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卖火柴的小女孩》(窦桂梅)
12-20卖火柴的小女孩(窦桂梅)

“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 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 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 见了!”
她死了 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
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 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 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 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 还捏着一根火柴。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 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 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它通过有趣的情节,运用丰富 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 说明一个道理。 童话源于生活,但具体情节 往往是虚构的。
安徒生:是世界著 名童话作家。他的童话 和过去的一般童话不同, 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重述。 他立足于现实生活,运 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 作了168篇童话故事。 在英国,他的作品是青 少年教育的范本,同时, 他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 文字,命是幸福的, 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 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 你的幸福。
安徒生
我来读一读
kǎo yà n hōng
烤
chú
焰
duōsuō
烘
quá n
橱
哆嗦
蜷
字词:
兜着 填满 蜷着 橱窗 火焰 闪烁
灵魂 暖烘烘
哎呀 火柴梗
组词:
饿( ) 烘( ) 梗( ) 蛾( ) 洪( ) 哽( ) 诞( ) 饥( ) 橱( ) 蜒( ) 讥( ) 厨( )
第二次擦燃了火柴,她看到了喷香的烤鹅。
美 丽 的 圣 诞 树 。
奶奶出现在亮 光里,是那么温和, 那么慈爱。
“奶奶,请把 我
带走吧!……”
•
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 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 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你会 怎么想?当你好不容易有了 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可 是……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2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 在新的教学理念知道下的课堂是用生命动着的课堂,随时可能出现一些生成性的问题。
如何有效的把握,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读完1—4自然段,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中的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正当学生按照我的预设准备无误答复时,有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她说:“一整天了,谁也没买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又冷又饿,更可怜的是她的爸爸因没卖掉一根火柴,还一定要打要打她,我觉得写的不对,她亲生父亲怎么会这样残忍呢?不会吧!孩子这样小小,父亲应承当抚养责任,再穷也应该相依为命,哪有这样的父亲?所以我觉得写的不对。
”我听到超出我的教学预设的问题。
先是一愣,但根据学习的理论,随即一想,这个生成性的问题可能与教学目的有关。
于是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欣赏的说:“好,你们认真的读一读课文,对她的看法说点什么?”不一会,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写的对,因为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如今我们班的同学的爸爸也有因为一点事打自己的孩子,这样写更突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资本社会,严重,父亲没有才能抚养,不得不出此下策,打的意图是好的,他希望女儿能活下去,靠自己卖火柴挣钱活下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小女孩与自己____去,所以不得不这样残酷,这也是对女的爱,所以我认为写的对。
”听到这里,我特别冲动,没向导学生领悟这么深化,见解这样独到,我不禁为他们呢的发言和迸发的指智慧火花而惊讶,也为他们对课文品读而佩服,更为他们深化分析^p 问题的才能而感慨。
从发言不难看出,他们有纯真仁慈的心,不允许小女孩有那样无情的爸爸,不想看到残酷的现实,当小女孩诠释了一个充分的理由,把挨打看成了深爱。
这中独特的感受已与作者仁慈的心碰撞了,这不正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真的庆幸没有抛弃,而是紧紧抓住了。
课后我对这一环节进展了反思:我认识到,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体,教学中随时都会有一些与教学设计不同的想法出现,这时老师应随时调整心态,多一些欣赏,多一些肯定,假设我对那个学生的质疑不及时肯定,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
12-20卖火柴的小女孩(窦桂梅)

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 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 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 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 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 眼睛。
她又冷又饿,终于擦燃 了第一根火柴。
多 么 温 暖 , 多 么 明 亮 的 火 焰 啊 !
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用书
你能说得上名字的名师公开课,这里都 有;你说不上名字的名师公开课实录,这里
也有;比教参更详尽、比教案更新颖、比设
计更传神;一套可以直接拿去在课堂上使用 的教学宝典;让你上出像名师那么精彩的课 的独家秘法。
配套人教版语文1到12册全部课文。
一读工作室出品
/yidubook
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 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 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 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 还捏着一根火柴。
“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 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 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 见了!”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 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 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茫茫黑夜, 小女孩只好一个 人孤零零地坐在 高大的墙角边, 想象小女孩什么 心情,为这幅画 像题词吧。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 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 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 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 厚又冷的墙。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你想知道她是谁?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PPT

卖 火 柴 的 小 女 孩
卖 火 柴 的 小 女 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天冷பைடு நூலகம்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 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 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 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 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 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 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 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 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 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 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 么,人们忘记了同情?为什么,火柴燃尽, 梦却碎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 送你一程?为什么….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 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 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 一个硬币。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 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 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 一个硬币。
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 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 她一个硬币。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 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 墙….
“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 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 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篇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窦桂梅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1.我住在清华园,在离我家50米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叫(板书“圆明园”)。
打开书,看这两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
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
2.让我们走近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1.同学们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
(1)抓“三园”,理解“众星拱月”(看图,不愧是万园之园!)(2)有??也有??(看图,金碧辉煌。
(3)有??也有??(看图,理解象征。
(4)不仅有??还有??(看图,西洋景观。
(5)上自??下至??(看图,珍宝字画。
6.那好,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第二课时2.回味“众星拱月”的万园之园──3.回味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楼阁──4.回味“象征”城市风光和山乡村野──5.不仅仅这些,圆明园还有著名的四十个景点呢。
(2)先游览看看仿造风景名胜建造的景观。
(3)再游览根据诗人建造的景观。
6.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课件)10.朗读,陶醉在这瑰宝和精华之中!(读略)11.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
(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1.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2.“统统”掠走,是怎么“掠”?3.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出示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4.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是怎么“毁”的?5.根据学生所说,再次出示资料。
6.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课件:抢劫)7.至此,圆明园“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
8.出示书中的句子,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13.集体朗诵或背诵三四自然段。
14.越是回味,越是不住感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特别是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这一重要部分,学生很轻松就能从文中找到。
而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从几句重点语句的理解入手,(如:“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通过分析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和心情,以此为切入点来体会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这一处境,我让学生与自己在过春节、中秋节时喜庆热闹、家人团聚的情景做了个比较,通过对比学生更加深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
最后,我让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几句心里话,学生的踊跃发言和他们的种种设想超出了我的预想。
这节课结束后,我在总结得失时又发现,虽然在解决重难点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朗读方面却做得不够,应该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朴素自然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2 昨夜研读了窦桂梅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为她研读相关著作160余部,前后易稿12次,终究形成这一篇教学设计而感动——名师是这样炼成的!为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现实,对于生命关注,富于时代气息的教材解读而折服。
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如此强大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断断不能效仿的。
犹豫中,还是坚持了自己本课第二课时的预设:寻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与现实的冰冷对比解读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孩子的认识,勾起情感深处的同情;研读大年夜小女孩冻死街头还会面带微笑凄美的画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体会沙皇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安徒生给予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联系实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心存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一等奖

窦桂梅的课堂实录一等奖
窦桂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她的课堂教学活跃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最近,她参加了一场课堂实录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比赛当天,窦桂梅的课堂是一堂语文课。
她首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进行了一个互动环节。
她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出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
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其中。
接着,窦桂梅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她设计的问题既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能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最后,窦桂梅进行了一个小结。
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学生们听后反应积极,对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堂课,窦桂梅充分利用了互动和思维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发。
这也是她获得一等奖的原因。
- 1 -。
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整理

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整理窦桂梅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有的同学微笑地看着我,所以,我特殊情愿听同学们的问候,还想再听听,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这个词是个泛指,可以向我问好,也可以向台下这么多的老师问好,转过去,再一次微笑地看着他们,再问一声好!生:(转向全体听课老师)老师好!师:(鼓掌走向一同学)哎,没见过我,对吧!猜猜,我姓什么,多大岁数,孩子跟你们多大距离,年龄?生:30。
师:30,略微年轻了一点。
你妈妈多大?生:36。
师:36。
再猜猜我多大,(指脸)我信任你擅长去观看,找到感觉。
生:37。
师:37。
庆贺你,我老了一点点,(问另一同学)那你猜猜我多大岁数?生:35师:35。
小了一点点,(拍拍同学肩膀)我跟你的妈妈是……生:同样的。
师:同样的,36岁。
我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妈妈爱你们,当然我也爱你们,我和我的孩子是朋友,当然和你们也就是……生:朋友。
评:看似随便的交谈,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朋友”这两个亲切的字眼将同学对老师的生疏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敬而远之的心情一扫而去。
接下去的理解与沟通自然而然没了障碍。
充分显示了课堂对话的魅力。
师:朋友见面,格外亲切,是吗?我信任今日我们的历程,将给你的生命历程留下深深的印记,我们也会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难忘的痕迹。
那么好,我们做这样的一个小练习,每一个人,包括窦老师,包括听课的老师都找到这样的感觉。
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师示范,两手交叉放在肩膀上,闭上眼睛)对着自己的心灵说:“我很棒!”生:(宁静)师:(鼓舞)大声说出来,我很棒!生齐:我很棒!师:我真的很棒!生齐:我真的很棒!师:我真的真的很棒!生齐:我真的真的很棒!师:有的同学在大声地呼喊,你的灵魂受不了,你的心灵该发颤了,平心静气地用你的声音重重地敲击在你的心灵上。
重复地把这三句话完整地来一遍。
生齐: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师:找到感觉没有?生:找到了。
生:找到了,我特别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实录《卖火柴的小女孩》(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窦桂梅话先从医生讲起。
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会开出一摞单子让你接受检查——“B 超”、“彩超”、“CT”……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
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
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现代网络技术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虽然最终上课只从其中取一瓢饮,但每次设计的角度不尽相同,为我们教学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头脑风暴,更为今后解读同类文本拓展了视野。
由此我们感到,这样的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
而且这一课,是我们“共教、共读、共写”校本教研方式年度研究的课例,目的是通过共同研究《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实现教师共同理解共同分享,直至共同成长。
一、我们这样细读文本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
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
而且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
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
读出了这样的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
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如,“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
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
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总之,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
2、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
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
唯有如此,才显得楚楚可怜,令人心疼。
而且,在这小小的女孩的微小的生命世界里,还对应着数不尽的大。
那些不肯卖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鞋,那两辆大马车,那堵高大的墙等等——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世界。
这个看得见的强大的世界,为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难过,难掩的悲伤和无限的孤独。
所以,她卖的一定是火柴,唯有火柴,才能提供光明、提供温暖,才能和黑暗、寒冷构成反差,形成张力。
火柴也是小的,火柴散发的光也是小的,火柴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象,与小女孩弱小的生命形成呼应。
但,这个小女孩,却用小火柴,拥有了温暖和光明。
火柴能有如此的魔力吗?究其根本,也许并不在于火柴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包容了那些不肯卖(买?)火柴的大人,那大马车,那高大的墙。
同样,就是因为这“小”中孕育着“大”,女孩才能看见那大大的火炉、又大又美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
原来,小小的女孩用美好的心点燃了小小的火柴,而这小小的火柴又反过来点亮小女孩的整个生命,这,就是童话永恒的魅力。
3、结构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
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
”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我们发现这篇童话的结构有两个特点。
一是整篇文章的前后对比。
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
而这“幸福”与“不幸”之间的桥梁,表面上看来是火柴,实际上是女孩内心对苦难的承受,对幸福的渴望。
于是,前半部分中女孩的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悲伤这些“不幸”因火柴这个意象,更准确地说因为渴望,使她获得了如后半部分所写的温暖、满足、安宁、慈爱、快乐这些“幸福”。
“不幸”与“幸福”之间有了渴望,便形成了一个拱形的结构。
其次,第二部分中关于小女孩获得“幸福”的描写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特征。
反复叙事最先由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提出,是指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叙述而非重复,这种反复不是颠三倒四、罗嗦累赘,而是看似使用简单,实际上经过认真选择的词语,加上不时重复强调主题的主要词语,以期加强叙述效果,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
文本从第五自然段开始,到十一自然段,小女孩一共划了5次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见了火炉、第二次看见了烤鹅、第三次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看见了奶奶、第五次奶奶把她抱了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地方。
如果将小女孩这些梦想罗列在一起,不是更一目了然吗?可是安徒生却是这样,一次次地反复描写,把这些美好的梦想放在了五次点燃火柴的过程中,不仅写出了小女孩梦想变化的嬗递,也用女孩的动作——“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表现出女孩对于光明与温暖渴望的执着。
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反复叙事,不仅读起来引人入胜,更于不经意间让人性最美的光芒辉映于读者的心田。
4、背景要使文本细读不致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
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元素方能“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
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篇西方童话,读者解读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西方文化的背景。
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不朽,原因之一是其童话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这位有着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作品主题中总是洋溢着美好与高尚,谦卑与高贵,恬淡隐忍与梦想的追求——这人性最光辉、最伟大之处,为此作品的宗教内涵同样值得重视。
文中两次提到上帝:“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到上帝那里去了”;“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
选入教材改编之后的课文呢,把后一句中的“她们和上帝在一起”删掉了。
当然,教材编写者为避免歧义,这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前文提到“上帝”,删掉后者,没有承接,显得突兀。
没有了天堂光芒的烛照,那个“地方”,让人想到的依然是死亡,带给人的还是一种感伤。
可谈到“上帝”,寒冷孤独中的人儿便有了依托,有了一个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避免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与悲伤。
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美好、善良、幸福在一起!如果我们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量,这也许并不是迷信,而是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
正如安徒生说“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
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
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因为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解读这篇经典的童话时,我们就可以抖掉政治的包袱:不必过去那样仇恨资本主义。
虽然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阐释这个经典童话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有关“上帝”的言说也不一定要加之于人,但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带给孩子的不是苦难,而是梦想;不是绝望,而是幸福,童话的积极意义方能由此显现。
而这也是符合课标“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精神。
其实,背景就是一条河流,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催生这条河流的浩荡迤逦,虽然流淌的过程中也会接受或分化一些小的溪流,但其主流则是日益壮大的。
在这漫长的流变中,一个个的作家,一篇篇的作品,自然成为这大河流中的“一滴”,有其自身的“个性”,但也自然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主流”的特色。
所以,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解读,就可能具有历史的眼光,可能对文本的深厚内蕴做出更为深透的阐释,并发掘出文本中所蕴涵的独特的价值及意义。
二、文本细读与主题生成若说文本细读为我们提供的,是散乱的珍珠的话,我们必须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整合成一幅图景。
而这样的组构靠什么呢?主题!围绕主题,将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相关内容,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