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三章PPT课件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

一般以比表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分散体系分散程度 的大小 分散度(比表面积:单位体积的物质具 有的表面积)
S S0 V
显然,分散程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
4 3 分散相呈球体 V r S 4 r 2 3
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 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加
1905年和1906年爱因斯坦(Einstein)和斯莫鲁霍 夫斯基(Smoluchowski)分别阐述了Brown运动的本质。
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 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 平衡,所以连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 随着粒子增大,撞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 能性亦大
用这两种方法直接制出的粒子称为原级粒 子。视具体制备条件不同,这些粒子又可以聚 集成较大的次级粒子 通常所制备的溶胶中粒子的大小不是均一的, 是一个多级分散体系
分散法
(1)研磨法: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球磨机,胶体磨等)将固体磨细 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 易碎的物质,对于柔韧性 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 碎。例如,将废轮胎粉碎, 先用液氮处理,硬化后再 研磨
布朗运动的存在是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因 胶粒不会安定的停留在某一位置上,胶粒就不会因 重力而聚沉。但布朗运动也有可能使胶粒相互碰撞 而聚集 二.扩散 胶粒也有热运动,因此也具有扩散和渗透压。 只是溶胶的浓度较稀,这种现象很不显著 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和胶粒的布朗运动,可 以观察到胶粒从高浓区向低浓区迁移的现象, 这就是胶粒的扩散作用
2.亲液溶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亲和力的溶胶) 如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分子半径落在胶体粒 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分 子分散的真溶液。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 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 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
物理化学下

根据迁移数的定义:
表明离子迁移的速率越大,所承担运载的电量的比例越大。 根据离子迁移率的定义,
t + = U + / (U + + U - ) t - = U- / (U + + U - ) t+ + t- =1 表明迁移数大的离子对运载电量的贡献越大。
离子的电迁移率反映出离子在一定电场条件下的定向移动的快慢程度; 迁移数反映出离子承担运载电量的比例; 离子的电迁移率越大,该离子的迁移数就越大; 总之:
§ 8.2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电解质溶液在电场中如何导电?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离子的电迁移 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离子浓度在迁移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 把电解质溶液分成本体区域和电极区域(阳极区域和阴极区域): 在溶液本体区域内任意位置无论正、负离子的迁移,都会有相邻位置
原电池
化学能
电能
电解池
溶液的导电性 ——— 第八章内容;
电极电势的产生 —— 第九章内容;
外加电动势与可逆的偏差——第十章内容
电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电化学测试 pH、电导、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测定离子浓度) 、 电位滴定、 电导滴定、极谱分析、库仑分析、电化学传感器
2、电化学工业 电解(冶炼、精炼)、电镀、化学电源(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 电催化、电合成反应
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称为电导率,单位是 S • m-1 ( 或Ω-1 • m-1 ) κ = 1/ρ
G= κA/l 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指长 1m、截面积为 1m2 的导体的电导; 电导率值越大,说明该导体越容易导电。
物理化学幻灯片PPT课件

质量作用定律的发现,后一个导致动态平衡观念的确立。
瑞典化学家贝格曼于1775年列出化学亲和力表
(认识到数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法国化学家贝托雷在1798年设想化学反应会逆向进行
(认识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效应)
法国化学家威廉米于1850年提出
的研究后来中断了50年。
直到19世纪下叶热力学理论基本奠定后,热质说才逐渐被 科学界摈弃。
2021
12
热化学界发现的第一个定律 ——黑斯定律
黑斯:出生于日内瓦,在俄国长 1836年,瑞士化学家
大并且接受了医学教育,他在圣
黑斯在俄国测量了很
彼得堡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
多反应的热效应,总
将其称为‘总热量守恒定律’,
dM dt
kM
挪威数学家古德贝格和化学家瓦格A +B C+D
(第一个表示物质浓度与反应速度关系的公式) (全面阐释质量作用定律)
2021
10
第二部分
热化学和 热力学基本定律
2021
11
从热质说到热化说
什么是热质说 把热视为一种运动着的微粒性的实在物质
1780年,拉普拉斯和拉瓦锡,在他们的论文中报道了他们 关于化学热反应的研究,由于受到 热质说的影响,这方面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给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 达式,‘能’这一术语被广泛接受。
2021
1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确立
1824年,法国工程师卡诺,通过对热机的分析得出:热机 必须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于两个热源 的温差。可逆热机的工作效率最高。这就是卡诺原理。
2024年度-物理化学全册电子教案

28
拓展延伸:前沿领域介绍及挑战性问题探讨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制备 方法以及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 应用前景。
生物物理化学
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 及生物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如 蛋白质折叠、DNA复制等。
能源转化与存储
分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转化与存储技术,以及新型电 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器件 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晶体
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熔 点低、硬度小,具有各向异性 。
原子晶体
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导电性 差等特点。
金属晶体
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 ,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等
特性。
25
非晶体材料简介及发展趋势
非晶体材料概述
非晶体材料指内部结构无序的固 体材料,与晶体材料相比,缺乏 长程有序性。
原电池工作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包括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离子迁移和电 子传递等过程。
电解池工作原理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电解质发生电解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包括阳极氧化、阴极还 原、离子迁移和电子传递等过程。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
原电池是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而电解池需要外加电压才能发生反应;两者都涉及电极反 应和离子迁移,但方向和驱动力不同。
1 2
热力学能
系统内能的变化量,与做功和热量传递有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ΔU = Q + W,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对 系统传递的热量与系统对外界做功之和。
3
热量与功
热量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功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力作用而传递的能量。
物理化学电化学课件

重金属离子去除。
物理化学电化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物理化学电化学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开始研究电解现象和电池的 原理。
现代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学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物理化学电化学在能源转换和储存、 工业应用以及环境监测与治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未来展望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物理化学电化学在未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的探索以及 环境友好型电化学过程的开发等。
恒温水浴
用于控制实验温度,保证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化学实验操作与安全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相关 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应佩戴 防护眼镜、实验服和化 学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 用品。
避免使用易燃、易爆、 有毒或有腐蚀性的试剂 ,并确保实验室有良好 的通风 系统。
在实验结束后,应按照 实验室规定正确处理废 弃物,并确保实验室安 全卫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物理化学电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如生物传感 器、药物输送等。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物质 浓度,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药物输送方面,利 用物理化学电化学方法可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病变部位, 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此外,物理化学电化学还 可用于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电感的感抗
电感是衡量线圈产生自感电动 势能力的物理量,定义为线圈 的自感电动势与通过线圈的电 流的比值。
电容与电感的应用
电容和电感在电子电路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如滤波器、振荡 器、变压器等。
电解与电镀
电解的概念
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化 学反应过程,通过电解可实现金 属的提取和精炼、电解反应的合
2024版傅献彩物理化学电子教案课件

01绪论Chapter物理化学概述物理化学的定义01物理化学的研究范围02物理化学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03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手段观测和记录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获取实验数据。
理论方法运用数学、物理学等理论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物质的基本规律。
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等方法,对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和研究。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030201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学习要求02热力学基础Chapter热力学基本概念与术语热力学系统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能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传入系统的热量与外界对系统做功之和。
焓定义为系统的热力学能与体积的乘积,用于描述等压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热力学温标熵增原理热力学函数与基本方程热力学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热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平衡相平衡03化学动力学基础Chapter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摩尔浓度变化率、质量浓度变化率、气体分压变化率等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01020304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反应物浓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反应速率。
压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复杂反应动力学简介平行反应竞争反应连续反应根据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预测反应的速率。
预测反应速率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来优化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优化反应条件通过分析反应速率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反应的机理和过渡态的性质。
研究反应机理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应用04电化学基础Chapter电化学基本概念与术语电化学电极电解质电离电导率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物理化学:第13章 表面物理化学(3)

的溶质浓度与体相溶液浓度相同(即体相
浓度不变),c = co。
2021/3/19
45
3)a表 0,表示层 以溶剂吸附为主, 终了溶液浓度 c co,所以a表 0。
若考虑硅胶对丙酮或乙醇的吸附,只有在低 浓度(<20%)时,a表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a表与液体表面超量相似,为代数值。
2021/3/19
则溶质趋于在溶液表面富集,以更多地降 低体系表面自由能 表面正吸附;
若加入溶质后,溶液的表面张力 上升, 则溶剂在溶液表面富集,以部分抵消体系 表面自由能增加 表面负吸附。
2021/3/19
11
即相对于溶液体相: 溶质在表面富集 表面正吸附; 溶剂在表面富集 表面负吸附。
2021/3/19
2
Ka2 K a2
(可以用实验方法验证此式 )
作 McBain 实验,得表面超量曲线,如图:
2021/3/19
32
2
Ka2 K a2
1) 当浓度很稀时
a2 << K
K 2 K a2 2 a2
2) 当浓度大到某一定数值后,a2 >> K ,2
趋于一定值: K = b 0 / RT
2021/3/19
41
a实
Wc0
[W (x m
y)]c
Wc0 Wc (x y)c
m
m
a (x y)c a m
溶液越稀,偏差越小。
2021/3/19
42
2. 弗伦德利希(Freundlish)公式
在溶液浓度不太大,固体对溶质的吸附量未 达饱和时,吸附等温关系式:表观吸附量 a ~ 浓度 c,可用 Frenndlich 公式表示:
物理化学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

第Ⅲ类,溶液表面张力在溶质浓度很低时 急剧下降,至一定浓度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 变化很小。属于这一类的溶质主要是含长碳链 的羧酸盐、硫酸盐、磺酸盐、苯磺酸盐和季铵 盐——表面活性剂。
→分子间作用力减小→表面张力减小。
Vm2 3 k Tc T 6.0
式中,Tc为临界温度。
可见:当温度趋于临界温度时,饱和液 体和饱和蒸气性质趋于一致,相界面消失, 液体表面张力趋于零。
(4)压力影响 压力增大,一般使界面张力下降:压
力增加→气相密度增加→两相间密度差 减小。
对于固体和液体表面下降幅度很小。
对于凸面:表面张力的合力方向是指 向液体内部;则P内=P外+Ps
对于凹面:表面张力的合力方向是指 向液体内部;则P内=P外-Ps
故:对于凸面:附加压力Ps = P内- P外 对于凹面:附加压力Ps = P外- P内
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表面张力的存在。
二、附加压力的计算
对于曲率半径为R´的小液滴或液体中的小
五、 弯曲液面上的蒸气压 开尔文公式
微小液滴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因而其饱 和蒸气压要比平面液体高。其值与物质的本 性、温度、压力、液滴的大小有关。
RT
ln
pg
p
0 g
2M R
(开尔文公式)
pg0: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g为非平面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M和R分别为液体的
密度、摩尔质量和液滴半径。
气泡:
ps
2
R
___球面条件下的杨-拉普拉斯公式 。 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
5
所谓宏观是指研究对象的尺寸很大,其下限 是人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物体(半径大于1 微米),而上限则是无限的。
所谓微观是指上限为原子、分子,而下限则 是一个无下限的时空。
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介观世 界,在胶体和表面化学中所涉及的超细微粒,其 大小、尺寸在1nm-100nm之间,基本上归属于介 观领域。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 胶体分散系统
.
1
主要内容
§10.1 概述 §10.2 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0.3 溶胶的电学性质 §10.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0.5 大分子溶液 §10.6 Donnan平衡 §10.7 凝胶 §10.8 纳米技术
.
2
重点内容:
1. 溶胶胶团的结构 2. 溶胶的动力,光学和电学性质 3.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4. Donnan平衡
S n C l 4 水 解 S n O 2 ( 新 鲜 沉 淀 ) 加 K 2 S n ( O H ) 6 S n O 2 ( 溶 胶 )
若沉淀放置时间较长,则沉淀老化就得不到溶胶
.
15
溶胶的净化
在制备溶胶的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多余的电解质, 如制备 Fe(OH)3溶胶时生成的HCl。
.
6
10.1.1 分散系统的分类
根据胶体系统的性质至少可分为两大类: 1 憎液溶胶
简称溶胶,由难溶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 成,粒子都是由很大数目的分子构成,大小不等
系统具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表面Gibbs自 由能,很不稳定,极易被破坏而聚沉
聚沉之后往往不能恢复原态,因而是热力学 中的不稳定和不可逆系统。
(3)易聚结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
不稳定系统,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
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
8
10.1.1 分散系统的分类
根据胶体系统的性质至少可分为两大类:
2 亲液溶胶
大(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通常属于亲液溶胶。
它是分子溶液,但其分子的大小已经到达胶 体的范围,因此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扩 散慢,不透过半透膜,有Tyndall效应等等)
1.分子分散系统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
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在1 nm 以下 。 2.胶体分散系统 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目测
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系统。也有的将
1nm ~ 1000 nm之间的粒子归入胶体范畴。 3.粗分散系统
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0 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系
视具体制备条件不同,这些粒子又可以聚集 成较大的次级粒子。
通常所制备的溶胶中粒子的大小不是均一的, 是一个多级分散系统。
.
14
例如:
F e ( O H ) 3 ( 新 鲜 沉 淀 ) 加 F e C l 3 F e ( O H ) 3 ( 溶 胶 ) A g C l ( 新 鲜 沉 淀 ) 加 A g N O 3 或 K I A g C l ( 溶 胶 )
B. 液-液溶胶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C. 液-气溶胶 如泡沫
.
10
10.1.1 分散ຫໍສະໝຸດ 统的分类若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 2. 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 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
A. 固-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B. 固-液溶胶 如珍珠,某些宝石
B. 气-液溶胶 如雾,云
.
12
10.1.2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溶胶的制备
制备溶胶必须使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落在胶体分 散系统的范围之内,并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制备方 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1)分散法 用机械、化学等方法使固体的粒子变小
(2)凝聚法 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
.
13
溶胶的制备
用这两种方法直接制出的粒子称为原级粒子。
本章主要讨论憎液溶.胶
7
憎液溶胶的特性
(1)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的大小在1~100 n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过
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 和乳光现象。
(2)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
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
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
3
10.1 概述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 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 构成分散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dispersed phase),
例如:云,牛奶,珍珠
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dispersing medium)。
.
4
什么是胶体分散系统?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通常有三种分散系统
如将装有溶胶的半透膜容器不断旋转,可以加快
渗析速度。
.
17
(1)渗析法 电渗析
溶胶的净化
为了加快渗析速 度,在装有溶胶的半 透膜两侧外加一个电 场,使多余的电解质 离子向相应的电极作 定向移动。
溶剂不断自动更换,
可以提高净化速度
.
18
溶胶的净化
(2)超过滤法
用半透膜作过滤膜,利 用吸滤或加压的方法使胶粒 与含有杂质的介质在压差作 用下迅速分离。
少量电解质可以作为溶胶的稳定剂,但是过多的电 解质存在会使溶胶不稳定,容易聚沉,所以必须除去。
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渗析法和超过滤法。
.
16
溶胶的净化
(1)渗析法
简单渗析 将需要净化的溶胶放 在羊皮纸或动物膀胱等半 透膜制成的容器内,膜外 放纯溶剂。
利用浓差因素,多余的电解质离子不断向膜外渗 透,经常更换溶剂,就可以净化半透膜容器内的溶胶
C. 固-气溶胶 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
11
10.1.1 分散系统的分类
若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 3. 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
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有 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一系 统,不属于胶体范围。
A. 气-固溶胶 如烟,含尘的空气
若设法去除大分子溶液的溶剂使它沉淀,重
新再加入溶剂后大分子化合物又可以自动再分散,
因而它是热力学中稳定、可逆的系统。
.
9
10.1.1 分散系统的分类
若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 1. 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 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
A. 液-固溶胶 如油漆,AgI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