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杨绛先生的《老王》

合集下载

“闲笔”之处蕴深意——再读杨绛先生的《老王》

“闲笔”之处蕴深意——再读杨绛先生的《老王》

了。这似 乎 已经 叙说 得 很 清楚 了 。 作者 为 何又 补 了这 么 任 送 的大 一倍 , 价相 等 ” 冰 。从 中可 以看 出老 王 心眼好 ,

句 话 呢?
老 实厚 道 , 生 意实 事 求 是 。 不 多 收一 分钱 。 做 从
在这 里 的第 一 句话 中 . 者把 老 王 和其 他三 轮车 夫 作
在 写 到老 王夏 天 给 “ 我们 ” 冰这 一 部 分之后 , 者 送 作
又 淡淡 地 补 了两 句 :
胡 同 口蹬 三轮 的 我们 大 多熟识 . 王是 其 中最 老 实 老
他 也许 是从 小营养 不 良而瞎 了一 眼 . 也许 是得 了恶
病。 反正 同是 不 聿 。 而后 者 该是 更 深 的不 聿 。 这一 部 分本 已写 足 了老 王 的 生理 缺 陷 . 一 只 眼瞎 他 了。 另一 只 眼也有 病 。 一次 竟 在 电杆 上撞 得 又青 又 紫 , 有
人 物 的代 表 作 .一 位 三 轮 车 夫艰 辛 的一 生 在 她 的笔 下
感人 至深 。这里 , 者就 其 中几 处 往往 会 被读 者 忽略 的 笔
“ 闲笔” 谈一 谈 自己的思 考 。 .


关于 老王 的 “ 田螺 眼”
在颇 为 详细 地 介绍 了老 王 有 生理 缺 陷 ( 即他 的一 只 眼是瞎 的 ) 后 . 者看 似 随意 地 写 了这样 一 句话 : 之 作
也 或 这在 文 革前 夕 的那 个 物质 匮乏 的年 代 . 为 不幸 , 虽 也算 价 钱 之外 . 许 还 在 送 老 人 外 出 时乱 收 费 , 者在 其 他 得上 平常 。而 别 人 的议论 — — “ 老光 棍 大约 年轻 时不 这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全文记述了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的交往经历以及老王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优秀散文。

首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老王是一个善良、忠厚的人,他的生活虽然贫穷困苦,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言行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生活境遇之艰难。

其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出色。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相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病情之严重。

此外,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最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善良和关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综上所述,《老王》这篇散文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形象。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杨绛《老王》原文阅读

杨绛《老王》原文阅读

杨绛《老王》原文阅读导读:杨绛《老王》课文阅读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

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①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②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浅谈杨绛眼中的《老王》

浅谈杨绛眼中的《老王》

浅谈杨绛眼中的《老王》《老王》是杨绛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自问世以来,被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

过去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多以文革为背景,以“亲人”、“熟人”、“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为关键词,力求以作者的视角来审视本文的主旨,阐明杨绛“愧怍”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以文体特征为基点,细细读来就会发现,“愧怍”并不是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主流情感,“老王”也并不是把“我”当“亲人”,在那个时代谁都不是“幸运的人”。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抒发作者对人生的个性化感受,《老王》作为回忆性散文,是现在的“我”话当年的“我”,作者的感受也必然包括“现在的”和“当年的”,以及“现在”对“当年”的感受。

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让我们看到“老王”生活的不易,但是在他最无望的日子里,并不是最“不幸的”,他遇到了作者这一家“好人”。

“我”常坐他的三轮,并且与他“闲聊”,得知他有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于是他加倍回报作者一家:他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我们”的困难;临终前给“我们”送“十分珍贵”的鸡蛋和香油。

但是“老王”为作者一家做这些事,并不足以说明“老王”就是把杨绛一家当“亲人”。

“老王”是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中普通的一员,他只求“活命”,他原是自卑的,对生活没有一丝奢望,但是就是在那样一个生活状态下的他,却得到了“著名教授”、“知识分子”的尊重和照顾,这使他受宠若惊,于是他尽己所能回报杨绛一家,与其说他渴望得到“精神的关怀”,毋宁说他只是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个载体。

但是“老王”的确是那个年代出淤泥而不染的善人。

1981年,杨绛出版《干校六记》。

钱钟书在序言里这样说:“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

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

杨绛《老王》语言特色赏析

杨绛《老王》语言特色赏析
辰 。 历史 的苍穹 中永远 发光 。 在
材 里倒 出来 的 . 像 我想 象 的僵 尸 , 髅 上 绷 着一 就 骷
打 , 曲 高 和寡 难 以 产生 演 奏 者 和欣 赏 者 共 鸣 的效 层 枯 黄的干 皮 。 上一 棍就 会散 成 白骨 ” 作者 用夸
应 。 寻 常 的人 和 事 , 实 在 在 的 感 情 , 本 色 无 华 的 张 的 修 辞 凸 显 老 王 临 死 前 消 瘦 无 力 的 情 形 . 常 逼 实 用 非
王 , 觉 得心上 不安 ”“ 年过 去 了 。 总 、几
我 渐 渐 明 白 : 是 一 个 幸 运 的 人 对 不 那
送的大 一倍 , 冰价 相等 。”前 任 ” 般 “ 一 用在 比较庄 重 的场 合 . 比如美 国前 任 总统 布 什 . 此处 用 “ 任 ” 诙谐 幽 在 前 有 默之 感 。 同时 , 文章仿 佛又 在说“ 老王” 虽 然 在 做 送 冰 这 样 一 件 非 常 普通 甚
语 言是思 维的物质外 壳 。作 者通过精 微 、 传神 、 短 。仔 细 推 敲 .我 不 吃 ” 没 有 直 接 回答 “ ” 问 “ 并 我 的
别 具 一 格 的 语 言 表 达 自己 的 思 想 情 感 .读 者 通 过 朗 话 :老 王 , 么 新 鲜 的 大 鸡 蛋 , 给 我 们 吃 ” 同 样 最 “ 这 都 , 读 、 嚼、 咀 比较 作 品 的 语 言 会 意 、 情 、 理 和 品 趣 。 后 一 句 话 也 没 有 从 正 面 回答 。如 果 要 直 接 明 确 地 回 体 悟 优 秀 文 学作 品 的语 言 往 往 高 度 生 活 化 .看 似 平 淡 质 答 , 以 说 :杨 先 生 , 平 时 对 我 很 照 顾 . 也 没 有 可 “ 您 我

老王杨绛句子赏析

老王杨绛句子赏析

老王杨绛句子赏析《老王》是杨绛先生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同学们要如何进行句子赏析呢?小编整理了《老王》文章句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老王》文章句子赏析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

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杨绛的散文《老王》就有这样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譬如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我在前面所闻的基础上做了两种推测,两次提到不幸,在平淡的叙述中对老王的遭遇寄寓深深的关切和同情。

又如在文章结尾,当我知道老王在送鸡蛋和香油后的第二天就死了,写到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著名的学者对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了对弱者的悲悯的情怀,它可贵在我毫无掩饰,敞开心扉,反省自己,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了他,我在人格上真正尊重老王了吗?它深刻在用最朴实最本色的语言引发我们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思考如何尊重他们,因为平凡的他们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曲高和寡难以产生演奏者和欣赏者共鸣的效应。

寻常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感情,用本色无华的语言串起,入眼入心,欣赏者不被感动都难!二、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

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的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基本内容
首先,从老王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贫困和艰难。然而,他并没 有因此而怨天尤人,相反,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 他的尊严和追求。这一点让人们不禁对老王产生了敬意和同情,同时也对杨绛的 敏锐观察和深入描写表示赞叹。
基本内容
其次,杨绛在《老王》中通过许多细节描绘了老王的内心世界。他对于自己 的病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最后一次来到杨 绛的家中,希望向她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激之情。然而,杨绛却没有理解他 的真实意图,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打发他离开。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 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对杨绛的误解产生了反思。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 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但是有时候,我们 也需要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将以《雨霖铃》为例,探讨 如何通过写作来走进这部经典的情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雨霖铃》是唐代文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凄美的词句和深情的情感表 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加深对 它的理解和感受。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杨绛,这位卓越的文学家,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她的回忆性散文《老王》中,她以平淡如水的文字, 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同时也揭示了那个 时代下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
谢谢观看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老王》一文不同版本的差异与品读

《老王》一文不同版本的差异与品读

《老王》一文不同版本的差异与品读作者:郭俊洲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10期郭俊洲郭俊洲,山东省寿光市寿光现代中学教师。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分别入选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两个版本的选文都来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杨绛散文》一书。

笔者对两种版本与《杨绛散文》中的《老王》原文进行了比照,发现苏教版和人教版对原文的个别地方作了删减、增添和更换,现将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摘录于下并加以品读分析,兼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对原文内容的删减。

1.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人教版对该句作了修改,删去了“不仅老”三个字,改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修改后,在内容上的确简洁了,但与上文的连贯性没有了,显得很是突兀、生硬。

更重要的是,删去三个字后,完全改变了杨先生的说话风格。

杨先生“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

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缺少了这三个字,韵味、灵动、生机、活泼的语言特征就淡化了不少,就不是原汁原味的杨绛语言了。

2.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人教版把该句中的“时候”中的“候”删去,改为“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从意思上讲,“有时”和“有时候”并无不同,但在语气上,两者却有些许不同。

杨绛的散文《风》中有这样一段:“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打拨弄。

有时候淡淡地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

谁说天地无情。

”如果把这段话中的“有时候”都替换成“有时”,再读起来,那种轻松活泼的韵味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因此,在语气上,“年轻时候”比“年轻时”要活泼得多,正是这种活泼淡化了那些人对老王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读杨绛先生的《老王》
作者:赵金平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2期

内容摘要: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选编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作者以其素朴的文字凸现
了底层平民的光芒,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仁爱厚重的博大胸襟。透过平淡冲和的笔调,细细品
读,愈觉如饮陈年佳酿,绵味悠长。

关键词:《老王》 幸与不幸 底层 情怀
幸与不幸
先谈老王,老王是一个不幸者。一是他身世孤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此外就没有亲人了。”二是生活方式艰苦。“他是单干户。他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
车。”三是身有残疾。“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四是遭人鄙视
污蔑。“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
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这里,“有人说”三字表明不是所有的人,“大约”二字表
明也仅是一种推测,缺乏事实,在作者看来“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
了恶病”,话外之因,说老王年轻时候“不老实”,实是他人因为老王的长相、老王的地位而给
老王泼脏水,是一种污蔑,所以作者才会说出“反正同时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更
深的不幸”即他人对老王的污蔑。话语平和,但文中有刺,刺得人隐隐作痛。老王又是一个幸
运者,尽管作者把老王当作一个不幸者。乘客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杨绛先生却常坐他的
车,困顿中的老王结识了富有爱心的大知识分子,实在是不幸人生中的有幸。

再谈杨绛先生,行文末尾说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先生说自己是
一个“幸运的人”,那是相对于身处底层的老王而言的。一是有个温馨和睦的家,杨绛和钱钟书
先生都是大学问家,女儿女婿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家相亲相爱,和乐融融。二是文革前知
识分子受到党和国家应有的尊重,政治、经济地位非一般百姓可比。三是经历文革磨难的劫后
余生。然而事实上杨绛先生也是一个不幸者,文革中经受抄家批斗,下放五七干校打扫厕所,
女婿也在文革劫难中被逼自杀,这种不幸,作者在文中仅是一笔带过,文革中老王送钱钟书先
生看病,提出不要钱,当作者一定要给钱时,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仅此
而已,并无其他叙述。在笔者看来,杨绛先生的不幸较于老王更深更重。

有意思的是,也是最值得玩味的地方,老王的不幸在明处,作者的不幸在暗处;作者的幸
运在明处,老王的幸运在暗处。正是在幸与不幸中,文章折射出来自底层的光芒以及大知识分
子的人性光辉。

来自底层的光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中的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
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
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老王的善良表现在:1.主动上门给作者家带
送冰,而且破格优惠“减半收费”,服务周到。2.“文革”开始后,知识分子落难,工资被扣,有
些“工人”正是逞威风之时,而老王对作者夫妇当时的处境尤其关心,“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生怕作者夫妇更为艰难。3.带着重病,双手拿着礼品,坚持着上门来感谢作者一家多年来对
他的照顾。善良是老王身上的闪光点,然而仅看到这一点还不够,善良之外还体现了穷人的尊
严。一是作为一个不幸的人,老王自食其力。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
没有亲人了”,文中“没出息”三字上加了引号,既表明老王对两个不争气侄儿的痛心,又显示
他不想依靠亲人的硬气。二是不幸的人也能以自己微弱的光和热去照亮、温暖别人。文革中同
情关心处境艰难的作者夫妇,“你还有钱吗?”,寥寥五字蕴含无限关切。三是投桃报李,有恩
必报。病入膏肓的老王用尽最后的力气送香油和鸡蛋,不仅是感谢作者一家多年来对他的照
顾,更是感谢作者一家一直把他当人尊重。老王内心深处的这一性格特点与他的善良相比,同
样是无比耀眼的,而这往往不为学生所觉察。

仁爱厚重的博大情怀
如果说文中的老王有一颗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那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的
杨绛先生则有着非同一般的博大情怀。首先表现为她对老王关心同情。其次表现为对自身遭遇
文革苦难的淡然。(具体分析因篇幅有限在此省略)

杨绛先生的《老王》和她的其他散文一样,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
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赵金平,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