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生产乳酸的提取与精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乳酸提取和精制技术研究进展

乳酸提取和精制技术研究进展

7 4食 品 安 全 导 刊2 0 1 5 年 5 月
科 技 文 苑I
酸, 只能 得 到乳 酸 盐 或 者 乳酸 衍 生物 的温度下将其分离, 特 别适用于高沸点、 类. 致使 该技 术 难以 工业化应 用。目前 热 敏性及 易氧化物 系的分离。目前 河南
7 结 束语
随着食品、 医药、 化工、 新材料等行
进乳酸 制造 企业采用色谱分离法取代乳 学纯度 方面可达 到世界领 先。 该技术 的 正丁醇 三正辛基 氧化膦 、 磷 酸三丁酯 酸酸解后的脱色和离交工艺 现就近年来 乳酸收 率约为6 O %, 尽管结晶分离出的 以及 胺 类 物 质等 均 已有 报 道 但存 在 乳酸 最新提取和精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 母 液 可 以循 环 再 制 成 普 通 乳酸 , 但 成 本 收率低 、 萃取 剂残 留等 问题 , 特 别是这 新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仍是该 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 。 在高端 乳 些报 道 的反 萃取 过程 不能 直接 得 到乳
有研 究 采用 复合 萃 取剂 提取 乳酸 酸 解 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实 业对乳酸 产品的品质要求越 来越高 尤 料液 中的乳 酸 . 反 萃 取 通 过 热 水可 以 现分 子蒸馏工业化生产 乳酸 其设备的 其是聚 乳酸材料 的应用和 发展 , 对其单 直接 提 取 出乳 酸 , 该 技 术 若 能成 功 实 极 限真空度 达到绝压 1 0 p a( 负载 时的真 体 原料乳酸的品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施 工业 化 , 将 是 我 国乳 酸提 取 技 术 的 空度 ) , 整体设备达 ̄ l J / J \ 于0 . 1 mb a r L / S 乳酸行业迫切需要对产品的提取和精制
现有乳酸生产技术多为发酵法生产乳酸发酵料液蒸发一酸解一脱色一离交一浓缩一成品这一提取工艺一直在乳酸提取技术中占据主流地位为提高乳酸产品质量满足使用需求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分子蒸馏膜过滤等方法对乳酸成品进行再加工国外先进乳酸制造企业采用色谱分离法取代乳酸酸解后的脱色和离交工艺现就近年来乳酸最新提取和精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新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乳酸发酵

乳酸发酵

乳酸发酵生工091 060509125 王玮摘要:本文主要就乳酸发酵过程中发酵工艺的优化,乳酸的提取和精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乳酸发酵优化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乳酸,又名丙醇酸,学名α-羟基丙酸,分子式为C3H6O3,其结构分子中含有一个不对称的碳原子,因此具有旋光性按其构型和旋光性可分为L-乳酸、D-乳酸和DL外消旋乳酸。

本文中介绍的主要是L-乳酸。

乳酸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有机酸之一,是制造无毒的高分子化合物聚L-乳酸的单体,也是医药、印刷、印染、制革、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1]。

产酸能力强,且可应用到工业上的主要是细菌中的乳酸菌类和霉菌中的根霉属。

根霉属中常用于发酵生产乳酸[2]。

1 乳酸发酵工艺的优化及进展L-乳酸发酵生产酶原料大多采用的是玉米、大米、薯干、糖蜜或淀粉等,根据原料的不同。

有的原料需要首先将其加工处理获得淀粉。

然后再经糖化工艺处理得到糖类底物。

有些原料则可直接用于发酵过程.最后的糖类基质经微生物发酵即可得到L-乳酸[2]。

1.1 菌种选育菌种的优良直接关系到发酵过程的控制及其产量等,是发酵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以米根霉为亲本的优良菌株的选育有:1)高产菌株的筛选:白冬梅等人[3]利用酸性馒头片富集培养,用含脱氧胆酸钠和溴甲酚绿平板检出的方法,从土壤中选出了根霉菌R.oryzae3017。

同时利用UV、硫酸二乙酯和60Co对菌株R.oryzae3017进行了诱变选育,得到突变株R.102l[4]。

而离子注入生物体诱变育种是人工诱变方法的一种新发明,已经证实离子注入诱变,可以获得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为筛选优良的突变型菌株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离子束也可以作为介质进行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和转导[5]。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得到高产的目的工程菌株。

L一乳酸脱氢酶(1actate dehydrogenase)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ADH作辅酶,可逆催化氧化L一乳酸生成丙酮酸,因此可以提高L一乳酸脱氢酶表达基因在菌株中的扩增,使其向有利于L一乳酸生成的方向进行。

发酵法制备D乳酸研究进展

发酵法制备D乳酸研究进展
第4 6 卷 第 8期
2 0 1 7年 8月
V o 1 . 4 6. N O . 8 A u g u s t, 2 0 1 7
发 酵 法 制备 D 乳 酸研 究进 展
李 晓姝 ,高大成 ,王领 民,张霖 ,樊亚超
( 中 国石 油化 工 股份 有 限公 司 抚顺 石油 化工 研究 院 ,辽 宁 抚顺 1 I 3 0 0 1 )
乳 酸在 自然 界 中分 布广 泛 ,存 在于 多种 植物 、
较高。 相对地 ,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 D 一 乳酸的生产成
本 较低 , 并 能直 接合 成高 光学 纯度 的 D 一 乳酸 , 是工
动物 和微 生 物 中 ,是 生 物体 的 常见代 谢 产物 之一 。 乳酸是 自然界中最小 的手性分子 ,且常为 D L混合 业上最具前景的生产方式 。本文就近年来生物法合 型,是公认的三大有机酸之一。由于人和动物体 内 成 D乳 酸 的研究进 展 进行 了综 述 。 只含有 L 一 乳 酸脱 氢 酶 ,仅能 对 L 一 乳 酸进 行代 谢 ,
i n t r o d u c e d .I t ' s p o i n t e d t h a t o b t a i n i n g h i g h y i e l d a n d s t a b l e s t r a i n s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f e r me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s t h e k e v p o i n t t o i mp r o v e t h e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o f D— l a c t i c a c i d p r o d u c t i o n b y b i o l o g i c a l me t h o d . Ke y wo r d s : D. 1 a c t i c a c i d ; F e r me n t a t i o n ; Ap p l i c a t i o n

乳酸发酵研究进展汇总.

乳酸发酵研究进展汇总.

二.乳酸发酵的工艺及控制—乳酸发酵是乳酸
生产的关键步骤
1.菌种及产酸机理—菌种为发酵的基本要素
目前乳酸生产菌种为细菌(乳杆菌为代表, Lactobacilus delbrackii(德氏乳杆菌))和霉菌 (以米根霉为代表, Rhizopus oryzae) 乳制品、葡萄酒、酸泡菜、酱醪、醋醅中 都可分离到乳酸菌.
2. 乳酸的用途
①作为终端产品 食品饮料:酸味剂、调味剂、 防腐剂; 现代医药:乳酸亚铁铁质食 品添加剂,容易被人体吸收, 治疗缺铁性贫血; 日用化工:生产染料,可降解 材料等等; 制革:鞣革剂; 农业:植物生长调节剂.
乳酸链球菌素(Nisin)*
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多肽抗菌 素类物质,由34个氨基酸组成。它是一种高效、 无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室温下、酸性加热条件下均很稳定。如在 pH2.0/121℃加热30分钟,产品仍很稳定。 乳酸链球菌的抗菌谱比较窄,它只能杀死或抑制革 兰氏阳性菌,特别是细菌孢子,对阴性菌、酵母 菌均无作用。一般10-50ppm即有效。 ADI 0-33000IU/Kg(bw) (FAO/WHO,1994) 乳酸链球 菌是多肽,食用后在消化道中很快被蛋白水解酶 分解成氨基酸,不会改变肠道内正常菌群,以及 引起常用其他抗菌素所出现的抗药性,更不会与 其它抗菌素出现交叉抗性。

双歧途径(磷酸酮糖途径)
双歧发酵是双歧杆菌发酵葡萄糖的一条途径。经 HK途径—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
发酵总应式为: 2C6H12O6 → 2CH3CHOHCOOH +3CH3COOH 此发酵过程中,2mol的葡萄糖生成2mol乳酸和 3mol的乙酸,乳酸转化率理论为50%。

米根霉发酵
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 是中国 药和酒曲中的重要霉菌之一 。在 土壤、空气及其他物质上亦常见。 菌落疏松或稠密,最初白色后变 为灰褐至黑褐色,匍匐枝爬行, 无色。假根发达,指状或根状分 枝。囊托楔形,菌丝形成厚垣孢 子,接合孢子未见。发育温度 30~35℃,最适温度37℃,41℃ 亦能生长。 能糖化淀粉、转化蔗糖 ,产生乳酸、 反丁烯二酸及微量酒精。产L(+) 乳酸能力强,达70%左右。

乳酸发酵研究进展解析

乳酸发酵研究进展解析

6.工艺控制 ①中和剂选择和pH控制
pH宜取的范围为5-7(降到4.5以下,细菌停止生长). 目前,所用的中和剂主要是碳酸钙,其次有液氨、 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乳酸钙和硫酸进行酸解反应,得到粗乳酸.这是 最常用最经济的方法,缺点是生成大量硫酸钙. 乳酸铵或乳酸钠经微滤膜过滤,再经电渗析,离 交树脂和双极电渗析膜分离出乳酸,缺点是生 产成本高(电和膜)。
解。乳酸细菌能利用葡萄糖及其他相应的可发酵性糖产生乳酸,
1780年瑞士化学家Scheele首先从酸乳中提炼得到乳酸;
1857年Pasteur在研究乳酸发酵过程中发现了乳酸菌; 1878年J.Lister从酸败的牛乳中分离了乳酸菌,命名为乳 杆菌; 自然发酵乳酸是1941年由Boutron和Fremy发现的;
赵博,2005.筛选到在2L罐用葡萄糖发酵120h使L-乳酸浓度达 到202g/L的高产乳杆菌,转化率91.3%,L-乳酸占总酸的98%.
②菌种改良—经典技术
Demirci,1992. 处理德氏乳杆菌ATCC9649;
刘勇军,2003.LB1; 郑艳,2004.处理干酪乳杆菌R2; Kadam,2006.德氏乳杆菌NCM2365; 仇俊鹏,2007.嗜热乳杆菌ATCC8317. 菌种改良—现代技术 Picataggio,1997.把植物乳杆菌中能同化木质纤 维素构造中木糖组分所需的木糖异构酶和木酮糖激酶
2. 乳酸的用途
①作为终端产品 食品饮料:酸味剂、调味剂、 防腐剂; 现代医药:乳酸亚铁铁质食 品添加剂,容易被人体吸收, 治疗缺铁性贫血; 日用化工:生产染料,可降解 材料等等; 制革:鞣革剂; 农业:植物生长调节剂.
乳酸链球菌素(Nisin)*
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多肽抗菌 素类物质,由34个氨基酸组成。它是一种高效、 无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室温下、酸性加热条件下均很稳定。如在 pH2.0/121℃加热30分钟,产品仍很稳定。 乳酸链球菌的抗菌谱比较窄,它只能杀死或抑制革 兰氏阳性菌,特别是细菌孢子,对阴性菌、酵母 菌均无作用。一般10-50ppm即有效。 ADI 0-33000IU/Kg(bw) (FAO/WHO,1994) 乳酸链球 菌是多肽,食用后在消化道中很快被蛋白水解酶 分解成氨基酸,不会改变肠道内正常菌群,以及 引起常用其他抗菌素所出现的抗药性,更不会与 其它抗菌素出现交叉抗性。

乳酸发酵研究进展

乳酸发酵研究进展
Dien,2001.构建了能利用混合己糖和戊糖生 产L-乳酸的重组大肠杆菌.
Parro,1999.把牛的L-LDH的基因引入乳酸 克鲁维酵母中,工程酵母转化率为1.19mol乳酸 /mol削耗的葡萄糖.
张黎,2005.克隆了牛链球菌L-LDH基因.
3.主要生产原料
乳酸发酵是生长和发酵同步进行的生长耦联 型,整个发酵过程贯穿着对营养物的要求,故氮 源需求量大。以淀粉为主的培养基,氮源举足轻 重。
菌种改良—现代技术 Picataggio,1997.把植物乳杆菌中能同化木质纤
维素构造中木糖组分所需的木糖异构酶和木酮糖激酶 基因转入能同型发酵L-阿拉伯糖和D-核糖为乳酸的一 株乳杆菌中.
Kyla-Nikkila,2000.瑞士乳杆菌CNRZ32的 ldhD基因失活,构建没有D-LDH酶活力的工程 菌,结果只产生单一L构型的L-乳酸.
丙稀酸,戊二醛等; 更为重要的是用于合成
生物能够降解的新型环 保材料—聚乳酸(PLA).
聚乳酸*
单个的乳酸分子中有一个羟基和 一个羧基,多个乳酸分子在一 起,-OH与别的分子的-COOH 脱水缩合,-COOH与别的分子 的-OH脱水缩合,就这样,它 们手拉手形成了聚合物,叫做 聚乳酸。 聚乳酸也称为聚丙交 酯,属于聚酯家族。聚乳酸是 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 聚合物,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可 以再生。聚乳酸的生产过程无 污染,而且产品可以生物降解, 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因此 是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
剂,分散剂,复膜剂,油漆,皮革、造纸、纺织粘合剂等生 产的重要工业原料,1.5万元/吨)
2. 乳酸的用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①作为终端产品
食品饮料:酸味剂、调味剂、 防腐剂;
现代医药:乳酸亚铁铁质食 品添加剂,容易被人体吸收, 治疗缺铁性贫血;

发酵L_乳酸提取新工艺的研究_苏理

发酵L_乳酸提取新工艺的研究_苏理

收稿日期:2001-09-19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委立项课题(012100106)作者简介:苏理,(1963-),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从事发酵工程的研究及设计。

发酵L -乳酸提取新工艺的研究苏 理,兰文忠,吉武科,董学前(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 250013)摘要: 对发酵生产L -乳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创立了一套收率高,设备相对简单的提取方法———溶剂法,确定了较佳的提取操作条件,L -乳酸提取收率76%以上。

关键词: L -乳酸;发酵;提取工艺;溶剂法中图法分类号:Q 9461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280(2001)04-0056-05L -乳酸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有机酸,需求量仅次于柠檬酸[1],可用于食品工业[2]、医药工业[3]和制造生物可降解聚合物[4]等多个领域。

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存在的乳酸全是L -乳酸,它直接参与代谢,并且能迅速地转化成肝糖,全部吸收。

因此,国外对L -乳酸的研究和生产非常重视。

目前工业上多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L -乳酸。

但在产品提取上技术各异,有钙盐法[5]、锌盐法[3]、酯化法[3]、萃取法[6]和电渗析法[7]等方法,但这些提取方法普遍存在着提取收率低,产品质量差的缺点或是对设备要求苛刻。

我们在借鉴酯化法和直接提取法优点的基础上,对提取工艺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创立了一套收率高,设备相对简单的提取方法—溶剂法,此溶剂来源易得,过程损失少,容易回收,能很好地除残糖及杂酸,并且提取收率也有很大地提高。

1 材料与方法111 材料发酵菌种为米根霉(Rhizopus oxyae )LQR178,本院分纯选育和保藏,以淀粉水解糖为发酵底物,L -乳酸含量11.7%左右,糖酸转化率约为75.5%,光学纯度95%,提取工艺所用试剂由试剂供应站购得。

112 方法11211 分析方法钙含量的测定:ED TA 络合滴定法L -乳酸的测定:L -LDH -UV 酶电极法氮含量的测定:微量定氮法残糖的测定:费林试剂法第15卷第4期2001年12月山 东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HANDON G INSTITU TE OF L IGHT INDUSTRY Vol.15No.4Dec.2001总酸的测定:标准NaOH 滴定法11212 工艺流程发酵液ϖ加热灭活ϖ热滤ϖ预处理ϖ真空浓缩ϖ含杂质的乳酸钙结晶ϖ加热溶晶ϖ滤液 ξ 洗晶溶剂 含色溶剂———————————————洗晶溶剂 ψ ξ ϖ结晶过滤ϖ乳酸钙晶体ϖ洗涤过滤ϖ洁白乳酸钙晶体ϖ酸化ϖ脱色ϖ离交ϖ浓缩ϖ成品ψ 含色溶剂ϖ蒸馏回收 1121211 发酵液的预处理预处理主要除去对以后提取过程中存在极大影响的蛋白质及一些可絮凝的大分子物质,这些杂质高度分散在发酵液中,若操作不当会给以后的L -乳酸提纯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乳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朱化雷高大成王鹏翔来源:《当代化工》2020年第10期摘要:乳酸是现在最重要的有机酸之一,目前乳酸生产方式主要为生物发酵法,并使用钙盐沉淀法进行精制。

传统方式精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其他可行精制方案中,萃取精制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等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精制工艺。

本文从萃取剂组成方面出发,介绍了烃类与含氧萃取剂、胺类萃取剂、含磷萃取剂等几类常用萃取剂,以及离子液体、支撑液膜技术、双水相萃取等新型萃取体系,并介绍了pH震荡再生法、三甲胺法、温度震荡再生法、稀释剂震荡再生法、气相反溶剂再生法等反萃工艺。

由于对于乳酸发酵体系,大部分萃取剂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需要进一步开发微生物固定技术和无毒萃取溶剂体系。

关键词:乳酸;精制;萃取中图分类号:TQ 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20)10-2332-07Abstract: Lactic aci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ic acids at present. The production method of lactic acid is mainly the biological fermentation method, and it is refined by calcium salt precipitation method. A large amount of waste will be produced in the traditional refining method. In other feasible refining schemes, extraction refining is an ideal refining proces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and mild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several kinds of commonly used extraction agents were introduced,such as hydrocarbons and oxygen-containing extraction agent,amine extraction agent, phosphorous extraction agent, and so on. And other new extraction system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ionic liquids,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technology,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The methods for back extraction of lactic acid were also introduced, such as pH swing regeneration, trimethylamine(TMA) method, temperature swing regeneration,diluent swing regeneration and gas antisolvent induced regeneration. For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system, most extraction agents are toxic to microorganisms,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velop the technology of microorganisms immobilization and non-toxic extraction solvent system.Key words: Lactic Acid; Purification; Extraction乳酸是一種通过发酵产生的商品化学品,用于食品、化工和制药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特点,在乳酸发酵与原位分离耦合过程中倍 受 青 睐。离子交换法应用于发酵体系中, 不需加中和剂, 尚未工业化, 究其原因在于: 操作复杂, 乳状液膜工 艺包括制乳、 提取、 澄清、 破乳、 回用等工序; 乳状液 膜不稳定, 特别是存在严重的渗透溶胀现象; 液膜配 方具有一定毒性。 支撑液膜 支撑液膜 ,-./0 是以被吸附在固体 如图 8 所示。
液膜法提取乳酸
液膜分为三类: 乳状液膜、 支撑液膜、 中空纤维
液膜。
:P7P:
乳状液膜
!")*++$4 等人采用 CH 的 表 面 活 性
剂 !J&%QG , 溶于正庚 DH 的叔胺 5+&6#%$ 778 作载体, 烷和石蜡的混合溶剂中组成膜相, 内相为 R&<IB7 溶 液。其萃取机理如图 7 所示。 该工艺具有高选择性,高通量, 液 膜 两 侧 浓 差 小, 适于提取低浓度、 热敏性物质等优点。但该工艺
)$+$%
膜微孔内的有机萃取剂为选择性渗透体系,它集萃 取与反萃取于膜的两侧同时进行,萃取剂则往返于 膜内两侧之间, 实现物质的选择性传输, 因而不存在 溶剂萃取过程的分相问题及乳状液膜中乳液的稳定 性、 破乳等问题。同时, 萃取剂用量大为减少, 使得某 些性能良好, 而价格昂贵的萃取剂的应用成为可能。 , 溶解于煤 周可可等人选用三烷基氧磷 ( 1234 ) 微孔 油中组成载体溶剂 , 疏水性聚偏氟乙烯 (3!56) 膜作为支撑体, 其传递过程如图 & 所示。 支撑液膜液膜性能衰减主要由以下两 个 原 因 引 起: 被微量污物污染; 微孔中的液膜溶液不断地向水 中流失。 中空纤维液膜 中空纤维液膜的优点是: 单 据文献报道, 大孔吸附树脂基本上不吸 附 乳 酸 ;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比较大,其 交 换 能力大大高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9:;。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不产生任何副作用, 无 大大降低了反应器尺寸, 提高了乳酸产 需 调 节 <=, 量, 从而降低了回收精制乳酸的成本。 离子交换法要求选择对乳酸有高度专一性和选择 性的离子交换树脂, 同时需防止细胞对树脂的污染, 这就 需要分离前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导致分离成本提高。
&"#’ E#3) K#F$’ 3$43#&4- &K#%$ $F34&"3&%32U
($")%*+T 7BBBT 7;a5b[ B7L\B7?
水相体系不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为发酵提供了

一种生物相容的环境,可利用在双水相中发酵而消 除产物抑制。 双水相体系用于发酵萃取,需解决三 个 主 要 问 题: 乳酸组分优先进入细菌含量少的相中; 还原糖等 杂质在另一聚合物相中; 聚合物回收利用。
.*4 V&"3#" I"#’
I C4*d*2$’ W#d&43#"+$
/$4K$%3&3#*% &%’
/+1#’#X$’ — W$’
!#K1+3*%$*12 I’2*4d3#*%UW#*3$")%*+ W#*$%, T 7BB5T;B[;ZL\;Z?
76
M)$% M)1% JM)#&%,T
O1 V1 J‘E&%,U
$%&
吸附法
吸附法常作为分离和浓缩产品的手段 , 高 分 子
吸附剂对有机物有较大的吸附能力,且对微生物无 副作用。表 5 列出了一些分离有机酸的常用吸附剂。 表5 常用吸附剂 文献
参考文献
7 R&A&%%&S$4 D GT H&%, : 0 MU PF34&"3#S$ /$4K$%3&3#*%
吸附剂
$%#
也有浓缩液不结晶而直接用硫酸酸解 乳 酸 钙 提 取乳酸的工艺。该工艺虽具有易于控制、 工艺成熟的 优点, 但流程长, 硫酸及活性炭的用量大, 副产物石 劳动强度高, 特别是产品收率低, 国 膏 I&!BC 量 大 , 内厂家的乳酸收率一般在 CGH;CDH 之间。
收稿日期: <GG<SGFS:D 作者简介:吴宇琼 (%&$’( ) , 女, 硕士, 研究方向: 化工传质与传递。
!*+S$%3 2"4$$%#%, .*4 C4*’1"3#*% *. V&"3#" &"#’ A- PF34&"3#S$ /$4K$%3&3#*%U!$d&4&3#*% !"#$%"$ &%’ ($")%*+*,-T a76b[ 79;B\79L;
$%(
双蒸馏法
减压蒸馏法是至今生产结晶乳酸的唯一方法。


)$+$+
$%’
电渗析法
电渗析法 ,>560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离子在直流电 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和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 性 而 进行的分离过程, 如图 ? 所示。
!""# 年第 $ 期
)*?
食品工业科技
该方法的特点是分离效率高, 能耗低, 便于 自 动 控制, 发酵产物乳酸能在位分离, 避免添加中和剂。 但 在回收液中发现一些其它阴离子和葡萄糖, 这对底物 的有效利用及回收产物的纯度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提 高膜的选择性研究将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微生物菌体 吸附在膜上, 使膜电阻增大, 电流效率降低。
!"#$%"$ &%’ ($")%*+*,- *. /**’ 0%’1234据报导, 此方法不用活性炭和离子交换 , 仅经两 次减压蒸馏就使精乳酸达到国标。
!
结束语
发酵法生产乳酸,其工艺流程长 , 乳 酸 的 收 率
低。为缩短该工艺流程, 可从以下三种途径考虑: 从 发酵液中把乳酸分离出来;在乳酸钙结晶酸解 后 把 乳酸分离出来; 在三次浓缩后把乳酸分离出来。 如前述, 在这三种途径中, 从发酵液中 分 离 乳 酸 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由上面研究可知,萃取乳酸为离 子 缔 合 反 应 机 理, 萃取乳酸溶液所用萃取剂, 一般选用胺类, 尤以 叔胺为多, 但该类萃取剂具有一定毒性; 且存在乳酸 发 酵 过 程 中 要 求 JKLJM& , 而 其 萃 取 过 程 要 求 JKN 发酵液中乳酸浓度过高将会直接 JM& 的矛盾。另外, 影响过程速率。因此, 寻找一种低毒或无毒, 并有足 够 ?$O#2 碱性的萃取剂是研究的关键。
!*+13#*%

Hale Waihona Puke $%’双水相萃取体系法
双水相萃取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分离技术, 双
:#*F#’$ =&2U 0%’ P%, M)$K <$2T 7BBZT ;L[ 77LZ\77Z5
9
_*%,T R$*%‘#T _*%, H*%_#U <$&"3#S$ $F34&"3#S$ *. V&"3#" W#*3$")%*+
e G&321K*3* G#")#&]$T R1A& !$1#T ‘*%’* ‘&X1*U !-%$4,#23#" PF34&"3#*% *. V&"3#" I"#’ E#3) (4# J%JN"3-+&K#%$ &%’ (4#J%J
W13-+d)*2d)&3$U M)$K#"&+ P%,#%$$4#%, *. O&d&%T 7BB?T ;7aZb[ BBZ\BB?
Z
(*%, R&%d#%,T _#4&3& G&]*3*T (&]&%&2)# _#4*]&X1 $3 &+U
7BB?T ;;
O*4’# C+&%&2 等 人 用 聚 乙 二 醇 J 聚 乙 烯 亚 胺
(CP0 ) 、 环 氧 乙 烯 甲 基 氧 丙 环 JCP0 分 别 与 葡 聚 糖 组成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乳酸的分离。 (:PQ )
I’2*43#*%
M)&4&"3$4#23#"2 *. C*+-S#%-+d-4#’#%$ &%’ I"3#S&3$’ M&4A*% .*4 V&"3#" I"#’ <$"*S$4- .4*K /$4K$%3&3#*% *. V&"3*A&"#++12 ’$+A41$"]##U !$d&4&3#*% !"#$%"$ &%’ ($")%*+,-T 7BB?T ;;a76b[ 795;\79;e
5
G&43& !&%JG&43#%T
M&4K$% C&X*2T
O*2$ M*"&U
V#Y1#’J
V#Y1#’ PF34&"3#*% *. V&"3#" I"#’ E#3) I+&K#%$ ;;ZUM)$K ($") W#*3$")%*+T7BBZTZL[5?7\5?L
由表 5 可知, 现在研究最多的是 CDC 树脂, 虽然 它对乳酸有较好的选择性, 较大的吸附能力, 脱附较 易, 但价格很贵。吸附法的缺点在于: 吸附剂不具备 高度专一性, 且脱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