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板送风气流组织设计

合集下载

孔板送风气流组织设计

孔板送风气流组织设计
0.05
h=
0.0011SLs
υS
h=
0.0011SLs
υS
为了安装及气流入口处的扩散,稳压层净高不小于0.2m,因此取h=(m)
0.2
工作区风速 q(kw/M2) 0.15 0.03 ∆ts
A0 =
L 3600 υ S α
Cm =
A0 A
l = 0.886
ds Cm
N =
A l2
∆tx / ∆ts =
0.2403846
0.0476954
4.计算孔口间距l(mm) 孔口间距取值(mm)
24.341476 20
5.计算孔板孔眼数N 孔眼排列N A方向 210 210 B方向 60 60
12600
6.计算局部孔板工作区最大风速Vc 工作取高度取(m) 1 x取值 2 0.890871 x/ A 查<空调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页261的图5-20得到 满足工作取要求的工作区风速
校核工作区区域温差工作区高度18m相当距风口22m查查空调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页261的图515得到即工作区区域温差0
局部孔板送风计算 ∆ t s 基本资料 A B H tn 允许温度波动范围 送风温差 送风量 3.3 5.56 3 25 2 4 2700 4.2 1.2 孔板尺寸 1.做局部孔板A=2X6=12,选择孔眼送风速度vs 先选择孔板孔眼直径ds=5mm,孔板材料为五合板t/ds=1,选择孔眼送风速度vs(m/s) ds(mm) 6 Vs(m/s) 4 2.选择送风温差,计算出单位面积送风量Ls(M3/M2.H) ρ=1.2 C=1.01 3.计算顶棚开孔面积 α=0.75 自由端面比Cm 147.155
υC 1 υ S αCm

气流组织和送风量

气流组织和送风量
/
≥80
孔桥孔口:3~5
1.洁净室内回风口;≤2.0
2走廊内回风口;≤4.5
/
≥30
M5.5
非单向流
1.局部孔板顶棚送风
2.带扩散板高效空气过滤器顶棚送风
3.上侧墙送风
1.单侧墙下布置回风口
2.当采用走廊回风时,在走廊内均匀布置回风口,或走廊内集中设置回风口
/
≥25
1.孔板孔口:3~5
/
15
侧送风口
(1)贴附射流2~5
(2)非贴附射流同侧端下部回风1.5~2.5.对侧墙下部回风1.0~1.5
1.洁净室内回风口≤2.0
2走廊内回风口;≤4.0
9
9
M7
/
10
注:FS209E为实行ISO标准前的分级标准
2.送风墙局部布置高效空气过滤器(满布率≥40%)
1.回风墙满布回风口
2.回风墙局部布署回风口
≥0.35
/
/
≤1.5
6
6
M4
非单向流
1.孔板顶棚送风
2.条形布置高效空气过滤器顶棚送风
3.间隔布置带扩散板高效空气过滤器顶棚送风
1.相对两侧墙下部均匀布置回风口
2.洁净室面积较大时,可采取地面均匀布置回风口
2
2
3
3
M1.5
4
4
M2.0
M2.5
5
5
M3.0
垂直单向流
1.顶棚满布高效空气过滤器(满布率≥80%)
2.侧布高效空气过滤器:顶棚设阻尼层送风
3.全孔板顶棚送风
1.格栅地面回风
(1)满布
(2)均匀局部布置回风口
2.相对两侧墙下部均匀布置回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表(孔板送风)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表(孔板送风)
局部孔板送风计算 t s 基本资料 A B H tn 允许温度波动范围 送风温差 送风量 3.3 5.56 3 25 2 4 2700 4.2 1.2 孔板尺寸 1.做局部孔板A=2X6=12,选择孔眼送风速度vs 先选择孔板孔眼直径ds=5mm,孔板材料为五合板t/ds=1,选择孔眼送风速度vs(m/s) ds(mm) 6 Vs(m/s) 4 2.选择送风温差,计算出单位面积送风量Ls(M3/M2.H) r=1.2 C=1.01 3.计算顶棚开孔面积 a=0.75 自由端面比Cm 147.155
h=
0.0011SLs
S
为了安装及气流入口处的扩散,稳压层净高不小于0.2m,因此取h=(m)
0.2
工作区风速 q(kw/M2) 0.15 0.035
4
LS =
3600 q r C ts
A0 =
Hale Waihona Puke L 3600 S aCm =
A0 A
l = 0.886
ds Cm
N =
A l2
tx / ts =
C 1 S aCm
Vc=
1 0.7565344
7.校核工作区区域温差 t x 工作区高度1.8m,相当距风口2.2m,查查<空调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页261的图5-15得到 即工作区区域温差 t x = 0.2
8.计算稳压层高度h 当Vz/Vs=0.25时, S=B(房间的长方向尺寸)
0.225
0.2403846
0.0476954
4.计算孔口间距l(mm) 孔口间距取值(mm)
24.341476 20
5.计算孔板孔眼数N 孔眼排列N A方向 210 210 B方向 60 60

气流组织设计

气流组织设计

四、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分布、确定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尺寸,使工作区的风速和温差满足工艺要求及人体舒适感的要求。

气流组织的效果可以用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 )来评价,它定义为工作区内各点满足温度、湿度和风速要求的点占总点数的百分比。

可以通过实测来确定。

以下介绍几种气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气流组织设计一般需要的已知条件如下:房间总送风量0L (m 3/S );房间长度L (m );房间宽度W (m );房间净高H (m);送风温度0t (℃);房间工作区温度n t (℃);送风温差0t ∆(℃)。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中常用的符号说明如下:ρ——空气密度,取1.2 (kg/m 3);p C ——空气定压比热容,取1.01 kJ /(kg ·℃);0L ——房间总送风量(m 3/S);L ——房间长度(m);W ——房间宽度(m);H ——房间净高(m);x ——要求的气流贴附长度(m),x 等于沿送风方向的房间长度减去1 m ;0t ——送风温度(℃);n t ——房间工作区温度(℃);0/d F n ——射流自由度,其中n F 为每个风口所管辖的房间的横截面面积(m 2);0d ——风口直径,当为矩形风口时,按面积折算成圆的直径(m)。

(一)侧送风的计算除了高大空间中的侧送风气流可以看做自由射流外,大部分房间的侧送风气流都是受限射流。

侧送方式的气流流型宜设计为贴附射流,在整个房间截面内形成一个大的回旋气流,也就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能够送到对面墙(对双侧送风方式,要求能送到房间的一半),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避免射流中途进人的工作区。

侧送贴附射流流型如图6-10所示 (图中断面I-I 处,射流断面和流量都达到了最大,回流断面最小,此处的回流平均速度最大即工作区的最大平均速h υ)。

这样设计流型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在进人工作前其风速和温差可以充分衰减,工作区达到较均匀的温度和速度;使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可以减小区域温差。

基于cfd方法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基于cfd方法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基于cfd方法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本文旨在通过采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以优化孔板送风气流的组织,来改善大型空调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质量。

CFD模型是一种快速而精确的方法,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空调系统中的气流分布和流动情况,以及对孔板的配置和设计策略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Fluent软件,建立了孔板系统的数值模型,并使用粒子追踪技术来评估空调系统的气流动力学特性。

为了验证孔板系统的模型和一致性,我们比较了孔板设计参数的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发现了能量消耗和气流流动特性的良好一致性。

之后,采用CFD模型探讨了8种孔板设计参数:孔板配置,尺寸,形状,深度,厚度,抛物线形,孔径和倒角角度等,并研究了它们对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的影响。

研究发现,深度优化和孔板尺寸的增加是降低能耗的有效方法,而且孔板尺寸增大也能改善空调系统的气流流动特性。

另外,空调系统中孔板的厚度可以改变气流组织方式,但要注意孔板厚度太高可能会影响两个入口流量的均衡性。

此外,孔径和角度大小也是改变气流组织方式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角度大小可以有效影响气流组织方式。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CFD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准确预测气流流动特性,改善空调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质量。

同时,设计人员也需要考虑到孔板设计参数之间相互关联的复杂性,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结果,满足工程需求。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CFD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的有效方法,但仍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考虑增加其他设计参数,比如曲线形状和圆角处的几何形状,以细化孔板的细节设计。

而且,研究也可以评估孔板设计参数在更大空间尺寸的空调系统中的有效性,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下,空调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质量。

本文通过利用CFD技术,研究了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以改善大型空调系统的能耗和运行质量,表明孔板设计参数之间相互关联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选择最优的参数。

基于cfd方法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基于cfd方法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基于cfd方法的孔板送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面临着更高的运行安全性、节能减排要求和舒适度要求。

因此,组织优化孔板送风气流以满足建筑技术的需求成为一项重要而必要的研究。

本文以我国西部某大型建筑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从建筑物的实际环境出发,进行孔板风道的三维传热和流动分析,对孔板风道的送风气流组织进行优化。

首先,采用三维模型和多相流模型,模拟建筑空调系统中的孔板送风气流。

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孔板送风气流在表面温度分布和换热热流密度分布上变化的情况。

通过模拟分析,确定孔板风道的送风气流最优分布,以满足对空调系统的安全性、节能减排要求和舒适度要求的调节要求。

其次,基于CFD方法,优化孔板送风气流组织。

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孔板送风口的孔板数量、形状、尺寸和位置,使孔板的换热热流密度分布均匀,以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节能减排要求和舒适度要求。

研究表明,不同入口流量下孔板数量、形状和尺寸均影响换热效果,在传热效率和流动均匀性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给出了最优的孔板尺寸和孔板数量。

最后,结合仿真分析的结果,在实际的建筑物空调中进行实验验证。

按照优化的理论结果,采用实际安装的孔板,测量表面温度分布和热流密度分布,并结合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确认孔板送风气流组织实际可行、效果显著,满足空调系统的安全性、节能减排要求和舒
适度要求。

总之,本文通过CFD(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孔板风道的送风气流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优化了孔板送风气流的组织,为建筑物的安全性、节能减排要求和舒适度要求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 消声器是利用声音的吸收、反射、干涉等一系 列原理,降低通风与空调系统中气流噪声的装 置。根据消声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阻性、抗性 共振型和复合型等。
一、阻性消声器
• 阻性消声器利用吸声材料的吸声作用而消声的。
• 它的构造是把吸声材料固定在气流流动的管道 内壁,或按一定方式排列在管道或壳体内构成 阻性消声器, 吸声材料能够把入射在其上的声 能部分地吸收掉。声能之所以能被吸收,是由 于吸声材料的多孔性和松散性。当声波进入孔 隙,引起孔隙中的空气和材料产生微小的振动, 由于摩擦和粘滞阻力。使相当一部分声能化为 热能而被吸收掉。
热量大的且只要求降温的房间,以及民用建筑
中宜采用这种送风方式。在一些高级民用和公
共建筑中,还可与灯具配合布置应用条缝送风
的方式。
散流器吊顶送风的特点
• 工作区为回流区,回风可下可上 • 散流器的类型决定了工作区的特性 • 适用于大跨度、低层高空间,如购物中心,大
型办公室,展馆等 • 常用风口:方/圆形散流器(贴附型、非贴附形)、
• 空调机房的划分不应穿越防火分区。大、中型 建筑应在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空调机房,最好 位于防火分区的中心。
• 各层的空调机房应尽量布置在同一垂直位置, 并应靠近管道井,这样可缩短冷、热水管道的 长度,减少与其他管道的交叉。
• 一个空调系统的服务范围不宜太长,作用半径 一般在30至40米的范围,服务面积在500平米 左右。
冷冻水系统
(一)空调冷冻水的组成 循环水泵、集水器、分水器、膨
胀水箱、除污器、连接管道
(二)空调冷冻水系统的形式 1.单级泵冷冻水系统 2.双级泵冷冻水系统 3.混合式水系统
单级泵定流量双管闭式水系统
特征: 1、源侧和负荷侧共用水泵 2、末端设备:三通调节阀 末端变,系统不变

微孔送风系统设计

微孔送风系统设计

微孔送风系统设计微孔送风系统设计微孔送风系统是一种用于室内空气净化和通风的技术。

它通过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安装微小的孔洞,将新鲜空气均匀地送入室内,提供一个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

下面是设计微孔送风系统的一些步骤:1. 确定需求:首先,需要确定室内空气净化和通风的需求。

例如,是用于家庭住宅、办公室还是商业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空气质量、房间大小、人流量以及其他特殊需求。

2. 定位孔洞位置:根据需求确定微孔的位置。

一般来说,微孔应该分布在墙壁或天花板的上部,以便将新鲜空气均匀地送入室内。

要确保微孔的位置不会阻塞或影响室内的其他设施或装饰物。

3. 计算孔洞数量和尺寸:根据房间的大小和人流量,确定所需的孔洞数量和尺寸。

这需要考虑到送风系统的通风能力以及室内空气的流通情况。

一般来说,孔洞的直径应根据房间的大小和高度来确定,以确保适当的空气流量。

4. 选择适当的送风系统: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送风系统。

一种常见的选择是使用风扇或风机来推动新鲜空气通过微孔进入室内。

还可以考虑使用可调节的送风系统,以便根据需要调整空气流量和速度。

5. 安装微孔和送风系统:将微孔和送风系统安装到墙壁或天花板上。

确保微孔的位置和尺寸与设计一致,并且送风系统能够正确连接到微孔。

在安装过程中,要确保孔洞和系统的密封性,以防止空气泄漏和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6. 进行测试和调整:安装完成后,进行系统的测试和调整。

通过调整送风系统的空气流量和速度,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温度符合要求。

还可以通过监测室内空气的质量来评估系统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总之,设计微孔送风系统需要考虑到房间的需求、孔洞位置和尺寸、送风系统的选择以及安装和调整过程。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操作,微孔送风系统可以有效地提供清新和健康的室内空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914466
0.0019252
4.计算孔口间距l(mm) 孔口间距取值(mm)
100.96402 100
5.计算孔板孔眼数N 孔眼排列N A方向 95 95 B方向 50 50
4750
6.计算工作区平均风速Vx 工作取高度取(m) 3 x取值 0.5 x / ds 100 查<空调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页261的图5-15得到 满足工作取要求的工作区风速
Vx/Vs= Vx=
0.02 0.08
7.校核工作区区域温差 t x 工作区高度1.8m,相当距风口2.2m,查查<空调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页261的图5-15得到 即工作区区域温差 t x = 0.25
8.计算稳压层高度h 当Vz/Vs=0.25时, S=B(房间的长方向尺寸)
0.028589109
h=
0.0011SLs
S
为了安装及气流入口处的扩散,稳压层净高不小于0.2m,因此取h=(m)
0.2
工作区风速 q(kw/M2) 0.2 0.035 4
LS =
3600 q r C ts
A0 =
L 3600 S a
Cm =
A0 A
l = 0.886
ds Cm
N =
A l2
tx / ts =
0.05Biblioteka h=0.0011SLsS
全面孔板送风计算 基本资料 A B 9.5 5
t
H 3.5 tn 20
允许温度波动范围
s
1
送风温差 5
1.选择孔眼送风速度vs 先选择孔板孔眼直径ds=5mm,孔板材料为五合板t/ds=1,选择孔眼送风速度vs(m/s) ds(mm) 5 vs(m/s) 4 2.选择送风温差,计算出单位面积送风量Ls(M3/M2.H) r=1.2 C=1.01 3.计算顶棚开孔面积 a=0.75 自由端面比Cm 20.792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