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பைடு நூலகம்尔
2020/6/30
11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 社会发展的需要。
代表人:孔德、凯兴斯坦纳
2020/6/30
12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 对立和统一
2020/6/30
13
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 2、特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2020/6/30
16
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 与实践
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p141) 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培养劳动者 3、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020/6/30
1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 区别与联系
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 的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 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联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
2020/6/30
4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区别 与联系
2020/6/30
19
第五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p144)
(四)美育 1、概念 2、基本要求 (五)劳动技术教育 1、概念 2、基本要求
2020/6/30
20
二、 “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相对独立性 (二)具有内在联系 (三)不平衡性
2020/6/30
21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
天斌和能力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五、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理论型教育目的与实践型教育 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 目的 (三)公共性教育目的与个别化教育 目的
五、教育目的的类型
其他分类:应然的 — 实然的(理想的 — 现实的);普遍(普适)的 — 具体 的;长期的 — 短期的;正式的 — 非正 式的;官方的 — 民间的;外显的 — 内 隐的(缄默的);社会的—个体的。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概念: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 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 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 一种教育目的论。
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等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 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 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那托尔普:“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 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法国的涂尔干:“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 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便是教育 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不同表述,种种学说 ”质量规格说“:认为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 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期待结果说“:认为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在接受 教育后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总体要求说“:认为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 者地区)为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目标设计说“: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 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目标或设计,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概念: 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 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 半”。

第四章 教育目的81733ppt课件

第四章 教育目的81733ppt课件
(6)每所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将提供秩序井然的益于学 习的环境。
2、克林顿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1994): (1)让12岁以上的孩子都会应用互联网学习;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奖励优秀教师;
(3)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参与世界事务的 能力; (4)建设安全的学校环境;
(5)废除不考试直接升学的做法,恢复留级 生制度;
(2)消极方面在于其理论基础是不牢固的, 甚至是虚幻的,经常容易成为麻痹社会底 层人们的理论工具。
二、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 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 者等等。第一、发展目标是“越名实而任自然”, 返朴归真; 2、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 化性);
(2)不足之处:过分重视教育的内在目的而忽略教 育的外在目的,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忽略环境对个体的约束和限制因素,看到个体与 环境一致的一面,忽略个体与环境相冲突的一面。
【练习】1.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的理论基础是(
)。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
质涵义是(

A.德智体全面发展 B.智力和体力获
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C.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
第三节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的历史演变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二、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 文化的劳动者。”
3、理论的基础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从最原始的教育到最现代的教育,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到学校教育,从非连续性、非系统性教育到连续性、系统性教育,等等,所有的教育都有目的,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教育目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教育目的又是怎么确定的?对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回答。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一切教育都有目的,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

这不仅因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同人类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化活动,而且是由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决定的。

任何教育活动在开展之前,教育活动的结果都会观念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这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或结果的期待就是教育目的。

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从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和社会人士,到团体、社会和国家,都会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与要求,从而形成各自的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相互冲突。

这样的教育目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我们称之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在那些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教育目的中,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无疑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这种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应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就是狭义的教育目的。

与广义的教育目的一样,狭义的教育目的也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也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

但是,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社会性;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它一般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并成为国家的政策。

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既要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也要客观反映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规律,符合受教育者实际发展的要求。

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其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不仅指导学校,在学校中贯彻,也调节着校外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影响全社会。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考查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与结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概念、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使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国、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总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 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 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 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 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 教育方针是政治术语,属于教育政策学研究的范畴。
科学 社会 主义
英国 法国
法国
德国
莫尔 圣西门
欧文
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
人人参加劳动,并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多面性,他最早提出 “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
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 从事体力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
看到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根本上解 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问题。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下的 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
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
层级
一级 (教育目的)
*
*
2,对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的
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首先体现的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A,学校教育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 B,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自觉
C,学校教育目的能更科学的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 当发生的变化。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问题?
1、现阶段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否矛盾?
我们的看法: 1、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各种 素质均应得到发展。 2、全面发展不是指德、智、体、美各 种素质必须均衡发展。 3、全面发展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和 谐发展。
二、关于“德智体美”的不同用法:
通常,人们将素质结构的几个要素确定为德、智、体、美。但 是,德、智、体、美这四个概念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用法:
、四要素论
五要素论
四、德智体美何者为重?
二、教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教育目的制订 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往往是由某教育家、某领导人或政 府某文件提出来的。就其表现形式看,它是人们 主观构想的产物。不过,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客 观要求和客观可能构想的,所以教育目的是客观 见之于主观的东西。 那么,人们根据哪些客观要求和可能来构想 教育目的的,也即有哪些客观因素在制约着人们 对教育目的的构想呢? 总的来说是人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1、作为教育目的素质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 全称:“品德”、“智力”、“体质”、“美 感” 2、作为教育内容 全称:“德育”、“智育”、“体育”、“美
育”
3、作为教育实践活动 全称“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质教 育”、 “美感教育” 或者为“德育”、“智育”、“体育”、“美
思考: 运用上面所学的知识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用 法进行分析:
八十年代核心的表述是:三个面向、四有人才
第三阶段的表述:90年代以后 1、1991年李铁映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对 教育目的作了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 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目的表述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卢梭、(瑞)裴斯泰洛齐、 (德)康德
主要观点: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 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 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 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 到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德)那托尔普、凯兴斯坦纳 (法)孔德、涂尔干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与基础教
育的培养目标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要通过全 面发展教育去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是由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等构成的。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2、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 3、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一节 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的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 体的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 各项工作的归宿。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素质,二是职司。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
所产生的结果和怕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地。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 价值观的体现。即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总的规定, 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或规格,主要回答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亚里士多德


维多利诺
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


裴斯泰洛齐
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傅立叶

马克思、恩格斯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四、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因素 1、依据社会生产来自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 发展状况 2、依据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二)人的因素 1、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充分 的、自由的发展,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的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意向 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李特、斯普朗格 基本观点:强调教育目的要围绕文化来 展开,用“文化”来统一教育、社会、 人三者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 们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动自觉地追求理 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教育无目的论

(美)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教育本身除生长外无任何目的。
全面发展理论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控制功能 4、激励功能 5、评价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 断演变的。 中国 西方各国

古代斯巴达的残酷教育

严格挑选儿童、用酒洗浴 幼儿阶段,母亲训练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不 计较食物、不啼哭喧哗 七岁开始接受军事训练:跑步、掷铁饼、投标枪、 角力、斗拳、击剑

第三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美国 日本 英国
思考

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目的相比较,谈谈你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认识。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相一致 1 .个人的发展由生产过程 中种种社会条件决定。 2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式社会分工造成的。 3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发展的条件 1 .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 .社会生产关系:共产主义社会 3.途径与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 陈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必 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 班人。”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总要求 (二)全面发展——素质结构 (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性质

主要观点: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 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 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 育者掌握社会规范和人类文化遗产。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生活本位论

(英)斯宾塞:准备生活论,教育目的 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 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的 生活做准备。 (美)杜威:教育是生活本身,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每年都要借敬神之名赤身裸体鞭笞一次,并不许大 声叫喊或啼哭求饶。 冬天里,在冰冷的河里洗澡,睡在自己编织的未经 刀削的芦苇垫上,只放一些蓟毛借以取暖。
三、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三)生活本位论
(四)文化本位论


(五)教育无目的说
(六 )全面发展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