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ppt课件

整理课件
25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2)治法:疏风散寒。 (3)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辛温气香,上达巅顶。行血中之气,祛血中 之风,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羌活、白芷:疏散太阳、阳明之风邪寒邪; 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祛风散寒解 表; 甘草:和中缓急。
整理课件
26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整理课件
7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自觉头部疼痛为共同特征 2、疼痛部位 部位: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 3、疼痛性质 (1)外感头痛: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其痛以 刺痛、灼痛、跳痛、胀痛为主。 (2)内伤头痛:缓慢起病、痛势绵绵、时痛时止,久而不 愈,其痛以空痛、隐痛、昏痛为主。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整理课件
1
【概说】
• 头痛是常见的疾病,也是许多疾病普遍存在的一 种症状。
• 我国有近90%的男性和95%的女性一生中有过头 痛的体验。
• 头痛不仅发生于成人,亦见于小儿。
整理课件
2
【概说】
流行病学资料: 1 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 发病率达到5% 2 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 3 男女比例:1:4
(2)治法:祛风胜湿。
(3)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祛风活血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整理课件
32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4.临床应用:
①纳呆便溏胸闷:加苍术、厚朴、陈皮; ②恶心呕吐:加法夏、生姜、藿香; ③暑湿:身热汗出不扬,胸闷口渴者,改用黄连香薷饮加藿
久病入络 跌仆损伤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整理课件
内伤头痛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疗

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 清阳;内伤诸疾,导致气 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 所养,均可导致头痛。
外感与内伤两类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 湿、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劳倦、病后;
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 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半夏、陈皮——和中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治疗-分证论治
• 内伤头痛-3.肾虚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空;腰膝痠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 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刺出血; 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
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治疗-分证论治
•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
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
苔薄白,脉浮紧。
• 治 法:疏散风寒止痛。
•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祛风
• 川芎—辛温通窍, 活血止痛。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中医内科学头痛歌诀

中医内科学头痛歌诀
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关于头痛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头痛治疗的要点和歌诀:
1.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针对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头痛,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如头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的症状等,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
2. 阳虚头痛,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沉、偏头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如服用温补药物、适当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等。
3. 阴虚头痛,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发作时口干、咽干、咳嗽等。
治疗时可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如服用滋阴药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熬夜等。
4. 血瘀头痛,血瘀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固定在一个部位,疼痛剧烈,伴随着瘀斑、舌质紫暗等。
治疗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方剂、推拿按摩、针灸等。
5. 气滞头痛,气滞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胀痛、闷痛,伴随着情
绪波动、胸闷等。
治疗时可采用理气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理气方剂、进行舒缓放松的运动、调整情绪等。
6. 寒湿头痛,寒湿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冷痛,伴随着恶寒、身
体酸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寒湿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祛寒湿方剂、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受凉等。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头痛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
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但是请注意,以上内容
仅为一般性的介绍,具体治疗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中医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中医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中医将偏头痛归纳为“头痛”范畴,并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据中医理论,头痛不同类型的发病原因各异,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中医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1. 原因: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血亏损:气血亏虚,导致脑海细胞缺氧、营养不良,从而出现头痛症状;(2)肝阳上亢:肝气郁结,阻滞经络,扰乱血脉,引发头痛;(3)肝经风热:由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原因,肝经受热邪困扰,侵犯头部,导致头痛;(4)气滞血瘀:气滞日久,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胀滞在头部,导致头痛;(5)肝肾阴虚:肝肾阴虚,火上攻心,上扰头部,出现头痛。
2. 类型:据中医理论,偏头痛可分为阳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寒凝头痛等类型,每一类型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中医治疗方法1. 草药治疗:(1)阳虚头痛:可选用补益阳气、祛风散寒的草药,如艾叶、当归、补骨脂等;(2)阴虚头痛:可选用滋阴潜阳、清肝熄风的草药,如生地黄、丹参、天麻等;(3)气虚头痛:可选用益气健脾、温肾固阳的草药,如山药、参、肉苁蓉等;(4)血虚头痛:可选用活血补血的草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5)血瘀头痛: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草药,如桃仁、川芎、牛膝等;(6)寒凝头痛:可选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草药,如附子、干姜、川芎等。
但使用草药治疗偏头痛需要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调配草药。
2. 针灸疗法:(1)温针法:通过热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经络状况,如缓解肩颈部僵硬引起的头痛;(2)推拿针灸法:通过按摩和针刺相结合,调整气血运行,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3)脑部穴位针灸:刺激额、枕、太阳穴等头部穴位,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但需寻找合适的穴位和疗程;(4)三焦经针灸法:通过刺激手足三焦经相关穴位,调整气血平衡,缓解头痛。
3. 饮食调理:(1)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炸等食物刺激;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2、锌、镁等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2)药膳调理:例如,“山药排骨汤”可益气养阴,缓解头痛。
头痛中医经典条文

在中医经典中,关于头痛的记载较为广泛。
以下是一些与头痛相关的经典条文:
1. 《伤寒杂病论》:“头痛者,风也。
”
这句话出自《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头痛的原因是风邪侵袭所致。
2. 《金匮要略》:“头痛,风也,桂枝汤主之。
”
这段文字表明头痛属于风邪所致,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
3. 《内经》:“头痛,多虚者补之,多实者泻之。
”
这句话强调了根据头痛的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虚证多补,实证多泻。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痛者,寒中生热也。
”
这句话指出头痛的原因是由于寒气入侵体内,导致寒中生热引起的。
这些经典条文提供了一些中医对于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是个体化的,应根据具体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你有头痛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介绍了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希望能对头痛治疗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头痛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 阵发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2. 慢性头痛:多见于颈源性头痛和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
3. 特发性头痛: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病因。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头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2. 艾灸疗法:将艾绒燃烧后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方使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头痛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合格的中医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3. 西医诊断结论对于头痛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中医治疗头痛的诊疗方案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结合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引起 继发性的疾病 有
有 无 明确继发性头痛类型
?
明确原发性头痛类型
【概说】
(一)中医的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 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 一种病证。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自觉头部疼痛为共同特征 2、疼痛部位 部位: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 3、疼痛性质 ( 1 )外感头痛: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其痛以 刺痛、灼痛、跳痛、胀痛为主。 ( 2 )内伤头痛:缓慢起病、痛势绵绵、时痛时止,久而不 愈,其痛以空痛、隐痛、昏痛为主。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谷万里
【概说】
• 头痛是常见的疾病,也是许多疾病普遍存在的一 种症状。 • 我国有近90%的男性和95%的女性一生中有过头 痛的体验。 • 头痛不仅发生于成人,亦见于小儿。
【概说】
流行病学资料: 1 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 发病率达到5% 2 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 3 男女比例:1:4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审证求因,审证论治
外感头痛:祛风散邪(活络)
内伤头痛:滋阴养血补虚 虚实夹杂(肝阳、痰浊、瘀血)、虚实兼顾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三)分证论治--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 ②兼次症:恶风寒,口淡不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真头痛等相鉴别。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病,爆炸样,持续不止,伴颈 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喷射状呕吐。 见于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即轻重(久暂)
内伤头痛:病势轻(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多 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
外感头痛:病势剧,起病短暂,多表现为掣痛,跳 痛、灼痛、刺痛、胀痛、重痛。
【概说】 (三)源流
1、命名: (1)《内经》称“头风”,“脑风” (2)《难经》提出“厥头痛”(气逆于上,痰逆于 上)、“真头痛”
【概说】
2、病因病机:
(1)《内经》责之于外邪(风邪)、寒邪及内伤。 《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 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五藏生成篇》“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多为功能障碍而无结构损害,是最常见的
2. 继发性头痛 局部器质性损害或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症状, 包括感染、肿瘤、创伤、脑血管病等; 3. 脑神经痛、原发性顔面痛和其他头痛。 每类头痛又可分为若干亚型,每一亚型仍可继续细分,最多 可达四级。
三、头痛的诊断程序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
有无值得警惕的发现 无 考虑原发性头痛、推敲 有无不典型之处 无
【概说】
3、治疗
(1)《伤寒论》:“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发
汗,用柴胡汤调解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用吴茱萸汤”
【概说】
( 2 )李杲分经用药治疗:“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 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 来寒,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 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 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者,或 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概说】
(2)《伤寒论》
遵《内经》六经头痛之名,但提及的只有太阳病, 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头痛。
(3)《东垣十书》明确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
(4)《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属于“痰”与“火”, (5)《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 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 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 复发也…”
【概说】
(3)《丹溪心法》则强调头痛需用引经药:“头痛
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 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阳细辛,厥阴吴茱 萸。” (4)《医林改错》开创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
西医疾病范围
•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 中。 • 我们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 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 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
【病因病机】
1、外感头痛——风、寒、湿、热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寒
寒凝血脉
风热
风湿
上炎清窍
蒙蔽清窍
脉络拘急、失荣
外感头痛
【病因病机】
2、内伤头痛——肝、脾、肾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上扰清窍 肝肾阴亏 痰浊内生 脾失健运 蒙蔽清阳
气血亏虚
禀赋不足 肾精亏损
脑海失养
内伤头痛 髓海失养
劳欲无度
久病入络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跌仆损伤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 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 .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 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辨证论治】
3、辨性质: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④脉象:脉浮紧。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 ☆ ☆
☆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大脑功能障碍;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1. 原发性头痛 疼痛类型 ; Head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