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医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并帮助医生
诊断疾病。
医学检查可以涉及多种指标,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1.血液检查指标解读: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反映了体内携氧能力,正常范围为女性
120-160g/L,男性130-175g/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 血糖测定(FBG):血糖测定可以用于评估糖尿病的程度和控制情况。
正常范围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血糖应低于7.8mmol/L。
-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
白(ALB)等。
异常结果可能与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相关,或是药
物/酒精滥用的结果。
2.尿液检查指标解读:
-尿常规:包括尿液颜色、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尿糖等参数。
异常结果可能反映泌尿系统疾病、肾脏问题、糖尿病等情况。
-尿常规显微镜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沉渣中细胞、晶体、细菌等,可帮助发现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
3.影像学检查指标解读:
-X射线:用于检测骨折、肺部状况、器官异常等。
医生会通过观察
影像来诊断疾病或评估治疗效果。
-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测器官如甲状腺、肝脏、心脏、肾脏等的结构
和功能。
医生通过观察超声图像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核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身体内部
器官的详细图像。
MRI常用于检测脑部、脊椎以及其他软组织的异常情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是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医学检查可以通过测量生物学体征、检测体液、组织和细胞等方式获取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参数情况,如贫血、炎症、感染等。
临床上,血常规常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观察治疗效果。
2.尿常规指标尿常规指标包括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白细胞等。
尿常规可以评估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情况,如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等。
临床上,尿常规常用于筛查和监测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
3.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
肝功能指标可以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和肝功能异常,如肝炎、肝癌等。
临床上,肝功能指标常用于筛查和监测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4.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肾功能指标可以评估患者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如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等。
临床上,肾功能指标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肾脏状况,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5.血脂指标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血脂指标可以评估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如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
临床上,血脂指标常用于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调脂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6.血糖指标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血糖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
临床上,血糖指标常用于筛查和监测糖尿病,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7.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抗体等。
甲状腺功能指标可以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临床上,甲状腺功能指标常用于评估甲状腺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总之,医学检查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疾病情况,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医学检查指标是临床医生用来评估患者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疾病进程和疗效的重要工具。
下面是一些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1.血常规指标:-肝功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的早期指示器。
-肾功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评估肾功能的常用指标,升高可能是肾脏受损的标志。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用于检测感染和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感染或炎症的指示。
2.生化检验指标:- 血糖: 用于评估糖尿病和血糖代谢紊乱的指标,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用于评估脂质代谢紊乱,提醒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钠和血钾用于评估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用二氧化碳结合力(CO2)和pH值表示,指示体液酸碱平衡状态。
- 肾功能: 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尿酸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高水平可能表明肾脏受损。
-肝功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疾病。
3.乳腺检查指标:-乳腺超声:乳腺超声是乳腺疾病的常用筛检方法,通过观察乳腺囊性结构、乳腺肿块、乳腺结节等来评估乳腺的健康状况。
-乳腺钼靶:乳腺钼靶是用于早期乳腺癌筛查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照射来观察乳腺组织的密度和结构,检查是否存在肿块或异常。
4.心脏检查指标:-心电图(ECG):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 管理: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腔大小、心肌收缩情况、心脏瓣膜功能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医学检查指标解读,具体解读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做综合分析。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___医疗器械基本知识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___医疗器械基本知识1.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Hb):用于评估贫血程度和红细胞数量,常用于诊断和评估贫血、出血等疾病。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
异常白细胞计数可以指示感染、炎症、淋巴瘤等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
异常血小板计数可以指示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
2.生化检查指标:-肝功能检查指标(ALT、AST、ALP、总胆红素等):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疾病。
异常肝功能指标可以指示肝炎、肝硬化、胆管梗阻等疾病。
-肾功能检查指标(尿素氮、肌酐、尿酸等):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疾病。
异常肾功能指标可以指示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3.血脂检查指标:-总胆固醇(TC):用于评估血脂代谢水平。
异常总胆固醇水平可以指示高血脂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异常LDL-C水平可以指示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4.免疫学检查指标:-C反应蛋白(CRP):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程度。
异常CRP水平可以指示感染、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用于评估免疫功能和免疫状态。
异常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指示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疾病等。
5.影像学检查指标:-X线指标:用于评估骨骼、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疾病。
如骨折、肺炎、肺结核等。
-CT指标:用于评估脑部、胸腹部等器官的疾病。
如脑卒中、胃肠道肿瘤等。
-MRI指标:用于评估脑、脊髓、骨骼等器官的疾病。
如脑肿瘤、脊髓损伤等。
这些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医学检查指标的意义与其正常值有关,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这些指标。
通过检查这些指标可以为临床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跟踪疾病的进展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医学检查指标并不是单一的诊断依据,临床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西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西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2~3分)放着我来---打小抄!〖文件夹一“核心考点收纳”〗〖题---分!〗>> 练题讲题:熟能生巧一、最佳选择题糖皮质激素对血液成分产生的影响A.血红蛋白含量降低B.血小板减少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D.中性粒细胞减少E.淋巴细胞减少『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酮体阳性,可以提示患者A.病情尚未控制B.胰岛素分泌过度C.伴甲状腺功能亢进D.生长激素分泌过度E.伴活动性肢端肥大症『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持续出现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体,常早于血液中酮体的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正常值A.4%~6%B.48%~60%C.3.8%~4.0%D.4.8%~6.0%E.2.8%~64.0%『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糖化血红蛋白>6.5%,提示测定前3个月,血糖升高。
以下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中,能提示动脉硬化与高脂血症的是A.血清TC升高、TG升高、LDL-ch升高或HDL-ch降低B.血清TC升高、TG降低、LDL-ch降低或LDL-ch升高C.血清TC升高、TG升高或CK升高D.血清TC升高、TG升高或CK降低E.血清TC升高、TG降低或HDL-ch升高『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注意掌握。
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相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的是A.血清总胆固醇B.三酰甘油酯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LDL-C(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相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
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进行肝功能检查时,其结果可能会显示A.AST上升B.ALT上升C.AST/ALT比值>1D.AST/ALT比值<1E.AST、ALT同时上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指标是指用于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发现疾病及监测疾病进展情况的一些生化、生理、免疫学、显微学等检验项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介绍。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白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炎症、感染和免疫系统功能;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来评估贫血状况,监测肾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凝血功能及炎症等疾病情况。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外观、比重、pH值、蛋白质、糖、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
尿常规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肾脏功能、尿路感染和炎症等疾病情况。
3.血糖测定:血糖测定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监测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耐受性。
血糖测定也可以用于怀疑低血糖的患者或者监测其他疾病如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4.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
肝功能检查可以用于评估肝脏的炎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药物毒性等情况。
5.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
肾功能检查可以用于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情况。
6.血脂测定: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
血脂测定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等情况。
7.血压测定:血压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
8.癌症标志物测定:癌症标志物是一些在特定类型的癌症患者体内产生的物质,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癌胚抗原(AFP)等。
癌症标志物的测定可以用来筛查和诊断癌症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
9.免疫学指标测定:免疫学指标测定包括白细胞亚群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测定、类风湿因子测定等。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222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第01讲血常规检查(一)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第四节肝功能检查第五节肾功能检查分值少容多有难度真功夫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一、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区间】新生儿:(6.0-7.0)×1012/L婴儿:(5.2-7.0)×1012 /L儿童:(4.2-5.2)×1012/L成人男:(4.0-5.5)×1012/L女:(3.5-5.0)×1012/L二、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正常参考区间】女性:110-150g/L男性:120-160g/L新生儿:170~200g/L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①相对增多: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 /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②生成减少③红细胞破坏过多: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 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第三节粪常规检查 (两对半)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为我所用!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血浆「红细胞 血fliK 白细脳 胞J 血小板【正常参考区间】12新生儿:(6.0-7.0 ) X 10 /L 12婴儿:(5.2-7.0 ) X 10 /L 12儿童:(4.2-5.2 ) X 10 /L 成人、红细胞计数(RBC 观坯拠入抗凝制的血液小单元细目 要点血常规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 (2 )血红蛋白(3)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4) 血小板计数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 / L 男性:120-160g / L 新生儿:170〜200g / L红细胞计数(RBC 及血红蛋白(Hb )的临床意义1.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2.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3. 血红蛋白(Hb ) /红细胞数量(RBC 与贫血 1.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① 相对增多: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 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 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 红细胞代偿性增生;③ 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 ) X 1012/L 。
2.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① 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 生成减少③ 红细胞破坏过多:① 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 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女口: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 病理变化 • 中性粒细胞异常 • ①核象变化 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或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如 中毒性休克等。 核右移:常见于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细菌性感 染,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 于应用抗代谢药(如阿糖胞苷等)。 • ②毒性变化与退行性变(严重感染或中毒时,中性粒细 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
白细胞分类计数
•
•
简述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 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白细胞:有粒(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 无粒(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 • • • • • • DC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 0.50~0.70 (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01~0.06 (1%~6%) 嗜酸性粒细胞 0.01~0.05 (1%~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儿童0.005~0.05 (、李前、谷佳美、高亮亮
目录
• • • • • • • 1.血常规检查 2.尿常规检查 3.粪常规检查 4.肝功能检查 5.肾功能检查 6.其他常用血生化检查 7.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
• • • • • • 1.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 3.白细胞计数 4.白细胞分类计数 5.血小板计数 6.红细胞沉降率
嗜碱性粒细胞
• • • • 减少: ①疾病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②用药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 应激反应。
淋巴细胞
• • • • • • • • • 增多: ①传染病(百日咳、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②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 瘤等;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移植排斥反应 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 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减少。
• •
血小板计数
临床意义: • 1.生理变化 • ①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低,午 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 居民较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 • ②新生儿较婴儿为低,出生后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 • ③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 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 ④剧烈活动和饱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到原来 水平。
单核细胞
• • • • 增多: 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 ②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③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血小板计数
• • 简述 血小板计数(PLT)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 的数量。具有黏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 血小板有很好的聚集和黏附功能,参与人体的止血和 凝血过程,维护人体的健康。 PLT正常参考区间: (100~300)x109/L
中性粒细胞
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 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最重要作用,具有吞噬 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 用。 中性粒细胞技术增减的临床意义与前面白细胞的临床 意义相同。
•
嗜酸性粒细胞
• • • • • • • • 增多: 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皮疹、食物过敏) ②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钩虫病等) ③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④药物(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哌酮等药物) ⑤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⑥传染病(猩红热) ⑦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
•
尿液酸碱度
临床意义 • 增高: ①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高钾血症、长期呕吐) ②药物(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 ) • 减少: ①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 肾炎、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 ②药物(应用酸性药物,如维C、氯化铵等)
尿比重
• • 简述 尿比重(SG)系指在4oC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 之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为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 衡,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和多种固体物质进行调节。尿 比重可以反映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比重受尿中 所含可溶性物质的数量、质量及尿量的影响,既取决 于尿液中溶解物质(尿素、氯化钠)的浓度,其中尿 素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反映盐的含 量。
•
•
白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 病理变化 • 中性粒细胞增加: • 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球菌感染最明显)。 • ②中毒(如尿毒症;汞、铅中毒等)。 • ③急性大出血; • 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 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及严重的 血管内溶血后)。
•
红细胞计数
• • • • • RBC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x1012/L 婴 儿:(5.2~7.0)x1012/L 儿 童:(4.2~5.2)x1012/L 成 人: 男:(4.0~5.5)x1012/L 女:(3.5~5.0)x1012/L
红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 • • • • • • • 1.生理变化 ①年龄 ②时间 ③采血部位 ④精神因素 ⑤气压 ⑥献血 ⑦妊娠
•
红细胞沉降率
临床意义: • 1.生理性增快: •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 • • 2.病理性增快: ①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活动期血沉常增快)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血沉明显增快,心绞痛是血沉多正常。 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 ③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各种原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 狼疮。血沉加速显著)。 ⑤贫血(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 ⑥高胆固醇血症
•
减少: 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 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尿 毒症多尿期、结缔组织病、尿崩症、蛋白质 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以及肾 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 常等。
尿蛋白
• 简述 • 尿中蛋白质(PRO)是尿液检查的核心项目之一 •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 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 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 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 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 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 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 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 化进展。
红细胞沉降率
• • 简述 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 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 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来说,除一些生理性因素 外,凡体内有感染 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会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ESR正常参考区间: 男性0~15mm/1h 女性0~20mm/1h
嗜酸性粒细胞
• • • • 减少: 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 烧伤等应激状态。 ②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等。
嗜碱性粒细胞
• • • • • 增多: ①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学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 多;或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②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铋中毒及注射疫苗 后可见增多)。 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机制不清楚)。 ④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 超敏反应等)。
尿比重
• SG正常参考区间: • 成人晨尿 1.015~1.025 • 成人随机尿 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 • 新生儿 1.002~1.004
尿比重
临床意义 •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 脱水、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 尿系统梗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红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 病理变化 • 增多:①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 ②心肺疾病: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 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 能亢进。
红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 病理变化 • 减少:①急性、慢性失血过多,如消化道溃疡、痔疮、 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异常(膜结构缺陷、酶活性缺陷)。 红细胞外异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 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
白细胞计数
• • 简述 白细胞计数(WBC)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 胞数目。 白细胞是血液中有形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球形的 无色有核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 重要防线。 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
白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 • 简述 血红蛋白(Hb)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系统的载体,它具有易与 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特性,可将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部 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后 呼出体外。
•
血红蛋白确是用于评价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和常用指标, 但不是唯一指标。医生常说的贫血和不贫血也多以血红 蛋白测定值为主要依据。
• •
• •
第二节
• • • • • • • • 1.尿液酸碱度 2.尿比重 3.尿蛋白 4.尿隐血 5.尿沉渣白细胞 6.尿沉渣管型 7.尿沉渣结晶 8.尿葡萄糖
尿常规检查
9.尿酮体 10.尿胆红素 11. 尿肌酐 12.尿尿酸 13.尿淀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