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文化与凤凰单枞茶
形容凤凰单丛茶的味道

形容凤凰单丛茶的味道
形容凤凰单丛茶的味道
凤凰单丛茶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式文化特色的名茶。
它以广东凤凰山为
产地,每年春秋两季采摘,制茶工艺独特,香韵独到。
以下将从视、嗅、味、口感等方面,来形容凤凰单丛茶的味道。
1. 视
凤凰单丛茶外形紧细,色泽乌绿油润。
看着它,你仿佛也能感受到凤
凰山的绿意与生命力。
而且在水中沸腾的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丝丝
翠绿色的涟漪,更是令人惊叹。
2. 嗅
凤凰单丛茶具有丰富的香气,让人不仅仅是通过味蕾感受,更通过嗅
觉来体味茶的神韵。
首先,茶叶炒制完毕后,会释放出炒菜的香气,有一种淡淡的油烟味。
然后再闻,会闻到茶叶内在所含的花香,有时还带有果香和香料味,
让人感觉非常清新,如沐春风。
3. 味
凤凰单丛茶滋味鲜爽,香味浓郁,口感清醇。
品尝时首先入口,所感
受到的是茶汤的清甜,而且入口后的甘味还会逐渐沁入到喉咙之中,
享受到舒适的感觉。
其次,在舌尖滑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在口腔内
弥漫的茶香,这样的感觉真的让人难以忘怀。
4. 口感
凤凰单丛茶的汤色呈金黄色,汤体浓稠。
在口腔内,能够感受到茶叶
的细腻与滑润,丝丝缕缕的茶叶纤维将茶汤与人的舌尖紧密相连,这
种丝丝缕缕的感觉让喝茶的人感到很舒适,更有一种与自然的亲近感。
总之,凤凰单丛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浓郁的香、鲜爽可口的味道。
它
是柔和温润、香味独特的名茶之一,很适合在工作之余冲泡一杯,享
受那份温馨与静谧。
凤凰单丛是什么茶

凤凰单丛是什么茶凤凰单丛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
它属于乌龙茶茶类,产于中国福建省的凤凰山地区。
凤凰单丛茶以其独特的花香和丰富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它被誉为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备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凤凰单丛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注重手工操作。
首先,茶叶采摘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季节。
一般情况下,春季的茶叶质量最佳,因此茶农们会在春季进行茶叶的采摘工作。
然后,采摘下来的茶叶需要经过几道工序进行加工。
第一道工序是晒青,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摊晒在透气性好的地方,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达到适宜的含水量。
接着,茶农会将晒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这一步骤是为了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为后续的发酵提供条件。
在揉捻之后,茶叶会经过发酵的过程。
此时,茶叶会被堆放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让茶叶自然发酵。
发酵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茶农的经验和天气状况,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天之间。
发酵过程中,茶叶会逐渐产生出特有的花香和口感。
发酵完成后,茶叶就需要进行烘焙和整形的工序了。
烘焙的目的是将茶叶中的水分进一步蒸发,并使茶叶在温度控制下实现内外均匀的烘焙效果。
整形则是为了使茶叶的外形整齐美观,更加易于保存和使用。
经过以上的工序,凤凰单丛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这种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汤色金黄透亮。
一杯凤凰单丛茶入口鲜爽回甘,具有花香四溢、果香馥郁的特点。
茶叶本身带有一定的天然甜味,喝起来清新怡人。
凤凰单丛茶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茶叶。
它有着复杂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这种茶叶适合多种冲泡方式,可以在茶具中直接冲泡,也可以用盖碗的方式来冲泡。
无论是冷泡还是热泡,都能品尝到凤凰单丛茶的美味。
除了自饮外,凤凰单丛茶也是一份绝佳的礼品。
它的独特口感和香气,使其成为茶叶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收藏之选。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送礼,凤凰单丛茶都能带来不凡的体验。
凤凰单丛茶的历史悠久,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通过品味凤凰单丛茶,我们可以感受到茶叶的精致和传统,体验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礼仪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礼仪潮汕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
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礼仪,一起来看看。
作为主人,泡茶待客,对于“茶叶”是非常有讲究的:“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雅致、儒气的潮汕文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潮汕工夫茶。
早在北宋,就已经有有关潮汕茶事的最早记录,那时潮汕已经在宴席间有品茶的程序了。
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
饮工夫茶不是以解渴为惟一目的,它繁琐的技艺、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种艺术化的品饮。
工夫茶浓而不腻、淡而悠远的清香,淳朴天然,令人在品茗过程中心神清净,一种享受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谚语就体现了潮汕人饮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请之间,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现无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敬自家人。
待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凤凰单丛应该要这样冲泡

橄榄起火煮水
潮汕工夫茶的四件宝是 “红泥小火炉、砂铫、 孟臣壶、白瓷小茶杯”, 今天我们就奢侈一回, 用传说中的橄榄炭起火 煮水!
砂铫煮水,水更甜。利用砂铫吸附水 质中的重金属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 作用。俗语云“水过砂则甜、水过石则 甘”。
依据个人喜欢:称茶5g
炙茶
炙茶
纳茶
纳茶
纳茶。阿友就顺便 晒一下新收的潮州 手拉壶!
凤凰单丛茶潮汕工夫茶
我们该如何冲泡,怎样冲泡才算对?
泡茶前的
备炭料
备好心情
01
02
03
04
05
泡工夫茶极为讲究
三杯工夫茶,是千年潮汕文化沉淀的结晶,在潮汕饮食 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工夫茶 对选茗、择水、置具、烹煮、品茗等各个环节都非常精 细讲究。今天我们就用工夫茶的形式泡凤凰单丛。
烫杯
醒茶
重新注水
第一冲,醒茶。醒茶可以 洗去单丛茶在烘焙时所剩 余下来的火气。醒茶的茶 水一般不喝。
重新注水,关公巡城,准备开喝!
茶满入座,请喝茶。
感谢大家对单丛的关注,一路上有你不孤单
凤凰单丛的品质特征

凤凰单丛的品质特征
凤凰单丛是一种高品质的茶叶,具有以下特征:
1. 鲜叶外观:凤凰单丛的鲜叶呈现出端正匀称、紧结挺拔的特点。
叶片呈深绿色,条索紧密,有光泽。
2. 茶汤颜色:凤凰单丛的茶汤呈淡黄色或橙黄色,清澈明亮,透亮度高。
3. 茶叶香气:凤凰单丛的香气独特,具有花香、果香和蜜香的混合气味。
香气浓郁而持久,回味悠长。
4. 口感:凤凰单丛的口感丰满醇厚,滋味鲜爽。
汤质柔和,带有一定的甜度,同时又有一定的回甘。
5. 叶底:凤凰单丛的叶底呈现出茸毛多、嫩绿嫩黄的特点,叶质厚实。
6. 耐泡性:凤凰单丛具有很高的耐泡性,能够经受多次冲泡而不失去其风味和香气。
总的来说,凤凰单丛在外观、香气、口感等方面都具有高品质的特征,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茶叶品种。
凤凰单丛茶

作为广东名茶,凤凰单丛茶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名优茶评比,在各种评比和博览会上屡获特等奖、金奖。今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公告,批准对凤凰单丛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对于提升凤凰单丛茶的质量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由于种植效益的提高,在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潮州市的凤凰单丛茶种植区域得以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利用无性繁殖和嫁接换种技术,对凤凰单丛茶进行改良和有机茶生产技术、机械采茶技术,热风焙茶技术广泛应用于茶叶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大大提升了凤凰单丛茶的整体品质,形成以名优茶生产为重点的产业格局。独特的品质和采制工艺,伴随着“潮州工夫茶”这一独特文化的传播,凤凰单丛茶远销全国各地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各种国际和国家级、省级名优茶评比中屡获殊荣。
三、凤凰单丛茶的新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对凤凰单丛茶进行研究,以不同季节(包括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不同部位(包括茶根、茶枝以及枯叶)潮州凤凰单丛茶为对象,分析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咖啡碱(CAF)、茶氨酸(TA)以及Fe、Zn、Mn、Cu、Ni、Pb、Cr、Cd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了上述茶叶中EGCG与TP、TA与游离氨基酸以及TP与游离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并与市购茶叶比较。结果显示,各种活性物质如TA、游离氨基酸、EGCG、CAF在凤凰单丛春茶中含量最高,冬茶略低于春茶(但TP在冬茶中含量最大),综合判断凤凰单丛茶春茶和冬茶的品质不相上下,其次为秋茶和夏茶。在茶根、茶枝以及枯叶中无法检出TA、EGCG,而枯叶中虽无其它活性物质,但仍含有一定量CAF。凤凰单丛茶含有较大量的Fe、Zn、Mn、Cu金属元素,春茶未检出Cr、Pb、Cd、Ni,说明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凤凰单丛茶是纯天然无公害之高品质茗茶。
凤凰单丛茶 绿叶红镶边

龙源期刊网 凤凰单丛茶绿叶红镶边作者: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第18期凤凰单丛茶发源于生态环境优越的广东潮州凤凰山,有700多年的栽培历史。
自宋代以来选育出黄枝香、芝兰香、桂花香、杏仁香、蜜兰香、夜来香、姜花香、肉桂香、茉莉香、玉兰香十大高香型珍贵名丛。
历史上,凤凰单丛茶以“单株采制”而闻名,是中国乌龙茶类中的极品。
凤凰区内植被多样化,山清水秀,其绿化率达到96.4%,森林覆盖率85.1%。
该区濒临东海,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茶树均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终年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凤凰单丛茶的制作过程有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6道工序。
环环紧扣,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粗心随意,稍有疏忽,品质价格相差甚远。
该茶叶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油润有光,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精细的制茶工艺造就了优秀的品质,单丛茶具有“香”、“活”、“甘”的品质。
香:口含茶汤有清香芬芳之气冲鼻而出,有齿颊留芳之感,隽永幽远,清快爽适,除了茶本身的香,还有精心培育的天然花果香,有别于窨茶(用茉莉花、玫瑰花、玉兰花之类的香花花瓣人工施于茶坯窨制而成的花茶)。
活:润滑、爽口的快感、少涩感、喉感清洌。
甘:回甘快而力度强,清爽甘滑,俗称“有喉头”。
凤凰单丛茶除具备以上品质外,还具备独特的“山韵”,所谓“山韵”主要指滋味,是对肉质上更深一层的表述,只能意会,这种特殊的“山韵”是凤凰单丛茶品质特有的关键,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地单丛茶所在。
冲泡凤凰单丛茶可用盖碗或紫砂壶,最好是潮汕当地的潮汕壶,取干茶7克左右,用100度的沸水冲泡。
第一泡一般为洗茶,不饮用,加水后立即倒掉。
而后几泡时间随个人口味而定,一般能冲泡20次以上;其中以2、3泡香气最佳;又以5、6泡口感最好。
凤凰单丛茶适宜热饮,冷后一般口感没有热的好喝。
凤凰单丛知识

凤凰单丛知识,你掌握了吗?一、凤凰单丛产地介绍潮汕的传统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潮州凤凰山,中国乌龙茶之乡,地处潮州市东北部,镇政府所在地--凤凰圩距离潮州市区约43公里,总面积约231.73平方公里。
全镇总人口3.87万多人,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有畲族。
凤凰茶区是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也是蜚声中外的名茶产区。
凤凰茶区有着900多年茶叶栽制历史,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冬春不严寒,夏暑无酷热”之称。
具有山高日照短,云雾雨量多,冬寒来得早,春冷去也迟,盛夏无酷暑的天气特点。
凤凰茶区地貌复杂,昼夜温差大。
如海拔高至1497.8米的凤髻山与低至360多米的福南洋,两地温差6—8℃。
盛产名茶著称的乌岽山,更有“山高高,雾蒙蒙,天无三日晴,地无百步坪”之称,昼夜温差8—10度,茶农终年都要盖棉被。
尤其是春季,云雾多,日照短,每座山头,云雾缭绕,时阴时晴,天气变化异常,当地有“十里不同天”之谚。
如阳春三月采摘春茶期间,经常出现“大坪(海拔约800米)好晒茶(鲜叶),乌岽(海拔约1000米以上)天不晴”之谣。
多年的气象观测结果表明:乌岽山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茶树喜温、好湿、耐荫的生物学特性,是构成“高山浓雾产名茶”的条件之一。
二、凤凰单丛分类凤凰单丛是从凤凰水仙(白叶水仙)的茶树品种植株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单株单独栽培、单独采制而成。
属于乌龙茶,半发酵茶。
按照叶片的大小分: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按照叶色分:乌叶,赤叶和白叶;按照采摘期特早芽种,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按照其成茶的香型分:黄栀香,芝兰香,玉兰香,蜜兰香,杏仁香,姜花香,肉桂香,桂花香,夜来香,茉莉香十大香型和柚花香,橙花香,附子香,杨梅香,山茄香,黄茶香,苦味香和其他清香型等品种和株系。
其按照成茶的香型分是目前凤凰单丛分类最通行的分类方法。
三、凤凰单丛加工工艺加工工艺:采摘-晒青-做青(摇青、凉青)-杀青-揉捻-干燥1、采摘凤凰单丛的茶树形态有:灌木、小乔木、乔木,乔木上的树叶,还需要爬上去采摘,雨天不采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题目:凤凰单枞茶与潮汕“工夫茶”文化完成时间:2016年6月13日中文摘要广东人爱喝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尤其是广州、潮汕地区为甚。
其人见面多以“茶”致问候,例如“饮茶未?(喝茶了没?)”或“得闲饮茶再倾。
(有空喝茶再谈)”。
广东人闲与不闲都爱喝茶,每日要饮早茶、午茶、夜茶,人们戏称广东人是泡在茶里的。
广东人早上一杯茶,饭后一杯茶,上班一杯茶,开会一杯茶是通常习惯。
其省府广州满街茶室满街饮茶,家家户户有茶饮,广州人一年喝一万吨茶,人均消费茶叶量约近2公斤,为全国各大城市之冠。
潮汕地区城乡人民均酷爱饮茶,潮汕两市人均消费茶叶量约1.5公斤,居全国各中小城市之首[1]。
潮汕人招待客人喝茶,泡茶敬茶必由主人亲自为之,否则就不礼貌。
这既有为客人洗尘之意,又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同时使气氛更为融洽亲切。
潮汕堪称全国最为讲究茶道的地区。
这与当地特产名茶——凤凰单枞有很大关系,由于独特的大自然宜茶环境,从宋代就已栽种茶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潮州凤凰山孕育出了一种奇异的茶树品种——凤凰单枞。
凤凰单枞或名凤凰水仙,单枞是水仙群体中经过数十年的精细培植,观察挑选,经过精湛制作,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嫩,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
冲泡后香高持久,具有袭人的天然茶香,滋味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绿叶红镶边,并且有特殊山韵,饮后回甘力强,耐冲泡,叶底隔夜不酸。
广东潮汕凤凰水仙,有900多年的产制历史,宋朝时《潮州府志》载:“凤山名茶侍诏茶,亦名贡。
”宋种茶树,种植于海拔400米的鸟案山中心留草棚地,该茶树主干直径46厘米,有十个分枝,采摘时一人上树外不见人。
至今尚存的几十株数百年的老茶树,所产干茶品质极佳,是凤凰单枞茶中的珍稀名贵茶,市场上称为“宋种古单枞”,可谓中国的珍品。
[2]凤凰单枞是凤凰水仙的一种。
广东潮安、饶平、丰顺、蕉岭、平远等县皆产单枞水仙,惟有凤凰单枞产于凤凰山。
凤凰水仙由于选用原料优次和制作精细程度不同,按成品品质依次分为凤凰单枞、凤凰浪菜、凤凰水仙。
单枞为上品,次之为浪菜,再次为水仙。
其中凤凰单枞素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之美称。
与其他名茶如龙井、毛尖、银针、沱茶等品种只有一种香型不同的是,凤凰单枞有多种香型,如黄枝香、芝兰香、肉桂香、蜜兰香等等。
这些香型都是由不同品种的单枞嫁接培植而成,种类繁多。
一般大致可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清香型有黄枝香、芝兰香、玉兰香、通天香等;浓香型就只有一种:蜜兰香。
现在世界各国称茶为“Cha”或“Tea”就是在中国茶开始传到国外时,由广州和厦门或广东潮汕语言翻译而来的。
世界各国茶字的语源读音:[3]凤凰单枞茶五十年代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全国的名茶评比会上以99.85的优异成绩夺得桂冠。
还有凤凰镇石古坪畲族管理区,世代居住在高山上的畲民(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向以种茶为生,由于石古坪独特的生态环境,也使其成为生产名茶的宝地,所产的石古坪乌龙、黄枝香、百叶单枞已闻名遐迩,分别于1984年8月在福建召开的全国茶叶评比会上获得一、二等奖和头等奖[4]。
提到凤凰单枞茶许多人或许并没听说过,凤凰单枞是乌龙茶的一种,其是与武夷岩茶、安溪观音齐名的三大乌龙茶之一。
就香味特点来说,武夷岩茶香气醇厚,回味悠远;安溪观音香气馥郁,甘醇清滑;凤凰单枞则香气霸道,气味浓烈。
此三种茶香气迥异,多使人偏爱其一。
上好的凤凰单枞茶的诞生,仰赖三方面因素俱足缺一不可。
首先,单株须好,单株好又仰赖植株自身的品质以及茶农的精心侍弄;其次天时比如“晒青”时如果连续阴天,见不到阳光,即使茶叶是采自最好的单株,又经过最好的人工制作,成品的品质终归不理想;再次人和,就是得有“茶心”,茶树也要悉心照料,制茶的整个过程也得尽心,把心放进去了,才做得出好茶。
凤凰单枞采摘时实行分株单采,清明前后,新茶芽萌发至小开面(即出现驻芽),即按一芽二、三叶标准,用骑马采茶手法采摘。
过嫩,成茶苦涩,香不高;过老,茶味粗淡,不耐泡。
采制时间以午后2-4时最好,强烈日光时不采,雨天不采,雾水天不采。
采下采的茶叶经晒青、凉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最后制成成品。
凤凰单枞的炒制亦十分讲究,炒青和揉捻交替进行,两炒两揉。
第一次杀青锅温为140-160℃,多闷少透,时间4-5分钟。
出锅揉捻,初步成条后再炒第二次,锅温100-120℃,时间3-4分钟,炒后趁热再揉至适度解块待烘。
烘干后用炭火焙笼分毛火、足火烘制。
毛火火温80-90℃,烘约10分钟,5-6`C成干出烘摊放,足火温度50-60℃, 2-3 小时后足干。
产于粤东凤凰山的单枞茶,通常细分为潮州的凤凰单枞和产于饶平的单枞,但两者实际是同源的。
以地势论,坪溪岭头只能算是凤凰山的余脉,两地历史上长期同属饶平县管辖,而且岭头百叶单从茶是1956年从凤凰引进的实生茶苗变异而来的。
关于“从”、“枞”的辨析丛(音cóng;潮音“层”),别写“欉”,简化“丛”。
《尔雅。
释木第十四》载:“灌木:丛木。
”注:“灌木曰丛。
”枞(音cōng;潮音“宗”),简化“枞”。
《尔雅。
释木第十四》载:“枞,松叶柏身。
”枞是常绿乔木,叶如松,干如柏,木材轻软,可供建筑造纸之用。
上述引文说明,“丛”、“枞”有别,而且非常明显。
可见“凤凰单丛”绝不能写成“凤凰单枞”。
但现在出版的书刊,多有误成“凤凰单枞”者,举要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90页),舒玉杰《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98页),陈椽《中国名茶》(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100页),俞永明《说茶饮茶》(金盾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4页),詹罗九《名优茶开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06页),余悦《中华茶文化丛书。
茶品悠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4页),《中国青年报》1997年9月16载文《京城拍卖极品名茶,交易方式接轨国际》……,均将“单丛”误为“单枞”。
“枞”之谬用,几成“约定俗成”,故不可不辨。
[5]潮汕工夫茶是我国汉民族品茶艺术的杰出代表,一曲“百年炉火,一壶好茶”是潮汕工夫茶茶文化的生动写照。
潮汕人对喝工夫茶是比较讲究的,喝工夫茶选用乌龙茶,要备好一套专门茶具,从火炉、木炭、风扇,到茶洗、茶壶、茶杯、冲罐,等等,大大小小10余种。
一般人家饮乌龙茶,也总备有一套专门工夫茶茶具。
喝工夫茶的茶具,人称“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深瓯。
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专作加热之用。
玉书碨是一把缩小的瓦陶壶(也称“砂锅仔”),高柄长嘴,架在风炉之上,专作烧水之用。
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小一些的紫砂壶(也称“冲罐”),也可用盖瓯(也称“盖碗”),专作泡茶之用。
若琛瓯是个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陶瓷小杯(也称“杯仔”或“茶杯仔”),通常3-5只不等,专供饮茶之用。
这样的喝法,茶汤的浓度很高,但由于杯小,量比较少,加上乌龙茶性平,常年饮用可益寿延年。
但喝茶还是要讲究科学,每天的量不要过多,放茶要适量。
好的茶叶内含物质比较多,放茶量可以少些,普通的茶叶可多放些,火功较足的茶可多放些,陈茶也可多放些。
岭头单枞茶除了可用工夫茶泡饮外,还可尝试其它品尝方法,比如加菊花、冰糖或加牛奶、糖等。
泡茶的水温,近年来有人认为,只能用80-90℃的开水,才不会破坏茶叶中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实这是一种把维生素孤立的放在沸水中去研究的偏面结果。
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茶叶中与其他物质紧密结合,在沸水中被破坏的比例较少。
因此,要泡出色香味俱全的工夫茶,还是用沸水好,只是要注意泡茶时间的长短。
工夫茶冲泡手法简单的说先是选好茶,然后按照下边顺序执行:一、洗杯烫壶—以沸水淋洗壶杯,除清洁的作用外.还可预热茶具;二、舀茶投茶一一为了避免茶叶沾上人手中的异味,舀茶时要使用茶勺,避免直接用手撮取。
为了防止茶叶洒出壶外,投茶时要用漏斗,茶量占大约壶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三、洗茶养壶—第一次冲水用来洗茶。
洗茶水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养壶的。
茶水长期冲淋浸泡,可以使紫砂壶越来越光洁,润泽壶身上的茶香越来越浓。
用茶汤淋壶是养壶的重要手段之一;四、冲茶品茶—冲茶时,要高冲低泡,目的是使茶叶在水中翻滚,充分泡出茶汁。
初次大约45秒或1分钟后即可分茶品饮,二三次时泡茶时间稍微延长。
茶壶里的茶,通常先出来的茶味淡,越是后出的茶味越浓。
想要使每一只茶杯里的茶汤浓淡一致,就要使用公道杯。
公道杯口置茶隔,是为了隔去茶末茶渣。
茶汤在公道杯里混合,再由公道杯倒入茶杯,这样的话r每一杯茶的浓淡就一致了。
品茶时,先用闻香杯鉴赏茶的香;既而用眼睛观察茶杯中的茶汤,鉴赏茶的色,最后喝茶鉴赏茶的味。
做完所有这些,整个品茶过程才算大功告成了。
品茶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的核心体现一个“和”字,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
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I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自身”的意境。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日:“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汕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汕工夫茶的形成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
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州前八贤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
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
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人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