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李涵地图学课程设计 2
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全集

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全集概述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地图和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符号、地图表示方法、制图综合、常见地图的编制方法、数字地图和电子地图制作方法、地图分析与应用以及地图复制等。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十章第六节:新型地图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十章第五节:地形图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十章第四节:地图数学模型分析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十章第三节:地图图解分析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十章第二节:地图量算分析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十章第一节:地图目视分析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九章第四节:地图生产与出版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九章第三节:现代地图复制方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九章第二节:地图电子出版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九章第一节:传统地图平版复制方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八章第五节:多媒体电子地图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八章第四节:三维电子地图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八章第三节:移动导航电子地图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八章第二节:电子地图的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八章第一节:电子地图制图概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七章第五节:数字制图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七章第四节:数字制图概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七章第三节:地图数据质量控制与检查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七章第二节:地图数据库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七章第一节:数字地图概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六章第四节:地图集的编辑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六章第三节:影像地图的编辑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六章第二节:专题地图的编辑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六章第一节:普通地图的编辑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五章第六节:自动制图综合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五章第五节:地图要素关系处理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五章第四节:地图符号形状化简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五章第三节:地图要素特征概括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五章第二节:地图内容的选取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五章第一节:制图综合概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四章第五节:表示方法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四章第四节:电子地图的表示方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四章第三节:地貌表示方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四章第二节:常用地图表示方法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四章第一节:地图内容表示方法概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三章第五节:地图符号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三章第四节:地图注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三章第三节:地图色彩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三章第二节:地图符号的类型与视觉变量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三章第一节:地图符号的基本概念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二章第五节:地图投影的选择和变换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二章第四节:常用地图投影及其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二章第三节: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二章第二节:地图比例尺和定向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二章第一节:地球形状及坐标定位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一章第五节:地图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一章第四节:地图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制图方法概述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内容和分类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第一章第一节:地图的特征和定义国家精品课程《地图学》教材简介。
教学设计-李默涵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课题名称机械制图科目投影和三视图学生年级2013 课时 2 教师李默涵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正投影简介正投影法的特性,平面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特性(二)绘制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绘制1、绘制棱柱的三视图2、绘制椎体的三视图3、用CAXA绘制平面基本体的三视图并标注(三)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标注尺寸1、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的方法步骤2、组合图的标注尺寸3、用CAXA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四)读组合体三视图1、读图方法及注意事项2、读图练习3、用CAXA实体设计读图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如下:全班35人,自学使用教材的为6人,习惯教师教授的为15人,喜欢视听媒体的为14人。
全班35人,喜欢独立完成作业的20人,喜欢讨论完成的为9人,喜欢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为6人。
可以分析出大部分中职的学生渴望独立,不喜欢老师讲太多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任务一:正投影、三视图基础知识任务二:应用CAXA 绘制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任务三:应用CAXA 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任务四:应用CAXA 组合体的尺寸正投影法的概念、基本性质,三视图的概念、三视图之间的度量对应关系,绘制三视图的方法步骤,尺寸基准、标注尺寸的要求、阅读三视图方法步骤,形体分析法与面型分析法读图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案例1.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绘制(摘自课件) 案例2.简单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摘自课件) 案例3.读组合体三视图(摘自课件) 案例4.利用CAXA 绘制、读三视图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资料:课件、caxa 软件、教材、教学引导文 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各种教学模型、零件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正投影简介)讲授正投影及其特征听课接受任务引导学生总结平面与投影面体的位置关系,正投影的基本特性 讨论归纳总结平面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特性讲授零件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的投影如何形成三视图、视图之间的度量与对应关系、方位关系。
地图章复习(第2课时)示范教案

《地图》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掌握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4.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2.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策略等高线地形图是整个地理学习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地图,这种地图在后面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要地位,可以说它是贯穿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
此外,等高线地形图作为等值线图的代表首先出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它的学习将对学生以后学习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等一系列等值线图的学习至关重要。
等高线地形复习课,复习内容不能只局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必须延伸到前后所学的相关内容,知识广度上也应有所拓展,如拓展到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等。
此外,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虽然已经学过,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遗忘,所有复习时既要扣住基础知识,又要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面图的优缺点概括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都具有更加直观性过渡【提出问题】等高线地形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呢?思考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强地理思维的培养环节三重难点解析—齐心协力相对高度的计算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结合地形图,掌握任意两地点之间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观察地形图,结合具体的实例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讲等高线地形图实际应用于判断河流的流向与流速以及根据等高线地形图选择水库坝址等实际问题中。
五、易错题精练——力挽狂澜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例题1.下列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稀疏B.选择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爬山最容易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地海拔都相等D.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例题2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陡崖的是()例题3.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所在的部位表示()A.山谷B.山峰C.山脊D.陡崖(2)图中虚线表示的四条登山路线,坡度最缓的是()A.①路线B.②路线C.③路线D.④路线例题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A点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专题地图编制/Thematic Map Compiling课程编码:12024015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使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2.5 先修课程:《地图学》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课外学时:考核方式:考查制定日期:2006年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冯艳芬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该课程是GIS专业一门专业课,专题地图的制作是学生了解了地形图的编绘后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技能,专题地图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对学生地理信息系统的最终成果的表达上提供了一门利器。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对《地图编制与设计》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专题地图的构成、可以熟悉专题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掌握专题地图设计的十余种方法、专题地图数据的处理以及专题地图的整饰与设计。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最后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让他们基本掌握设计与制作专题地图的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践来传授。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地图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基础,所以需要同学们学习过《地图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另外学生最好修过相关平面设计的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课程教材: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参考教材:祝国瑞《地图设计与编绘》.测绘出版社.2002姚兴海.《CorelDraw地图制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专题地图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专题地图的构成第三节专题地图的分类第四节专题地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专题地图基本特征;专题地图的构成;专题地图按内容分类;专题地图按概括程度分类难点:专题地图的构成第二章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及其表示方法第一节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定点符号法第三节线状符号法第四节布满整个制图区域面状现象的表示方法第五节范围法第六节点数法第七节适用于多种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第八节运动线法第九节表示方法的变种及其功能扩充第十节各种表示方法的比较和配合使用。
地图学2_2

由4颗卫星组成,具备中国及其周 边地区的导航定位及通讯能力。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正在建设中,将分两阶段完成: 2012年形成亚太区域覆盖,2020 年实现全球覆盖。整个系统由5颗 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 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9课 卫星。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 第2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2节 大地测量系统
三、全球定位系统
卫星定位优势:
第2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GPS —— global positioning 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tem
目前的卫星定位系统 美国: GPS 俄罗斯: GLONASS (格鲁纳斯) 欧盟: GALILEO(加利略)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无需通视及觇标 提供三维坐标 定位精度高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 第2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课堂小结:
大地测量过程; 我国采用的两种大地坐标系统; 大地控制网的构成和测量斱法;
全球定位系统的种类、构成及功能;
第 2 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2节 大地测量系统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 第2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2节 大地测量系统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大地控制网; 全球定位系统;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 第2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预习提纲
我国建国后所采用的两种大地坐标系统; 大地控制网的构成; 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构成和测量斱法;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 第2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为此,我国在1978年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天文大 地网整体平差会议”,提出了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 大地坐标系,即后来的1980西安坐标系。但时至 今日,北京54坐标系仍然是在我国使用最为广泛 的坐标系。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和指北针。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地图(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并了解其特点与应用场景。
3. 学生掌握地图编绘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包括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图形绘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尺、图例和指北针等地图要素独立制作一张简单地图。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使用地图工具(如GIS软件)进行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够分析地图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图设计与编绘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地图制作过程中分工合作、共同探讨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图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图制作技能,增强地理学科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教学内容1. 地图基本概念:地图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图与地理信息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指北针的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图语言3. 地图编绘步骤: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图形绘制、注记编写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图编制4. 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与应用: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旅游地图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图应用5. 地图工具的使用:介绍GIS软件等地图制作工具的基本操作。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6.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图设计与编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图设计与编绘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19268857_基于地图学习的科学课程设计

科学探究一、地图学习的理论基础(一)地图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人类学习的过程和记忆的存储与调用过程有极大地关系。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研究儿童的学习过程,必然绕不开对记忆模式的讨论研究。
普遍的调查研究显示,记忆在大部分人脑中有两种模式:利用分类储存系统记忆和利用位置系统记忆。
分类记忆是对信息进行练习和复述来进行信息的录入和存储的,这种记忆方式形成的记忆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强化来减少遗忘的发生。
并且,在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后,这些被记忆的信息不容易被快速调取,也就是说学习的迁移不容易发生。
再者,分类记忆由于目标性很强,所以一次处理的信息量有限,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储存在脑中的记忆是相对来说较少的,也就是记忆处理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下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教授式学习更多地依赖于这种分类记忆。
位置记忆认为每个人都有空间记忆系统。
我们将信息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这个情境中的所有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有着一定的关联,而我们只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情境就很容易记住情境中的一切包括它们之间的关联,因为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而这个情境中的一切包括他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就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围绕情境主题的地图。
当我们需要调用情境中的某个信息时,我们只需要按照头脑中的各种地图的索引找到相应的地图,就可以快速完成信息的提取调用。
而这一张张不同的地图就构成了我们的空间记忆系统。
在位置记忆中,地图中的信息与信息之间互相发生着有意义的联系,牢不可破,因此遗忘是不容易发生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情境的完整性,地图中的信息是多样化的而且数量十分巨大,所以利用位置记忆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效率,我们不仅收获的是认知层面的记忆,技能的和情感的成分也都整合在每一张地图中。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发展儿童全方位的核心素养,我们提倡在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中融入更多地运用地图模式的学习方式。
(二)地图学习的概念界定主题地图:一定主题情境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儿童自己)和事物之间的所有联系在儿童大脑中形成的总体印象。
学习路径图课程设计

学习路径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学习路径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2. 学生能够运用学习路径图,系统梳理本学期所学的学科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3. 学生能通过学习路径图,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学习路径图工具,进行有效信息筛选、整合和表达。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路径图的制作,提高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路径图的制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整合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整合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路径图工具,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下教学安排:1. 引入学习路径图的概念与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路径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学习与认知》第一章内容:学习路径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在学习中的应用。
2. 系统梳理本学期学科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教材章节:《学科知识整合》第二章内容:学科知识框架的构建,重点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
3. 小组合作,运用学习路径图进行特定主题的深入探究。
教材章节:《问题解决与合作学习》第三章内容: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学习路径图,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4. 结合学习路径图,进行知识巩固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建筑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地图学
开课实验室仿真实验室
学院环能专业班地信
学生姓名李涵学号12203050228
开课时间2013 至2014 学年第 2 学期
目录
一、设计内容 (1)
二、设计目的 (1)
三、设计要求 (1)
四、设计步骤 (2)
(一)、总体设计 (2)
(二)、详细设计 (2)
五、设计结果 (8)
六、设计心得 (9)
地图学课程设计
一、设计内容
1、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2、2010年安徽省各市人口分布图
二、设计目的
1、通过本课程设计,复习课堂有关地图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地图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2、掌握一幅专题地图的设计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熟能生巧和创新能力。
三、设计要求
1、在专题地图中反映出各市总人口、男、女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的状况;
2、在普通地图中点要素要有市级城市中心;线要素要包括市界线、海岸线以及主要公路、铁路和重要水系等;面要素要包括市域、湖泊、水库等;
3、符号设计合理;
4、图面配置良好。
四、设计步骤
(一)总体设计
如图,为此次课程设计的总体设计流程图。
(二)、详细设计
材料收集
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图内包括水系图),2010年安徽省各市人口分布图,ArcGIS、MapGIS、Photoshop等软件及其的相关操作步骤指导书。
1、安徽省行政区划图的制作
矢量化文件的生成:
在ArcCatalog 中建立点(省中心、市中心),线(公路、铁路、水系),面(市区、湖泊)层,并对各层文件进行编辑。
具体操作如下图一。
图一、构建点、线、面层
线层文件的编辑,参照jpg 图对省界、市界、铁路、公路以及水系进行矢量化,并保存。
对市界、省界要进行拓扑检查,包括悬节点、伪节点、重复点、打结基线、未封闭基线的修改等。
图二显示了各线层数字化后的结果:
市区层的生成:根据第一步新建一个linshi.shp ,将省界和市界内的所有要素拷贝到linshi.shp 层,再利用ArcToolbox 中的Feature To Polygon
工具
文件名
文件类型,包括点、线、
面
定义坐标系
图二、矢量化后的各线层
将线层转换为面层(management—Features—Feature To Polygon),便可得到安徽省内各地级市的面状图。
结果如图三所示:
图三、安徽省内各地级市面状图
打开市区图层的属性表,右键—open attribute table,增加name字段,设置类型为text。
在name字段填充每个多边形对应的市区名称,以便之后的显示。
点层文件的编辑:参照底图上各地级市市中心的位置生成省中心以及市中心。
完成上述步骤后,所有矢量化数据就全部准备就绪了。
接下来要对各层的符号进行适当修改,使得最终生成的行政区划图达到美观的效果。
地图的制作:
右键各图层,选择Properties,在Symbology页面可对各层的显示符号进行修改,在Labels页面选择某个字段,将字段值显示在界面上。
这里重点强调下市区图层的显示设置,在Symbology页面下,Show栏选择Categories—unique values, Value Field栏选择name字段,添加该字段所有值(Add All Values),在红框标示窗口对符号做适当修改。
在label页面,设置Name字段为显示状态。
最终得到的结果如图五所示:
图四、符号化设置
图五、市区层显示图
完成上述步骤后,将页面切换到Layout View,选择模板,添加指北针、比例尺、图例等地图要素,生成最终的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如图六。
图六、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2、安徽省人口专题图的制作
添加两次市区图层。
对该图层添加非农业人口比、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以及女性人口数四个字段。
在第一个市区图层中应用质底法将非农业人口分成5级,下图为分类界面:
图七、质底法显示非农业人口比分布
第二个市区图层用于制作各地级市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以及女性人口数的柱状图分布,下图为要素加载界面:
图八、柱状图制作界面
在完成以上步骤后便可开始安徽省人口专题图的制作。
同样切换到Layout View,选择模板,添加地图要素,最终生成的专题地图如图九所示:
图九、安徽省人口分布专题图
地图打印
将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和2010年安徽省各市人口分布图用A4纸打印,
生成书面报告。
五、设计结果
制作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图,见彩图。
制作2010年安徽省各市人口分布图,见彩图。
六、设计心得
1、在矢量化地图之前需要事先找好一张既具有水系图,又具有交通图的地图,否则在后期工作中需要多一个步骤,即图层间匹配,或图层与图像的匹配,并在arcgis中进行矢量化。
2、在建立点文件时,最好不要先添加注释,若要加载则需要进行点属性编,如果直接使用注释在数据转换后,在ArcGIS中就会出现两个点,而不是相应点的属性字段。
3、建立线文件时,可在行政区划线图层中一步步矢量化,再分别另存为国界线、省界线、市界线图层。
4、建立区文件时,注意保留原有线文件。
5、为避免数据转换过程中数据的丢失,在对点、线、面要素都不进行属性编辑,由于两个软件存在差异,对点文件的大小、颜色、符号等也不进行设置,对线文件的线型、颜色、粗细也不进行设置,对区文件的各区颜色等也不进行编辑,因为编辑时如有不慎,在ArcGIS中还需重新设置。
6、在ArcGIS中编辑其线要素中河流时,用文本框添加名称较好,如若在属性窗口中添加,在地图上显示的位置可能会很不美观。
7、由于河流、湖泊较多,为显地图美观,则注记选其重要的即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