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

合集下载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 Nhomakorabea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
生活上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
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
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 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历史二轮复习
4.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
活水平总体较低。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 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 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隐性知识】
中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 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 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 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 程。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严重阻碍生产力 所有制,实行 为农业发展开
发展
农民土地所有 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小农经济难以满 把土地等主要 进一步提高了

足国民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由私 农业生产力
的需要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是什么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是什么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是什么阶段
1、社会主义确立时期(1949.10—1956)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1957—1959),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徘徊中前进时期(1976—1978.11);
5、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1—至今)。

扩展资料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

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的各种考验面前,不但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困难,而且能够使新中国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破坏旧世界,还能够领导人民建设新世界。

从而使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通 史 概 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 曲折的探索时期。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 ❶ 并正确分析其进步性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 的关系。 ❷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客观评价 ❸ 分析不同时期科技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不同时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把握不同时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下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

下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

当时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社论说:“美国在 这次战争中,除去获得这次试验所能提供的教训外,什 么也没有赢得”。美国前国防部长马歇尔说:“神话已 经破灭了,美国原来并不是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 国”。
鹰击长空
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中国 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的兵力有130万人, 伤亡人数达36万人。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 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 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 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长春一汽;沈阳机床; 北京电子管;沈阳飞机;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康藏、 川藏公路。
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稳定物价的斗争 3、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的签订。 2、抗美援朝。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五反”反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 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1949-2010)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分期
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1956年,过渡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第三个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 第四个阶段: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1. 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10—1952.冬——互助组 1953.01—1955.上——初级社 1955.夏—1956.底——高级社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链接]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最新-高中历史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阶段,本文拟对这一演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梳理。

一、土地改革(1950-1953)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改中坚决贯彻“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利。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约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约700亿斤粮食的地租,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首先是因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品粮的需求。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经营方式落后,力量薄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重新受高利贷剥削,甚至典当、出卖土地,农村极易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实行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成集体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是必要的。

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

这种形式其实在1949——1952年就已出现了。

土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常年性和季节临时性两种),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1949-195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

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其后,广大农民又自发发展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等互助组织。

——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

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

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是当时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
而私人所有、小农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很快就显示出了与迅速工业化战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格格不入了,因此,农业合作化被提了出来,
加上,一些农民也在生产中切实认识到个体的薄弱,自觉组成了合作组形式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其后,在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以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

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
1958年,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10月底,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

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计划生产、统购统销,全国形式了7万多个人民公社、60多万个生产大队、500多万个生产队。

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人民公社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合并建立起来。

生产队的规模相当于初级合作社,大队则相当于高级合作社。

生产队对土地实行集中劳动,集体经营,“产品按需分配”,取消按劳分配原则。

这些政策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济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加以确定,使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最终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又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的巨大浪潮,“一大二公”成为土地政策内容的主流观。

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1958年,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10月底,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计划生产、统购统销,全国形式了7万多个人民公社、60多万个生产大队、500多万个生产队。

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的巨大浪潮,“一大二公”成为土地政策内容的主流观。

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1978-200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人民公社制度,推行“联产到组”、“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到1983年底,绝大多数地方解体了人民公社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全国农村得以普遍确立。

人民公社化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于高度集权,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发展迟滞、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推行“联产到组”、“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到1983年底,绝大多数地方建立了以长期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框架。

这项工作到1999年全面完成,并确立承包期一律延长30年,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部签发到户。

200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从法律层面对于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该法中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是中国土地制度的又一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