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经济危机的爆发》学案分析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和定义。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大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和背景。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后果。
经济大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利用相关资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二章:经济大危机的起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起因。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2 教学内容经济大危机的起因,包括股市泡沫、银行信贷、经济政策等。
经济大危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利用相关资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三章:经济大危机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的严重性和持久性。
3.2 教学内容经济大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包括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国际贸易减少等。
经济大危机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利用相关资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使学生认识到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困难和挑战。
4.2 教学内容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包括财政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等。
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国际协调的难度等。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利用相关资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经济大危机的启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经济大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包括市场不完全性、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等。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经济现象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3.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定义:生产力过剩、消费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2.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等。
3.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生产力下降、社会矛盾加剧、国际地位下降等。
4. 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政府干预、货币政策、产业调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以及各种应对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经济大危机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大危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等因素。
3. 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从生产力、社会矛盾、国际地位等方面展开。
4. 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政府干预、货币政策、产业调整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经济大危机事件,如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6. 讨论:让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
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经济大危机的书籍和文章,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经济大危机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掌握情况。
4. 思辨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经济大危机时所展现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2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教案5篇范文

2.2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2.2 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3.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标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繁荣及其崩溃:(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
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1)原因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经济大危机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
3.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和特点2.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3.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4. 经济大危机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5. 经济大危机的历史教训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特点、原因、影响及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经济大危机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经济史》、《现代经济危机史》等。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报道、图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特点、原因、影响及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经济大危机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实际情况。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大危机的历史教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深入了解经济大危机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影响。
2. 邀请经济学者或历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认识。
3. 安排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博物馆,直观感受经济大危机的历史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013年高一历史精品教案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必修2)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经济危机的表现、时间、特点;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2)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表现,理解其危害的严重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3)掌握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培养学生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4)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认识其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2)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本质;(3)通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体验角色,再现历史场景,掌握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自由放任政策。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学好这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子目,分别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
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
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方法一】大家都知道上世纪末,日本、韩国等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亚洲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迄今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中最为严重和最为深刻的危机是?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它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学习有关这场危机的内容。
【方法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当时处于总统柯立芝当政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称为“柯立芝繁荣”。
高中历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3(高一历史)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表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掌握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培养学生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3、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本质。
3、通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体验角色,再现历史场景,掌握知识,加深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B重点难点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C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D教学过程【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二战前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特点。
在单元引言中涉及到几个概念: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政府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
在引言中,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并且三个内容是围绕“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展开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罗斯福新政”是在讲述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政策的一次调整──从自由放任政策到政府干预政策的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讲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课件展示课题【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当时处于总统柯立芝当政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时期,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美国三大支柱行业,一切显得富足而舒适。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
3. 引导学生从经济大危机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2.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3.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4. 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5. 经济大危机的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大危机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经济大危机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4. 讨论:组织学生就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相关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研究其他国家的经济危机,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经济大危机时期的企业家、政府官员等角色,探讨不同角度的应对策略。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供学生深入研究。
2. 影视资料:推荐相关电影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情况。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2. 同行评价: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
十、教学反思:1. 内容深度: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足够深入,是否需要进一步挖掘经济大危机的深层原因。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引入新的教学工具或方法。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间的经济大危机,认识到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2. 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脆弱性以及市场自由放任政策的局限性。
3. 掌握政府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如罗斯福新政等,并评价其效果。
4. 培养学生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1929年股市崩溃2.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失业、饥荒、政治动荡3.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脆弱性、市场自由放任政策、消费过度、信用过度4. 政府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其他国家的应对政策5. 对经济大危机的评价:危机的教训、政策调整、防范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政府应对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效果。
3. 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的启示,提出防范经济危机的建议。
4.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经济大危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影响及政府应对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效果。
4. 讨论:让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的启示,提出防范经济危机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期评价:结合整个学期的表现,对学生在经济历史领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世界近现代史》2. 纪录片:经济大危机相关纪录片3. 网络资源:相关经济大危机的图文资料、论文等4. 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配备多媒体设备2. 座位安排:学生分组就座,方便讨论和互动3. 教学材料:教材、纪录片、网络资源等准备齐全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经济大危机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经济危机的爆发》学案分析
高一历史《经济危机的爆发》学案分析
思考1:经济危机的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
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平均大约每
隔十年左右发生一次,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
1866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
机。
思考2:经济危机的表现
经济危机又被称为“大萧条”。“大萧条”即商品
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大量商品
卖不出去,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企业纷纷
倒闭,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整个社会
经济生活陷于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思考3:危机爆发的原因
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呢?爆发危机前的美国到底
怎样呢?
1.危机前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出现持续繁荣(P98)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
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
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
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经济繁荣
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
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
“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
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
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崩溃的
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
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纪
录收盘。从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开始,一场严重的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爆发
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
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
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
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
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
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
股票市场开始,一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
有资料显示:1929年,美国政治经济在其他方面也
严重脱节。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官僚
主义企业,并能在萧条开始后一个时期内人为地维持高
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规,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
这种情形,也加深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
国民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
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
康。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
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
以上叙述,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1)贫富差距悬殊:财富过于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广
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
要原因。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
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
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
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
狭小。
(2)股票投机过度: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
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
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
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
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
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
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3)除此之外,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也是经济危机
的重大隐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
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
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但随
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
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4)信贷消费过度:过度膨胀的信贷消费,打乱了
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经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失衡。
【师】:以上是这场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那危
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贫富分化严重
和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
【师】: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买不起那么多的产品,为
什么工厂还在不停的生产
?
【生】: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师】: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
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
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
经济的比例失调;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
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
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上述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
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
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
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
面,大量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资本家叫喊生产过
剩,把牛奶倒入大海,把棉花、布匹烧掉;另一方面,
日益增多的失业工人家庭正在为得不到必要的食物营养
而犯愁。
经济危机正是这对矛盾的产物和以上表现形式的总
和!
思考4:经济危机的特点
那么,这场经济危机有何特点呢?
一、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
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
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二,它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四年之久;
三,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
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
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思考5、经济危机的影响
这场持续多年,具有如此特征的危机给各国和世界
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从各国国内看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
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
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荡。
从世界范围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
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
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
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在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都采取各种经济、
政治措施,以求摆脱危机带来的种种困境。由于各国经
济条件和政治传统不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尽相同。
面对如此严重的危机,假如你是美国总统,你会采取什
么样的措施来复兴经济呢?
面对危机,当时的美国政府――胡佛政府采取了何
种对策?
下节课,我们将来研究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