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使用管理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儿科抗菌药物是治疗儿童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但由于抗菌药物不当使用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规范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儿童患者的利益和用药安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临床应用管理机构医院应当设立儿科临床应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该机构负责制定儿童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政策、流程和标准,并对全院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准则1.医院应当制定适用于本院儿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准则,明确儿科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等相关内容,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2.临床医生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准则进行用药,不得随意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违规使用强力抗菌药物。
三、用药决策与审核1.对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医生应当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患儿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应该选择哪种抗菌药物。
2.医生在决策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当通过多种手段明确感染的病原菌和药物的敏感性,包括但不限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3.医生在决策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当与临床应用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审核,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符合相关政策和准则。
四、用药监测与评价1.医院应当建立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2.医院应当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五、教育与培训1.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临床医生、药师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应用能力。
2.医院应当定期组织与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促进经验交流和专业知识的更新。
六、奖惩制度1.医院应当建立相应的抗菌药物管理的奖惩制度,并明确违反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
2.对于违反抗菌药物管理规定的医务人员,医院应当依据相应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耐药性增加的现象。
因此,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科学、合理的使用。
本文将分析我院儿科门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希望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我院儿科门诊的记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约占总使用药物的三分之一。
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是头孢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例如头孢呋辛和青霉素V钾。
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明显高于其他治疗药物,而且很多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也没有进行敏感性检测。
总体来看,我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于相应水平,且存在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现象。
二、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分析1. 对细菌感染的误诊很多患者因为对病情不了解,往往会将症状简单的归结为细菌感染。
实际上,很多疾病都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流行性感冒、急性喉炎等,这些疾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刺激细菌株的变异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剧医疗卫生领域的耐药性问题。
2. 按照经验治疗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许多医生会凭借经验或者惯用的方法来选择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不了解患者的病情,使用药物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 抗菌药物自行购买一些家长为了便捷或者觉得便宜,在没有医生建议或者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这种使用抗菌药物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因为很多抗菌药物都是属于处方药,对患者需求量与用量的掌握度也很难掌握,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严重的过敏反应和副作用。
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措施1.临床医生需要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应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各种疾病和疾病的识别能力。
根据临床实践情况,及时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执行用药指导,出示处方,进行要求的敏感变异性检测等。
2. 加强宣传增强患者对细菌感染和抗菌药拥堵的认识。
告诉患者抗菌药物只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细菌感染。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纠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纠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推进抗菌药物使用环节的管理,保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根据我院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在科室内进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现总结如下。
1、组织全科学习培训《武宣县人民医院抗生素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制度》、《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武宣县人民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等,加大临床合理用药宣传,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2、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均有适应症,使用指征明确。
无滥用抗生素现象。
3、能按抗生素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制度使用抗生素,越级使用抗生素有上级医师签名。
4、能开展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5、存在问题:(1)、抗生素使用起点较高,多用二线药物,一线药应用较少。
(2)、抗生素更换较频繁,使用2-3天效果不好即更换另一种抗生素,有时一个病人住院期间有换用3-4种抗生素现象。
(3)、联合应用抗生素现象仍较多,联合应用指征掌握不够明确,使用指征较广泛,使用起点高,使用时间长。
(4)、抗生素应用较广泛,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比例达80%以上,日均费用几元~几十元/人不等。
(5)、部分医师在病程记录中没有反映应用依据。
(6)、大多凭临床经验用药,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开展较少。
4、整改措施:(1)、加强培训力度,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杜绝滥用抗生素现象。
(2)、加强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3)、加强管理,根据抗生素分线管理及分级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越级使用要有上级医师审签。
(4)、严格把握联合使用抗菌素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在儿科门诊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据统计,每年约有数百万儿童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研究也成为医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儿科门诊中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率。
据调查,目前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
在儿科门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
同时,我们也发现,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不同时间和地区是不同的。
例如,在发达国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相对较高。
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细菌会逐渐产生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也就是“耐药性”。
据统计,越来越多的病原菌会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对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抗菌药物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期和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免疫系统受损等问题。
那么,在儿科门诊治疗中,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呢?这里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医生需要更加科学地判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有些感染性疾病并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或者只需要使用一些辅助疗法即可。
其次,医生需要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过量或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同时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
此外,医生也需要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更加科学和精准,逐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包括医生、患者、家长在内的所有人需要共同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滥用问题。
总之,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医生到患者,从家庭到公共健康机构,我们都应该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而努力。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童药动学特点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 病例分析
儿童期,尤其是婴幼儿期,是感染性疾病高 发年龄段,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而抗菌药物使 用,不仅要考虑药效学特点,还要考虑药动学特 点。
由于儿童期不同阶段小儿体重、对药物代谢 及生理特征影响,疾病种类差异,儿童期抗菌药 物使用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分析:患儿细菌感染明确,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入 院时已采血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培养结果没出 前,先予经验用药。药物的选择要能覆盖化脓性扁桃 体炎常见病原菌。 化脓性扁桃体炎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糖 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使用青霉素类或一、二代头孢 对上述致病菌有很好的效果。 医生予头孢唑肟抗感染,药物选择不适宜。头孢唑肟 为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效果不及一、二 代头孢。 用药误区:病情越重,选择头孢代数越高,选择的药 物越贵。
常见问题:患儿在用药后,治疗效果不佳时,常见换 药无依据情况。
儿科(小儿内科)的预防性用药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 染,可能有效;用于预防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 预防用药。则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患儿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能有 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应用抗 菌药物则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者.以严密观察其病 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 给予经验治疗。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 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及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儿。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化脓性脑膜炎 病原菌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时期以B族β溶血性 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K1菌株常见。婴幼儿多由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所致。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 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更为多见。 经验用药选用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曲松。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多药耐药问题的恶化,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合理使用的原则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儿科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细菌。
因此,在面对细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非必要使用、不规范用药和过度用药等。
这种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加重了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增长。
事实上,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的儿童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使用是不必要的。
因此,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其次,准确掌握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方式。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用药的情况。
此外,儿童服药方式可能不同于成人,比如可以使用颗粒剂形式。
最后,严格控制治疗周期和用药时机。
抗菌药物的过长或过短治疗周期都会对细菌产生压力,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为了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些策略和措施也被提出。
首先,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其次,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对医生的开药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估。
此外,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最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综上所述,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卡他莫
拉菌,同时提示耐药金葡菌也应 引起重视。 非典型病原多为支原体。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 ,中国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CAP病原学
我院儿科2017年共检出41株阳性细菌标本
,其中革兰阳性菌包括金葡菌、表皮葡萄球
菌、肠球菌共16株, 革兰阴性菌包括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 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共25株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 ,中国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CAP抗菌药物选择
大环内酯类是儿童CAP抗菌
治疗的一线用药,但目前最新 研究提示大环内酯在部分地区
对肺炎链球菌耐药,不推荐大
环内酯在住院治疗时单独使用 阿奇霉素用法:10 mg/ (kg· d),qd,轻症3 d为1个疗程 ,重症可连用5~7 d,4 d后可 重复第2个疗程, 部分文献对用3天停4天提出 质疑???
持续长效管理---发布法规、指导原则
2012年发布《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 84号)
2015年发布《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2015-2016年,全国举办多场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宣传培训会
持续长效管理---印发行动计划
2016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
1. Rice LB et al.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 197:1079–81 2. http://www.who.int/world-health-day/zh/ 3. Boucher HW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1–12
01
背
景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在全球范围内,“ESKAPE”耐药已成为 导致患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1 • “ESKAPE”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但当 前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逐渐减缓,未 来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3
18 16 14 12 10 8 6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1983-1987 1988-19921993-1997 1998-2002 2003-2007
联合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从国家层面多个领域打出组合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持续长效管理---发布我国现状
2016年11月,卫计委出版《中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 药现状》:各项指标已大幅度下 降,药物花费、用量强度均下降 仍存在问题:联合用药不合理、 品种选择不合理 、手术患者首次 预防用药时机等 将每年发布
新药数量
• 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为”抵御耐药性”2
细菌耐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基于至2014年的抗菌药物耐药数据 进行的预测,到2050年,各大洲每 年死于细菌耐药人数
1.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Global Report on surveillance 2014 2. Woolhouse M, Farrar J. Policy: A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Nature. 2014 May 29;509(7502):555-7
公报: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
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 球经济稳定,采取包容的方
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专门召
集高级别峰会,关注“抗菌素 耐药性”给人类健康造成的巨
式应对抗生素耐性问题
大风险及其同农业的联系和对
农业的影响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行动
2011年2月13日-14日全国医疗管
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针对抗菌药物滥用问题, 卫生部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应用 专项治理行动” 2011-2015年,每年发布专项整 治活动通知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活动方案》 2012年至今,每年召开中国医疗 机构抗菌药物管理高峰论坛
纳入数据分析的医院共有1143家,其中 二级医院占23.8%,三级医院占76.2%。
02
儿科CAP抗菌药物使用
CAP病原学
一例323名CAP患者应用PCR 方法检测病原菌,检出率87% ,远高于普通分离培养方法的 39%,大多数患者(85%)在
入院前72h使用过抗菌药物。
而病原检测结果提示主要感染 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 血杆菌(75.8%的患者检出) 。 98名(30%)的患者检出病毒 ,但只有18名患者为单纯病毒 检出,其他多为病毒-细菌检出
2017年阳性检测MASA 1例
CAP抗菌药物选择
住院治疗初始是经验性的
患者症状符合抗菌治疗,应选
择能覆盖CAP最常见病原菌的抗 菌药物 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 二代或三代头孢,其中头孢
曲松可以每日给药1次 3. 怀疑SA肺炎时,选择氟氯西 林 4. 合并MP或CP时,三代头孢+ 大环内酯类
CAP抗菌药物选择
药物名称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氟氯西林 敏感病原菌 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 莫拉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 肺炎链球菌、金葡菌
细菌耐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4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全球所有地区都出现了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的碳青霉烯类 抗生素耐药(CRKP)
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非常普遍
抗生素耐药性导致患者患病时间更长,死亡风险增加 缺乏关键的措施 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全球应对细菌耐药问题
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 2016年9月21日,第71届联合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Testing for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lin Infect Dis. 2016 Apr 1;62(7):817-823
CAP病原学
儿童CAP管理指南2013修订版 汇总病原学显示50%CAP由病毒 引起,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等。 但也指出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 易由混合细菌感染引起。年长儿 童多混合非典型病原感染。 细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