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文物保护的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古镇改造方案

古镇改造方案

古镇改造方案第1篇古镇改造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改造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本项目旨在充分挖掘和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古镇整体环境品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

二、改造目标1. 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地域特色文化。

2. 改善古镇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 优化古镇空间布局,提升旅游发展潜力。

4.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古镇经济活力。

三、改造原则1. 原真性保护:尊重古镇历史风貌,保护原有建筑、街巷、景观等元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可持续性发展:充分考虑古镇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

3. 人性化设计:关注居民需求,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4. 创新性利用: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古镇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古镇竞争力。

四、改造内容1. 基础设施改造(1)道路改造:拓宽主要道路,优化交通组织,提升道路品质,保障交通安全。

(2)给排水设施:改造给水管网,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完善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减少水患。

(3)电力设施:升级改造电力线路,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古镇发展需求。

(4)通信设施: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提升古镇信息化水平。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1)文物保护:对古镇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加固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传承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

(3)历史建筑保护:对古镇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加固和保护,保持其原有风貌。

3. 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1)环境整治:加强古镇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2)景观提升:优化古镇景观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提升景观品质。

4. 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1)旅游业发展:挖掘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文化产业培育:结合古镇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如文创、艺术、教育培训等。

杨凌隋杨坚墓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

杨凌隋杨坚墓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

杨凌隋杨坚墓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作者:李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杨凌隋杨坚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从历史典故和艺术文化遗产入手,运用到现代技术体现历史文化,进而对其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 TU251.2文献标识码:A1 功能分区入口区、绿化保护区、博物馆区、隋代文化展示区、隋代风俗区、休闲观赏区、历史生态游览区、植物生态观光游乐区、甬道、墓冢保护区、祭祀活动区。

见图1图1功能分区图2 景观节点分析景点分布在各轴线上,根据不同的轴距,决定景点的大小主次。

2.1 入口抬升广场抬升可以让人有威严感,进入陵区后的第一关,给人帝王的威严肃穆感。

广场上有八颗龙雕景观柱,“龙”的形象可以说在中国无处不在。

龙文化渊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现在来看,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体现。

龙作为一种中国人喜爱的形象,更作为帝王的象征。

经历了数千年而不衰,并被不断赋予吉祥、和谐、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精神含义。

在今天,“龙的传人”已经成为流传在中国人当中最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字眼。

因此,在入口的抬升广场上雕刻有龙图腾的景观柱。

图2-1左右对称的亲水池,游人可以亲近在水池台阶上与大自然沟通,在景观效果上水可以减少建筑基本生硬的线条对人观赏景物的干扰。

同时龙柱倒影在水池中夜晚特殊照明下格外威严肃穆。

见图2-12.2 甬道深幽肃穆,南北贯穿,以墓冢为中心,向四个朝向发散,一条甬道分三级,代表帝王将相百姓的身份,突出帝王的庄严神圣。

分长长的甬道古朴的铺装,两旁庄严石像,完全营造出神圣严的不可侵犯感。

见图2-2图2-1抬升广场图2-2甬道2.3 泰陵博物馆相互对称生于甬道两侧,展示各类隋文帝时期出土的文物。

2.4 隋代书画历史雕刻群广场该广场平面为两个错落的菱形组合,共有两个出入口,门口有神狮子石柱,南入口有水流直通贯穿整个广场。

历史保护区滨水地段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广州沙面沙基涌滨水地区为例

历史保护区滨水地段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广州沙面沙基涌滨水地区为例
维普资讯
[ 文章编号] 0 6 0 2 2 0 ) 7 0 5— 4 [ 1 0 — 0 2(0 7 0 — 0 8 0 中图分类号] U 8 .8 [ T 941 文献标识码] B
历 史 保 护 区滨 水 地 段 景 观 规 划 设 计 探 讨
— —
以广 州沙面沙 基涌滨 水地 区为例
带和城市风景带。
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人类 和从水利部门角度出发的河流治理,未能 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滨水地 区。水对于城 将这类滨水 区的问题 予以综合考 虑和 解
市生活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可以 决。历史保护 区滨水地段的景观规划需结
说水是城市的生命。滨水地区环境的建设 合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利用来进行,应有相 利用,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 力 对应的 目 标和要求。 变更,呈现出多种形式和价值表现。现代 广州,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 生活需要环境质量的提高,城市滨水地区 全 国历史 文化 名城 , 自古就在山水之间 “ 生长”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 。“ 的重要性也 日益受到重视。 滨水空间的利用基本上可归纳为三种 人 对广州城 山水格 局和 空间环境结构 的
i i o ia a u ,n e i it r a o tx , k a i l c inp a n ud l e a di i y t h t r l le ih r shso i l n e t ma ef sbe a t l na dg i ei , n t swa s s c v t c c e o n nh a he e r a i mb n t no n s a ig a d hs o i l o s ra i n c iv so g ncc o ia i f a d c pn n i r n e v t . o l t c c a o

基于遗址保护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区规划设计研究——以郑州商城历史文化区规划为例

基于遗址保护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区规划设计研究——以郑州商城历史文化区规划为例

基于遗址保护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区规划设计研究——以郑州商城历史文化区规划为例摘要:一座城市的遗址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历史文化区规划影响着遗址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文章基于历史文化区规划的设计原则和有机更新方式,以郑州商城历史文化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规划角度分级管控,对保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为同类型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利用提供解决途径。

关键词:遗址保护;历史文化区;可持续发展1.研究背景我国历史悠久,文物遗址数量众多,一座城市的遗址能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遗址的价值不容小觑。

因此现在许多城市都积极致力于遗址保护工作,或对遗址进行发掘勘测,保持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这一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主导性,例如北京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或在已发掘遗址上修建遗址展陈博物馆,例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或是建成遗址公园,注重保护展示遗址和遗址周边环境,重塑历史场景,讲求文化遗址的可观赏性,例如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或是实现历史遗址功能转换,例如上海新天地街区。

在众多保护方法中,要注意保留遗址的历史记忆,保持遗址可读性与文化延续性。

郑州自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亳都以来,3600年城市文化延绵不断,经历王国都城,方国都城,县辖管邑,西辅郑州,直隶州,郑县等一系列历史变迁。

与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并称为八大古都,在1994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城历史文化区以商城遗址为核心,是郑州的老城区,文化遗址丰富多彩。

随着郑州城市的发展,商城历史文化区原有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城市的发展,如何保护和发展商城文化遗址,再现商城昔日辉煌是现下的主要问题,因此,商城历史文化区的有机更新刻不容缓。

2.现状问题2.1历史文化区功能业态单一商城历史文化区位于郑州市老城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渐变成传统旧城与现代生活相矛盾的地区,单一的居住功能与中心区多元功能需求互相矛盾。

社会学视觉下的历史文化名镇景观保护规划

社会学视觉下的历史文化名镇景观保护规划

社会学视觉下的历史文化名镇景观保护规划【摘要】由构造方法的变化而产生的景观设计方法的探讨【关键词】社会学景观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景观规划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

8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现了研究的空间转向,为研究当代城市空间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多维的研究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

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弗里德曼认为:景观规划师唯一拥有的知识主体是掌握和应该掌握有关空间一社会过程的基础知识。

社会与空间彼此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了人居环境(Friedmann,1998)。

可见,只有立足于空间和社会过程,把在复杂社会过程创造的一系列不断发展的空间性作为城市景观规划学科研究的本体和核心,才能对城市景观规划学科发展有所裨益。

从20世纪中叶以来,历史小城镇、村落的保护就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文试图把景观保护景观规划实践从具体的活动即景观规划建设项目为切入点,站在实证的角度上分析政府组织和开展名镇保护的具体行为,挖掘保护实践过程中开展各种景观规划建设项目。

1.2研究思路和内容城市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完善自身的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就需要以景观规划为基础。

分析同里价值需求与现存问题;对影响景观规划建设项目的资金因素进行分析,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利用方面解释了名镇在开展景观规划建设项目的时序、类型选择上的内在动因。

建立保护客体(项目对象)的价值需求、主体(原居民)资源因素与景观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的关联性与内在逻辑。

最后从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对不同运作模式对社会的影像进行比较,总结名镇在开展景观规划建设项目的经验和借鉴。

2.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景观规划的社会学愿景2.2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景观规划的分析文章从名镇的保护角度出发,根据项目运作结合同里镇的价值需求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景观规划建设项目可分为不同的目标类型,体现了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维护居民生存环境、开发利用经济价值等三个层面。

2.2.1 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涉及的对象是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历史建筑保护宜居城市设计方法

基于历史建筑保护宜居城市设计方法

基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宜居城市设计方法初探摘要:承德市内历史建筑众多,在当代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下,通过分析承德历史建筑的现状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宜居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宜居城市设计承德市承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是我国最早一批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在当代,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建设活动的不断增加,承德不仅在历史建筑与环境的保护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在城市宜居建设方面增加了难度。

1 承德市历史建筑与环境现状与保护概况(1)承德市历史建筑与环境现状承德市现有文物古迹类型较多,在市区占据较大的面积。

例如市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9.71平方公里,而仅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就占到6平方公里,为市区总面积的30%。

承德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在市区范围内著名的有避暑山庄,外八庙等。

另外,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承德市区内的文物古迹还有古遗址(如溥善寺、广安寺以及五窑沟窑址)、古树(除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外,在老城区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有数十株)以及古代遗存的堤坝和桥梁。

(2)承德市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概况首先,对于国家和省级的重点文保单位,承德市采取的主要保护方式为修旧如旧,并将其直接开辟为旅游区,其中最著名的是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从八十年代开始,避暑山庄通过整修古建,园林和水系的工作,恢复了山庄的原有面貌,其本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但对于一些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则面临着被非文物单位所占用,使用性质破坏,建筑群体不完整或者本身部分损毁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对于历史建筑保护主要集中在建筑(群)本身,而对其周围环境则较少关注。

市区中历史建筑周围的新建建筑往往体量过大,高度过高,形式、色彩都与历史建筑互不协调,历史建筑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其历史价值大打折扣。

2 承德市基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1)宜居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宜居城市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

风景园林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风景园林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风景园林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1. 介绍风景园林的历史和发展风景园林是指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要设计对象,通过植物、地形、水体等元素的组合和构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景观。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专业,起源于古代我国的园林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

如今,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景观恢复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2. 风景园林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世界上许多知名的文化遗产地,如故宫、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巴黎塞纳河景观、梵蒂冈城、盖特大教堂花园等,都应用了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在这些文化遗产地,风景园林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保护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和景观,延续了它们的文化遗产价值。

3. 风景园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风景园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风景园林能够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提升了遗产地的整体环境品质,使其更加吸引人;风景园林通过对植被和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合理利用,保护了文化遗产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了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意识,保护了濒临灭绝的物种和植被资源。

风景园林还能够通过对文化遗产周边景观的重新设计和改造,提升了遗产地的旅游和观光价值,为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4. 风景园林在不同国家的应用案例我国的颐和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老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美国的中央公园等,这些知名的文化遗产地都运用了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恢复。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风景园林在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风景园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风景园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升遗产地的整体环境品质和旅游价值,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

基于景观设计学视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景观设计学视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Landscape Design Perspective on the Red—Cultural H eritage Protection
LIU Jian-ping,CAO Xue-wen
(School ofManagement,Xian gtanUniversity,Xia ngtanHuna n 411105,China)
基金项 目:湖 南省 软科 学 “红 色文化遗 产可持续 发展 战略研 究” (编 号 :2006ZK5027);湘潭大 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 项 目 “红 色 文化遗产 的法律保护研 究” (编号 :0609001) 作者 简介 :刘建平 (1965~ ), 男,湖 南衡 阳人 ,湘潭大学管理 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 师,在读 博士 ,研 究方 向为旅游 管理 与旅 游文化 ;曹学文 (1978~ ), 男,湖南益阳人 ,湘潭 大学管理 学院旅 游管理专业研 究生 ,研 究方向为旅 游管理 与旅游 文化 。
雏形 ,现代文化遗产保 护就 此兴起 [1】。 在不 断深化 。在保护 中强调保护 对象的 2.1 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文化遗 产 是不 可再 生的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 的
我 国历史悠久 ,文化遗产 十分丰 富。但 成 为 我国 文 化遗 产 保护 的 新 的趋 势 [2】。 《保护 世界文 化和 自然遗 产公约》 (以下
随着工业 化和城市 化进程 的加快 ,我国 在这样 一种背 景条件下 ,对红 色文化遗 简称 《公约》)指 出,文 化遗 产包括文物、
的文 化生态正 在发生 急剧变化 ,文化遗 产 的保护正 在成为我 国文化遗 产保护 的 建筑群和遗址 。2003年联合 国教 科文组
产 及其 生存 环境 受 到严 重威 胁 。同时 , 一 个 新的热 点。人们所 关注的 对象 ,已 织大会通 过的 《保护 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名称
《城市街头小型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二、背景资料:
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的天空为什么总是灰蒙蒙的?总是无法看到真正的蓝
天,为什么每次到了雾霾天,医院里就挤满了被呛出病的患者?为什么高楼林立
的地方,空气总是感觉脏脏的?这与气候有些什么样的关联?有资料显示南京空
气中气溶胶悬浮物颗粒物(又称PM2.5),也就是人们感觉到的“灰尘颗粒”,在
过去十年里,增长了近十倍。
气溶胶PM2.5这些超细粒子,来源分为自然和人类活动产生两种。自然来源
包括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颗粒以及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
宙尘埃等。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人为,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
气,以及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排放,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
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污染物。这些空气中的超
细悬浮粒子(包括PM2.5),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造成灰霾天气,浓度越高,
则灰霾天气愈多。
你如果经历过严重的灰霾天,走在街上,不久你就可以通过咳嗽、吐痰,将
空气中一些“粗”灰尘颗粒吐出来(直径大于5微米的),但对局部粘膜产生刺
激作用,可能引起慢性鼻炎、咽喉炎。然而,这种“粗”的颗粒并不是对人体危
害最大的,粒径小于2.5微米(即PM2.5)的“可入肺颗粒”,才对人体有致命
危害。较小的PM2.5颗粒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也就是鼻腔中
的鼻纤毛,进入人体内部,引发人体整个范围的疾病。
在南京,直径在0.1到2.5微米的细颗粒浓度,在1立方厘米就超过3000
个,最大的可接近1立方厘米30000个,是空气中颗粒物的“主流”。在这些可
入肺的粒子中,包含着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多环芳烃等化合物,就是一种
致癌物质。
而改善空气中即PM2.5含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植树
造林,而相对于城市环境而言则是积极努力拓展城市绿地空间面积,加大在城市
街头巷尾楼前屋后公共空间中的绿地景观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不同形式不同风格
形态结合不同文化主题的市民休闲绿地小公园。
二、项目概况:
1、地块周边汇聚了大片居民区,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娱乐休闲同时赏心悦目的
绿色公共空间为城市蓝天计划贡献一份力量是本次改造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基地现状特点:
1、地块东侧为滨河空间,故临水一侧需考虑滨水设计。(夏季最高水位与地块基
面高差约一米,地块内原始地形无高差,考生可自行设计竖向高差空间。)
2、地块南侧为一国有老厂区,现已改作现代创意产业园,但园区围墙还在且不
能贯通但可根据设计风格作美化装饰处理,设计时应予以考虑并拿出相应设计方
案。
3、场地内有一现存距今600余年古石碑刻一座,现已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设计时应注意古碑文物的保护。
四、设计要求:
1、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处理好场地空间的道路交通组织流线,及主要出入口与
周边主干道的对应关系 。
2、合理利用各种造景手法营造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
3、综合运用景观艺术设计手法,合理运用地形、水、植物、构筑物等景观设计
要素进行设计。
4、整体设计思路流畅、风格鲜明、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5、设计风格不限。
四、制作内容与要求:
1、设计说明(包括概念分析,现状分析、草图概念生成)设计主题要鲜明富有
新意。
2、详细彩色总平面图(①标有主要功能设施,材质,铺装样式植物等要素。②
注意不同植物的平面画法做好平面区分)。
3、交通流线分析。
1、主要空间功能区域布局分析。
2、主要景观节点的剖面图不少于三张(结合上学期施工课程内容剖面要细致符
合基本施工原理,手绘完成画法具有美感与表现力)。
3、透视效果图不少于五张。
4、植物配置设计平面详图。
5、植物配置理念及植物花期配置表。
6、主要景观构筑的结构详图若干张(具体位置内容数量自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