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课件
林学概论

抚育采伐的目的:1、淘汰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2、调整树种组成;3、降低林分密度,加速林木生长;4、提高木材总利用量;5、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抚育采伐的种类:1、透光伐2、疏伐(下层疏伐、上层疏伐、综合疏伐、机械疏伐)3、卫生伐。
3、采穗园:是提供优质种条的主要场所,也是良种繁育基地
第九单元
林木分化:森林内的林木,无论在高矮、粗细上都参差不齐,森林内林木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林木分化。
引起林木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林木个体本身的遗传性和气所处的外界环境。
自然稀疏:是森林适应环境条件你,调节单位面积林木株数的自然现象。
林木分级: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1级——优势木2级——亚优势木3级——中等木
第二单元
森林: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整体。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的乔木树种。(决定群落的方向)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天然林中往往缺少,人工林中只有。
次要树种:非目的树种,不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
第五单元
森林的三大效益:1、生态效益;2、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
第六单元
林木结实的周期性:林木结实的丰年和歉年交替出现(大部分是1-3年)
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种胚具有发芽能力。
形态成熟:种子具有发芽能力,营养物质积累已经终止粒、净种、分级
营养繁殖育苗: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根、干、枝、叶、芽)作为育苗材料进行育苗的方法。1、插条育苗;2、埋条、埋根、根蘖与压条育苗;3、嫁接育苗。
林学概论-第5章

第五章 森林计测与效益评价林学概论本章主要内容p基本测树因子与测树工具p林分调查p单株树木材积测定p林分蓄积量测定p树木生长量测定p森林效益的计量和评价林学概论第五章森林计测与效益评价学习要求ü了解树高、胸径、树干横断面积、树干材积等测树指标,熟悉常见的测树工具。
ü了解林分调查因子及标准地调查的主要内容、方法。
ü了解伐倒木、立木材积的计算方法。
ü了解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常见方法。
ü了解树木年龄、生长量、生长率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ü了解森林效益评价的常用指标及方法。
林学概论第五章森林计测与效益评价林学概论第五章 森林计测与效益评价第一节基本测树因子与测树工具林学概论效益评价 第一节1、树木的直径树干直径是指垂直于树干轴横断面上的直径。
通常用D或d表示,单位:cm。
树干直径分为带皮直径(D.O.B.)和去皮直径(D.L.B.)。
树干直径随其在树干上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其中距离根径1.3m处的树干直径称为胸高直径。
林学概论效益评价 第一节1、树木的直径树木胸径测定的原则Ø位置在平地是指距地面上1.3m ,在坡地以坡上方1.3m 处为准。
Ø胸高处出现节疤,凹凸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时,可在胸高断面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直径,取平均数作为胸径值。
Ø胸高以下分叉的树,可以当作分开的两株树分别测定每株树的胸径。
Ø胸高断面不圆的地方,应测相互垂直方向的胸径取其平均值。
林学概论效益评价 第一节2、树高树高指树干根径处至主干顶梢的长度,单位:m。
一般要求精确到0.1m,树高通常用H或h表示。
3、树干横断面积指树干横截面的面积。
有无穷多个,其中位于胸高处的断面积称为胸高断面积,用g表示,测量单位为m 2。
4、树干材积指根颈(伐根)以上树干的体积,用V表示。
单位是m 3。
林学概论效益评价 第一节1、树干直径测定工具常用测定工具有轮尺、直径卷尺和钩尺等。
林学概论-第9、10章

林学概论本篇主要内容第八章人工林栽培第九章林农复合经营第十章封山育林与低效林改造第十一章城市森林营造林学概论第九章 林农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本章主要内容p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意义与特征p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及结构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学习要求ü熟悉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和特征;ü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农复合经营也称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的目标是增加生产(包括生物量、食品、饲料、薪炭、工业原料等),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经济收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Ø协调林农争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实现长短效益有机结合;Ø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Ø促进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Ø提升系统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u 复合性u 系统性u 集约性u 等级性u高效性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学概论p 林-农(果)复合型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农林轮作型p 林-牧(渔)复合型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牧型, 林渔结合型。
p 林-农-牧(渔)多层复合型 林-农-牧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庭院兼营型、林-农-牧渔或林-牧-渔结合型p 特种农-林复合经营林木混交型(经济林)、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1、物种组成结构乔木、灌木、农作物、牧草、食用菌、药、家畜、鱼类及其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平原多层结构(水陆交互系统、庭院经营)、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
林学概论-第12章

第九章
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
第二节
林 学 概 论
一、森林主伐更新概述
2、森林主伐
(2)森林主伐的目的
①伐除成过熟树木和无培养前途树木,创造有利于森林 更新的空间和环境。
②伐除受病虫害、火灾等危害的树木,为森林健康更新 作好准备。
③促进天然母树下种,促进已更新幼苗和幼树生长,在 预定期内恢复与建立新的林分。
林 学 概 论
四、抚育采伐技术要素
3、抚育采伐的选木原则
u 砍坏留好 u 砍小留大 u 砍密留稀 u 维持森林生态平衡
第九章
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
第一节
林 学 概 论
第九章
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
林 学 概 论
一、森林主伐更新概述
1、森林主伐
(1)主伐的概念
µ 主伐又称森林收获作业法、森林作业法,是对成熟林 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2、林木分级
②寺崎分级法
这种分级法将林木分为二组五级。 优势木:
I级:树干、树冠发育均匀良好。 Ⅱ级:树干、树冠有缺陷。
劣势木: Ⅲ级:中庸,冠未被压。 Ⅳ级:树枝尚绿,但被压。 V级:衰弱木、倾倒木、枯立木。
这种分级法在日本广泛应用。它的可取之处在于根据树干 质量分级,而不是仅仅强调生长势。
第九章
2、森林更新
(2)森林更新方式
①人工更新
林冠下人工更新水曲柳 (赵秀海摄)
第九章
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
第二节
林 学 概 论
一、森林主伐更新概述
2、森林更新
(2)森林更新方式
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指以弥补天然更新过程的不足 所采用的某些单项人工更新措施。
林学概论

形态成熟: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变得坚硬致密,种子含水率降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解状态时,称为形态成熟。
4、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1)树种特性与寿命:不同树种的种子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有大有小,豆科植物种子的寿命较长,如含羞草和合欢:而柳树属的种子最短,不给予任何措施,在几天或几周内完全失生命力,由于种子之间存在以下不同而使寿命有较大差异。
①种皮结构:豆科的种子,有坚硬、致密、不透气、不透水的种皮结构,受外界影响小,易于种生命力的保存:而杨、柳等种子,种皮膜质易透气透水,不利于种子生命力的保存。
②种子内含物:一般含脂肪和蛋白质多的种子寿命长,如豆科、松科,含淀粉多的种子寿命短,如壳斗科。
③种子含水量:种子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种子的呼吸强度,同时也影响昆虫和微生物的活动,种子含水量是决定种子耐储藏的主要因子,在安全含水量条件下储藏种子,易保持种子的生命力。
(2)种子成熟度和健康状况:一般地,完全成熟的种子微生物比未成熟的种子寿命较长。
5、在安全含水量条件下储藏种子,易保持种子的生命力。
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对苗木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制成的肥料,如菌根菌,磷化细菌、根瘤菌及固氮细菌等。
8、皮部生根:扦插育苗是否能取得成功,就视插穗插入土壤后是否能生根成活,有些树种随着生长进程,逐步在皮下形成根原始体,扦插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下,它们从皮部生生出根来(不定根),这种生根方式叫皮部生根类型。
9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因素:(1)内在因素:①树种的遗传性:不同树种生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这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如杨、柳杉木易生根,雪松、侧柏、落叶松难生根,松树、冷杉、核桃极难生根等,生根难易之差异,主要是由于枝条内部含有抑制生根的物质所致,含可抑制物质多的树种,抑制生根的作用很强。
②母树状况及枝条的年龄,年幼的母树再能力强,含抑制物质多的树种,抑制生根的作用很强。
林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5.2世界林业发展格局 发达的西方国家如西欧、中欧、北美、日本、澳大 利亚和新西兰等,由于工业革命较早,绝大多数国家林 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阶段。诸多亚洲(中国、印度、 马来西亚、泰国等)和南美国家(巴西、智利、阿根廷、 秘鲁等)正逐渐向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阶段过渡。亚洲和南美洲其他发 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处于被剥削,压迫的状态,独立时间 又较晚,因此很大国家仍处于对森林的盲目利用的原始 阶段。
a.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体化的林业经营摸 式 这类模式是以德国为代表。森林资源丰富,有着 长期实行以木材为中心的森林永续经营的经验;二次 大战后确立了林业为木材生产和社会效益服务的双重 战略目标,把森林采伐视为林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林业与森林工业统一经营;60年代后期实行多功
能森林经营;1975年联邦德国林业正式开始实行经济 效益、杜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体化的经此多数国家采取
多元结构的林业经营模式。
4、我国林业的现状 ①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② 林业结构不合理;
③ 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缓慢 ;
④ 林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对生态建设形成有效支持;
⑤ 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⑥ 林业市场发育滞后 ; ⑦ 林业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动力; ⑧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2、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 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 基本上是一门应用科学。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 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
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括
林学概论_精品文档

林学概论1. 引言林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结构、功能及其管理利用的学科。
它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涉及林业科学、生态学、环境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林木的选育和栽培、森林的保护和修复、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2. 林学的历史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森林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就深受森林资源的影响,森林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林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林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林学体系。
3. 林学的重要性3.1 保护生态环境林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林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制定科学的森林保护政策,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2 经济效益林业是一门重要的经济产业。
通过林学的研究,可以提高林木的品质和产量,改进林业经营方式,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同时,林业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3 社会效益林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还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森林可以提供休闲、旅游、健身等多种社会服务,林业产业也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林学的研究对于社会效益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4. 林学的研究内容4.1 林木的选育和栽培林木的选育和栽培是林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提高林木的品质和产量,提供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木材资源,满足人们对于木材产品的需求。
4.2 森林的保护和修复森林的保护和修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林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森林的自然规律,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方案,提高森林的抗灾能力,减少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南林大公共课林学概论第9讲-苗木培育

1苗 木 培 育主讲人:王国兵2一、苗圃的建立与土壤耕作·㈠ 苗圃的种类·根据使用时间长短,可分为:固定苗圃和临时苗圃。
·1. 固定苗圃:又称永久苗圃,使用年限可达十几年或几十年。
3·优点:·①面积大,便于集约经营,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实现机械化;·②能够充分利用投资和便于安装现代化的育苗设施;·③能有计划地大量生产苗木;·④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⑤种类较多,经济效益显著。
4·2. 临时苗圃:为完成某一地区的造林任务在造林地区内或附近临时设置的苗圃。
使用年限较短,面积较小,苗木种类较少。
5·优点:·①距造林地近,减少运苗时间,苗根不失水故造林成活率高;·②因苗圃地的环境条件与造林地相同,培育的苗木能够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③苗期管理及保护工作方便;·④距造林地近,运费少,苗木成本低。
·缺点:常常由于无条件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保护措施,致使苗木的产量较低和质量较差。
6㈡ 选择苗圃地的条件·1. 苗圃的位置·⑴苗圃宜设在造林地的附近或其中心地区;·⑵苗圃要尽量设在交通较方便的地方,以利于运输育苗所需生产资料;·⑶距居民点较近的地方,便于招用季节工人和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
7·2 土壤条件:·是影响苗木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条件。
·⑴ 土壤肥力:选用石砾少的、土层深厚的、土壤肥力较好的土地。
·⑵ 土壤质地:砂质壤土育苗最好。
因为:砂质壤土的结构疏松,水分条件适宜,通气性能也好,土壤中的气、热条件较好;根系生长好,起苗伤根少。
缺点:营养元素含量较少。
8粘土和砂土不适宜做苗圃的原因:·粘土:土壤结构紧密,通气性和透水性能差,温度低,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经常处于矛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