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影响
谈王安石的人才思想

刘 崇
王 安石 的人 才思 想
,
汉
在我 国古 代人 才 学 上 是 一 个高峰
,
。
他 既 继 承 前 人人才观 的精 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形
成 了 宅 他 的 人 才思 想 体 系 人 才思 想 熔 于 一 炉 的 实践 意 义
。
而 且 在 观 点 上 有 他 独 到 的见 解
, ,
任 之 有其 道 ” 的 系 统 意见
,
这些
构成 了王 安 石 人 才 论 的具 体 内 容
。 。
教 之之道
”
在 于学
王 安石把 培 养 人 才 与教 育 联 系 在 一 起
通 过 办 学校 的途径
,
.
,
来培
养 适 合 于 变法 的 优 秀 人 才 实亡
选
”
,
他 分 析 了生 时 学校存 在 的弊 病
“
、
。
二 由 于 当 时 苟简贪 鄙 之 人 戒 可 胜 牧
,
的 人 才 奇缺
“
方今 之 急 在 于 人 才
,
就 成 了 改 易 更 革 的 战 略 思 想 及其 急 待 阵 决 的 重 要 间 题
教之
怎 样培 养 人 才 呢 ? 王 安石 提 出 了 意 见 以及 付 诸 的实 践
“
养之
、
取之
。
、
、
军事
财政
经 济 的各 种
人才
改造整个 官僚体 制
适应变 法 的 需 要
,
从 王 安石 论 述 的关 于人 才论 的内容看
其 人 才 思 想 究竟是 什 么 ? 我 们 应 该 作 出 怎 样 的评
王安石教育改革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王安石教育改革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作者:张守慧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4年第10期摘要:王安石深知人才对于国家政策推行的重要性,并针对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革,他主张教育内容要实用,培养的人才要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其理念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52-02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这反映出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对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试图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对教育的改革为借鉴,从中找出一点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王安石教育改革略述北宋中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王安石在大宋王朝推行了旨在促使当时社会全方位变革的“熙宁新法”。
为了培养推行新法的人才,王安石对当时的教育也做了一些大胆的革新。
因变法而史书留名的王安石,生前并没有为自己赢得教育家的称号,他当时改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把教育当成了推行新政的有效手段,但是他培养新政人才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所做的革新,直到今天仍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对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成果,虽也有论述其对当代教育改革启示的文章,但深入探讨的不多。
本文拟探讨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对当今大学人才培养的启示,故仅选取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对教育改革的相关措施进行论述。
王安石改革教育的直接动力是培养新法推行的后继人才。
王安石深知,国家政策的推行需要相应的人才。
早在嘉祐三年(1058)作为地方官的王安石就上书仁宗皇帝,述说人才对于政令推行的重要性。
王安石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在位者得其才……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王安石人才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王安石人才理论及其现代价值[摘要]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对于人才非常重视。
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了“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和“任之之道”等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当代我国人才培养、管理、选拔与任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王安石人才思想现代价值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又是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任多年地方官。
仁宗时上书皇帝,要求变法,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两度任宰相,推行新法。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安石认为陶冶人才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决非仅学校教育过程本身所能完成。
因此,必须从整个社会出发,从各有关方面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制度。
在教育科举方面,王安石则实行了许多改革,如立太学“三舍法”;置律学、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设经义局,修《三经新义》颁于学官等等。
王安石的人才观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的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汲取。
一.“教之之道”——人才培养方法这里的所谓“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
王安石认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他特别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他在《乞改科条制》中说:“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
”他还在《慈溪县学记》中指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可见王安石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
那么,如何实施学校教育呢?王安石认为,就学校设立来说,应该“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即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挑选其中的教师,以保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
就教育内容来说,应该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法在于学。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研究

王安石的人力资源理论摘要: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王安石的人才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和先进,对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测评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测评的相关流程和概念,主要从人员的培训、测评与任用角度对其人才理论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安石;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测评1 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今江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从小随做地方官的父亲转徙与各地,了解社会贫困及人民苦难。
庆历二年登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受到保守派强烈攻击,于西宁七年罢相。
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隐居江宁。
元祐元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而梁启超则更是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完人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当之矣。
”12 王安石人才理论的社会背景1梁启超:《王安石传》,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北宋中期社会各方面都面临巨大危机,“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秽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而风俗日以衰坏”2。
主要形势可以概括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尖锐”,官员、士兵冗滥,消耗大量财力物力,从而导致社会积贫积弱。
价值管理-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及其价值审视报告(pdf5页)

第8卷第4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8,No.42009年12月Journalof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Dec.,2009文章编号:1671-6523(2009)04-0116-05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及其价值审视魏 佐 国(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摘要:王安石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及考核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主张,这既是北宋中叶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也与王安石自身的人生体验和中国传统的人才观念相关联。
作为王安石革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思想中的许多闪光点对我们今天人才工作的展开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人才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ValuableExaminationofWANGAn-shi’sThoughtsonTalentedPeople WEIZuo-guo (PartySchooloftheCPCJiangXiProvincialCommittee,Nanchang330003,China) Abstract:WANGAN-shihasputtedforwardtheideaofamoresystematiconcultivation,selection,ap-pointment,management,assessmentoftalents.TheyaretheresultofintensificationofsocialcontradictioninthemiddleofthenorthernSongdynasty,alsoassociatedwithWANGAN-shi’slifeexperienceandthetradition-alconceptofthetalentinChina.AstheimportantcomponentofWANGAN-shi’sinnovationsystem,histhoughtsontalentedpeopleisanimportantreferenceforourwork.Keywords:WANGAn-shi;thoughtsontalentedpeople;contemporarysignificance 江西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字介甫,庆历二年进士,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及其价值审视

江 西抚州 临 川人王安 石 , 字介 甫 , 庆历二 年进
一
取 足焉 。在 位者 得其 才矣 , 然后 稍视 时势 之可 否 , 而 因人 情 之 患 苦 , 革 天 下 之 弊 法 , 趋 先 王 之 变 以
意 。 但 这种 “ ” 能讲 先 王之 意 以合 当时之 变者 , 盖
、
王安石人才 思想的基本 内涵
从 相关 资料 看 , 安 石 的 人 才思 想 主 要 包 含 王
值得珍 视 的宝 贵财 富 。本 文拟 就王 安石 人才 思想
的基本 内涵 、 想 来 源 以及 对 现 代 社会 的借 鉴 意 思
的人才 。他 说 : 方今 之 急 , 于 人 才 而 已矣 。诚 “ 在
能使天 下人 才众 多 , 后 在 位 之 才 可 以择 其 人 而 然
义略作 探讨 。
王 安石 的 人才 思 想 及其 价 值 审视
魏 佐 国
( 中共 江 西 省委 党校 , 西 南 昌 30 0 ) 江 30 3
摘要 : 王安 石对人 才的培 养、 选拔、 用、 任 管理及 考核 均提 出了较 为 系统的主张 , 这既是 北宋 中叶社 会矛盾激 化 的产物 , 也与王安石 自身的人 生体验和 中国传统的人才观念相 关联 。作为王安石革新体 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 人 才 思 想 中的 许 多 闪光 点 对 我 们今 天人 才 工 作 的展 开 仍 有 着 重要 的 借 鉴 意 义 。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论文摘要:如今,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观点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教育不仅受益的是受教育者,同时也关乎到国家的未来。
王安石在人才改革中提出了诸多的改革方案,当时虽然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可是现在仍能给我们不少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王安石、教、养、取、任、教育、思考。
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北宋的王安石认识到变法图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教育的作用。
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一篇完整的古典人才学培养著作。
他在里面提出“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意思就是,今天的那些教育者们,不但不能使人成材,反而使人才困顿劳苦乃至毁损衰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但凡人的才干,成就于专一而毁损于混杂。
所以贤明的先世君王们对待民间之才的方法是,安排工匠于官府的作坊里,安排农民于田间,安排商人于集市,安排读书人于学校里,使他们各自专于其本业而看不到另类的东西,担心另类的东西足以伤害、影响他们本身的专业。
这就是王安石的人才论之一。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的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理论,简言之,就是教、养、取、任四个方面。
所谓“教”便是“教之之道”,既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王安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淘选学官。
第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准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则无不在于学”;反之,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则一律“不教也”。
第三,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所谓“养”便是“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
第一,“饶之以财”,就是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
浅析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影响

浅析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影响李卿摘要:王安石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为了解决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
此次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各个层面。
其中,人才建设思想是王安石革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提出了人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即“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他提出了人才建设的具体方案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陶冶观,认真地分析了当时北宋人才建设的弊端以及改变这些弊端的措施和意义。
王安石的整体性人才陶冶观对当时社会以及“熙宁变法”的顺利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人才开发工作以及教育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王安石经学取士教养取任古代价值当代价值近年来,史学界对王安石人才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教、养、取、任四个环节论述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
第二,研究王安石人才思想对现当代教育改革和人才管理的积极借鉴作用。
这些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大都集中于个人学者所写的学术论文中,特别是对王安石人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这一思想对当时社会乃至现在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欠深入。
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入手略论一二,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一、王安石人才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学取士”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论》、《兴贤》和《知人》等文章中对人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关于人才教育价值的学说即陶冶成才观。
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1]又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 [2]这些论述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王安石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对人才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得出人才需要“人主陶冶而成” [3]的结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论体系,即陶冶成才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影响李卿摘要:王安石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为了解决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
此次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各个层面。
其中,人才建设思想是王安石革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提出了人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即“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他提出了人才建设的具体方案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陶冶观,认真地分析了当时北宋人才建设的弊端以及改变这些弊端的措施和意义。
王安石的整体性人才陶冶观对当时社会以及“熙宁变法”的顺利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人才开发工作以及教育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王安石经学取士教养取任古代价值当代价值近年来,史学界对王安石人才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教、养、取、任四个环节论述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
第二,研究王安石人才思想对现当代教育改革和人才管理的积极借鉴作用。
这些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大都集中于个人学者所写的学术论文中,特别是对王安石人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这一思想对当时社会乃至现在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欠深入。
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入手略论一二,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一、王安石人才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学取士”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论》、《兴贤》和《知人》等文章中对人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关于人才教育价值的学说即陶冶成才观。
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1]又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 [2]这些论述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王安石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对人才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得出人才需要“人主陶冶而成” [3]的结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论体系,即陶冶成才观。
王安石陶冶成才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做基础即“经学取士”。
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出现过托古改制,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清末的康有为等都使用过此法。
这“古”实际上指的就是“古圣王之道”,这能蕴含“古圣王之道”的古籍也就莫过于儒家经典了,也就是经书。
改革家通过对经书的注释,不仅能找到为其行动提供合理性的“古”的依据,而且还能将其政治见解较为容易地灌输到广大民众的心中,为其实行变革扫清障碍。
王安石也企图想通过对《诗经》、《尚书》、《周礼》等经书的注释来为其变法寻找到合理的依据,为变法实践服务,同时也期望达到“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的目的。
“所谓经学,就是通过学习经书去体会古代圣王的性命之理。
”[4]王安石的学术与思想被后人称为荆公新学,“是第一个成功地全面取代汉唐注经之学的义理之学”[5]。
其中,对性命之理的关注是其核心。
王安石认为,经书蕴含着古代圣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性命之理,这种道德要求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因此,他竭尽全力训释《周礼义》、《诗义》和《书义》,用这《三经新义》来统一天下士子所习和官吏的思想,也可以运用于当时那个时代以此来解决北宋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国家危机。
此想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因为宋神宗和王安石一致认为,只有天下人遵守共同的性命之理,朝廷的凝聚力才会增强,政令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三新经义》是荆公新学的重要理论,用“经术取士”是其一个最主要的功能。
王安石认为“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
”[6]也就是说,经术必须能够修身治国,必须能用来平治天下,而绝非章句名数。
王安石认为“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7],也就是说经学的核心之术就是“经世致用”,如果“经世致用”之术不能发挥“经世务”的效能,经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然而,当时的北宋政府却只注重章句传注之学来育士。
为此,王安石十分痛恨。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他同神宗的一次谈话,他说:“如欧阳修文章于今诚为卓越,然不知经,不识义理,非周礼,毁系辞,中间学士为其所误几至大坏。
” [8]因此,王安石决心改变这种经学不能发挥“经世致用”之术的现状,将《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以经义作为取士的标准,使新学成为每个士子必须掌握和信奉的思想,从而达到了“以经学统一思想,用经术造就人才”的目的,这也成为了王安石人才建设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这基础之上王安石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其人才建设的丰富内涵即陶冶成才观。
二、王安石人才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养取任”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安危。
人才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人才从哪里来?王安石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以敏锐的政治目光看到了社会的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太少不才太多。
当时的北宋政府形成了“积贫积弱”的严重问题,官场腐败成风,危机四伏。
这主要就是北宋王朝腐败的世族地主官僚制度造成的。
北宋主要通过恩荫和科举两种办法取士,恩荫制度尤其盛行,不仅当朝的官僚、大地主的子弟、亲属以及门客享有封官受禄、垄断仕途的世袭特权,就连前代三品以上官僚及子孙都可以“荫补”参政。
朝廷对于这种人“不问其德之所宜,而问其出身之后先,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
” [9]他们用不着积学修德,立功建业,照样可以加官进爵,并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类以聚于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类以备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于州郡”,加上还有卖官的办法,以致“在位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于不可胜数。
”[10]使得所取之人,真正有才华的十个人中也许只得一两个罢了。
不学无术,因循苟且,贪得无厌的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这个集团把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权力。
同时,当时的北宋政府为防止各级官吏独占一方,威胁中央,实行了“磨勘”制度,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
这种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问政绩如何,从而保证官僚们不断升迁,获得高官厚禄。
因此,官员们不求政绩但求无过,形成了一片死气沉沉、懦弱无能的局面。
然而能审时度势、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人却很少。
真正能变更法度,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更是绝无仅有。
王安石认为,要除弊兴利,改革发展,就需要有大量的人才。
他说:“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
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 [11]因此他大声疾呼:“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12]而人才问题的解决又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
因此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建设主张。
(一)教之之道“教之之道”,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人才从哪里来?王安石认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育人以学,人才不是天生的。
王安石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既不赞同天才论,又不简单否认人的先天禀赋。
他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受之于天”,即先天的禀赋素质,另一方面是“受之于人”,即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23岁的王安石作了一篇名为《伤仲永》的文章,他借神童方仲永变为庸材的典型例子,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努力的重要性。
村童方仲永五岁便能指物做诗,天资聪颖,可是十几年之后,则毫无异于常人之处,成为普通人。
对此,王安石在结尾深有感触地说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已邪?” [13]由此可以看出,天生的奇才不努力学习尚且变成了庸人,那没有天赋的普通人,如果再不通过后天的努力便无法自立于世了。
因此,王安石十分重视后天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精神。
王安石认为学校是培养治理国家合格人才的地方,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他说:“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
”[14]他又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到:“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道之官而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
”由此,王安石借鉴古代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都普遍设立学校,重视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的历史经验说明学校教育是“教之之道”的先决条件。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了当时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废弛,徒有虚名;另一方面,所教内容不切实际,所学非所用。
因此,他坚决主张全面改革学校教育。
第一,大力兴建学校。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四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尔后又‘诏诸路置学官’,‘使之教导’,即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各州拨给学校学田四十顷,作为学校祭祀和师生的俸廪之用。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六月,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了废除近十年的武学,讲习诸家兵法。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三月,在国子监内创立律学,聘教授四人,分断案和委令两科。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五月,设提举判局,聘医学教授一人,对医学教育进行整顿。
” [15]通过上述各项措施,北宋熙宁期间的学校教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网。
第二,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力量。
王安石在《明州慈溪县学记》中提出“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要求对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
凡各州学的学官必须先由舍人院考试经义,择优录用;凡教导有方的学官则予以提升;凡不称职的学官,国子监应当上报请朝廷予以撤换。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第三,更新教育内容。
王安石认为,国家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服务,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学校教育就应该坚持“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16]的实用性原则。
将《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作为教育士子的唯一教材。
总之,学校的教育内容就必须要围绕在“施之朝廷,用之牧民” [17]这样一个教育目的上来。
(二)养之之道“养之之道”,即人才的管理问题。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解释道:“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教和养是王安石陶冶成才观中两个并重的环节。
教,侧重于对未成才者的教育和培养上;养,侧重于对已在朝廷为官的人在思想道德上的培养。
第一,“饶之以财”。
王安石解释道:“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