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
中西方艺术设计的本质比较研究

中西方艺术设计的本质比较研究艺术设计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创作活动,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还可以传递文化、表达情感、传播信息等。
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文明体系,其艺术设计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背景、审美观念、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本质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一、历史背景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审美理念受到古典文化的影响。
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宗教题材成为西方艺术设计的主题,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形成,西方艺术设计逐渐走向多样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华夏文明,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艺术设计在宗教、宫廷、民间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审美观念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有着本质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审美追求,追求的是新颖、独特、个性化的艺术设计作品。
西方人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感受。
而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美和和谐美,以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为审美理念,重视的是审美对象与自然、社会、人类的关系,强调艺术作品的普遍性和共通性。
三、设计理念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讲究“形随意性”和“功能性”。
西方设计强调的是“Less is More”,即设计越简洁,越能体现其美感和功能性。
西方设计注重创新和实验,鼓励设计师突破传统,寻求独特的设计风格。
而中国古代设计强调的是“形似之美”和“用似之美”,即设计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的实际需要。
中国古代设计重视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追求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重视生活的品质和人的内心体验。
四、共通之处尽管中西方的艺术设计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传统与现代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与现代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是源远流长的,既有传统古老的形式,也有现代新兴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一、传统中国艺术表现形式1. 书法与绘画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的毛笔和墨汁为媒介,通过线条、笔触和墨色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书法追求文字的优美和气韵,而绘画则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意境的传达。
2.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丝竹等乐器为主,融入了东方哲学与审美理念。
它通过音律的变化和乐器的合奏,表达出对自然、情感和精神的追求。
3.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歌唱、舞蹈、表演和杂技为特色。
它通过面谱、动作和唱腔的传统技巧,展现出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二、现代中国艺术表现形式1. 当代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装置艺术等。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和形式,表达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2. 现代舞蹈现代舞蹈突破了传统舞蹈的形象和规范,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它采用多样的舞蹈技巧和肢体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舞蹈形式,表达对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体验。
3. 电影与电视剧电影和电视剧作为现代大众娱乐形式,也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电影与电视剧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视觉效果的呈现,向观众传递情感、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三、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联系与变化1. 融合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艺术在融入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例如,在传统绘画中加入当代元素或运用现代技术,使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更新和发展。
2. 反思与批判现代艺术也常常对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批判旧有观念和制度,呼吁社会变革和思维的解放。
这种反思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艺术家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3. 多元与包容现代艺术对于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接纳与包容性更强,艺术家可以自由地选择表现方式和创作内容,从而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和更广泛的审美观点。
浅谈从室内设计看中西艺术的差异性

浅谈从室内设计看中西艺术的差异性【论文关键词】中西方艺术室内设计融合借鉴【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
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
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
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
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
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
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
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
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
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的历史分期及艺术差别

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的历史分期创立时期:先秦之前,建筑技术处于探索时期。
此阶段与古埃及、古西亚直至希腊建筑时期相对应。
成熟时期:秦汉时代,木构建筑体系初步成熟。
此阶段与希腊化时期、罗马建筑时期相对应。
融汇时期:融汇外来佛教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也欧洲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时期相对应。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建筑技术高度成熟。
此阶段与拜占庭、罗马风及早期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定型化时期:宋、辽、金、元是对隋唐建筑的继承发展时期。
此阶段与西方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延续时期:明清时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实物,是封建时代的终结时期。
此阶段与文艺复兴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建筑时期相对应。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方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方式。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方式,并探讨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启示。
一、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审美观念可以概括为“神韵、气韵、神韵”,即艺术表现中所追求的主要内容。
其中,“神韵”是最重要的,指的是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和神秘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佛教、道教等信仰中的精神内涵。
艺术家通过对线条、色彩、造型等要素的独特处理,将物体的内在灵魂和生命力表现出来,呈现出自然的生命力和韵律美。
因此,在中国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常强调描绘物象的神韵,而不仅仅是物象本身的表象。
在另一个方面,气韵在中国绘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气韵表现了“气质”的感觉,是绘画作品中独特的精神内涵。
从古代开始,中国艺术家就注重表现物象的气质,尤其是在山水画中,通过行云流水、烟雾腾起、山色苍茫等手法,传达了山水中独特的气质与情致。
而在人物画中,气质则强调画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与精神状态,强调画中人物的心理传达与情感抒发。
气韵的表现也成了中国绘画艺术无法割裂的重要内在要素。
最后一个方面,神韵是我们探讨的最后一个审美观念,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全新的方向。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中,神明和人类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中也有诸如《周易》、《庄子》等经典著作的说明。
因此,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对物象的一定“互通性”进行表现,将物象的独特灵性表现出来,由此演绎出一种神秘而玄妙的表现方式。
所以,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艺术家常常强调修炼自身的神韵,将画作中所表达的神秘意义穿透到自身的精神内在世界中。
这样的审美观念使得中国古代绘画中艺术家的创作与思想充满了浓厚的玄学和哲学色彩。
二、表现方式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方式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而在这些分类之中,山水画一般是最具有表现力的。
中西版式对比

中国古代的书籍及版式设计
中国古代的书籍及版式设计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出现在殷商时期,这种文字大多 刻在兽骨和龟甲上,也就 是我们所熟知的甲骨文。当时的文 字排列顺序尚未形成定 式,一般纵向阅读是由上到下,横向 阅读方式不一定,从 右至左或从左到右都可以。后来又发展hanks!
版式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版式设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 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自“五四”运动以来,日本、西 欧的装饰和版式设计被引进国门,使中国在原有悠久的版 式设计艺术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末,新的以商业和文化内容方面为主体的版式设计有 了很快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它们从更 广泛的角度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的认识与运 用。日、韩等国与中国邻壤,他们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吸取 营养并结合本国文化而发扬光大。
2.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美国、德国、日本的版式设计蓬 勃发展。自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运动时期版式设计的中心人 物威廉姆· 莫里斯为开端,从他所开始极力推崇展示版式设计之 美的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到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德 国表现主义版式设计;从二十世纪初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 感的意大利未来派版式设计风格到在俄罗斯兴起的具有革新意 义并成为现代版式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运动;从强调编辑、排 版理性化的包豪斯理念到潜意识关注周围世界的超现实主义设 计风格;从流行于法国艺术大师们独行其道的新艺术运动到将 版式设计原有形式的解体,注入动感的物化新形态版式的创造 ;从动荡的六十年代欧美的设计加以最具创造性的语言关注现 实生活的大事件、强化内容要素的波谱艺术到进入极限抽象意 境的版式设计的流行,现代版式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大量信息,也可提供品味、欣赏、收藏,是具有独立文化艺术 价值的实体存在。
传统美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

传统美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一、传统美术传统美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不以艺术家的个人能力和审美力量为基础,而是以传统观念为基础。
传统美术的主要形式包括书法、绘画、雕刻、陶瓷、民间工艺等。
1.1 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汉字文化的一部分。
书法被视为国粹,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书法主要以毛笔字为主,包括隶书、楷书、草书等。
其中,楷书以正楷称最为成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中国书法以笔画精美、意蕴深刻、构图和谐、形式多样著称,显示其独特的审美高度和魅力。
1.2 绘画绘画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绘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和静物画等。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山水画通常表现出山的灵性与水的柔美,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谦卑的态度和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
中国绘画以体现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情感为主,不仅生动传神,而且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德行和礼仪的传统文化。
1.3 雕刻雕刻工艺多种多样,包括石雕、木雕、青铜雕等。
古代中国雕刻技艺发达,泉州白石雕和象牙雕尤为著名。
中国雕刻以精湛的技艺、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和神韵的博大宽广而著称。
1.4 陶瓷中国的陶瓷工艺也很出色,最早开始于商代。
中国陶瓷以其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享誉世界。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陶瓷保留并发展了其独特的风格,如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云纹瓷等。
1.5 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包括织锦绣、漆器、紫砂壶等。
民间工艺是中国当地文化的最好体现之一,尤其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工艺体现着中国独特的邮民文化与审美观念。
二、西方艺术2.1 绘画西方艺术也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但是,和中国艺术不同的是,西方艺术更注重个人创造力,追求自由与独立精神。
洛可可艺术风格,印象派,至此而终的写实主义都是西方艺术中著名的艺术流派。
从古希腊的浮雕到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手法,西方艺术形式极为丰富多样,艺术家探索人类文明历史的不同层面和流派。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哲学、审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着差异,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理解。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1.1审美目标的不同中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理性的美成为主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意蕴被视为艺术的核心。
1.2审美标准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逼真的表现,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在中国,强调艺术应该追求意境和抽象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
1.3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雕塑、音乐等被视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和感官上的直接体验。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多地注重绘画、书法、剪纸、景泰蓝等形式,强调艺术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相通尽管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2.1对于创造力的重视中西方文化都对创造力给予高度的重视。
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文人理论,都表达了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艺术家表达内在情感和创新思想的驱动力。
2.2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强调审美享受的重要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的享受”还是中国的“享受艺术”,都体现了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的追求。
2.3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中都存在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
无论是西方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对大自然的表现、人性的体悟,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正不断交流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作者:李艺来源:《硅谷》2008年第09期[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历炼数千年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风格,然而我们同时在研究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这些共性和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文化渗透性。
[关键词]彩陶纹饰龙飞凤舞解构重组意念形态中图分类号:J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420141-02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带来了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变化,各种设计风格、思潮流派层出不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的意识观念的丧失,一些传统的、民族的美学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文化理念。
我们从大量的中华原始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各种工艺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存在如此多的共性和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彩陶纹饰与抽象符号早在原始社会,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并非动物人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即各种各样的曲线、直线、火纹、螺旋纹、三角形、锯齿形种种。
这些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起“美观”、“装饰”的作用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涵义,当年它们在原始巫术礼仪中具有重要的图腾意义。
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后来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并且它的原始图腾涵义不但没有消失,相反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使这种涵义变得更加强烈。
西方现代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观点给后世绘画乃至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设计形象的形式语言以抽象形态的出现来表达艺术家的一种意念、一种审美情趣,追求视觉语言的纯粹,醉心于点、线、面、色彩等的造型要素的纯形式构成,它是一种人的内部世界――情感、情绪、感受、心理和潜意识的倾诉。
这种形式语言表面看是纯形式,但并非没有内容,只不过内容中的再现性因素被淡化,被隐藏、被消融于形式组合中,从而使内容呈现朦胧游离、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的形态,使之变得别“有意味”。
抽象的形象引发的联想深广、局限性小是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事物属性较为模糊。
当人们在欣赏热带鱼身上的彩色条纹时所感到的快感和愉悦于欣赏抽象作品时的感受是一样的,虽然彩色条纹是一种形式,并无内容,但抽象的点、线、面组成的无限变化引发的联想犹如古人把天上的星星组成各种动物一样,它给人们思维以广袤的空间。
抽象语言形式在我国原始时期仰韶、马家窑文化中就已得到具体体现。
仰韶、马家窑的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它们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是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式的形成过程,西方抽象派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以及介于抽象与半抽象之间的米罗、克利等大师的作品与我国原始的奴隶制时代的彩陶纹样上的水纹、鱼纹、兽纹等抽象和半抽象图形极其相似。
难怪人们说:“彩陶纹样蕴涵着一种现代感”。
二、青铜饕鬣与象征表达以饕饕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样,相对于几何抽象纹饰是较为具体的动物形象,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相对的动物,它们属于“真实地想象”出来的东西,细观饕鬣,它们有的形似牛头,有的形似虎头,绝大部分是由两个相对对称的夔纹组成,如商代的名器“龙虎尊”,其主体纹饰就是由两个侧视的虎头和一个正面直视的龙头组成。
由此或许可以推断,饕鬣纹正是夔纹所表现的这种神秘想象动物的头部正面特写,或者这两种纹样子当时设计者心目中本来就是同一类想象动物的不同表现。
这些想象的东西其实是为统治者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和力量。
它呈现给人们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狞厉的威力,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的动物形象本身具有什么威力,而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表达了一种极其巨大的权威神力和神秘威吓力量,它表现了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同时还具有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
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中,选取两个在本质上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一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在某一点上与设计主体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西方现代设计艺术中常常运用某些具体的形象象征性地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
象征是事物的映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与譬喻,是比喻的延伸和放大。
可以借眼前之物寄深远涵义,把某些难以表达的精深的意念用形象表达出来。
平面设计中的徽标与招贴画设计、标志设计等几乎离不开这种手法,许多优秀的西方艺术设计大师都因为巧妙地运用了这种象征喻意的手法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这种在西方现代设计中惯用的表现手法早在我国原始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就已获得了成熟的运用和表达。
三、龙飞凤舞与解构重组图腾原来的意思是原古社会某一个家族记号或标志,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日月星辰,或为人类的生殖器官,图腾崇拜为原始人类的普遍现象。
中国古代的图腾文化是由群落演变为地域氏族,图腾再进一步而形成的部落图腾,最后演变为国家图腾。
而龙蛇的图腾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势力最大、分布最广的、经过了历代中国人的思维的解构重组,把龙的形象与意义赋予了无比的权威与象征。
定型后的龙图腾的基本形象是所谓的“三停九似”:自首自膊,膊至腰,腰至尾,谓之“三停”。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谓之“九似”。
龙图腾的这种解构的方式就是将几种完整形体进行有意识地破坏,将破坏后的事物重新组合,组成新的事物,获取新的涵义。
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中的分解主义基本采用解构重组的方式,它将人们熟知的事物有意识地视为陌生,从中仔细寻找,发现新的认识,将完整的形体有意念地破坏,形成一种破碎的具有形式意味的空间和形态。
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是解析了以后的结构。
解构性形象的形式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将同一性质的基本视觉元素,进行一种有设计意念的具有某种规律性的排列组合或一种有韵味或张力的散点式重复构成,演饰出新的图形模式。
结构性形象的变化,一般是采用同质不同量的渐次重复构成,因而在视觉上具有一种放射性,有很强的动感,其集群性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和新奇的艺术情趣,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画面的视觉形象的冲击力。
“破”与“立”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的“破”,不“破”就不“立”。
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管是有意破坏还是无意破坏,只要破坏能诞生出新的生命,破坏本身就有价值。
解构就是破坏,是有意识的破坏,让破坏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再在旧有的基础上建造新的事物,重组新的生命。
例如艺术大师毕加索将自行车的车把和坐垫巧妙地组成一个牛头,其创造力得以充分体现。
设计师们热衷于将一些杰出的艺术品进行解构重组,或是将一些经典的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改变,予以重新诠释。
这种手法常常是借原形的力量,来加强设计作品的震撼力量,加深人们的记忆。
这种乍一看似曾相识,仔细一看都是陌生的创造物,很容易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
可见,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中的分解主义与中华民族的龙凤图腾的解构重组是何曾相似!图3:美国解构主义大师盖瑞1994年设计的古根翰堡博物馆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盖瑞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盖瑞的设计把完整的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四、山水意境与意念形态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绘画艺术的形式规范和审美结构,是画家以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艺术创作,使中国山水画在大自然和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皆备”、“似与不似之间”,而谋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之“传神”、“畅意”的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造型方法,使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造可以不受视角、时空的限制,唯意而取,展现出所有的内涵意境,营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特有意境。
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山水绘画自始至终注意一种精神的把握,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境界,将人类的审美感悟、艺术天性通过意象布局而融为“天人合一”。
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意识,使中国山水画不重在表现物象的真实,而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悟,以超越表象之貌取发现其精神内涵,从而构成一种自我至高的境界和追求。
所以中国山水绘画的这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不讲究三度空间而讲究二度空间,不求物理中心而求视角感受,它以线为魂魄,使表现的物象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凝固,形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精神建构,发挥着超越客观物象本身的精神效应。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念形态是指人的主观情意与外观物象的结合,它反映在艺术设计中,指艺术家先将对生活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意象”,然后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外化”(即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这个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融合,是作者头脑中“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表现,这种“结合”与“表现”出的艺术形象经常为“表现性”的。
比如变形性意念形态,是作画着有意打破作画对象原貌的结构形态或空间形态,以适应主观情意与意象造型的需要而进行变形的造型形态,这种在作画者的主观情意作用下创造出的“新型”与“原形”处于一种既区别又联系或“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之中,让人联想翩翩。
再如抽象性意念形态是作画者因主观情意的需要不反映任何具体的客观物象形态,而舍弃事物非本质因素抽取本质因素对客观事物加以提取、简化和重新组合而成。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设计的意念形态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有着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
图4:威卡拉(Tapio Wirkkala ,1915-1985)是芬兰著名艺术设计师,他的成名作是1946年设计的“坎塔瑞丽”(Kantarelli)花瓶,以液体般流动的优美线条构成一个蘑菇形的造型,抽象地体现了大自然本质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艺术理念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这些共性和相似之处不是偶然,它似乎代表了一种历史继承性和文化渗透性的必然结果,这些相似和相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某些人类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