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含音频(语文版)完美版

读通诗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互文的修辞”,即
“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样的夜晚行船秦淮河,靠岸酒肆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
卖唱为生的歌女,却不懂的亡国之憾, 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使 王至 维塞
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 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
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
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 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课文朗读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 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 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 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 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 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 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 “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 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使至塞上 ——王维
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 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 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 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 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 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自主学习,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绝望5、合作探究,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K12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正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聆听古人的心声,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但历史的久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准确把握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并且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记忆。
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按其词风的不同(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即: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另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
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
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诗词五首》菩萨蛮课件 语文版PPT

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 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傍晚在江 边,我满怀愁绪,深山之中只听见声声鹧鸪的叫声传来。
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写侵略战争
四、强化训练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 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 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 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
21 诗词五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一、新课引 入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 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 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 为志,以功业自许。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苏轼并称“苏辛”。存词600多首。强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①可怜:可惜。
②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③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④愁余:“余愁”的倒装,我感到忧愁。
⑤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凄苦。
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精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背诵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这五首诗词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白居易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有《杜少陵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3、朗诵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望江南》一、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二、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自主学习,反复朗诵,琢磨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述了一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心里情感。
在早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失望五、合作探讨,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进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归纳、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一、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二、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那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一路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正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聆听古人的心声,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但历史的久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准确把握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并且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记忆。
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按其词风的不同(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即: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另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
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
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卖炭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四、分析鉴赏诗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
(板书:可怜)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秋、冬季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这个运炭过程?——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