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摇篮中的《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参考_狂人日记全文及内容概括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参考《狂人日记》是一篇短篇小说,一共有十三则。
那你知道《狂人日记》主要内容以及全文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主要内容参考_狂人日记全文及内容概括,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主要内容(一)《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个性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好处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之后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二)创作背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
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如《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等,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
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人物介绍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
今天,我又看到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他们像一群愚蠢的羊一样被统治着。
他们被教条和偏见所束缚,一切的思想和行为都被限制在了狭小的框框之中。
我不禁感到愤怒和悲哀,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探索,不愿意去改变?他们宁愿选择安逸和安稳,而不愿意冒险和挑战。
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决定要做一个狂人,一个不受世俗束缚的狂人。
我要用我的行动和言辞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看到真相,让他们追求自由和真理。
我知道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和艰辛,但我愿意承担一切。
因为我相信,只有通过我的努力和奋斗,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们变得更自由和平等。
明天,我会继续我的狂人之路,我会用我的力量和智慧去改变
这个世界。
让那些愚昧的人们看到,狂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理的
光芒是不可抵挡的。
愿我成为一名真正的狂人,为自由和真理而战!。
关于《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5篇

关于《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5篇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读书的妙处可谓无穷,书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5篇,欢迎借鉴参考。
《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一近几天,我拜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
但那里的人却很奇怪,当鲁迅一人走在路上时,路上的人都面色铁青的议论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
当我读到有个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儿子,边打还边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
”看到这,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这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么会如此残忍呢!但是,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那天,一个人来告诉大哥说村里有一个大恶人死了,村里的几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来吃了,还说是可以壮壮胆子。
直到最后,鲁迅终于明白了大哥与那些人是一伙的,目的是想吃鲁迅。
才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我想:旧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
那些人太残忍了,以为吃别人身上的什么就能补自己身上的什么这样一个荒唐的谣言,就去忍心去伤害自己的亲人。
哎!可悲啊,可悲,旧社会实在太黑暗了。
《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二《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鲁迅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内容发挥地淋漓尽致。
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抛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义,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学殿堂为他展开的大门前进,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
鲁迅他是一个作家,也同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他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属于他自己的蓝天,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狂人日记 课文

狂人日记课文
《狂人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以一个精神错乱的人为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展开,主人公是一个被人们视为“狂人”的人。
他生活在一个封建家族中,但却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密谋害他。
他看到了社会的虚伪、愚昧和不公,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和摧残,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向往。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2012高考语文优秀短篇小说选读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我是站在海拔一万米的峰顶,当时我呼吸困难,看到了天堂,又看到了地狱。
一个带着所有吃食和帐篷的男人从我后面出现,他用枪指着我说:“我要给你讲故事。
”一“二十五口二米长,50厘米宽的棺材,废了我六六三百六十个小时,伐了大兴安岭二百五十棵大树。
沙尘暴肆虐人间三天,死了三个三陪的,让你爽了三天三夜,奈何桥奈何不了谁,重修耗资巨大。
老王打桥上掉下去,吐了三个水泡便死不见尸活不见人。
”我当时是这样跟阎王说的,牛哥马哥都对我表示同情,可那阎王依仗权势,摆起谱来,坚决不给我工钱。
大殿面壁上凸现着人死后重生的过程,一个小鬼拿着叉追着刚死去的人,要他服从,如来从天下下来,与阎王你一杯我一杯,稍显醉意,灵魂跪在如来面前。
如来说:“往生,往生,往生则成佛。
”鬼差拿叉追着我,从十王殿到鬼门关,跑了十天十夜。
最后我累了,我是被佛救走的。
如来一直把我伶着,对着我的耳朵没日没夜的讲金刚经,最后我烦了。
我是被魔鬼带走的,它叫小人。
夜很静,月黑风高。
小人说:“阎王跟如来是一伙的,他们一个装君子一个演小人。
” 我和小人逃亡在黄泉路上,死去的人们空旷的眼神,他们对现实的无奈。
我告诉小人:“我不能就这样逃着,我要回去,死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二我所能做的只是为妮妮付出生命。
当年我们并肩一起靠着坐在海拔一千五百米的无情峰顶,那时风吹着我们的头发,从耳边刮过去一阵一阵风响。
妮妮问我:“你爱我吗?”我回:“我爱你,你也一样爱我吗?”妮妮:“恩,那你爱我有多深。
”我回:“比大海还要深,那你爱我有深?”妮妮:“比我家那口井要深,你知道大海有多深吗?”我回:“不知道,那你家那井有多深?”妮妮:“一万米。
”我回:“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妮妮:“如果有来生,我愿重演今生。
”我们在续写爱情的悲剧,妮妮把头靠在了我的肩膀上,她的热泪流到我身上让我感到心寒。
九月二十她拉着我跑上了这无情崖,说我们要在崖上从十八坐到八十一。
当时风真的很大,几次被吹下来,还有石头往下滚。
《狂人日记》课文

《狂人日记》课文一、课文原文。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
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们告诉我!”他们可都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小孩子,有什么仇?我一个人,有什么好议论的?我便要哭出来。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你生在那种人家,真是运气不好!”她眼睛却看着我。
我想:“她是在说我么?”便用眼睛瞪她。
她却不敢说了。
我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可不要吃我。
四。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
【日记】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独自坐在昏黄的台灯下,手中紧握着那本泛黄的《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的笔触如刀,字字句句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正当我沉浸在书页间那令人窒息的压抑与疯狂之中时,一阵莫名的寒风突然吹过,桌上的老式收音机竟自行开启,播放起了一段模糊不清的老唱片。
我猛地抬头,四周静得只能听见自己加速的心跳和唱片里断断续续的低吟。
就在这时,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悄然滑落在我的脚边,封面已经磨损得几乎辨认不出原本的颜色,仿佛是时间的低语,在召唤着我揭开它的秘密。
出于好奇,我轻轻翻开这本日记,第一页便记录着一个关于小镇上古老家族的离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逸,是一个性格孤僻、热爱文学的青年,他的生活似乎与《狂人日记》中的世界有着某种奇异的共鸣。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日记中的林逸开始经历一系列诡异事件。
小镇的夜晚,总是伴随着莫名的哭声和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而林逸则成了这些声音的追逐者。
一天夜里,他在废弃的老宅中发现了一面破碎的镜框,镜框中似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每当夜深人静,镜框里就会映出一个模糊的人影,那人影似乎在低语,引导着林逸走向一个未知的深渊。
“镜框……镜框里藏着什么?”我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惧与好奇。
日记中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将我一步步拉入那个神秘的世界。
突然,房间内的灯光开始闪烁不定,我手中的日记页也随风翻动,停在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章节。
林逸在一次深夜探险中,意外地发现了家族世代守护的秘密——一个关于古老诅咒的真相。
原来,小镇上曾有一位被误解的疯子,他因揭露了镇上权贵们的罪行而被视为异类,最终被残忍地迫害致死。
而他的灵魂,则化作了那面破碎镜框中的怨念,寻找着能够为他平反昭雪的人。
正当我沉浸在这一惊人发现中时,房间内的灯光彻底熄灭,四周陷入了一片漆黑。
紧接着,一个低沉而沙哑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你,就是下一个……”我的心跳几乎停止,整个人僵在原地。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个疯子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对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感到厌恶。
我看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而我却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我不愿意参与其中,我不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开始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好像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
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我的日记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疯狂。
我开始怀疑一切,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狂人,一个被世界遗忘的疯子。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真理,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我开始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或许我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寻找真理的人。
我会继续写下去,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领悟。
我相信,通过我的日记,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摇篮中的《狂人日记》
——辩证浅谈鲁迅白话小说开篇之作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无论是在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领域,他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而《狂人日记》作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其意义更非比寻常,其以“吃人”为主题,深刻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弊害,为后来《呐喊》小说奠定了基础,并做了积蓄。
在历史上它的贡献和成就耀眼如钻。
但它亦不是完美无瑕的,从小说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狂人日记》具有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中所获成就的侧重点这三方面来说,《狂人日记》不过是鲁迅试验性的、探索性的作品,并非一篇成熟的小说著作像杂文小说,是鲁迅的摇篮之作。
关键字:狂人日记成熟杂文小说呐喊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而且在《狂人日记》已发表后,茅盾就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对于当时乃至现今社会学者给与评价极高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我本人却认为其并非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说,而《狂人日记》更像一部杂文小说。
其实能如此“胆大包天”地提出这个观点,
也是全仗着鲁迅本人在给我“撑腰”——鲁迅曾和对《狂人日记》大为赞赏的傅斯说过,《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说,是不应该的。
但本文的“摇篮”一词也并非全是说其小说体裁上的不成熟,“摇篮”有两层含义,一是小说特征不明显,作为小说题材的创作是不成熟的,需要改进和充实,就如同摇篮中嗷嗷待哺的婴儿。
二则指《狂人日记》是鲁迅全力“呐喊”以惊起“铁屋子中几个较为清醒的人”的前奏。
而在后来那些收入《呐喊》集的小说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的是《狂人日记》中明确提到的那种“吃人”现象,反映的是封建礼教的弊害。
下面我便从“摇篮”一词的两个含义出发,辩证地浅谈一下自己对《狂人日记》的看法。
一、《狂人日记》“很幼稚”、“太逼促”,不成熟的像摇篮中的婴儿
从鲁迅与傅斯所说的那句“《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说,是不应该的。
”的话中不难看出鲁迅本人对《狂人日记》并没有给与充分的肯定,而我在此也只是依样画葫芦罢了。
鲁迅之所以称《狂人日记》太幼稚的原因在于它缺乏小说题材最基本的特征——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小说是以情节性为主的,直接写人物为主,叫情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都是人物本身的动作和对话的连续性。
而在《狂人日记》中,作者的笔墨更多的是写“狂人”的心理描写,而引发狂人心生恐惧的事件之间大多是毫无关联的。
虽然《狂人日记》的出世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日记体小
说,但是其中却缺乏了小说该有的完整的情节特征。
作者没有写狂人的遭遇,而是是通过各个场景以及事件刻画“狂人”心中的“怕”,并将情节、事件,人物实际遭遇的隐淡。
那狂人怕什么呢?第一,怕自己会被吃;第二,对生命中不相干的细节的恐怖性的曲解,如对赵贵翁的眼色,妇女骂孩子也怕,小孩子也怕;第三,对关切他的大哥也怕,对给他治病的医生也怕。
他生活在自己的怕里面。
每一种“怕”都是互相贯通为一个整体。
狂人的被吃之怕,读者显然明白,不在真的被吃,“吃人”是幻觉、扭曲的错觉。
但是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微妙心理刻画都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真实感,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将其以小说之名发表的原因。
说出《狂人日记》轻情节,而重心理刻画这一点似乎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其不成熟性。
那就将其与鲁迅后期的小说相比较,那就一目了然了。
在鲁迅随后创作的《孔乙己》中,短短不到三千字的小说中,其所写内容几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
虽然作者对那些决定孔乙己命运的事件,使得孔乙己成为孔乙己的那些情景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但却在事后通过他人之口对事件进行追叙。
而文章末尾作者却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期望和祈求,这名义上虽是狂人之所想,但是一个狂人在恐惧之极的状态下是不能发出如此理性的希望的,如此便使得作者自己的思想在小说中被强化了。
虽然这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神经,让读者热血沸腾从而响应作者的号召,但是却不符合小说的审美标准。
小说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隐藏在小
说情节之后,不直接的表现的,直接的号召既体现了“幼稚”又是“逼促”的表现,是作者长期沉默与思考后,不禁发出的呐喊之声。
而其“逼促”还在于文中“吃人”现象的直接讲述。
在第三篇中写到“我晚上反正睡不着,翻开中国历史来看,满篇都写得仁义道德,字里行间却是写满了…吃人‟、…吃人‟”。
这不是小说,只能说这是鲁迅的思想,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思想,在小说里找不到充分的根据。
狂人讲的“吃人”,都是错觉——远方村子里有吃人的传说;古典文献中有吃人的记录以及医生要他好好养病;还有他妹妹死了,说是大哥把她杀了吃的;他周围的人要吃他,一个女人对她的儿子大喊一声“老子恨不得咬你一口呀”,使他感到马上就要被吃掉的恐怖。
所有这一切都错觉。
这一系列的错觉跟鲁迅的结论:中国历史所写的都是“吃人”,而且还说自己“有了四千吃人的履历”,在逻辑上并不合理。
狂人的感受,不可能得出这样的普遍的结论,得出结论的主要不是狂人,而是作者本人。
那为什么在鲁迅后来的小说中体现的其主题却又可以呢?打个
比方,如祥林嫂是被礼教观念害死了,但这是通过事件和人物描写显示的,作者没有一个字写到礼教杀人,或者“吃人”,没有说就是封建礼教把祥林嫂吃了,却让人感到,祥林嫂在包围着她的罗网里,走投无路,不得不死。
而《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把思想直接讲出来,讲得清清楚楚,很深刻,这是社会文化批评,这是杂文。
而这种评论和思想又是以一个狂人的名义表达出来的,所以我称《狂人日记》为杂文小说,而非一篇醇熟的小说著作,所以它“太逼促”,“很幼稚”。
如果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比做一个人的一生,那《狂人日记》则只能成为那个呆在摇篮中等待成长的婴儿阶段了。
二、开篇之作,破寂呐喊。
谈到《狂人日记》其贡献与成就在历史上耀眼的光芒是让人无法回避的。
但是就本人认为,它的开创性和对历史发展的成就更大于其本身小说艺术的成就。
《狂人日记》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在创作《狂人日记》,为前驱勇士呐喊之前的状态——“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
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国民中,是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在此阶段,作者的心已趋于麻痹,甚至有可能放弃呐喊,那么从此中国历史上则会缺少一位思想上的斗士。
是《狂人日记》打破了沉寂,驱赶了麻痹,呐喊一声。
在《狂人日记》中融入了鲁迅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就像在黑暗太久的世界,突然出现了光明的火焰,是太久的沉默带来的爆发,鲁迅燃烧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的成就在于他对中国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能用专属于他
的写作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狂人日记》是鲁迅破寂呐喊的前奏,但在他的成就下,我们也应不忘有理性、辩证的看待。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