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鲁镇_里的_人_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快来看看吧。
一.孔乙己人物塑造的背景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人物主人公,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从人物的穿着、语言、神态等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性格特点格外的鲜明,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影射出封建制度下人情淡薄、思想腐朽麻木的一种生存状态。
二.孔乙己人物赏析在这一白话小说中,作者鲁迅在进行人物性格刻画上,主要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穿着、语言、肖像以及动作神态的描写上来实现的,通过对孔乙己穿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整体上的性格特点,即邋遢、懒惰;在肖像描与神态的描写上,能够将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深入骨髓中的麻木不仁、顽固不化的思想真实地影射出了那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状态。
具体的性格分析如下: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说起,作者为孔乙己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鲁镇咸亨酒店,在这一舞台上展现出了孔乙己的全貌。
小说中写到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又站着喝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则反映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则是因为其没有社会地位、穷困潦倒,本属于“短衣帮”的他却又穿着长衫,从他爱摆出读书人架子的表现看,说明他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也很要面子。
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上,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但是,他的脸色青白且有伤痕,胡子花白且长衫破旧不堪,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有十多年都没有洗过、补过一样。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残酷与无奈。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中部分人物形象的归纳和相关参考内容。
1. 阿Q:阿Q是鲁迅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
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小人物心态的形象,他虚伪、懦弱和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从不反思。
他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中普通人的软弱和无力感。
参考内容:「我心里发了一点可怜,心中有一股腥风,往往真有些羞恼。
」(《阿Q正传》)2. 梁启超:梁启超是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社会愈发失望和绝望。
梁启超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变革时的尴尬和彷徨。
参考内容:“心中都有一团火,过不去”。
(《狂人日记》)3. 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
这个形象是一个身世贫寒、却憧憬着上层社会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些社会地位和尊重,但最终却被社会和命运所辜负。
许广平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性。
参考内容:“欢乐是寄人篱下少年时的一种信心,但到了老年却失掉了。
”(《孔乙己》)4. 车夫:鲁迅小说《药》中的车夫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边际人物之一。
车夫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奋斗者,他象征着中国底层人民对改变社会的渴望和努力。
这个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层级的不公和对革命的期望。
参考内容:“在城市的我们中间,又长出了一种新的千足虫,一切事情都由他们料理—车夫。
”(《药》)这仅仅是对部分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参考内容,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鲜明和真实的,如《热风》中的高明,《故乡》中的牛峰等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问题。
这些形象虽然在年代久远的作品中出现,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令人不得不深思。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人们能清楚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刻画,语言极为简练传神,往往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衣饰,便能把人物面貌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未庄的阿Q、鲁镇的祥林嫂、茶馆的花白胡子和康大叔、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无不在一言一行中被鲜活地刻画出来。
下面店铺结合这一特点,简单分析一下《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
一副残联,曲尽其妙鲁四老爷的的书房里有一幅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大凡文人墨客,官僚士绅,抑或儒雅学者,有志之士,每每悬幅于壁,其中固然有附庸风雅者,但更多的则为示其矢志所向,意趣所钟,或以为立世准则,行为标准。
那么鲁四老爷的处世立身的准则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展开那“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上联,全副对联应该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此联本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注解儒家经典之解语,即为后世儒家信徒奉为经典,作为修身养性的标准,又绵延到了20世纪初叶,也成了鲁四老爷的修养标准。
此联之眼全在“事理”二字。
“坚定”“和平”是行为标准,是“品节”详、“德性”明的必然结果,是外在表象的东西,而“品节”“德性”则取决于“事理”,“事理通达”则会“品节详明”,行事则“坚定、和平”了。
那么,这里的“事理”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封建伦理的事理。
所谓事,无非是封建阶级的“家”“国”之事,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
“理”则是“理学”之理,是也孟之道,封建纲常之理。
也就是说,唯有通晓畅达于也孟之道,唯有周详明了于封建伦常,才能有合格的“品节、德性”,也才能有“坚定、和平”的举此。
而这一点,在鲁四老爷身上有着绝好的体现。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监生”,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全身血脉,封建耸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民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反过来,我们正可由其待物行事,逆察其立身之则。
一字传神——浅析《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

一字传神——浅析《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字传神浅析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0 朱小静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人们能清楚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刻画,语言极为简练传神,往往是_.个字,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衣饰,便能把人物面貌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未庄的阿Q,鲁镇的祥林嫂,茶馆的花白胡子和康大叔,成亨酒店的孔乙己……无不在一言一行中被鲜活地刻画出来•下面笔者结合这一特点,简单分析一下《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文中对鲁四老爷的语言描写主要是通过"骂"字来体现的.骂新党.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我"和"四叔"鲁四老爷见面时的一段话,"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所谓的新党,也就是维新派,清末时对主张和倾向维新的人的称呼,辛亥革命前后,也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拥护革命的知识分子新派人物,"我"应该也在他骂的范尉内,从"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中的"还是"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矛头是指向康有为的.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已经是民国了,鲁四老爷还在骂康有为及其新党,真有点桃花源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可见他所憎恨的是最先改革帝制的人,以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守旧,极度顽固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二骂卫婆.鲁四老爷在听说祥林嫂被婆婆绑架时骂了句"可恶!然而……",短短四个字,却有丰富的内涵,"可恶"是说祥林嫂的婆婆串通卫老婆子大白天在鲁府家门前绑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自己很没有面子.所以, 怒不可遏,骂出了"可恶"二字.然而,鲁四老爷毕竟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在下人面前总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骂得很简短,骂到婆子似懂非懂的程度. "然而…… "语势一转,是恼怒之后的清醒,意指祥林嫂婆婆家绑人有理,虽然行为"可恶" ,却在封建族权范围之内,省略号不是表明鲁四老爷无话可说,而是不便明说,不必明说.另外,鲁四老爷在卫老婆子上J"说说清楚"祥林嫂被绑的时候骂了句"可恶",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一是骂卫老婆子不该给鲁家推荐一个"逃"出来的不合封建礼法的人,二是骂卫老婆子不该将自己荐来的人又合伙绑架,行为"可恶".从鲁四老爷骂卫老婆子,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浸透了封建礼教毒素的卫道士.三骂祥林嫂.鲁四老爷在听说祥林嫂的死时骂了一句话,"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一这就是〜个谬种", 死都死了的人,还要骂一句,真是冷酷,在鲁四老爷看来, 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不守封建礼教"罪恶深重"的女人,偏在这"祝福"之夜死去,太"不吉利"了,分明是与"这个社会"作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扞卫者.二,一个"皱"字文中对鲁四老爷的神态描写主要是抓住"皱眉"这〜细节来写的,文中三次写到了鲁四老爷"皱眉". 第〜次是在祥林嫂初到鲁镇被介绍到他家做女工的时候,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原因在于他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祥林嫂对其亡夫并没有过错,鲁四老爷"皱眉"也许是祥林嫂没有立即白裁,随亡夫而去,所以,鲁四老爷…开始就轻视"克夫"的祥林嫂. 第二次是在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是"逃"出来的时候,从后面他说的话,"这不好,她可能是逃出来的",我们可以分析出他"皱眉"的原因是祥林嫂"逃"出来"不好", "败坏风俗". 第三次是祥林嫂再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时候,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从"照例"可以看出"皱眉"已经是鲁四老爷的习惯表情了他"皱眉"是因为他认为祥林嫂的再嫁"败坏风俗.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三次"皱眉"我们可以看出鲁四的冷酷,对祥林嫂的轻视,以及浸透在鲁四老爷灵魂中的封建思想.三,一个"伪"字文中有一处典型的环境描写,鲁迅先生不惜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书房,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鲁四老爷骨子里的思想.首先,我们从第一句话来分析一下墙上的字和对联.从"寿"字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信奉道教的人,因为讲究语文阅读指导探索.李海泳摘要: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母语学习的客观规律与素质教育的总要求结合起来指导阅读..关键词:语文激发阅读指导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阅读是语文学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母语学习的客观规律与素质教育的总要求结合起来在这个大前提下,笔者是这样指导阅读的:,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渴求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阅读需求和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才能自觉地投入阅读活动,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目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好语文是学好科学文化技术的最重要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与保证,要把阅读与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结合起来,培养正确的阅读动机(远景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直接动力.而兴趣是可以培长生不老是道家追求的境界.半幅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从半幅对联可以知道,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这可以跟前文说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相对应.理学又称道学,从字和对联的搭配,我们可以看出讲理学的人大多信道教.问题就在于鲁四老爷墙上的对联只有下联,而没有上联,我们可以从朱熹《四书集注》对《论语》的注解中找到答案,上联内容是" 品德详明德行坚定",整幅对联是理学家所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意思是说,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 品性坚定.难道鲁四老爷不知道半幅对联有损对称美?难道鲁四老爷没有挂另外半幅对联的时间?这不成其为理由,这幅对联是理学家在理解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所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鲁四老爷应该是还没有完全理解"孔孟之道",也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达到理学家所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所以,对联就只剩下一半了. 其次,我们从第二句话来分析一下鲁四老爷所谓的书养的.(1)要善于引导学生把阅读活动与自己的理想抱负紧密结合,这是产生真正兴趣的前提.(2)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有所得,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乐趣.(3)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介绍由世界名着改编而成的优秀影视剧目的片段,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求欲.(4)学生时代,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现实生活,选择学生关注的题材,内容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3.开展竞争,激发自我. 开展经常性的阅读能手评比与小组攻关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二,明确阅读要求1.不同体载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采取不同的房.只有"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书的多少来看,书房只有三本书,这也叫书房?从书的质量来看,三本书还有一本"似乎未必完全", 依鲁四老爷的身份地位,他不可能没有钱买书,从书的内容来看,都是理学和儒学这些正统书籍, 是"集注"和"衬",即理学的入门书和儒学的注解书,都是一些浅层次的书.可见,鲁四老爷的几本书只是装装门面而已,是一个假道学者,并不是一个真正"讲理学"的人, "监生"的资格也值得怀疑,多半是捐钱取得的,其是一个道家,儒家,理学三学混杂的"大染缸"式的人物,是一个对三家学说都没有真正理解的伪君子. 小说中对鲁四老爷这个人物的刻画还有许多地方,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真卫道士,一个所谓"讲理学"的假道学者!(朱小静河南省信阳技术学院护理系464000)。
《祝福》中鲁镇的作用

《祝福》中鲁镇的作用
在《祝福》中,鲁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隐喻和象征:鲁镇是鲁迅对家乡几个水乡小镇的艺术概括,既反映着他对故乡绍兴的深深眷恋,也寓意着他对乡土中国的深刻理解。
小说中通过描绘鲁镇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2. 叙事背景:鲁镇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背景。
通过描述鲁镇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面貌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塑造:鲁镇上的人们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祥林嫂、柳妈等,他们的命运和遭遇都与鲁镇密切相关。
通过对鲁镇上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4. 情节推进:鲁镇是小说中情节发展的重要场所,许多关键的情节都在这里发生。
例如,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柳妈的无情嘲笑等,都与鲁镇有关。
鲁镇的存在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景和情境。
5. 主题表达:通过描绘鲁镇的生活和人物,鲁迅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鲁镇成为鲁迅思考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问题的载体,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总的来说,鲁镇在《祝福》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以下是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 ocial Science 2005年第4期(总第116期)N o.4,2005(Serial N o.116)“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毕绪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鲁迅小说研究至今拘囿在社会学层面上,其流行观点为“鲁镇”就是乡村,悲剧主人公就是“农民”。
实际上,不论是从城市地理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鲁镇”都带有中国传统市镇浓厚的特征。
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定璜就曾说,“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哪里都遇的到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儿时所习见的生活。
”[1]李欧梵在研究鲁迅小说时指出:“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
”[2]鲁迅小说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实际上是一个个以“鲁镇”型市镇为社区背景展开的市镇故事。
在鲁镇背景下,下层镇民、知识者和“士绅”三种人物形象走到了前台。
鲁迅如何以“鲁镇”为叙事背景处理他们的关系,既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和必须探讨的问题,又是作家处理人物形象的关键之处。
一、鲁镇时空形式与下层悲剧主人公鲁镇带有一种与乡村和城市不同的时空形式。
一方面它具有明显的循环性———悲剧主人公几乎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或者“巨变”一无所知,他们大都不直接面临“转型”或“巨变”中的各种“危机”意识。
事情只是作为“事件”发生在人的身上,人本身却没有任何的主动性。
人只不过是行为的实物主体而已。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直接相连,构成了一个密闭的系统。
……似乎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并没有占有任何的时间。
”[3]这种特有的一如旧我的性质,是鲁迅乡土小说中组织人物形象的核心因素。
然而,就其社区含义而言,鲁镇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在经济上的位置和作用使它能够上钩下联,既把广大的农村社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权力汇聚在市镇社会结构中,同时又“变异”了皇权统治意识形态,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带有中介性质的“小传统”。
这种特征对鲁迅的鲁镇小说产生的影响是:鲁迅不能脱离故乡的市镇背景,把鲁镇上的悲剧主人公写成被羁绊在土地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亚细亚式劳作方式下的农民,相反,他的悲剧主人公大都是迁徙流动的。
市镇在清帝国将近尾声的剧烈变化期,正在发生着社会结构的失衡甚至崩溃,各个阶层尤其是市镇上层(士绅)的社会心理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下层镇民的心理变化。
”流民”的大批流入城市和市镇,不仅是民不聊生的最大特征,也是社会心理变迁的重要因素。
阿Q、祥林嫂、七斤、闰土、爱姑、华老栓等都是鲁镇子民,基本上(或完全)生活在鲁镇范围内,一方面必然具有这种时空形式赋予他们的一切特征,而另一方面,像阿Q、祥林嫂、闰土这样的下层人民,不同社区的经历暗暗影响着他们对生存、人际关系和人生理想的看法及其变化。
他们部分脱离了循环式乡土“时空”后,实际上已经处于分裂了的时空形式之中。
也就是说,下层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内涵并不能统一在理想的鲁镇时空形式中,他们将随着鲁镇时空形式从统一走向分裂的过程中呈现出分裂的性格。
下层悲剧主人公的这种性格不是“启蒙者”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现实社会”语境中的性格必然。
祥林嫂就是在流民浪潮中闯入鲁镇谋生并产生了分裂性格的一个原始劳动力。
她进入鲁镇除了自己的倔强性格和求生本能等自身条件外,还必须具备进入市镇的文化条件:作为市镇社会的新成员,祥林嫂必须胜任“劳动力商品”的条件,这个“勤快的比男人还勤快”的农村妇女尽管是个寡妇,深为鲁四老爷厌恶,但这并没有使她被这个思想守旧的老顽固赶走。
更重要的是,祥林嫂必须扮演“市镇礼仪文化承担者”的角色,这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根源,也是鲁四老爷在小说文本中作为祥林嫂悲剧凶手的根本原因。
在克服并彻底摆脱(实际上是被迫流浪到市镇)了农村寡妇最艰难的生存羁绊后,祥林嫂作为劳动力是可以在鲁镇生存下去的。
但是在市镇礼仪的履行上,鲁四老爷、太太和柳妈一起剥夺了她“祝福”的身份认同。
寡妇身份在清代乡村实际上不存在更多的礼教束缚和精神压抑,寡妇再嫁因为中国乡土社会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而在乡村得到巨大同情和支持[4]。
因此,祥林嫂的悲剧不来自寡妇身份自身的社会压抑。
相反,是市镇礼仪要求的洁净观念保持者们在文化观念上的保守和偏执把一个原始性格的“自然人”排斥在“祝福”的行列之外,并强加给她忏悔、赎罪等她本来并不必须承担的文化责任。
祥林嫂实在过不了这一关口,无法过度为一个新的市镇成员。
新环境带给她的生存意识是:她在农村被迫几次改嫁中哭喊和抗争并不彻底,那不是为了生,恰恰是把自己送进地狱还要被锯为两截让两个死鬼分享的证据。
闯入市镇给她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意识在她心灵深处的诞生,是中国国民愚昧中的一点悲剧性开蒙?还是基层社区的民众越往上走越残酷的社会现实的黑暗写照?还是再现那个”吃人”的礼教的隐喻?这正是《祝福》提出的尖锐问题,小说里的“我”———一个知识分子———支支吾吾,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阿Q、闰土的父亲以及本来就定居在市镇的单四嫂子、华老栓夫妇和潦倒的孔乙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理想的鲁镇时空形式没有受到时代的震荡,这些下层悲剧主人公的“悲剧”将不会上演,或者说,不会以这种可笑又可怜的形式上演:他们的“幸福”生活———遵循田园时间而自然地生活———将组织另外一个“鲁镇”。
这样,在鲁镇这块“乡土”上,我们很容易比较出:鲁迅的乡土小说突破了对下层镇民及其生活环境的单一的评判向度,把下层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与性格置于这种变化着的市镇时空体中,成功地“记录”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心理”。
二、作为“闯入者”的“知识者”角色鲁迅小说中的知识者是鲁镇的“闯入者”,他们不生活在市镇,作为游走者带着一种边缘人色彩。
而鲁迅乡土小说又明显地存在着要靠这一类形象(他们曾成长在市镇)传达小说对鲁镇时空和人物的评判或主题意识。
他的小说当然不会像蹩脚的乡土小说那样,让乡民说出作家的意识,合适的人物还是知识者本人。
作为“闯入者”,“知识者”的形象与其说是“启蒙者”角色,不如说是鲁迅小说中的文体因素。
他们帮助作家进入“鲁镇”:叙述者找到能够与市镇人物发生接触的线索或材料———或者从朋友那里看到主人公的日记(《狂人日记》);或者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作传记(《阿Q正传》);或者把自己设计为“鲁镇”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孔乙己》);路过鲁镇、住在鲁镇的绅士的家里听说到主人公的故事(《祝福》)等等;然后进入鲁镇时空,最后看完、听完故事后离开这个市镇。
角色的担纲者主要是知识者和“我”(在大多时候,“我”和知识者可“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模式[5]。
也就是说,这以互换)。
有的学者归纳出了这类形象有“看Π被看”、类人物形象正是以“鲁镇游子”的身份和角色出场的。
在社会变迁中,他们的现代教育赋予他们的是与市镇上层和市镇下层都不相同的时空形式。
这种时空形式在鲁镇遭到了上述两个阶层的不同态度的拒斥,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再次出走或者彻底“沉沦”。
这种形象定位的形式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它暗示了作家从未信任过这些形象对鲁镇时空形式的能够起《故乡》、《头《阿Q正传》、《祝福》、到足够的影响力量,他们的身份从而带有一种非自明性。
在《狂人日记》、发的故事》等小说中都是这样的。
即使当两位知识者相遇在鲁镇时空中时,他们的身份也是以“往事不堪回首”的感伤和沮丧为表征,证明着他们对鲁镇时空的难以把握的苦恼和难以沟通的郁闷。
而在“归来又离去”之后,鲁镇的人的生活、意识和起初没有任何的区别,这就是知识者对鲁镇的时空意识,这也是由鲁镇时空形式决定的“闯入者”身份的内涵。
这种既把知识者作为“传话筒”又把他们置于市镇边缘上的安排,表明还有一种时空形式将超越下层悲剧主人公和知识者,那才是作家心里真正想吐露的。
知识者形象在鲁迅乡土小说中的角色、功能和另外一种“考验因素”具有几乎相近的功能,那就是引入宏大的历史事件:《风波》引进了“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药》引进了革命者就义的历史事件,《阿Q正传》引进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等等。
小说恰恰是用这些事件对鲁镇人进行考验———主要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将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小说中所有所有事件发生之后,结果并不产生任何多少能留存一些外部和内在的变化。
小说结尾仍然恢复起曾被历史事件“破坏”了的原来的平衡。
一切又回到了开头,一切都返回原位。
看戏的人仍旧在看戏,做工的人依旧在做工,喝茶喝酒的人依旧在茶馆和酒店里喝茶喝酒。
时间的大锤,既不打碎什么,也不锻造什么;它只是检验了成品的”牢固”程度。
这种方法和知识者的功能一起构成了鲁迅小说尤其是乡土小说的主要内涵。
三、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中华帝国的士绅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
在市镇社会结构中,士绅是市镇的“头面人物”,是人际关系中的上层,是实际上的“统治者”和地方领袖或地方精英。
他们是由儒学教义确定的纲常伦纪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这些儒学教义规定了中国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准则。
士绅大都在本县承担其职责,他的地位的上升往往与移居更重要的市镇有关[6]。
在中华帝国的行政体制崩溃后的社会转型期,他们的社会身份、政治身份和地方统治功能的发挥都受发生了整体性的嬗变,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他们的地方精英或地方领袖的身份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
对照士绅的这一社会形象,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鲁迅小说中的士绅形象与此具有很大的不同:一、小说中的士绅远没有这样重要,而且具有这么多积极的社会作用。
二、小说中的士绅基本上被我们评价为“反面形象”,甚至被认为是主人公悲剧的“罪魁祸首”,比如鲁四老爷之于祥林嫂。
三、士绅形象在小说中着墨最少,以至于研究者很少把他们最为一种“形象”来单独分析。
如果赵老太爷、赵七爷、鲁四老爷、慰老爷等是悲剧主人公的根源性要素,那么,鲁迅为何不对其作出更详尽而深刻的描画?如果这“压迫者”的类形象根本无足轻重,为何鲁迅每每在下层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中设置这样一个类似于“统治者”、对立人物呢?对待这些人物,鲁迅没有过多表示他的主观倾向,相反这些人物被明显地”隐喻化”了,他们身后的“背景”并不比“主人公”的更清晰。
由于他们没有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行动、意识和“统治方式”处在作者交代、说明的位置上,因此显得有些模糊,这种“模糊”倒恰好使他们成为“主人公”悲剧形成的某种笼统的“原因”。
尤其是在市镇时空结构中,他们还起到了重要的结构功能。
从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来看,一类是“规训”力量的隐喻性代表。
赵贵翁在《狂人日记》中更像一个文化符码:他神秘的“偷窥”动作以及对狂人一举一动的密切注视类似于福柯理论中的“圆形监狱”[7]:这种“注视”让狂人怀疑、恐惧、沉思、反抗。
这些“注视”的力量就是中国过去的历史、社会、制度对人的严重“规训与惩罚”的象征———当然“大众”也参与了这种“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