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的境界1

合集下载

书法十大境界

书法十大境界

书法十大境界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载体。

在书法艺术中,有着“书法十大境界”的划分,下面我们来系统的讲述一下。

第一境:神境神境是指书法家通过自身对书法精髓的理解和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挖掘,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一种境界,更具灵性、美感及其艺术感染力,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世界、境界和情感。

第二境:墨境墨痕浓淡、干湿起落,气度洒脱、意犹未尽,这就是墨境,是墨意、墨韵、墨趣的统一。

第三境:气境气境是指书法在艺术呈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法,而且要表现出书法家内心的艺术气韵和情感气息,使书法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艺术感染力以及文化气息。

第四境:光境光境即是指书法家在构思、设计及作品表现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光线的色彩及其变化,达到明暗对比、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

第五境:形境形境是指书法家在构思、设计书法作品时,能够将书法文本的行、段、画面、结合诗、词、文等艺术形式,组合成一幅完美意境的作品。

第六境:境境境境是指书法家通过精心设计、构思及艺术表达,创造出一种艺术空间,使书法作品在境界中更加生动、丰富、深邃。

第七境:意境意境是指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性、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书法中,使书法作品能够传承文化、表达情感和精神。

第八境:情境情境是指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物等因素的感性把握,以及对人类情感的表达,使书法作品充满感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情绪上的共鸣。

第九境:韵境韵境是指书法家在用笔、造型和线条等方面,创造出一种有声韵和音韵的艺术效果,使人在观感中感受到阵阵韵律。

第十境:神韵境神韵境是指书法家通过艺术思考和表达,发掘自我、凝聚精神,并以此来表达出一种融合外界的气氛和氛围的艺术境界,使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超越,是书法艺术最高的境界。

总之,书法的十大境界并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书法从艺术品到美学哲学、文化认知、人文精神的全方位展示。

在书法创作中,要力求各境界之间的统一,全面展现书法的魅力和价值。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性是个大范围,它包括从临摹到创作整个过程,比如节奏、气息、情感、法度、思想、心性、自由、连续性,等等,甚至更多。

具体到创作中,“书写性”缺乏主要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用墨涩或者过浓,过度涨墨;第二,结构与结构之间没有关联,虽然每个字都是书写的,放在整体来看关联度不够;第三,顿挫起伏频繁,影响了流畅;第四,作品装饰性太重,有美术化倾向,以及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感、过度制作等。

中国书协最近很多展览都对这些问题有特别的提示,可见这也是当今书坛的共性问题,即书写性不足。

从当代一些书家的创作视频可以看出,有的人在描字,有的人书写有美术化倾向,这都属于书写性的缺失,或者说对书写性内核领会不深。

如何呈现书写性以及书写过程中是否具备书写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写性对书法本质的体现无论是所谓的纯粹性也好,区别于其他艺术也罢,我们都要回到“书写性”的“书写”两个字上来考量。

用什么来书?用什么来写?首先要有毛笔。

早期没有毛笔,比如甲骨文刻画的符号或是一些文字等,都没有书写的过程。

有了毛笔以后,会带来什么呢?那就是有了笔法,有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书写的顺序。

书写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这个顺序延续到现在成为基本的书写规则。

第二是字的体势。

早期是纵向取势,通过早期甲骨文书写就能看出它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节奏感,同时线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形态,这就是笔法。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体现了快速书写草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草写是伴随着汉字而产生的,且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有书写,就有行草化的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一些篆隶楷书体为何有行草化倾向。

快速书写直接推动了从篆到隶的演变,在隶向楷、向草演变的过程中,都有草化的倾向,并且秦简、楚简、汉简里都有,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真正的书写状态。

书体演变也是不断规整的过程,篆书的规整有了秦小篆,隶书的规整有了东汉隶书,楷书的规整有了唐楷。

和谐——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12
13
漫笔
的变化,多样统一,美不胜收,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书法作品中的一点往往会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中的第一个字往往是全篇的准则。

点画有机地组合在字中,单个字有机地聚集在篇中,众多的变化、丰富的形质、无限的情趣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和谐美之所以会成为书法最高的美感追求,我认为既有普遍性因素,也有特殊性因素。

而普遍性因素,则是就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与人类意识产生的关系分析的;而所谓特殊性因素,则是就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古典哲学等方面而言的。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艺术。

对民族审美理想和意识的追求,必然要在美的创造中
寻求与主体思维倾向一致的和谐对应形式,于是
就出现了书法艺术中各种对应关系的和谐表现形式——变化稍异的单纯和谐(如篆、楷、隶的整
体章法),多样统一的杂多和谐(如行草体错综变化的章法),平衡对称的稳定和谐(如汉字的对称结构和上下左右对称的规整章法)。

总之,在书法萌芽到书体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未偏离和谐构成的轨道。

即使某些以破坏旧有和谐为指归的创新书法,实际上也是在打破旧有和谐的同时,自觉构建新的和谐图式。

和谐美,是人类生存理想的共同追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们要遵循和谐的书法审美规范,完善书法创作的审美要求。

如同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样,重视书法艺术的和谐美,才是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真谛、提高书法审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中国书画报》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启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肖培金。

书法的三个境界

书法的三个境界

书法的三个境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书法的世界里,有着三个境界,它们分别是“模仿境界”、“达观境界”和“超脱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模仿境界”,这个境界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初学者熟悉和掌握基本技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会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逐渐掌握笔画的结构和规律,熟悉字形的特点。

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笔法和字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然而,在这个阶段,作品往往还缺乏独特的个性和艺术感染力,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第二个境界是“达观境界”,这个境界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也是学习者开始追求艺术感染力和个性表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字形结构,开始注重作品的意境和表达。

他们能够通过笔墨的运用,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他们才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第三个境界是“超脱境界”,这个境界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也是少数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已经完全掌握了书法的技巧和规律,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字体和形式,而是能够创造出全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已经超越了技术的束缚,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引领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书法的三个境界代表着学习者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境界。

从模仿到达观,再到超脱,每个境界都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达到高级阶段的学习者,都应该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书法的世界里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

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

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
范曾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他提出了书法的六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殊胜,这种境界指作品的内容、形式、技法都达到
了极高的水平,具备了高超的艺术价值。

第二种境界是入妙,即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能够深深地吸引人,令人陶醉。

第三种境界是神妙,这种境界指作品达到了神韵和灵性的层次,
超越了质感和技巧本身的范畴。

第四种境界是奇绝,这种境界指作品在技巧、构图、笔墨运用等
方面达到了出众的水平,使人不得不叹服。

第五种境界是幽深,这种境界指作品的内涵深邃,能够引发人的
思考和感悟。

第六种境界是飘逸,这种境界指作品的风格轻盈、流畅、柔美,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律。

总之,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度概括,同时也是范曾自身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的体现。

书法的15种境界

书法的15种境界

书法的15种境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艺术形式。

透过习书,我们可以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领略到先贤们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与领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书法的“15种境界”。

一、聚精会神:书写时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以达到内心的专注与安宁。

二、静心宁神:书写时须平心静气,相信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净化与自我提升。

三、尚美自然:尊重自然、追求和谐,让笔画在纸面上流畅自然。

四、心意相通:书写时,正念凝聚,思绪清晰,笔意贯通,心与笔相互呼应。

五、化在气中:书写时须顺应气势,通过笔墨将笔上的旋涡融为一体,形成气场。

六、柔中寓刚:勇气和刚毅并存于柔软之中,用笔之力不破却切中要害。

七、变化自然:书写的灵活、随机应变的笔画,让画面的变化如自然而然。

八、安然自在:在书写过程中不紧张,自在而从容,用毫笔杆间表现自己的艺术。

九、中和有度:笔画生动有力,却不让其过度强调,达到中和有度的效果。

十、形神兼备:在书写时,注重形态表现,同时完美体现作品的内在意境。

十一、积淀成性:通过不断的积淀和练习,成为一种稳定而高妙的表现形式。

十二、化繁为简:通过化繁为简的手法微调每一笔画,让作品思想与情感得以准确的表现。

十三、驾驭性感:在书写时,短笛笔具有灵活性,能够驾驭其性感的,让手笔尽情的发挥。

十四、醇厚淳简:笔力醇厚,色调淳简,用笔生动有力却不失其柔和之处。

十五、心灵和鸣:在书写的过程中,让手感与心灵产生共鸣,使得作品具有让人心灵抖擞的力量。

总而言之,书法是一种相当有趣的艺术形式,其所包含的定力、暗示与精神导向,都能够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理解并平衡我们内心的情感与情感世界。

论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境界

论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境界

尼玛 普尺

科技最 新进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 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 自信心和 持续 的能力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 点看,学生不是知识 的被 动接受者;从教学过 程看 ,教师教 的作用逐渐减弱,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 因此 ,在考虑 教师的教的同时,要更 多的考虑学生 的学 。这就对教学内容结构设计和表达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 地理事物和现象 的分析过程 , 不宜直接给 出结论 , 力求增强启发性和趣味性 , 联系实际, 便 于学 生理解和掌握。 突出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 教育思想的重要特 点。只有 能力提高 了,才能 更好地去 “ 做 ”。 国际 2 1 世 纪教育委员会 向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 告指出,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 能力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可 以概括 为学会 求知的能力 ( 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 ,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学会做事 的能 力 ( 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 作的技 能,更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 共同生活的能力 ( 在人类 活动 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 ),学会 生存和 发展 的 能力 ( 学会适应环境 以求 生存 ,改造环境 以求发展的能力)。这与陶行知 “ 生 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虽然这四种 能 力是对整个教育而言,但对地理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地理教学应更注 重通过对地理事物 的分析,培养学生 的地理思维方法 ,即综合的、联 系的、区 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 。要充分利用每课教材设计的 “ 活动”题 , 让学生动手 ( 一些实验),动脑 ( 联系实 际分析 问题 ),动 口 ( 讨论问题), 以及开展课 外研究性课题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和落实。 学生的发展是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要充 分认识到学生学 习不仅 是 继承文化,也是发展文化和创造文化 的过程 。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 参与知识建构基础上的。吸收、接 受知识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认同感,结 果只能是死记硬背。教学不仅要解 决同一性 问题 ,也要解决差异性问题。要 纠 正只重视思维、认识的同一性,忽视差异性 ,将差异性简化为智商的差异,忽 视人 的认识方式,认识媒体的不同,经验 背景 的不 同所带来的差异的偏向,使 教学过程建立在人的科学认识基础 上。学生的学 习应 当是完整的,既包括知识 的学习 ,也包括态度、技能和方法 的学习。因此 ,教学活动也不能是单一的, 既应 当有听讲的、练习的活动,也应 当有探索 的、自主 的实践活动。各种活动 之 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的,是一个 “ 教学做合一”的

论书法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境界

论书法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境界

论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境界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够从使用书写中发展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一方面说明汉字本身除了作为语言符号外还具有造型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

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操作方式却创造出神采生动,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

这种单纯与复杂的和谐统一,抽象形式与情感意趣的寄托表达,是中国各类传统艺术共同的境界追求,而在书法中则体现得最为典型与纯粹。

书法艺术在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了中国民族艺术特征的核心精华。

关键词:审美价值审美特征神韵境界如果将艺术的审美形态视为一株娇艳的花朵,那么,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养育花朵的肥沃土壤。

中国书法之所以具有诱人的审美形态,说到底也是因为它具备比其他艺术更丰赡、更渊邃的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不同,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也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是中华艺苑中光照于千古、根深叶茂的一朵奇葩。

它与文字共生,在点画的躯壳之上,钟灵毓秀,流美生辉,化育成意味携永、生机盎然,给人带来莫大的视觉享受与心灵满足的艺术。

一、书法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从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过渡,是先民审美意识的觉醒过程,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姐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我国现代书法家沈伊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入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二、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其技法原则主要包括笔法、结字和章法三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一、书法“境界”的源流 (2)(一)“境界”一词的源流 (2)1、古代“境界”精神 (2)2、现代的“境界”精神 (2)(二)书法艺术的“境界” (2)1、书法“境界”是由用笔、用墨组成 (2)2、书法“境界”由形态、力感、神韵组成 (3)3、影响书法“境界”的因素 (4)二、书法“境界”的古典内涵 (4)(一)什么是书法“境界”古典内涵 (4)(二)影响古典内涵的因素 (4)1、功力的内涵 (5)2、人品的内涵 (5)3、学问的内涵 (5)(三)古典内涵中的“技”与“道” (5)1、技法与境界 (5)2、境界融于情感 (6)三、书法“境界”的变迁 (6)(一)书法“境界”历史的变迁 (6)1、由“质”代“妍”的变迁 (6)2、由“贴学”到“碑学”的变迁 (6)(二)当代书法“境界”变迁的原因 (6)1、书写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消失 (6)2、外来思想的导入 (7)结语 (7)参考文献 (7)致谢 (8)论书法艺术的“境界”美术学(书法)王玉顺指导老师徐惠摘要:境界是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本文对书法境界进行研究,对境界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认为书法的境界既涵盖了用笔、用墨等技法因素,又包含形态、力感、神韵等因素。

书家的性格、学养、性情是影响书法境界的内在因素,书法的境界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技”与“道”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书法境界是一个体现了包容性与开放性的范畴,其现代内涵是其古代内涵的发展与延伸,继承与拓展,古代书写生态环境的消失和外来思想的引入是书法境界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境界内涵变迁ON THE ART OF CALLIGRAPHYCalligraghic WangYuShunTutor XuHuiAbstract:Calligraphy is the art of painting pen and ink in the sense of rhythm, in combination of rhythm to enjoy the sight of wonderful, understanding and verve. Calligraphy classic content: skill, personality, and knowledge is to form three sides of the calligraphy, while larger the longer the triangle area, meaning more. If history is written in calligraphy on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hand, is subjected to the biggest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writing natural habitats disappear, and calligraphy from foreign import "write" turned to the Visual text "schema". Calligraphy schemata is characterized by creating, creativity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composition, decoration, this road has a lot of people go, but fail to raise enough awareness has not been given full play.Key words: ideal state connotative meaning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书法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它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书法境界随着书法艺术的产生而产生,何为境界,什么是书法的境界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书法境界不仅是由用笔、用墨、形态、力感、神韵五大要素组成,而且书法境界与书法家的生存状态、知识结构、个性心理密切相关。

书法艺术境界的内涵可分为古典的内涵和现代的内涵,古典的内涵主要是书家的功力、人格、学识的内涵此三者联系密切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三者的内涵理解透才能真正懂得书法艺术境界的内涵。

书法境界的古典内涵:功力、人格、学识是构成书法境界的三个边,边越长三角形面积越大,境界的内涵越丰富。

如果说历史上书法境界的变迁是在书写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递更,当代书法正经受着历史上最大的变迁:书写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消失和外来思想的导入。

一、书法“境界”的源流(一)“境界”一词的源流“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

多数时把境界楞划分几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

如主体在某件事物上所处于的水平。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1、古代“境界”精神境界,据《辞海》言,本意为疆界。

《诗经·大雅·江汉》“于疆于理”。

郑玄笺:“正其境界,修其分理。

”《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百里。

”这里的境界二字都是疆界的意思。

既是疆界,就是有限的,可丈量的,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周边就立碑为界。

后境界被诗家借指为景象如“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

(耶律楚材《和景贤》)”又为佛教界广泛运用,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以及由此而再产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又称为十八境界。

至此境界便从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转向了主观世界。

2、现代的“境界”精神到王国维,把境界一词用于品词,写了《人间词话》,用于了文学。

后来冯友兰又写了《论人生中底境界》,境界被人引进思想意识这个领域,向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宗教、人生各个领域泛滥。

它描摹的是意识活动的状态,注重精神体验、主观感受等等,成了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它恶性膨胀,无边也无际,再也不可穷尽,无法丈量了。

它已经演化成了宇宙黑洞,深不可测充满奥秘具有巨大的引力场,吸引着方方面面。

当然书法也不能逃出它的魔掌了。

(二)书法艺术的“境界”1、书法“境界”是由用笔、用墨组成从整体来看书法的线质斥之给我们的境界用孙过庭的八个字可概之:“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性情在作品上是怎样呈现出来,又同作者有那些关系呢?书法的艺术境界就是在点画中感知到笔墨的律动,在律动中欣赏到组合形态的美妙,从而领悟力度和神韵的存在。

笔墨的律动是作者用笔用墨的过程,形态的美妙是结体、章法造成的,力感、神韵为作品的艺术属性。

书法作品的墨色的线质却都是以长短、方圆、高低、畅涩、粗细、厚薄、明暗、曲直、软硬、缓急、枯湿,传递给我们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就是境界了。

用笔,是对点画形态的成因和书写速度的描述,如轻重、提按、藏露、顿挫转折、逆与收等都是对用笔动作的分析,这些动作在纸上都会构成不同的形状动作中有快有慢,速度虽对形影响不大,但对视觉冲击很大,同样的结体,运笔速度不一样,给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

过慢会有痴钝的感觉,过快会有飘浮的意向。

势随笔生,用笔动作和动作的速度是作品境界营构的技巧性层面。

用笔和结体密切联系,有对应关系,也有重合关系,如轻重、提按在形上体现为粗细,撇捺,断连可言用笔也可指形。

用墨,是运笔中墨这个携带物呈现在纸上的状况。

以浓淡、干湿、枯润来描述。

墨的运用在书法上日以丰富,对比日以强烈。

墨对作品气氛有强烈的烘托作用,特别是现代书法,日本的少数字派、墨象派对墨运用开拓了书法的新境界是书法对绘画的拥抱。

2、书法“境界”由形态、力感、神韵组成石气的追求,蕴涵着风雨侵蚀的历史感和步履艰辛的人生体验。

至此已感自然用笔的书法意境多轻松、畅达,灵动,与天地契合;力量用笔则奇崛、坚韧、拗执,是对金石气的追求,涵着风雨侵蚀的历史感和步履艰辛的人生形态的美妙是结体、章法造成的,力感、神韵为作品的艺术属性。

书法境界是由形态、力感、神韵五大要素组成。

形态是书法作品成象的完成时,包括笔画形态,单字结构,分行布白,用现代的用语叫构成,就象一个建筑群,由点线面构成单个体,再组合成群体,有粗细、宽窄、疏密、奇正、曲直、高低、大小、长短、俯仰、穿插、方圆的处理。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云:“结构者谋策也。

”隋智果《心成颂》,唐欧阳询《三十六法》都是对结构分析的专著。

孙过庭更明晰地说“纤微向背,毫发生死。

”可见前人对书法形态的重视。

康有为更明白地说:“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历代书法论文选》)势由形造,力由势生。

一张拓片,其实就只有字形轮廓了,你仍然感到美,完全是由字的形态产生的,用笔的目的在形,笔为里,形为表,用笔为进行时,形态为完成时。

观其姿态,感其律动,力感由之而生。

力感常简言为力,或称之为笔力、骨力等。

力是一个物理概念,力感则是心理作用,既表现在刚健奋疾中,也表现在柔和舒缓里,所以用力感这词来言说书法线质更准确。

力感无法用物理器具测量,在书写的自然过程中,对笔的控制能力和熟练程度,产生的笔势就是力感。

一支笔长不过数寸,重不过几两,需要多大力气操纵它呢,所以非力气大者写的字力感就强。

另一方面用力程度也会影响艺术效果,比如一滴墨从不同的高度落下,会产生不同的形态,给人力感也会不同,其着纸力度完全可用物理公式计算,墨滴的不同高度就相当于运笔的用力程度,所以力感和力是有关系的。

张旭说:“妙在执笔。

”苏轼说“不在于握笔牢,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米芾说:“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乎意外。

”他们强调书写的自然过程,是自然派。

卫铄说:“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蔡邕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 何绍基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他们重视力量的施展,是力量派。

蔡邕的墨迹已无从见到,无法感受笔间力量。

何绍基却是一个尽一身之力写字的典型人物,他取名“猿叟”,写字时象猿猴似的把腰弯下来,用他的话说是“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

他的线质也确是达到了力屈万夫的效果,行行停停,有泥中拉车的艰劲。

后来的沈曾植、李瑞清更有所发挥。

自然用笔的书法意境多轻松、畅达,灵动,与天地契合;力量用笔则奇崛、坚韧、拗执,是对金体验。

作品的神韵了神韵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南齐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