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气说_胡金旺
元气存亡论译文

元气存亡论译文元气存亡论原文与翻译如下:1,“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人们感叹夏天虫子寿命短暂,其实人与天地相比与夏虫没有什么两样。
2,“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
所谓定分者,元气也”.人一出生,元气总量就定了,这一辈子要分外珍惜,节约使用。
3,为什么每个人元气多少不同呢?这就是禀赋,是遗传基因,用木材比喻"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
"4,“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人得了疾病,如果没有伤到元气,就不会死。
就不是绝证。
5,“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伤元气而导致患病,这样的病很难治,中药,针灸,也是引导气的升降出入罢了。
6,“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
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因为疾病伤元气必须要预防,也可以预防。
元气损伤如果不是很深,还有救治希望。
7,“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患病后决定生死的预后因素是元气而不是其他。
“百不失一矣”此话毫不糊。
所以得了病吓死的,是不是很可惜,养病养病,养就是养元气啊!8,"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
"最高明的医生治病。
在治病前,一定会顾护元气。
千万避免出现邪气盛而元气虚这样局面,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比如放疗化疗这治病手段。
大家自己想吧。
如果元气充足,“自能托邪于外”,祛邪外出。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9,“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人生在世,终有一死。
那是因为元气已尽,一个人能顾护好自己元气,就保到自己老本了。
元气论

风气 升 散 云气 降 聚
无形之气聚散 形成、毁坏万物
电闪雷鸣 降雨 正常
过大
毁坏万物
产生、滋润万物
即《老子·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 《周易· 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
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 进一步抽象为 “气”
2、气本原论
所谓气本原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 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 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 的本原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 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 想,皆可称为“气本原论”,或“气一元论”, 或“元气一元论”。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精气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 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 《素问· 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 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 致一也”。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精气运动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阴阳相互 作用。 阳 升、浮、动、散、排斥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 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 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由于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 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而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 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 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中介性物质;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 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阴—下、内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晦暗
降、静、抑制、衰退
普遍性例子
明代元气论

� 学 术 探 讨 �
�1 6 �
曹征等: 明代元气论
, 母谷气" 使胎儿得气血滋养 , 化育内外形体百 骸� 赵献可论述了 元气生发脏腑的顺序 �他说: "人之 初生受胎, 始于任之兆 , 惟命门先具 �有命门, 然后 生心 , 心生血, 有心然后生肺 , 肺生皮毛 , 有肺然后生 肾, 肾生骨髓 � " 在古代, 胎 儿在母体的发育成 长是 困绕人们的问题, 明代医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结果 , 认为在元气的推动下 , 脏腑生成有先后; 其次 胎儿的发育在元气的推动温煦下 , 从母体获得气血 滋养 �但明代医家对胎儿的 发育过程认识还 不系 统, 并没有系统的说明在胎胚发育过程中, 脏腑器官 组织的生发次序� 元气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张景岳一反历代将 天癸作精血解, 认为天癸为元气 � 他从�素问� 上古 � " , " 天真论 所说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月事以时下 � 男 " 子 二八, 肾气盛 , 天癸至, 精气溢泻 " 推导 , 认为女 子月经来潮和男子遗精都是在 天癸充盛之后 发生 的, 因此天癸不是精血, 他进一步说 : "天癸者, 天一 所生之真水, 在人身是谓元阴 , 即曰元气 �因此元气 能促进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 使人体出现第二性征, 同时使人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 � 元气对脏腑的功能活动有温煦推动作用 �赵献 :" 可说 肾无此 , 则无以作强, 而技巧不出矣; 膀胱无 此, 则三焦之气不化, 而水道不行矣 ; 脾胃无此, 则不 能蒸腐水谷, 而五味不出矣 ; 肝胆无此, 则将军无决 断, 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 , 则变化不行 , 而二便 闭矣 ; 心无此, 则神明昏 , 而万事不能应矣 �正所谓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 � " 赵氏从反面说明了元 气虚 衰导致的各脏腑功能失调 情况; 反 推其论述 , 可知 道, 在元气充实的情况下 , 脏腑功能的活动的生理情 况� 只是在这里, 他未谈及元气对呼吸的作用� 元气是呼吸的根本动力 �孙一奎特别强调元气 对呼吸功能的推动作用� 专立"原呼吸 " 篇来讨论 ��灵枢 � : "五谷入 元气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邪客 � 曰 于胃也, 其糟粕 � 津液� 宗气, 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 " 胸中 , 出于喉咙 , 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 行犹承行 ) � �灵枢 � 孙一奎理解 所说的宗气和呼吸的关系是呼 吸对宗气有资养作用, 而"非谓呼吸属宗气 " � 他例 举胎儿一离母体即能呼吸, 说明胎儿不需要水谷滋 , "呼吸 者, 养就能呼吸 , 同时 即 先天 太极 之动 静� 人一身之原气也 ( 即肾间动气 ) , 有生之初 , 就有此 气, 默运于中, 流动不息, 然后脏腑得所司而行焉 � " 由此而肺能呼, 肾能吸� 呼吸根于元气, 不可相离 � 3. 2 元气是人体禀赋的关键 胎儿生后 , 有的身体 强健, 茁壮成长 ; 有的出生后, 身体瘦弱, 易夭折� 或 者本身体健康, 自己不能珍重, 劳力无度, 恣意而为,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王安石在学术风格上,立足于儒家而公开汲取道、佛诸家学说之长,表现出兼收并蓄的鲜明特点。
他曾说,儒生如果只“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①。
他认为要真正懂得儒家经典,必须在知识面上要有一个广阔的视野。
所以他自己“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②。
他指出,对诸家学说,不能存先入之见,而要以其言是否有理来定取舍标准。
他说:“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
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则周、孔所不敢从。
”③由于抱着“惟理之求”的态度,王安石也就大量摄取老庄、佛教等诸家思想,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
王安石对《老子》一书颇为重视。
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说:“光昔者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
”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甚至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
”不过,必须指出,王安石虽喜好《老子》,却并非全盘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是对《老子》既有所肯定,又有所批评。
从总体上来说,王安石认为《老子》明于形而上之体,而昧于形而下之用。
因此,王安石在注解《老子》时,一方面因袭《老子》之说而加以发挥,另一方面又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
王安石的《老子注》二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国史经籍志》均有著录。
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散见于金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南宋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等书中。
今人蒙文通、严灵峰、容肇祖均有辑本。
蒙文通的《王介甫〈老子注〉佚文》,原载于四川省立图书馆1948年出版的《图书集刊》第八期。
后由其子蒙默重加核校,载于巴蜀书社2001年出版的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一书中。
严灵峰的《辑王安石〈老子注〉》,载于《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中,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年出版。
容肇祖的《王安石〈老子注〉辑本》,由中华书局于1979年出版。
在以上三个辑本中,严本惟辑彭耜《集注》所引,容本虽辑自李、彭、刘三书,然亦遗漏数条,且误将李霖本人的几处解释系于王安石名下,只有蒙本为迄今为止最完备、准确之辑本。
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视角

的心无挂碍 , 否则 , 所谓的无心也就是麻木不仁。可
见, 苏轼无心思想虽来 自佛道思想的启迪 , 但是却融 进了儒家积极有为的 内容。他要求做 事符合义与
礼 , 义与礼 是 以人情 为基础 的 , 以苏轼 的这 个标 而 所 准归根 结 底 还 是 情 本 论 的标 准 。苏 轼 说 : 夫 圣 人 “
眇。 [(9) 说 :“ 之 可 名 言 者 ,皆 非 其 ”1P8 又 111 道
至 。 _‘ ”2 ]
… …
传》 他说 : 善者 自遂 , 中, “ 恶者 自亡。汤 岂有心哉?
应物而 已。 [ ” ] 苏轼还认为应物做到无心有一个
探 索 的过 程 , 有做 到 了“ 知 其所 以然 而然 ” 只 莫 的境
国家 经济 的不利局 面 而无法 顾及 老百姓 的感受 和 实
这就是无心。在《 东坡书传》 苏轼说道 :未尝作 中, “ 事也 , 以 义起 ; 尝 有 心 也 , 以 礼 作 。 [‘ 将 事 未 心 ” n ] 事情做得符合义与礼 , 我们就能在道义上做到真正
际处境 , 注定不会取得成功。而他的情本论从百姓 的实际和愿望出发来 办事 , 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切切 实实的利益 , 也一定会得到他们 的拥护。总之 , 苏轼
确州莘囿201202艺面面历万赢西而万一中国哲学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视角胡金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宜宾644000摘要在对尚书的诠释中苏轼从应物合乎情理性所要遵循的标
麓 警列 国哲学
苏轼与王安石在 《 尚书》 诠释上 的分歧
5
知 , 个标 准就是 要没 有 私念 , 另 一 个标 准 就是 情 一 ④
及 民众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在苏轼看来 , 王安
元气学说的应用

元气学说的应用1、元气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的元气生命活动的总动力,但并不隶属于某一脏器,如命门、肾、三焦等,而是把元气视作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周行全身上下内外的元真之气。
1.1哲学原理上是依据于中国古典实有主义的“元气论”,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柳宗元说:“庞昧草化,唯元气存”(《天对》),张载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
王夫之说:“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读四书大全说》)。
从“元气论”原理上讲:元气是物质自然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都是根源于元气而存在的。
中国古人在探索世界物质本原的过程中,发展了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学说——“元气”说。
元气说认为: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稀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又离散成为元气。
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战国中期,曾有人提出过“精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由物质性的“精气”组成,“精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比“天”更基本。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改造了“精气”学说。
在说明万物形成本原时吸收了前者,把“气”看成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因素;但解释精神现象的特点时又扬弃了后者,认为首先有了形体,然后才产生精神,即“形具而神生”。
荀子还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气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自然万物都由统一的“气”组成,只是水火、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乃是气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这里已有进化论的思想萌芽。
荀子还认为自然界“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无关。
人应该“制天命而用之”,即人有力量掌握自然规律去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汉代的王充在前人元气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元气自然论”并应用这一学说对“天人感应说”等迷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大道为一:论王安石思想中的儒释交融

宋代可谓中 华 文 明 的 转 型 时 期,在 社 会、政 治、
质而独具学者风范;其思想体大思精,并且开创了宋
抑制武官而重用文 官,在 这 个 科 举 的 黄 金 时 代 里 涌
八年(
1075)颁布,就 成 为 风 行 六 十 余 年 的 国 家 统 一
经济和思想方面都较前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宋代
宋代的文化同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宋太
家,则遂非七子 者 之 所 能 望 也. 故 夫 其 理 之 博 大 而
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结
精辟,其气之渊懿 而 朴 茂,实 临 川 之 特 色,而 遂 非 七
束了五代十国混战 的 局 面,从 此 开 始 了 北 宋 王 朝 在
子者之所能望 也.” 虽 然 同 为 唐 宋 八 大 家,但 王 安
地为社会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才.
原因.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曾有
由此可见,宋代虽然思想较为开明,但是庞大的
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
士者群体推崇儒家学说而排斥佛经的现象与当时的
宋之世.” 王安石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
科举制度是息息 相 关 的. 王 安 石 敢 为 人 先,深 刻 剖
代的荆公学派;他所 主 持 编 撰 的 «三 经 新 义»自 熙 宁
教材和科举考试书目,朱熹评曰:“六十年间,诵说推
明,按为国是”[2].邓广 铭 在 «王 安 石 在 北 宋 儒 家 学
派中的地位»一文 中 指 出:“从 其 对 儒 家 学 说 的 贡 献
及其对北宋后期的 影 响 来 说,王 安 石 应 为 北 宋 儒 家
学者中高 踞 首 位 的 人 物.”[3]王 安 石 的 思 想 精 深 博
王安石的“三不足”

王安石的“三不足”作者:方志远来源:《领导文萃》2020年第05期王安石的时代,处于北宋神宗的熙宁、元丰年间,是一个好时代,社会经济正在持续发展,城市繁荣、人民富庶。
但和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好时代”一样,北宋王朝却正在进入“衰世”。
大家可能会说这不矛盾吗?一点都不矛盾,社会确实在发展,但社会矛盾却正在激化,北宋政权有能力管理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却没有能力应对正在发展的社会,对内掌控与对外防御能力都在下降。
对契丹、西夏常处守势,每年还得分别“赠予”或“赐予”数以十万计的白银和布匹,所以人们用“积贫积弱”来评价“宋朝”的尴尬。
而一旦“宋朝”政权发生问题,“宋代”社会也必然随之崩盘,这就是“朝”与“代”的关系。
这个形势北宋的有识之士看得很清楚,所以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有人提出要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范仲淹。
范仲淹本人以道德文章闻名天下,所以由他来主持改革,人们充满企盼。
范仲淹到了汴京,把满腔热血洒向了改革,改革措施一项接一项地推出,但兴一利却出多弊。
原来很多的社会弊病,看上去必须革除,但弊病的后面却是它的“合理性”,有其产生的深厚土壤,是在特定土壤上自然生长出来“怪胎”,是各种利益关系博弈的结果,有些甚至是“迫不得已”的妥协。
产生这个怪胎的土壤不改变、弊病后面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斩断,这个弊病怎么可能革除得了?范仲淹以猛药治之,触犯了各方面的利益,既得利益者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渴望得到利益的人们也不满意,因为承诺的利益没有兑现。
矛盾更激化了,朝廷不满意。
既然这样,你就得下台。
庆历时已然如此,熙宁、元丰年间北宋应该说开始进入了“衰世”,问题也更加严重。
处衰世是不容易的,王安石面临的压力、受到的阻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
我们看到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持续推进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募役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练兵选将法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2期2011年2月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Vol.11,№2February,2011
收稿日期:2010-10-21作者简介:胡金旺(1972-),男,安徽安庆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学研究。
王安石的元气说胡金旺(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王安石的元气说体现了其治学思想和方式的独特性。元气与道是联系在一起的,道是本体,元气是作用。所以,当王安石阐述元气与冲气的关系也用到“体用”这对范畴时,这里的体用论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体用论。五行不仅与物质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可见物质与精神是同一的。关键词:王安石;元气说;冲气;阴阳;五行;体用中图分类号:B24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11)02-0048-04
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具体表现为从元气到冲气再到五行的一个完成过程,而元气说又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中的一个中心范畴。元气属于物质范畴,元气与本体之道比起来还是属于用、末,所以世界的起源问题不能从元气上来寻绎,只能从道本体上来确定。王安石的道是“无”,是“无形无象”者。所以从根源上讲,如果要评判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的属性,不能说它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王安石的元气说又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毕竟万物都导源于元气。一些论者得出王安石的元气说是唯物主义思想是基于王安石元气为本的思想作出的。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主要是对王安石的体用范畴多层次运用的误解而造成的,而这正是王安石为学的一个特性。一道、元气与冲气王安石不仅在本体论中使用体用范畴,也在宇宙论中使用这对概念。他说:“道,一也,而为说有二,所谓二者何也,有无是也。无则道之本,而所谓妙者也;有则道之末,所谓徼者也。故道出于冲虚杳渺之际,而其末也散于形名度数之间。是二者其为道一也。……夫无者名天地之始,而有者名万物之母,此为名则异,而未尝不相为用也。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故非有则无以见无,而无无则无以出有。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而未离乎道,此则圣人之所谓神者矣。”〔1〕2-3“无”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又必须与“有”并存,则这个“无”就具有本体论之本体的色彩了。王安石又说:“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1〕8道有体有用,王安石在这里说元气是道之体,冲气是道之用是对本体论中体用范畴的借用,即王安石不只是在本体论上使用体用这对范畴,而且将其借用到其他的领域,其目的是为了使得具有相似关系的概念得到更好的阐释,即在已知熟悉的体用范畴上去理解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道本体的角度来说,在现实层面上的元气与冲气都是道之用,但是王安石依然用体用这对范畴来看待元气与冲气的关系。由此,引起了众多解释者的误解,以为王安石的道本体是元气说,王安石是从唯物主义立场来阐述这一问题的。如马振铎先生认为:“……‘气’是王安石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重要概念。王安石在其重要著作《洪范传》、《周官新义》和其他诗文中,多次肯定‘气’是万物的本源。如他说:‘万物一气也’(《周官新义》卷十)在王安石看来,‘气’是天地万物的基础,而‘气’则是物质。……元气———道之本体”〔2〕76很显然,这是将王安石的元气看作本体论意义的本体而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定性为唯物主义。但是王安石用体用来阐述元气和冲气的关系不是以道本体而是元气,冲气是用来看待的;与冲气比较而言,元气更为根本,冲气更有用,具有运动的特点。因此,大多数研究者根据王安石的元气说而将其的道本体划入唯物主义阵营,这是对王安石使用体用概念的误解。王安石对原有概念的使用总是与众不同,足以体现王安石的思想和为学的特性:不是按照概念的原有固定的意思而使用这个概念,而是将这个概念进行了引申。这种用法与理学家例如张载、二程对体用范畴在其通常意义的用法上有很大不同。张载“太虚之气及其属性为宇宙本体,以万事万物为本体的表现和作用,二者是实体和现象的关系”,“但张载不仅以实体(气)为本体,而且以实体的属性,即性与神为本体”。〔3〕153“二程所谓的‘体’,并不是实体,而是潜在的本质存在或全体,‘用’则是具体存在及其表现过程。”〔3〕154张载与二程基本是遵循体用范畴的基本意义,并没有进行引申,但是王安石的体用范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并不局限于体用的基本用法,而且进行了引申和借用。王安石的元气,是指阴阳未分的真元之气。“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造始乃与元气并”(王安石著《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临川集》卷七)。元气是造化的开始,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浑沌死,乾坤至”,显然是受到《庄子》寓言故事的影响,以为世界开始是一片浑沌,浑沌死才出现宇宙乾坤。王安石说:“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在浑沌状态中体现了来源于道本体的理,是一种本体的发用,它要在现实物质中体现出道本体来,在物质变化上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各有理”。很显然,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同时代的二程思想有相似之处。程颢说:“故有物必有则,……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4〕123另外,二程同样也认为道是比气来为更根本的存在。二程说:“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道。”〔4〕83“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4〕162王安石所认为的道本体在元气之前类似于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所认为的“理在气先”①。朱熹所谓的先,不是从时间上来说的,而是就这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的。他认为从时间上来说,理气没有先后,“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是,“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5〕3“理与气,本不可以先后言,然就中间截断言之,则亦不害其先后也。”〔6〕卷四九朱熹就是认为理气只是逻辑上有先后关系,时间上无先后关系,他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是明白。他又说:“必欲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是理”,“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5〕3从王安石讨论道与气,到二程讨论理与气,再到朱熹所认为的理在气先,可见出他在这个问题上所起的肇始作用。虽然他没有将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阐释,但却引起了后来者继续不断讨论这些问题。王安石在《老子注》中使用元气、冲气这对概念,在其他的地方却很少使用,更经常使用太极、五行、阴阳这些范畴。从这些概念使用的一般意义来看,五行、阴阳与冲气是在同一个层次和意义上使用的概念,而太极与元气有些类似。王安石在使用太极时还使用过太始、太初等概念。王安石在《原性》中说:“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又说:“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7〕316我们看到太极与元气的概念大致可以互换的同时,五行、阴阳与冲气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物质在生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这些概念各有其用,相互依存。按照王安石的设想,元气是不动的,是本体,而冲气为元气所生,冲气与元气的不同就在于冲气是动的,是“运行于天地之间”,正是由于冲气的运行不息才产生了万物。冲气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生一章第四十二》)。在《老子》那里,冲气是阴阳之气的一种冲和状态,是对于阴阳之气的状态描述。王安石对《老子》中的冲气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以为冲气是生成万物的一个重要环节。王安石对“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不盈”的解释是:“盖冲气为元气之所生,既至虚而一,则或如不盈。”〔1〕8《字说》中又说:“冲气以天一为主,故从水;天地之中也,故从中。又水平而中,不盈而平者,冲也。”〔8〕卷十一不盈就是不满,不满就要变化,但又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即冲气是平静中具有变化的因素,这是冲气最大的特性。作为万物形成的材料的冲气就像万物一样既有稳定性,又有不稳定性。稳定性就是暂时的状态,不稳定性就是事物总是在不停的变化发展中的。冲气是事物变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但是万物生成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哪些环节?王安石引进了上述所举的阴阳、五行这些范畴,用以阐明万物具体的形成过程。二从元气到冲气和阴阳之气再到五行的一个万物生成的过程元气是如何产生冲气的。按照《庄子》的说法,“浑沌死,乾坤至”。浑沌死,不仅乾坤至,而且冲气、阴阳之气都相应产生。所以,冲气与阴阳之气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不存在谁产生谁的问题,而只是对元气转化以后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冲气是一个总体的概括,阴阳是对冲气属性的一种描述,但同时也用于对具有阴阳属性之气的名称。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标志实体和标志属性的概念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化,有些概念是兼有多重含义的。其中,阴阳这一对概念就是如此。在王安石的论述中,阴阳就既是标志实体的阴阳之气,又是标志属性、规律的阴阳之道、阴阳之理。”〔9〕69从冲气的角度来说,冲气具有阴与阳的属性。正是因为冲气的一阴一阳的变化才产生万物,这个一阴一阳之变化就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或者说就是道,当然也是道之用。乾坤本身也是对元气之散以后的一种实存状态的描述,就像是阴阳对这种气的存在状态的描述一样。在此,乾坤就是指天地,天代表阳而地代表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元气一散,就变化为冲气,而冲气在总体上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和属性或两种不同的存在和属性的气,即阴阳。所以不能说元气产生阴阳然后再产生冲气,②而只能说元气浑沌一旦消失就产生了阴阳之气,这个阴阳之气就是冲气。从王安石引用庄子浑沌死,乾坤至的话,是赞同这种看法的,因此,在这里的本体之元气是可以转化为用之冲气。从王安石对元气与冲气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也受了欧阳修元气说的影响而又表现了自己的特色。欧阳修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根源,形成万物,而“人居其间”。他说:“元气之融结
94胡金旺:王安石的元气说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人居其间得之为俊杰。”〔10〕36冲气在一阴一阳的变化过程中,首先产生了五种基本的物质,这就是五行。王安石说:“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故水润而火炎,水下而火上。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木者阳中也,故能变,能变故曲直。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金者阴中也,故能化,能化故从革。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土者阴阳冲气之所生也。”〔7〕282阴阳冲气产生了五行,王安石也是根据五行不同的性质而阐述了它们与阴阳不同的关系,阴极生寒而产生水,这符合水寒的特性;阳极生热而产生火,符合水的特性。木者阳中,所以能变;金者阴中,所以能化,故从革。土者是阴阳交气之所生。王安石在这里阐述了五行产生于阴阳的根据,将这二者紧紧地关联在一起,说明阴阳冲气之所以产生五种物质的缘由,是因为阴阳冲气有五种基本的性质。五种基本的性质就转化为五种基本的物质,即五行。五行是宇宙之砖,靠着它们而产生了大千世界的无数个物种。所以,王安石说:“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7〕280中国古代五行思想是相当复杂的,讲究五行的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五行中少了一行就意味着这个个体是不健全的,必须想办法予以补充,使之达到五行和谐的状态。实际上,直到近现代社会,这个思想还相当流行。过去一段时间,给小孩起名字就要考虑这个孩子的五行是否和谐完整的问题,如果有一行在生辰八字中不够,就要在名字中用与所缺一行相关的字来将五行补充完整。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闰土是缺土的,所以叫闰土,是典型的受五行学说影响而取的名字。在王安石的宇宙论中,他引进了五行这个概念。作为深谙五行内涵的一代通儒,王安石当然会注意到五行完整和谐的特性。王安石说:“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7〕283五行在化生万物的过程中还表现了刚柔相济的性质,王安石意在表明五行构成的万物和谐状态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神秘的。这个五行刚柔相济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政治,表明治理国家有刑法刚的一面的同时,又要有教化柔的一面。这种思想成为王安石治理国家和变法图强策略的指导思想。有学者指出“宇宙万物的成长还需要刚强和柔弱兼济,那么人类也应该有所作为,不能一味提倡柔弱。这是用宇宙论来作为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9〕73从以上所论述的物质生成的宇宙生成论的过程,可以看出元气与冲气、阴阳之气等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的不同名称。元气并非是本体论上的体,而只是当其与冲气成为一对范畴时,相对于冲气而言,因为冲气从其而生,所以就有母体的含义。因此这个体就是生成之体,而非本体之体。三王安石五行学说中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王安石在《洪范传》中探讨了五行是如何生成万物的。他说:“自天一至于天五,五行之生数也。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气成之者皆五。五者,天数之中也,盖中者所以成物也。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其为十也,耦之而已。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退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语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克;语时也相继,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洪范》语道与命,故其序与语器与时者异也。”〔7〕281-282五行之所以能相错杂、相因革而产生万物,就是因为五行有耦有对。③五行由于耦而演变出十二种特性,这十二种特性再有耦,耦之中又有耦,因而产生了万事万物。这些特性不仅是物质的,而且同时具备价值判断的属性,是有正有邪的,有美有恶的,有丑有好的,有凶有吉的。这样王安石又将五行所产生的万物与道德价值判断关联起来,达到了物质与道德价值判断的统一。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前述一节中,王安石所阐述的道本体为何是物质本体和道德价值源泉的统一。因为在王安石心目中,物质与精神是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有学者指出:“正由于有这种对立,所以有正有邪、美与丑、坏与好、凶与吉等价值判断上的对立。性命道德之理,正是根源于五行中的耦与对。”〔11〕342这种看法是比较中肯的,解释了王安石这种思想所包含的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关系。王安石还直接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他说:“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有精而后从之者也。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魂者,从神者也。地四生金,其于物为魄,魄者,有魂而后从之者也。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精、神、魂、魄具而后有意。”〔7〕281在他看来,五行不仅提供了五种物质元素用来构成万物,而且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和土这些基本的物质元素分别代表了精、神、魂、魄和意五种构成精神的基本元素。物质不仅是物质同时也具备了精神,这是一种物活论和泛神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基本特色。所以他又说:“人的精神与天地同流,通万物一气也。”人与万物精神同流,人与万物在气上也是同一的,这就是说万物与人一样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王安石五行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质来源于他的道本体是物质与精神合一的思想。道本体不仅是物质演化的根源性的本体,而且也是现实道德价值判断的源泉,因此道本体是物质与精神活动两方面合一的本体。道本体两个方面相统一的特性在现实世界的五行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五行不仅是万物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精神活动得以展开的根据。也就是说五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精神的源泉。当然五行与道本体相比较,五行是用,道是体,体的内涵在用中得以一一显现,也表现出了他体用一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