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社会动员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第一,二章1.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第一,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历经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后,49.4.23,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到49.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这样,新中国成立势在必行。

第二,经过人民大革命,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人民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基础,革命的胜利又促进人民的团结:1.有共同的思想目标和政治基础:彻底打倒帝封资,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2.这个大团结包括工农小民和爱国民主人士,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建立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第四,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二战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国力更强,东欧和亚洲也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蓬勃兴起。

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组成了一个可以同帝国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发展提供了有利国际环境。

第五,世界冷战局面形成,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二战结束后,由于国际战略中的利害冲突,美苏关系迅速恶化,1947年世界冷战局面正式形成。

抗战末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后来当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美国虽然决定从中国内战中抽身,但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力图拼凑起反对新中国的共同阵线,孤立新中国。

2.为什么选都北京:北京优势:虽然靠海,但是内海,且有两个半岛互为犄角拱卫北京,背靠苏联,不会被侵,扼东北到华北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

明清五百年都城,文化底蕴深厚。

3.为什么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因此实施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中共党史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

中共党史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

第四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1、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成渝铁路1952年7月1日
建成;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开始兴修。 2、“三反”和“五反”
三反:1951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 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 中共天津前任地委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堕落 成大贪污犯被执行枪决。
4、中国共产党自身队伍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从农村到城市、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不被腐蚀。
总之,新生的政权能否站得住脚,共产党能否 管好国家,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仍然是一个疑问, 要有实践来回答。国际间的朋友和敌人,也在注视
和等待这个回答。
面对困难和考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 清醒的头脑,井井有条地采取一系列措施,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 的斗争。
承认。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也通过谈判,确认同国
民党政府断交而同新中国建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不肯放弃与中国 人们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 新中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两年中,中朝又歼敌72万人。 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此时担任“联合国”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他 的回忆录中沮丧地写到: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
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 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第三节
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一、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 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 人口一半多的农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土 地改革运动)。 1950年,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

论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与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城市管理

论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与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城市管理

论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与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城市管理摘要: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是哈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自成立之日起便积极参与哈尔滨市民主政府的管理工作。

它参与遣返来哈日侨,帮助民主政府进行户口调查,配合民主政府安置难民,协助民主政府控制和消灭疫病,开展哈市爱国民主运动。

可以说,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对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城市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标签: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哈尔滨解放初期;城市管理;青年运动1946年8月11日,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以下简称“民青联”)在哈尔滨市兆麟电影院召开了成立大会。

会议选出了由21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王五常任主席,任庆、刘宾雁任副主席[1]。

民青联是“青年学生中爱国进步的民主青年组织”,其宗旨是“团结爱国民主的学生,联合各阶层中爱国民主人士,推翻帝国主义的奴役,推翻反动独裁的统治,最终建立民主联合政府”[2]55。

作为东北地区的第一个进步青年社团,民青联自成立之日起便迅速成为哈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积极参与哈尔滨市民主政府的管理工作[3]。

在民青联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宣传和平、民主、团结等方针,主动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为实现民主与自由的政治诉求而奋斗。

1948年5月4日,毛泽东青年团成立,民青联的各个支部相继展开了转团的工作,民青联的历史使命由此结束。

虽然说,民青联的历史很短暂,但它在东北近现代革命史和哈尔滨青年运动史上仍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学术界对民青联的研究成果不多,对于民青联在哈尔滨解放初期城市管理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

鉴于此,本文拟就民青联对哈尔滨解放初期城市管理的贡献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民青联在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城市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参与遣返日侨工作抗战胜利后,一大批日本战俘和侨民从各地辗转来到松花江以北的地区。

当时,滞留在此地的日本人多达20余万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迫切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日本。

张闻天关于东北地区土地经营思想研究

张闻天关于东北地区土地经营思想研究

张闻天关于东北地区土地经营思想研究李波赵天辰(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04)摘要: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是中国共产党稳固大后方,争取群众基础,进而取得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张闻天参与领导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东北地区土地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对土地功能、土地产权的正确认知以及在土地经营管理中的相关准则。

张闻天关于东北地区的土地经营思想,对于当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闻天;东北地区土地改革;土地经营思想;土地经营管理中图分类号:K2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3)06-0132-06引言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中的一员。

1919年8月21日,他在《社会问题》的政论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这是已考证的十月革命后在我国公开报刊文章中第三次出现的“宣言”十条纲领的白话译文。

在政论中张闻天开始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与剖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并认同“宣言”中“废除土地私有制度,所有地租,概归公有”等十条社会改造纲领。

①1925年6月张闻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莫斯科学习,这段经历加深了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但也使他失去了亲身参与中国工农运动、领导农村土地革命、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

1931年2月张闻天回到中国,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与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潮盛行,在土地政策方面,表现为否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所提出的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机械地照搬共产国际制定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分“左”的土地政策。

由于缺乏对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土地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苏联学习时受到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的影响,张闻天一开始积极贯彻王明路线指导下的错误土地政策,犯了“左”倾错误。

土地改革运动详细资料大全

土地改革运动详细资料大全

土地改革运动详细资料大全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 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中国*** 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 即“新区”,所涉农业人口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 /3 以上。

) 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 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背景,过程,准备,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意义,实质,判断要素,重要影响,背景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

这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之一。

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

双塔村地主王汉章叫佃户马义山出差,因事晚了点,王汉章即用皮鞭将其眼珠打淌。

喂马的长工巩荣石无辜被王汉章活活打死。

此外,不少大地主还养著“团防”,作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

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土地给劳动人民,已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国*** 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连菂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工业化的显著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与工业化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得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民国时期
1. 辛亥革命促进工业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一时间,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2019-09-22摘要:中国⾛上社会主义⼯业化道路不是偶然的,⽽是各⽅⾯综合因素合⼒作⽤的结果。

本⽂着重从国际国·内环境主客观原因⽅⾯,探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启⽰。

关键词: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78-03新中国成⽴后,以为领导的党中央在选择⼯业化道路时对两种⼯业化道路进⾏了⽐较分析,结合中国当时发展的情况和所⾯临的国际环境,在借鉴苏联经验和综合各⽅⾯的考虑基础上,最终确⽴了⼀条以重⼯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业,兼顾农业与轻⼯业的中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

从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来看,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

⼀、建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允许中国⾛资本主义道路1.⼩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中国的仁⼈志⼠经历⼀百多年的探索,最终建⽴起来的中华⼈民共和国,经济基础⼗分薄弱,“⼀穷⼆⽩”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真实写照。

之后,在中国⼴⼤的农村,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是互助组,初级形式的农村⽣产合作社数量还极少。

旧中国当时存在的是⼤量农民和⼩⼿⼯业者所建⽴起来的⼩⽣产经济,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业只占到30%。

由于长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业的发展⼗分缓慢且⼯业体系很不完整。

农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不仅⽐重较⼤,⽽且民展极为落后。

由于国民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

经济形势极度紧张,加之落后的农业,新中国继承的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

新成⽴的中国总体⽽⾔还是⼀个农业国,如果不尽快实现向先进⼯业国的转换,中国新⽣的⼈民政权也就相应地⽆法得到巩固。

⼯业化不可能建⽴在分散、落后的⼩农经济基础上,⽽只有选择社会主义⼯业化道路,促使农民和⼩⽣产者⾛向联合,采⽤先进的⽣产形式,才能为⼯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龙教版人文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件

龙教版人文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件

龙江解放
首先,东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就一直被日本所占领长达14年,作为抗日战争最 先被占领、最后才撤出的地区,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权利出现了真空。国共两党几乎 同时派人进入东北。双方起点差距不大。其次,共产党有良好的基层动员工作经验, 迅速吸引队伍,取得民心。
04 清剿土匪 建立巩固北满根据地
龙江解放
首先,东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就一直被日本所占领长达14年,作为抗日战争最 先被占领、最后才撤出的地区,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权利出现了真空。国共两党几乎 同时派人进入东北。双方起点差距不大。其次,共产党有良好的基层动员工作经验, 迅速吸引队伍,取得民心。
04 清剿土匪 建立巩固北满根据地
• 1945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 任务,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 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 线,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因此,建立 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指 示要求"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 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 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中共中央早在全国抗战胜利前夕,就高 瞻远瞩地预见到东北对于中国革命的重 要意义,并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 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
5月31日,毛泽东在大会《结论》 中进一步阐明:“东北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区域,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 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 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 ,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如果 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 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 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巩 固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年都 对 冬学 运动 做专 门指 示 和具 体布 农 民参加冬学 。各省 、县冬季训练农村干 员 中 ,东 北 地 区 还 做 到 了 注意 反 对 两 种 错
命令主义和尾 巴主义。 在冬学运动 置 。因此 , 东北 地区冬学运 动是 以政 府为 部 ,给予农村干部学习文化 的推动作用很 误倾 向: 主导 , 充分动员 广大人 民群 众积极参 与 的 大 。例如盘 山六 台子屯支书 、 女主任 、 有 群众 不来学 习, 他 妇 屯 动员 中 , 的领 导同志 “ 社会 动员运动 , 为发起者 的东北人 民政 长带头上学 ,在村支部里也号召全体 党员 就采取抄名单 , 作 下命 令 , 硬拉 , 处罚 等简单
二、 冬学运动的社会动员过程 东北地 区冬学运动的社会动员是通过
极 子 推 了 学 分 ,动冬 运
: I = 也
有五老娘除 雯区 馨 契, 义 四 大 了 位
县均在 人代 会 上作 了开 展冬 学运 动 的决 村干部 、农村 中的各种进步组织和积极分 参加冬学学习外 ,还经 议 。”J 『 吉林省桦甸 、 2 8 伊通 、 蛟河等县 , 各区 子这三种资源来进行的。 首先 , 冬学的社会 常帮助了解学员 出席情况 ,亲 自到学员家

土文化 的消极 影响 , 其 思 想 政治 觉 悟也

冬学运动的发起 者和被动员者
新 中国成立 初 期东 北地 区冬学 运 动 亟待提高。 新中国成
的发起者 是东北 各级 人 民政府 。 14 99年 立后 , 东北地区农 民
1 0月 2 4日, 东北人 民政府 印发 了《 东北 区 群 众 的政 治 地位 得
半 文 盲 占人 口绝 大 多数 。农 民 的这 种 低 层 会员 、 提 使他们 自觉 共青团员和 民兵参加冬学 , 并使他们 打通群众思想 , 高群众觉悟 ,
的 社会动员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
次文化水平严 重制 约着农业生产 的恢复和 影 响所联 系的群众参加冬学 , 让人 民群众 自愿参加冬学。 例如 , 山妇 自愿的来” , 灵
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 日战争 和 权利的行使 , 加之农 解放战争时期 ,团结 教育 民众 的重要武 器 民受 小 生 产者 分 散 之一。 中国成立初期 , 了更好地发挥农 落 后 的 生产 生 活 方 新 为 民在建设新 中国的重要作用 ,东北地 区开 式 和世 代传 承 的小 展 了冬学运 动 ,并在冬学运动 中进行 了广 农 社 会 中 固 有 的 乡 泛的社会动员。


领 导 冬 学 运 动 。 ”1在 东 北 人 民政 府 的 生产 ,提高东北地 区广 大农 民群众 的思想 [o 1 8
通群竺积分 荦 东、 过众 。子 上 一 中极 的
进 动 。冬 运 筵 = 行员在学动 : I 匕

. .
领导下 ,东北各 省各级政府 都于 1 月下 觉悟 ,更好地满足东北地 区广大农 民的文 1
旬召开 了冬 学工作会 议 , 或通过人 民代表 化要求 ,在解放前冬学运动成功经验 的基 中,涌现出 了大批的积 大会布置冬学 工作 , 东北地 区各省 都非常 础 上 , 地 区 的冬 学 运 动 开展 起 来 了。 东北 重视冬 学工 作 , 辽西 省 “ 遍成 立 了县 如 普 区村三级冬学委 员会 ; 兴城 、 阜新 、 平等 康
府发挥 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
强迫群众来。结果往 往走形式 , 搭空 参加 学习[, 2 整体 上推 动 了冬 学 的动员 工 方式 , 1 8
新 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 地区冬学运动 作的开展。其次 , 终 在组织 动员工 农村 中的农会组织 、 妇联 架子 , 于垮 台。” 因此 , 的被动员者是东北地区的广大农 民。建国 组织 、共青团组织和民兵组 织动员广 大农 作 中 ,东北地 区坚决反对命令主义和尾 巴 初期 , 东北地 区农 民文化 水平低 下 , 文盲 、 民参加冬学 , 通过组织发动农会会员 、 妇联 主义 ,采取各种各样方式 , “ 进行宣传鼓动 ,

的领导 给予高 度重 视 , 为便冬 了空前提高 , 成为 国家 的主人 , 生产得到 在 动 员 妇 女 入 学 时 , 定的恢复和发展 ,生活水 平也 有了一定 她们 不断地 说服 教育 ,


展 , 、 、 得分别建立包 括党 、 、 县 区 村 政 群众 的提高 ,因此农 民群众迫切地要求学 习文 甚 至说 得 1 干舌燥 , 2 1 取 团体各级 负责人或代 表之冬 学委员会 , 统 化。为了更快恢复 和发展东北地 区的农业
搜集意见 ̄ 。此外 , 4 ] 3 8 有的地方还通 先后成立 冬学委员 会 , 由区负责干部及各 动员是依 靠农村广 大基层 干部来进行 的 , 中访 问, 文化诉苦 、 习成绩展览会 、 习 学 学 村 中共支部 书记 、 村政府 主席 、 妇女 主任 、 它是 冬 学 动员 的 主渠 道 。冬 学 运 动 的社 会 过演 剧 、 学 校教员 等组成 , 出专 人 , 头 负责 动 动员提高了广 大干部 的思想认识 ,扭转 了 成绩 回忆等形式 , 选 分 打通 思想 , 动员群众参 员和组织群 众参加冬 学 , 研究怎 样领导学 某些 干部 的错误思想 ( 如有些干部认为办 加冬学学习。 有的地方还通过“ 自愿的基 在 习与检查各地冬 学学 习情 况[ 3 1 中 国成 教 育会妨碍 生产 ) 。新 ,使农村 干部认识 到 了 础上 ,订立实 际有用 的公约制度 ” 来动 立初期 , 东北人 民政府及 省各级人 民政府 “ 没文化搞工作困难” ,从而积极组织动员 员组织群众参加冬学学习。在冬学运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