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到第十五章笔记

合集下载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 能力。

注意:效度大于信度
三.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档案袋评价 (二)观察评价 (三)情感评价
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少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等级评价: A、B、C、D等级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包括三方面:认知、情感和技能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们制定)


优点: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缺点: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脱离实际。
二.教师自编测验

定义:由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 材内容和评价目的自行设计与编制的测验。 原则:教师自编测验应该遵循的原则(了解即可) 题型: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客观题,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匹配题。 效度 信度 区分度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 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 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常模参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 准,说明某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标准参照评价:以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 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如何的评价方式。 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课笔记第1页:【说在课前】上午讲了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

2.认知主义。

3.建构主义。

今晚要讲人本主义。

第2页:【解析】人本主义整体上更注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1.马斯洛。

2.罗杰斯。

口诀“罗马人”。

第3页:【解析】之前讲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尤其强调人格实现。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要发挥所有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别人逼迫的学习是机械的、外在的学习,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出内在学习论。

要想学习,必须调动内在驱动,开发潜能。

马斯洛智商在190以上,他的理论提出时被很多人反对,被反对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智商高,所以要坚持自己的理论。

内在学习就是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内在学习是比较难达到的。

人本主义的理论稍微有一点不切实际。

第4页:【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关注人,他的理论也有一点不切实际,有一点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老师培养人,要培养“完人”,“完人”就是知识高,情商高,“双高”的人。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奥苏贝尔之前也提出过有意义学习,但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价值,因此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1)“有意义”: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②建立知识与人的联系。

(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

(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的学习。

3.学生中心教学观:人本主义关注人,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提出学生中心教学观,也叫“非指导教学”。

罗杰斯反对原来的老师指导学生、命令学生,他认为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式的,要暗示学生。

非指导模式强调老师的角色是“催化剂”。

非指导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良好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做出努力,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学习要求:教育心理学知识比较分散,应用性较强,对这一部分的复习要以理解为主。

教育心理学辑框架图: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五章知识的建构第四章学习动机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第六章技能的形成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主要讲述三个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中师生教育学相互作用的心里过程,教育学过程中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是研究、揭示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

二是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桂林、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程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原因》奠定了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的确立。

20世纪初,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京泽、日本小原又一著作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4年廖世承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4.完善时期(8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本章共简述四个问题: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识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邸概念测蚩: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i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忖、施测和评分零)对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虽"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效度:测验效度指测虽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強与所要测呈的I」标特征和符合程度。

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利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骰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巫要者出儿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血形式解答问题。

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冇统--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课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秤商:农示儿鼠智力年龄9实你年龄Z间的关系,即智龄勺实际年龄之比。

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i种情绪过丁•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i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呈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2、简述学习测虽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借息、激发学主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呆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淸楚地表述教学和菅理日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竹理活动达到口标,全而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站和评疋的条件,明确口己在編制、选择和使用测绘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白行編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栉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备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口己的教学和育理工作。

4.简述评定的分类。

答:1〉配宜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根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响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到十五章5.31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到十五章5.31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目标
1. 承认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正确对待挫折。 2. 举例说明造成挫折的因素。 3. 说出挫折的含义。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 二十四 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树”的艺术形象,感悟诗人爱的情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3)学会鉴赏现代诗,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创作现代诗。
(1)自我控制法 (3)肯定性训练 (2)系统脱敏法 (4)强化法
3. 随着考试的临近,考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也不 能集中注意力,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种现象属于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怖症
4. 教师采用“我能体会”“请继续讲”“原来如此” 这类语言与学生开展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
•3.观察法
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 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 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
• 4.自述法
指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 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 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8. 焦虑症的表现有(多选) 9. 下列选项中,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
(1)消除敏感反应训练 (3)出现厌恶刺激训练
10.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多 选)
(1)肯定性训练 (4)代币奖励法
11. 小刘总是怀疑自己手脏,一天不停地洗手,这种现象 属于
(1)强迫观念 (3)妄想行为
(2)示范法 (3)系统脱敏法 (5)全身松弛训练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二节心理评估(P179-182)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三、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四、常用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三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P188-194)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1、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意义: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③指引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三、教学目标的表述(P193)1、行为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二、教学方法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2、基本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三、教学媒体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四、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一、定义: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一)发现教学1、定义: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二)情境教学含义: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三)合作学习1、定义: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2、设计实施五特征:①分工合作、②密切配合、③各自尽力、④社会互动、⑤团体历程四、个别化教学:1、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2、经典模式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三)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4、对教师的期望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二)群体动力(勒温最早研究)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①概念: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②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③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P212-216)一、课堂纪律的性质: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2、类型: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两部分:①课堂情境结构:②课堂教学结构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性质(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一)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二)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P218-219)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四点P219)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一)教学评价1、内容包括:①认知;②技能;③情感2、常用手段:认知和技能领域: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情感与道德表现: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案卷分析、观察、谈话等)(二)标准化成就测验1、定义: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2、特点: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3、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4、问题: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自编测验1、定义: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测验的计划(略)3、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主观题)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①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②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③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1、评分2、合格与不合格3、其他报告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第十五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一、教师的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二、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第三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4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