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泵盖

合集下载

液压泵设计指南

液压泵设计指南

液压泵设计指南液压泵是一种通过压力能转换为动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

设计一款优质的液压泵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包括泵的类型、工作原理、选材、结构设计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为您介绍液压泵的设计指南。

第一部分:液压泵的类型液压泵可以分为往复式泵和旋转式泵两大类。

往复式泵是通过往复运动产生压力的,适用于高压工况;旋转式泵则是通过旋转运动产生压力的,适用于低中压工况。

在选择液压泵类型时,需要根据工作条件和需求来确定。

第二部分: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吸入、压缩和排出三个过程。

在吸入过程中,液压泵的进口处形成低压区域,使液体被吸入泵内;在压缩过程中,液体被压缩使其压力升高;在排出过程中,液体被排出泵体,传递到液压系统中。

设计液压泵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工作原理,确保泵的正常运转。

第三部分:液压泵的选材液压泵的选材对于泵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液压泵材料有铸铁、钢、不锈钢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根据泵的工作条件、液体介质的特性和预期使用寿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第四部分:液压泵的结构设计液压泵的结构设计包括泵体、泵轴、泵叶轮等部分。

泵体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液压泵工作时产生的压力和振动;泵轴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耐久性,以承受液压泵的转动力矩;泵叶轮需要具备良好的叶片形状和流道设计,以提高液压泵的效率。

第五部分:液压泵的性能评估设计液压泵时,需要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流量、压力、效率、噪声等指标的测试和分析。

通过性能评估,可以对液压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总结:液压泵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液压泵的类型、工作原理、选材、结构设计等方面。

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液压泵。

希望本文的设计指南能对液压泵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油缸常见故障及处理

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油缸常见故障及处理

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油缸常见故障及处理(1) 液压泵常见故障及处理
(2) 液压马达常见故障及处理
(3) 液压缸常见故障及处理
(五)有外1•装配(1)液压缸装配时端盖装偏, 拆开检查,重新装配
泄漏不良活塞杆与缸筒不同心,使活塞杆拆开检查,重新安装,
伸出困难,加速密封件磨损封件
(2)液压缸与工作台导轨面平更换并重新安装密封件
行度差,使活塞伸出困难,加速1)重新安装
密封件磨损2)重新安装,拧紧螺钉,
(3)密封件安装差错,如密封
件划伤、切断,密封唇装反,唇3)按螺孔深度合理选配螺钉长度
口破损或轴倒角尺寸不对,密封
件装错或漏装
密封压盖未装好
1) 压盖安装有偏差
2) 紧固螺钉受力不匀
3) 紧固螺钉过长,使压盖不
能压紧
2•密封(1)保管期太长,密封件自然更换
件质量老化失效
问题(2)保管不良,变形或损坏
(3)胶料性能差,不耐油或胶
料与油液相容性差
(4)制品质量差,尺寸不对,
公差不符合要求。

液压泵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液压泵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液压泵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液压泵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液压泵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提供动力给液压系统。

但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液压泵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液压泵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一、液压泵常见故障1. 压力不稳定当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不稳定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油温过高:当油温过高时,会使油黏度降低,从而导致流量增加、泄漏增加等问题。

(2)油路堵塞: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油路出现堵塞,则会导致流量减少、压力下降等问题。

(3)阀门损坏:如果系统中的某个阀门损坏,则可能会导致流量减少或增加、泄漏增加等问题。

2. 泄漏严重当液压系统出现泄漏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油温升高:当液压系统出现泄漏时,会导致油温升高,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2)流量减少:当液压系统出现泄漏时,会导致流量减少,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3)液压元件损坏:当液压系统出现泄漏时,会导致液压元件损坏,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3. 噪音过大当液压泵出现噪音过大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轴承磨损:当轴承磨损时,会导致噪音增加、振动增加等问题。

(2)齿轮间隙大:当齿轮间隙过大时,会导致齿轮摩擦增加、噪音增加等问题。

(3)油路堵塞:当油路堵塞时,会导致噪音增加、振动增加等问题。

二、液压泵维修方法1. 压力不稳定的维修方法(1)检查油温是否过高,并及时更换或清洗散热器。

(2)检查油路是否堵塞,并及时清洗油路。

(3)检查阀门是否损坏,并及时更换或修理阀门。

2. 泄漏严重的维修方法(1)检查液压系统中的密封件是否老化、损坏,及时更换密封件。

(2)检查液压系统中的管路是否松动,及时加紧螺栓。

(3)检查液压元件是否损坏,及时更换或修理液压元件。

3. 噪音过大的维修方法(1)检查轴承是否磨损,及时更换轴承。

(2)检查齿轮间隙是否过大,及时调整齿轮间隙。

液压泵齿轮泵的拆装

液压泵齿轮泵的拆装

液压泵、齿轮泵的拆装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可加深对泵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范围的了解,理解选择液压泵的原则和主要拫据;二、实验仪器齿轮泵、叶片泵、内六角扳手、固定扳手、螺丝刀等拆装工具;三、实验内容齿轮泵的拆装在各类容积式液压泵中,齿轮栗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容易制造、成本低、工作可靠、维修方便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中低压系统中;它的缺点是容积效率低、轴承载荷大,此外,流量脉动、压力脉动和噪音都比较大;叶片泵的拆装叶片泵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输油量均匀、噪音小、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中低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结构、工艺材料的改进,叶片泵正向中高压和高压方向 I发展;它的缺点是结构复杂,吸油性能较差,对油液的污染较敏感;柱塞泵的拆装没做柱塞泵分为径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泵两种:1径向柱塞泵性能较稳定、工作较可靠,但自吸能力差、径向尺寸大、结构复杂、价格髙;柱塞数多为奇数2轴向柱塞泵性能稳定、工作可靠、结构紧凑、径向尺寸小、惯性小、容积效率高,但轴向尺寸较大、轴向作用力也大,结构复杂、价格高;柱塞泵多用于需要高压大流量和流量需要调节的液压系统中;四、实验步骤利用提供的拆装工具,按顺序拆装液压泵,并记录拆装顺序;了解完泵的结构后,按顺序将泵装配复原;检查装配完的泵,零件不可多一件,也不可少一件齿轮泵:拆装步骤如下:1 拆解齿轮泵时,先用内六方扳手在对称位置松开紧固螺栓,之后取掉螺栓,取掉定位销,掀去前泵盖,观察卸荷槽、吸油腔、压油腔等结构,弄清楚其作用,并分析工作原理2 从泵体中取出主动齿轮及轴、从动齿轮及轴; _3 分解端盖与轴承、齿轮与轴、端盖与油封;4 装配步骤与拆卸步骤相反;齿轮泵工作原理:在吸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从对方齿谷中退出,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增大,完成吸油过程;在排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进入对方齿谷中,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减小完成排油过程;二双作用叶片泵: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1拆解叶片泵时,先用内六方扳手对称位置松开后泵体上的螺栓后,再取掉螺检,敲打使传动轴和前泵体及泵盖部分从轴承上脱下,把叶片分成两部分;2观察后泵体内定子、转子、叶片、配流盘的安装位置3取掉泵盖,取出传动轴,观察所用的密封元件4拆卸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进油出油路线,分析液压泵原理,多多请教指导老师5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正确合理的安装,注: 配流盘、定子、转子、叶片应保持正确装配方向,安装完毕后应使栗转动灵活,没有卡死现象;五.实验报告根据拆装结果,完成下列问题的回答.1、选用液压泵的原则和根据有那些答:选择液压泵的原则是:根据主机工况、功率大小和系统对工作性能的要求,首先确定液压泵的类型,然后按系统所要求的压力、流量确定其规格型号;选择液压泵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工作压力、流量、转速、定量或变量、变量方式、合积效率、总效率、寿命及原动机的种类、噪声、压力脉动率、自吸能力等,还要考虑与液压油的相容性、尺寸、重量、经济性、维修性等;这些因素,有些己写在产品样本或技术资料里,要仔细研究,不明确的地方最好询问制造厂;2、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齿轮栗的工作原理怎样的;答: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3、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齿轮泵的困油、泄漏和径向不平衡现象及解决方法答:液压油在渐开线齿轮泵运转过程中,因齿轮相交处的封闭体积随时间改变,常有一部分的液压油被密封在齿间,称为困油现象,因液压油不可压缩将使外接齿轮产生极大的振动和噪声,影响系统正常工作;齿轮泵困油现象解决方法:是在齿轮啮合处的侧面向排油腔开一道卸油槽,使困于两齿间的油可以被排出以消除困油现象,齿轮泵工作时有三个主要泄露途径:1齿轮两侧面与端盖间轴向间隙2泵体内孔和齿轮外圆间的径向间隙3两个齿面啮合间解决泄露问题的对策是选用适当的间隙进行控制;端面间隙补偿采用静压平衡措施,高压齿轮泵往往通过在泵的前、后端盖间增设浮动轴套或浮动侧板的结构措施,以实现轴向间隙的自动补偿;齿轮泵工作时,在齿轮和轴承上承受径向液压力的作用;泵的右侧为吸油腔,在压油腔内有液压力作用于齿轮上,沿着齿顶的泄漏油,具有大小不等的压力,就是齿轮和轴承收到的径向不平衡力;另外压油腔因齿顶泄漏,其压力为递减;液压力越高,这个不平衡力就越大,其结果不仅加速了轴承的磨损,降低了轴承的寿命,甚至使轴变形,造成齿顶和泵体内壁的摩擦等;解决径向不平衡问题的简单办法是缩小压油口,使压油腔仅作用在一个齿到两个齿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开压力平衡槽的办法来消除径向不平衡力4、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叶片泵对油液污染敏感叶片泵的结构非常紧凑,间隙也非常小,它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只有2~4丝,单面只有1-2丝,叶片与转子槽之间的配合间隙更小,如果液压油出现油渍那么可能会将液压泵卡住甚至于使其报废;5、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为什么叶片泵比齿轮泵自吸能力差叶片泵和齿轮泵都属于容积泵的一种,若是加工在同等精度要求下他们的自吸能力是一样的;但是叶片泵一般多为输送有杂质的介质在生产时人为的将叶片与泵壳之间的间隙放大防止卡住,所以相对于一般输送洁净介质的齿轮泵来说他的配合间隙大了那么自吸能力相对产生影响也就降低了叶片泵的自吸能力;6、双作用叶片泵为什么会出现困油现象在双作用式叶片泵中,每个密封工作的容积,在通过定子长半径圆弧和短半径圆弧处的封油区时,—般按照原理来说是不会产生困油现象的;但由于定子上的圆弧曲线以及叶片泵都不可能做得很准确,所以还是有可能出现轻微的困油现象;这种困油现象虽然不像齿轮泵那样严重,但也会使液压泵产生液压冲击、振动和流置不均匀等危害;为解决这种困油现象产生的危害,可以将液压泵中配油盘的排油窗口,在叶片从封油区进入排油区的一边,开一个三角形截面的三角槽,用来减小油腔中压力的突然变化,以降低输出压力的脉动和噪声;当配油盘上开了三角槽以后,封闭的油液在还没有接通排油腔之前就通过三角槽与压力油相连,使其压力逐渐上升,这样就使泵的压力脉动、流量脉动和噪声都降下来了;1、3—吸油口2、4一排油口 d—三角槽7、柱塞泵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常见的柱塞泵分为径向柱塞泵,轴向柱塞泵,直轴斜盘式柱塞泵,液压柱塞泵1、轴向柱塞泵轴向柱塞泵是活塞或柱塞的往复运动方向与缸体中心轴平行的柱塞泵;轴向柱塞泵是利用与传动轴平行的柱塞在柱塞孔内往复运动所产生的容积变化来进行工作的;由于柱塞和柱塞孔都是圆形零件,加工时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配合,因此容积效率高,运转平稳,流量均匀性好,噪声低,工作压力高等优点,但对液压油的污染较敏感,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2、直轴斜盘式柱塞泵直轴斜盘式柱塞泵分为压力供油型的自吸油型两种;压力供油型液压泵大都采用有气压的油箱,也有液压泵本身带有补油分泵向液压泵进油口提供压力油的;自吸油型液压栗的自吸油能力很强,无需外力供油;靠气压供油的液压油箱,在每次启动机器后,必须等液压渍箱达到使用气压后,才能操作机械;如液压油箱的气压不足时就担任执器,会对液压泵内的滑鞭造成拉脱现象,会造成泵体内回程板与压板的非正常磨损;3、径向柱塞泵径痴柱塞泵可分为阀配流与轴配流两大类;阀配流径向柱塞泵存在故障率高、效率低等缺点;国际上 70、80年发展的轴配流径向柱塞泵克服了阀配流径向柱塞泵的不足;由于径向泵结构上的特点,限定了轴配流径向柱塞泵比轴向柱塞泵耐冲击、寿命长、控制精度髙;变量行程短泵的变量是在变量柱塞和限位柱塞的作用下,改变定子的偏心距实现的,而定于的最大偏心距为5—9mm 根据排量大小不同,变量行程很短;且变量机构设为高压操纵,由控制阀进行控制;故该泵的响应速度快;径向结构设计克服了如轴向柱塞菜滑靴偏磨的问题;使其抗冲击能力大幅度提高;4、液压柱塞泵液压柱塞泵靠气压供油的液压油箱,在每次启动机器后,必须等液压渍箱送到使用气压后,才能操作机械;直轴斜盘式柱塞泵分为压力供油型的自吸油型两种;压力供油型液压泵大都采用有气压的油箱,也有液压泵本身带有补油分泵向液压泵进油口提供压为油的;自吸油型液压泵的自吸油能力很强,无需外力供油;对于自吸油型柱塞泵,液压油箱内的油液不得低于油标下限,要保持足够数量的液压油;液压油的清洁度越高,液压泵的使用寿命越长;。

液压齿轮泵的正确使用及故障排除

液压齿轮泵的正确使用及故障排除

液压齿轮泵的正确使用及故障排除刘玉景(山东省蒙阴县交通局,山东蒙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3&#"/40$53,""&)*1&’()*$+,-.液压齿轮泵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性能可靠、制造成本低、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于各种机械上。

%使用时注意事项为防止出现故障及延长其使用寿命,应正确使用齿轮泵,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液压系统中油液的清洁并定期更换液压油、滤芯、清洗油箱。

油液污染是引发齿轮泵侧板损坏的主要原因。

补充液压油时,油液必须经过滤器过滤后才能加入油箱,更换液压油时应根据机器的使用说明书或实际使用油的检测情况来更换。

(!)必须正确选用液压油,其粘度为(!$+)$),%$-#/!01,若粘度太大,会引起液压泵吸不上油或虽然吸上油但轴承及侧板润滑不良;粘度太小,会引起液压泵的内泄增加,润滑不足。

粘度选用不当,会造成液压泵效率降低和寿命缩短。

(&)齿轮泵在安装与组装时应注意泵轴与驱动轴的同轴度,其误差一般要求在$’%//之内,且驱动轴不能有轴向窜动;安装齿轮泵时应很轻松地装入驱动轴上,不能敲击齿轮泵强行装入,否则会引起泵内的齿轮与浮动侧板及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引起剧烈摩擦而发热,烧坏侧板和轴承,刮坏壳体,使泵提前报废。

())对停机时间较长的泵,在使用时应先空转至少%$/,-后才能进行满载使用。

(()泵吸油口至油箱之间应保持密封。

吸油管、泄油管必须插入油箱液面以下,以防止液压泵吸空和油液污染。

因为液压泵吸油口处不密封,将会吸入大量空气,再加上工作环境恶劣,液压油氧化变质,在高低压过渡区造成气蚀,高低压腔串通,造成系统噪声大、动作缓慢和压力上不去。

液压泵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

液压泵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

液压泵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摘要:液压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加工设备之中,可完成设备所需的各项动作并为设备提供润滑和冷却。

液压泵是液压系统最关键的元件,一旦液压泵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文通过分析常用液压泵的结构,总结其常见故障并提出对应的维修方法,降低液压泵的更换频率,减少机床故障率,节约采购及维修成本。

关键词:液压泵;故障分析;维修方法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将电机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系统所需的压力及流量,以完成主轴变速、主轴松刀、附件头放松、各轴夹紧及润滑等各项功能。

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经常出现的故障之一,因此如何快速寻找液压泵的故障原因并加以维修,已成为液压系统亟待解决的难点。

一、液压泵的分类常用液压泵按照结构可分为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等;按照流量是否能调节可分为定量泵和变量泵;按照型式可分为单级泵、双联泵、三联泵等[[1]]。

不同种类的液压泵输出的压力及流量不同,适用的场合不同,其内部结构不尽相同,易损部位也不同,所对应的维修方式及方法各有区别。

二、齿轮泵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我厂Φ225镗床主轴松刀用齿轮泵型号为AZPF-12-005RHO30KB,其额定压力为25MPa,额定流量为7.7L/min。

现以此泵结构分析齿轮泵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图1齿轮泵结构图1.齿轮泵向外漏油:可根据泄露部位更换轴密封圈2及泵壳两侧密封件8。

2.齿轮泵旋转困难或转不动:检查齿轮与壳体、轴承与轴内是否有杂质,若有杂质则清洗齿轮泵内部,同时清洗吸油滤芯。

检查轴承与轴及两齿轮齿面是否有研伤,若有研伤则用油石打磨。

3.齿轮泵压力低:检查轴承两端密封件11及支架12,若有变形或磨损则更换。

若齿轮与壳体间隙过大导致压力内泄则无法修复。

三、叶片泵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我厂数控Φ160镗床用双联定量叶片泵型号为SVQ215-22+11-FRR,其最大工作压力为21MPa,大泵最大流量为32L/min,小泵最大流量为16L/min。

液压泵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

液压泵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

液压泵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液压泵,这小家伙可真是机械界的“顶梁柱”,没有它,咱们的工程设备就像失去了心脏一样,动不了。

可是,嘿,生活哪能没有点波折呢?这液压泵可不是永远不出毛病的,常常会闹点小情绪,让人哭笑不得。

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常见的故障和如何把它们搞定,让这小泵重新焕发活力。

先说说最常见的,噪音大得像个老虎。

你想啊,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这液压泵可是相当乖巧的,声音小得像猫咪。

而一旦开始咆哮,那可就不是好兆头了。

噪音大得让人心慌,可能是油液里有空气,或者是油泵内部磨损了。

这时候,可以试试排气,看看油箱里的空气是不是太多了。

记得啊,保持油液的清洁,别让杂质进了油里,像一群不速之客一样。

说到油液,油液的不足可是另一个大问题。

你瞧,液压泵工作的时候需要足够的油来润滑,油少了,就像人缺水一样,干巴巴的。

这会导致泵体磨损加剧,工作效率直线下降,简直让人心痛。

定期检查油位,别让油箱成了“干涸的湖泊”。

油液的品质也得过关,别用劣质油,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接下来聊聊压力不稳的问题。

压力忽高忽低,就像过山车一样,真让人受不了。

压力不稳的原因可能是液压系统泄漏了,或者阀门卡住了。

这时候,可以从管路和接头入手,仔细检查有没有漏油的地方,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阀门的保养也很重要,别让它们跟你闹脾气,定期清理维护,确保它们顺畅开关。

液压泵会出现“喘息”的情况,动力不足,像是老年人走路喘气。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进油口被堵了,油流不畅导致的。

解决方法简单粗暴,清理堵塞物,确保油流通畅。

记得要定期清理滤网,就像打扫卫生一样,保持液压系统的干净整洁。

维修的时候也得注意安全,别让自己摔了跟头。

工作前,确保所有设备都断电,避免意外发生。

穿好防护装备,像个超人一样,保护好自己。

维护液压泵的时候,注意观察油温,过高的油温会影响泵的性能,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坏泵体。

保持油温在合理范围内,才是长久之计。

维修完毕后,别忘了进行试运行,看看一切是否正常。

液压泵站使用说明书

液压泵站使用说明书

液压泵站YEYABENGZHAN使用说明书郑州新华能气动液压设备有限公司ZHENGZHOU XINHUANENG HYDRAULICS CO.,LTD目录一主要技术参数⋯⋯⋯⋯⋯⋯⋯⋯⋯⋯⋯⋯⋯⋯⋯⋯(1)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2)三使用说明⋯⋯⋯⋯⋯⋯⋯⋯⋯⋯⋯⋯⋯⋯⋯⋯⋯⋯(2)四调试运行⋯⋯⋯⋯⋯⋯⋯⋯⋯⋯⋯⋯⋯⋯⋯⋯⋯⋯(3)五维护与保养⋯⋯⋯⋯⋯⋯⋯⋯⋯⋯⋯⋯⋯⋯⋯⋯⋯(3)六常见故障及排除⋯⋯⋯⋯⋯⋯⋯⋯⋯⋯⋯⋯⋯⋯⋯(7)七液压系统原理图⋯⋯⋯⋯⋯⋯⋯⋯⋯⋯⋯⋯⋯⋯( 10)八液压系统外观图⋯⋯⋯⋯⋯⋯⋯⋯⋯⋯⋯⋯⋯⋯ ( 11)九电气原理图⋯⋯⋯⋯⋯⋯⋯⋯⋯⋯⋯⋯⋯⋯⋯⋯ ( 12)十易损件明细表⋯⋯⋯⋯⋯⋯⋯⋯⋯⋯⋯⋯⋯⋯⋯( 13)十一维护检修记录⋯⋯⋯⋯⋯⋯⋯⋯⋯⋯⋯⋯⋯⋯⋯( 14)一安全使用1工作人员必须仔细阅读本说明书,掌握本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了解本泵站各部结构及功能,方能操作。

2检查泵站现状及完好状态,检查各仪表,调节旋钮及按钮等是否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当泵站出现异常声音和故障时要切断电源终止工作,排除故障,严禁超技术范围使用。

3泵站工作电压~ 380V,~ 220V 或- 24V 控制,电气故障应由电工检测排除,严禁非专业人员擅自处理。

系统压力出厂调试时已进行设定,未经生产主管允许不得乱动各调压、调速旋钮。

二注意事项1工作油使用温度不要超过 65°。

2防止污染,污染物会使油液加速氧化。

3避免水分混入油液,水分会使油液乳化。

4要控制油压机器及配管之漏油,定期检查其紧固情况。

5工作油应定期检查,夏天用 HM46# ,冬天用 HM32# 。

6已经开始劣化的油液,补充新油并不能延长寿命。

应予全部更换。

其他有关问题请参阅说明书。

三警告1严禁电机转向错误!2严禁使用电压不符或缺相运行!3使用前必须将油加至液位计 2/3 位置!4严禁随意调整各油压元件旋钮!5严禁将泵站倒置,非专业人员切勿拆卸维修!使用说明一、安装1、油箱尽可能安装在通风良好、温差较小、空气中粉尘较少的平面上,油箱地脚与地基接触良好,以免系统工作时发生振动2、安装时需注意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3、过滤器、蓄能器等经常维护、检修的元件,需安装在易于维修的位置4、对于冷却器需注意水质、水量、水温和防冻5、油箱清洗干净后向油箱内注入NL46 或 NM46 抗磨液压油,油面应加至可视液位计 2/3 处6、带有蓄能器的泵站应远离热源,禁止在蓄能器上进行焊接、铆接、敲击或机加工7、泵站与设备之间硬管连接时一定要用管夹将管路固定,以免油压冲击使管路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鉴定表 姓名 学号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 班级 3 设计题目 液压泵盖机械加工工艺及张志强 唐勇 其钻3×Φ11mm工序夹具设计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意见: 该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工作态度 (好,良好,中,差) 设计工作量 (饱满,基本符合要求,未达到设计要求) 工艺设计 (很好,合理,基本合理,不符合要求) 夹具设计 (很好,合理,基本合理,不符合要求) 工作图纸和共有卡质量 (很好,基本符合要求,差) 其效果图和动画 (很好,基本符合要求,差)

自评分 互评分 老师评分 评定等级: 教师签名: 日期: 答辩小组意见:

评定等级: 答辩小组长签名: 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日期: 系(部)意见:

系主任签名: 日期: 说明 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设计 液压泵盖 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及 钻3×Ф11mm孔 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

设计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自选),独立完成 (1) 毛坯图、零件-毛坯合图各一张(3或4号图CAD出图,手工图为2号) (2) 关键工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一张(4号图,CAPP出图) (3) 指定工序夹具装配图一张(2或3号图,CAD出图可拼接) (4) 夹具部分零件图1~2张(图幅自定) (5) 设计说明书(一份,>10页,正文五号字,含插图) (6) 夹具3D装配效果图一张(3或4号图,可渲染) 以上均需输出,以书面交设计资料,保留软盘待查。 原始资料:零件图样,生产纲领,每月班次、生产条件等。

班 级 机械3班 学 生 指导教师 2012年 07 月 06 日课程设计 - I - 摘要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种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夹具。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装备,它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切削加工、装配、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它能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定位和夹紧,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稳定产品质量;另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它还能扩大机床工艺范围。所以说,机床夹具对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组的课题是液压泵盖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我们按照液压泵盖零件要求对其进行加工工艺的设计,使其从一个毛坯件变成一个合格的产品。其中我对其第5个工艺步骤钻3个直径为11mm的通孔进行夹具设计。我采用一面两孔定位,限制6个自由度,然后将工件和转盘压紧,转动转盘,便可实现钻刀位置不变,对工件进行加工。就该夹具而言,其钻模板简单,比较经济。另外,在没有转动钻刀钻床的情况下,使用很方便。

关键词:液压泵盖 ,加工工艺,夹具 课程设计

- II - 目录

摘要………………………………………………………………………………………………...I

第1章 零件的工艺分析 ............................................................................................... 1

1.1零件的功能、结构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 1 1.1.1零件的作用 ......................................................................................................... 1 1.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2 1.1.3 零件的生产类型............................................................................................... 2 1.2主要加工面及要求 ......................................................................................................... 2

第2章 毛坯及基准的选择 ......................................................................................... 3

2.1确定毛坯的类型、制造方法和尺寸及其公差............................................. 3 2.2毛坯的技术要求............................................................................................. 3 2.3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3 2.3.1 确定毛坯机械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公差 ............................................... 3 2.3.2绘制毛坯图 ......................................................................................... 3 2.4粗基准的选择................................................................................................. 4 2.5精基准的选择................................................................................................. 4

第3章 制订工艺路线 ..................................................................................... 5

3.1确定各加工面的加工方法............................................................................. 5 3.2拟定加工工艺路线......................................................................................... 5 3.2.1工艺路线方案1 ................................................................................................. 5 3.2.2工艺路线方案2 ................................................................................................. 6 3.3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6

第4章 工序设计 .............................................................................................. 7

4.1选择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 ............................................................................. 7 4.2选择夹具......................................................................................................... 7 4.3选用刀具......................................................................................................... 7 课程设计 - III - 第5章 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 8

第6章 确立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9

6.1工序1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9 6.1.1切削用量 ......................................................................................................... 9 6.1.2背吃刀量 ......................................................................................................... 9 6.1.3定进给量f ...................................................................................................... 9 6.1.4 确定切削速度v ................................................................................................ 9 6.1.5校验机床功率 .................................................................................................. 10 6.1.6基本时间 ............................................................................................................ 10 6.2工序4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10 6.2.1 切削用量 ........................................................................................................... 10 6.2.2 背吃刀量 ....................................................................................................... 11 6.2.3确定进给量f .................................................................................................... 11 6.2.4确定切削速度v ............................................................................................... 11 6.2.5基本时间 ............................................................................................................ 11 6.3工序5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11 6.3.1钻孔切削用量 .................................................................................................. 12 6.3.2确定进给量f .................................................................................................... 12 6.3.3 确定切削速度v .............................................................................................. 12 6.3.4确定基本时间 ..................................................................................................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