Published by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Ottho Heldringstraat 5, 1066 AZ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Dag MyrestranD/statoilHyDro
Reality check on carbon storag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leipner project and Utsira formation
The Sleipner CO2 Injection Project
According to StatoilHydro, the Utsira reservoir is continuously monitored using seismology, and comprehensive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calculating how the CO2 moves once underground.4 The company maintains that there have been no major CO2 leaks from the Sleipner project.
Unpredicted movements of CO2 in the formation, however, show that perhaps there is cause for concern. When the Sleipner project commenced in 1996, CO2 was expected to rise gradually through the layers of the formation once it was injected underground. However, seismic imaging has shown that the CO2 is instead flowing almost immediately to the top of the formation - moving up by more than 100 metres per year.7 So far, this unpredicted movement has not been satisfactorily explained by any reservoir geologist. What it does indicate is that the mudstones (rocks) present in the Utsira formation may not serve as the barrier to the vertical CO2 movement as originally expected. Additionally, it might also mean that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have been altered by the injected CO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