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ipcc6报告解读

ipcc6报告解读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于2021年8月9日发布,主要解读如下: 1.气候变化的证据越来越明显。
自1850年以来,全球温度升高了1.1℃,并且温度升高的速度越来越快。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已经在各个方面显现,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冰川消融等。
2.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
IPCC报告确认,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
3.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无法逆转。
即使全球减排达到净零,仍将面临持续的气候变化和相关影响。
因此,各国应该采取力度更大、更紧迫的减排行动,以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其影响。
4.未来的气候变化将取决于采取的行动。
IPCC报告指出,如果未来减排行动不够力度,全球温度升高将超过1.5℃的目标,可能达到2℃或更高。
如果采取更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仍有可能实现1.5℃的目标。
5.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行动。
减排行动需要全球协作和共同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各国应该加强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之,IPCC报告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需要全球协作和长期努力才能应对。
- 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解读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解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联合国大会于1988年成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协调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
而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合办的负责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并提出应对建议的机构。
其中,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已于2021年8月发表,这次评估报告强调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第六次评估报告中,IPCC总结了过去数十年的气候变化情况,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其可能的影响,并针对这些情况和趋势提出了应对建议。
其中,报告特别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其中包括转向更加清洁、低碳的能源,如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报告还建议采取措施减少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广更加环保的农业和林业管理方式。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的建议,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减排。
总之,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必须采取行动来减缓其影响。
这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
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包括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的努力。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系列解读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系列解读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更好地指导国际社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其中第二工作组报告特别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以及适应和弱化气候变化的措施。
本系列解读将围绕第二工作组报告展开,从不同角度分析报告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报告中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健康、食品安全、水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
2. 报告中自然系统面临的气候变化压力和生态系统的适应策略,以及人类如何与生态系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
3. 报告中涉及的气候异质性和不平等的问题,以及如何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4. 报告中提到的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和应对措施,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第二工作组报告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影响,探讨适应和弱化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 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解读及对我国的建议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解读及对我国的建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解读及对我国的建议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
作为面向全球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权威科学参考,该报告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该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报告指出全球变暖速度正在加快,气候系统的许多方面都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雨量模式变化,冰川和北极冰层不断融化等情况愈发严重。
报告还警告说,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在本世纪末超过1.5摄氏度以上,造成严重的气候灾害。
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应该加强气候变化的认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其次,报告强调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性。
全球异常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
中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因此,我们要采取行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排放控制,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的碳市场等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报告还提到了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来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
由于过去不可逆转的温室气体排放,即使全球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气候变化仍然难以避免,需要适应性措施来减少潜在的损失。
我国应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提高农田灌溉系统的效率,加强城市抗洪能力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我国的应对能力。
最后,报告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我国应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共享经验和技术,加强技术转让和资源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同时,我国应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为实现全球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202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范文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这份报告汇集了全球众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区域及国家层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本文将就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候变化风险的新认知1.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
报告显示,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持续上升等。
这些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压力。
全球许多物种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生存威胁,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下降。
此外,气候变化还加剧了荒漠化、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
3.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等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等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
三、风险管理的新认知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风险管理的策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次,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此外,还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
四、结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气候变暖的中国困局——警惕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简介

加 心 血 管 病 、 疾 、 革 热 和 中暑 等 疾 病 疟 登
发 生 的 程 度 和 范 围 。 为此 , 们 应 进 一 步 我 提 高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能 力 以 及 采 取 适 应 气 候 变化 的综 合 行 动 。 第 三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问 题 涉 及 到 国 家
评估报 告编 写 工作 于 20 0 2年 l 2月 部 分 :气 候 变 化 的历 史 和 未 来 趋 势 ” “ “ 、气
1 中 减 . 0年 2 8 国 灾2 7 第 期 0
! ! !
一
一
维普资讯
专题 I
潜 在 荒 漠 化 趋 势 增
中 评 估 了 在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背 景 下 中 国 近 百 他 领 域 都 将 产 生 重大 影 响 : 国 北 方 地 区 生较 大 变 化 。气 候 变化 后 的 中 国森 林 初级
-0 而 年 来 的气 候 变 化 观 测 事 实 及 其 影 响 , 测 年 平 均 径 流 可能 减 少 2 1% , 南 方 地 区 生 产 力 的 地 理 分 布 格局 没 有 显 著 变 化 。东 预 4 各 ~ 了 2 世 纪 的气 候 变 化 趋 势 , 合 分 析 、 1 综 评 平 均 增 加 2 % ; 地 森 林 生 产 力 将 增 加 1 北 森 林 的 组 成 和 结 构 可能 发 生 较 大 变 化 , 价 了 气 候 变 化 及 相 关 国 际 公 约 对 我 国 生
同时 也 要 维 护 我 国 正 当 的发 展 权 益 , 我 使 国 承 担 的 国 际 义 务 与 我 国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时 , 国降 水 量 也呈 增 加 趋 势 。 计 中 预 到 22 0 0年 ,全 国平 均 年 降 水 量 将 增 加 2 —
ipcc评估报告解读

ipcc评估报告解读
IPCC评估报告是关于气候变化的权威评估报告,每几年发布一次。
以下是关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解读:气候变化科学认知:IPCC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报告也指出,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风险和挑战:IPCC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经济方面的风险。
同时,报告也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包括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方面。
适应和减缓:IPCC评估报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其中,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和低碳生活等。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则包括建立抗灾系统、改善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等方面。
政策和行动:IPCC评估报告强调了全球合作和政策协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各国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向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综上所述,IPCC评估报告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为我们认识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
供了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报告提出的各项建议和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2013年9月27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
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全文也于9月30日发布。
与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相比,新的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要比原来认识到的更加严重,而且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
报告指出气候变暖是非常明确的,且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来所未见的。
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
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数据来源于不同数据集,阴影表示不确定度。
报告指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气候会显现出年代际和年际差异,短期的气候趋势对起始年和终止年的选择很敏感,一般不能反映长期的气候趋势,所以气候变化研究一般要基于30年及以上的变化趋势。
比如,过去15年(1998-2012)正好开始于一个强厄尔尼诺年,且受到太阳周期处于下行期、火山喷发、海洋热量重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平均升温速率为0.05℃每十年,比1951年以来的平均升温速率(0.12℃每十年)要小。
这回应了对全球变暖是否客观存在的质疑和对近年来变暖趋势减弱的疑问。
虽然普通人对地表平均气温的升高更加感兴趣,但是事实上吸收最多新增热量的是海洋,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且海水比热容更大。
报告指出从1971年到2010年,积累的热量有90%被海水吸收,其中700米深度以内的上层海水吸收了60%,75米深度以内的浅层海水平均温度在1971到2010年间以每十年0.11℃的速率上升。
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数据来源于不同数据集,阴影表示不确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总括篇一、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为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编制和发布了相关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1988年以来已经组织全球的科学家编制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这些报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汇集和评估了世界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研究成果,形成的最主要的结论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五十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这一结论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
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什么?《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
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1~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
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
(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空间问题。
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六)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需要对各种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验证。
第一部分一、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温度变化: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
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0.2℃)略强。
在最近的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增温速率为0.22℃/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
降水变化:近100年和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较大。
近50年全国平均的年降水量同样没有呈现显著趋势变化,但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1956年到2000年,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的年降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是,我国华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区年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
其他要素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间、水面蒸发量、近地面平均风速、总云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风速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在中国西北。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中国全国平均炎热日数呈现先下降后增加趋势,近20多年上升较明显。
1950年以来,全国平均霜冻日数减少了10天左右。
中国近50年来寒潮事件频数显著下降。
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呈下降趋势,我国北方包括沙尘暴在内的沙尘天气事件出现频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的沙尘暴明显多于2005年,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二、中国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相比有什么异同点?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趋势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
这是由于区域的气候强迫因子不同所造成的,但人类活动是造成近50年气候变化主要因子这一结论是相同的。
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总的趋势与全球是一致的,并且比全球平均略高。
变暖主要出现在冬季。
中国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结果也与全球代表性台站(如Mauna Loa)的一致。
降水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今表现增加趋势,也与全球情况一致。
海平面上升增加的趋势和量值与全球基本一致。
其它一些气象与环境变量也大致表现出与全球一致的变化,如冰川退化,极端天气与气候频率与强度增加等。
上述事实表明,中国的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联,作为气候系统的一部分,对全球整个气候系统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
但是中国的气候变化也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
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中国20世纪20-40年代的增温十分明显,远大于全球和北半球平均值。
(2)中国的降水表现出“南涝北旱”型,主要反映了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年代际变化(70-100年时间尺度)。
(3)近40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增加与欧亚春季积雪减少趋势也正好相反。
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因而研究这些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机制。
三、为什么说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科学上用检测和归因方法去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检测(Detection)是证明一种观测到的变化,不能由自然变率解释,并且在统计上与自然变率有显著差异的过程。
归因(Attribution)是以某种程度的可信度确立被检测出的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的过程,包括评估不同的假设。
这需要通过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来实现,且必须给出结果的可信度。
可信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人们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程度的深入。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关于对人类活动作用的认识获得了重大进展,不但以更多、更强有力的证据肯定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和自然气候波动共同引起的,而且第一次提出最近50年大部分观测到的增暖可能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
因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发现,最近50年如果不加入人类活动影响,则不能真实地模拟出观测的温度变化;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则可以再现近50年的温度变化。
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2001年TAR的结论在两个方面作出了重要发展:一是对于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的判断由原来的60%可信度的最低限提高到目前的90%可信度,从而使人们以更高的可信度确信人类活动是造成近5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
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研究在空间尺度和气候变量方面扩展到六大洲,并且包括海洋增暖、大陆尺度的平均温度、温度极值、降水、气压场与风场。
因而越来越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最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四、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引起气候变化:一是化石燃料利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温室效应随之增强而影响到气候,这是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二是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CH4,CO2,N2O,PFC,HFC,SF6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后,也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三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和地表反照率变化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这包括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变和破坏等。
另外,环境污染中排放的气溶胶,尤其是硫化物与黑碳气溶胶等也可引起气候变化。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地面变冷。
实际上人类排放的气溶胶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应该指出,在地球的气候长期演变过程中,温室气体(导致变暖)和气溶胶(导致变冷)始终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子,只不过在气候变化的早期或地质年代,这两种因子都是自然而非人为起源的。
五、气候变暖是否导致了更频繁和更极端的天气与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不仅代表气候平均值的变化,还包括变化幅度或距平值的变化。
这两种变化都会使小概率的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出现概率增加,也会使原来未曾出现的天气气候事件出现。
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平均值的增加会使更暖的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增加,而使更冷的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率减少。
因而,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率,高温、风暴等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频繁,而寒冷极端事件将会减少。
另一方面,更多的降水将发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因而降水的强度将增加。
中国科学家利用近百年资料和分辨率较高的区域气候模式对极端天气事件进行的分析和模拟表明,温室效应将使中国区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明显升高,日较差减小。
模拟得到的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显著增加区基本位于中国南部,而最低气温在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增加更显著。
温室效应可能会导致在中国地区强降水事件的出现频次继续增加。
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增加,特别是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的贵州、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表明这里未来暴雨天气会增多,气候有恶化趋势。
另一方面,预测也表明,将来的台风强度将增加,我国将可能面临更强台风的影响。
中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干旱强度加剧。
六、未来气候将变暖多少?科学家是如何预测未来气候的?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全球联合行动减排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对于1990年将上升1.4-5.8℃(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将这一升温值修正为1.1-6.4℃)。
而由于海洋响应的滞后,即使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经稳定,地表温度仍将持续上升数百年。
另外,全球温度变化将是不均匀的,陆地的变暖大于海洋,中高纬地区有更多变暖的年份,而且冬季的变暖大于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