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基础化学·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8学时)

13.1 概述

13.2 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

13.3 硼

13.4 铝

13.5 碳

13.6 硅

13.7 氧

13.8 磷

13.9 长周期元素

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4学时)

14.1 第16和18族元素概述

14.2 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

14.3 过氧化氢、其他无机过氧化物和臭氧

14.4 硫的重要化合物

14.5 卤素

第十五章d区元素(6学时)

15.1 通性

15.2 钛和钒

15.3 铬

15.4 锰

15.5 铁、钴、镍

15.6 钼

15.7 第二、三过渡元素的化学特征

15.8 锌、镉、汞

15.9 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

15.10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与均相催化

第十六章f区元素(1学时)

16.1 镧系元素

16.2 锕系元素简介

第十七章氢(1学时)

17.1 存在、制备和用途

17.2 核性质

17.3 二元氢化物的分类

17.4 氢的性质和反应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第三版)北师大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无机化学》(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无机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分析化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东理工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普通化学原理习题解答》北京大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无机化学习题集》杜尧国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李俊义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9.《分析化学习题集》(第二版)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 Experiment)

【课号】041025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64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等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是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课。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进而受到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化学专业课以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氯化钠的提纯(4学时)

1.1 食盐的提纯

1.2 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验二硫酸铜的提纯(微型)(4学时)

2.1 粗硫酸铜的提纯

2.2 产品纯度的检验

实验三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4学时)

3.1 同离子效应

3.2 盐类水解

3.3缓冲溶液

实验四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

4.1 配合物的形成与颜色变化

4.2 配合物形成时难溶物溶解度的改变

4.3 配合物形成时溶液pH的改变

4.4 配合物形成时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

4.5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4.6 分步沉淀

4.7 沉淀的转化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5.1 比较电对E0值的相对大小

5.2 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及反应方向的影响

5.3 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大纲·

5.4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实验六氮、磷、锡、铅、铋(4学时)

6.1 NH4+的鉴定

6.2 硝酸的氧化性

6.3 亚硝酸盐及其盐的性质

6.4 NO3-和NO2-的鉴定

6.5 磷酸盐的性质

6.6 磷酸盐的鉴定

6.7 锡、铅、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6.8 铅(Ⅱ)难溶盐的生成与溶解

6.9 Sn2+与Pb2+的鉴定

实验七氧、硫、氯、溴、碘(4学时)

7.1 过氧化氢的性质

7.2 硫化氢的还原性和S2-的鉴定

7.3 多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7.4 亚硫酸的性质和SO32-的鉴定

7.5 硫代硫酸及其盐的性质

7.6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7.7 卤化氢的还原性

7.8 氯、溴、碘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7.9 Cl-、Br-和I-的鉴定

7.10 Cl-、Br-和I-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八铬、锰、铁、铜、银(4学时)

8.1 Cr(Ⅲ)的还原性与Cr3+的鉴定

8.2 CrO42-和Cr2O72-的相互转化

8.3 Cr2O72-、MnO4-、Fe3+的氧化性与Fe2+的还原性

8.4 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别

8.5 Cu(Ⅰ)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8.6 Ag(Ⅰ)系列实验

8.7 汞盐与KI的反应

实验九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4学时)

直接称量法与递减称量法练习

实验十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4学时)

实验十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4学时)

11.1 0.1mol.L-1H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1.2 0.1mol.L-1NaOH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1.3 基准硼砂标定HCl溶液

11.4 比较法标定NaOH溶液

·基础化学·

实验十二混合碱的分析有机酸含量的测定(4学时)

12.1 未知组成的混合碱分析

12.2 草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三水的总硬度测定(4学时)

13.1 0.010mol.L-1EDTA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2 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十四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4学时)

14.1 0.10mol.L-1 Na2S2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4.2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钙盐中钙含量的测定(8学时)

15.1 0.020 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

15.2 0.020 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

15.3 钙盐试样中钙的测定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

2.《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号】04100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80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工工艺、化学教育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有机化学是一门必修的化学基础课,是关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有关理论的科学。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熟悉有机物相互转化规律,了解学科范围内的重大科技新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自学)

1.1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与特性

1.2 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

1.4 有机物的分类

1.5 研究程序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5学时)

2.1 通式和构造异构

2.2 命名

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2.3 sp3杂化与结构

2.4 物理性质

2.5 化学性质

取代及机理、氧化、异构化、裂化

第三章不饱和烃(8学时)

3.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3.2 同分异构

3.3 命名

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顺反命名法、烯炔命名法

3.4 物理性质

3.5 化学性质

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及机理、亲核加成及机理、氧化反应、α-氢的反应、

聚合反应、炔-氢反应

·基础化学·

3.6 工业来源与制法

第四章二烯烃和共轭体系(4学时)

4.1 分类与命名

4.2 共轭二烯制法

4.3 化学性质

1.4-加成、电环化反应、双烯合成、聚合反应

4.4 二烯烃的结构

4.5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π-π共轭、ρ-π共轭、α-π共轭、α-ρ共轭

4.6 1.4-加成理论解释

4.7 协同反应理论解释

4.8 共振论

第五章对映异构(4学时)

5.1 手性与对称性

5.2 构型与命名

5.3 1C*对映异构

5.4 2C*对映异构

5.5 无C*对映异构

5.6 研究机理的应用

第六章脂环烃(4学时)

6.1 分类与命名

分类、命名法(单环与二环)

6.2 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戊二烯与茂

6.3 环烷烃结构

6.4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构象

6.5 脂环烃的对映异构

6.6 制法

第七章波谱分析(6学时)

7.1 红外光谱(IR)

分子振动、基团特征频率、IR图谱解析

7.2 核磁共振(1HNMR)

1HNMR的产生、化学位移、自旋偶合与裂分、1HNMR图谱解析

7.3 质谱(MS)

基本原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MS解析

第八章脂肪族卤代烃(6学时)

8.1 卤代烷

分类与命名、制法、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及机理、消除反应及机理、影

·教学大纲·

响SN和E的因素、金属有机物、TPC反应简介)

8.2 卤代烯

分类与命名、双键与卤原子活性

第九章醇和醚(4学时)

9.1 醇

分类、异构、命名、结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卤代烃的生成、与无机酸反应、脱水反应、氧化与脱氢、

硫醇)

9.2 醚

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醚、硫醚

第十章芳烃、芳香性(7学时)

10.1 构造异构与命名

10.2 苯的结构

10.3 来源与物理性质

10.4 单环芳烃化学性质

亲电取代及机理、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10.5 一取代苯定位规则

两类定位基、理论解释、应用

10.6 稠环芳烃

萘、其他稠环芳烃

10.7 芳香性

Hückel规则、非苯芳烃

10.8 多官团有机物命名原则

第十一章芳卤化合物和芳磺酸(4学时)

11.1 芳卤化合物

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苯环与卤原子活性、亲核取代与机理、亲电取代、与金属反应)

11.2 芳磺酸

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酸性、OH的反应、磺酸基的反应、取代反应、芳磺酰氯与芳磺酰胺)第十二章酚和醌(4学时)

12.1 酚和芳醇

结构与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OH的反应、芳环亲电取代、还原与氧化)

12.2 醌

制法、化学性质

第十三章醛和酮(6学时)

13.1 命名

·基础化学·

13.2 结构

13.3 制法

13.4 物理性质

13.5 化学性质

羰基的亲核加成、α-氢的反应、氧化与还原

13.6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13.7 卡宾

第十四章羧酸(4学时)

14.1 分类和命名

14.2 制法

14.3 物理性质

14.4 化学性质

酸性、衍生物的生成、还原、脱CO2、α-氢原子的反应

14.5 羟基酸

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3学时)

15.1 含义和命名

15.2 物理性质

15.3 化学性质

亲核取代、还原反应、与Grignard试剂反应

15.4 蜡和油腊

15.5 碳酸衍生物

第十六章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4学时)

16.1 β-二羰基化合物

酮-烯醇互变、三乙的合成与应用、丙二酸二酯合成与应用、

其他活泼CH2化合物、Michael加成

16.2* 有机合成

基本原则、路线设计

第十七章含氮有机物(7学时)

17.1 硝基化合物

硝基烷、芳香硝基化合物

17.2 胺

分类、命名、结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季铵盐和季铵碱、

二元胺

17.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应用

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

18.1 分类、命名和结构

分类、命名、结构与芳香性

·教学大纲·

18.2 五元杂环化合物

化学性质、常见五元杂环化合物

18.3 六元杂环化合物

吡啶和嘧啶、喹啉和异喹啉、嘌呤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有机化学》高鸿宾,高教出版社,1999。

『主要参考书』

1.《有机化学》R·T莫里森严、R·N博伊德,复旦有机教研室译,科学出版社

1992。

2.《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中国化学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等,高教出版社,1993。

4.《立体化学》袁云程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5.《有机结构分析》陈德恒,科学出版社,1985。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课号】041099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64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无机化学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操作【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及相关学科必修的基础实验课,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所学的反应及理论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1、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2、通过对经典的有机合成实验,学习一些重要的有机物制备、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加深典型有机反应的理解。3、通过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领洗仪器蒸馏(4学时)

1.1 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2 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3 掌握常用有机合成玻璃仪器的名称,清洗及保养

1.4 学习蒸馏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二环己烯的制备(4学时)

2.1 学习从环己醇制备环己烯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2.2 掌握分馏、液体物质干燥的原理和方法

2.3 巩固蒸馏操作

实验三1-溴丁烷的制备(8学时)

3.1 学习从1-丁醇制1-溴丁烷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3.2 掌握回流(带有气体吸收装置)、分液漏斗的使用及萃取原理

3.3 掌握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正确测定液体物态的折光率

3.4 巩固蒸馏及液体物质干燥的操作

实验四乙酰苯胺的制备(4学时)

4.1 学习胺类酰化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4.2 掌握固定物质分离提纯(抽滤,重结晶)的方法及原理

4.3 巩固分馏的基本操作

实验五肉桂酸的制备(8学时)

5.1 学习Perkin反应的原理和肉桂酸的制备方法

·教学大纲·

5.2 掌握水蒸汽蒸馏、微量法测熔点的方法及原理

5.3 巩固回流、抽滤、重结晶的基本操作

实验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备(8学时)

6.1 学习酯化反应的原理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备方法

6.2 掌握水分离器、减压蒸馏的方法及原理

6.3 巩固回流、萃取、测液体物质折光率的基本操作

实验七生物碱的提取(4学时)

7.1 学习从植物中提取目标产物的原理和方法

7.2 掌握索氏提取器、升华的原理和方法

7.3 巩固蒸馏的基本操作

实验八综合实验(24学时,其中答辩4学时)

8.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综合实验的类型【改进与优化实验或设计性

实验(二~三步反应)】

8.2 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

8.3 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综合所学的基本操作与技能,并利

用IR、GC、GC-MS等对产物进行表征)

8.4 提交实验课程论文(必须用计算机打印),并评阅其他同学的课程

论文

8.5 参加课程论文的答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

『主要参考书』

1.《有机化学实验》曾昭琼主编,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87。

2.《有机化学实验》周科衍主编,第三版,高教出版社,1996。

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周科衍主编,高教出版社,1997。

4.《有机化学实验常用数据手册》(第二版)吕俊民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课号】041013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80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变化的普通的基础的理论问题,是本系各专业的骨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0.1 关于物理化学

0.2 基本概念与术语

第一章气体PVT性质(4学时)

1.1 理想气体

1.2 真实气体PVT性质概况

1.3 范德华方程与维里方程

1.4 气体的液化与临界性质

1.5 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

2.1 热、功与内能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2.3PVT过程热计算

2.4 相变焓

2.5 化学反应焓

2.6 可逆过程与可逆体积功计算

2.7 节流膨胀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

3.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3.2 熵的导出

3.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述

3.4 熵变的计算

3.5 热力学第三定律

3.6 自由能与自由焓

3.7 质点数不变系统的热力学关系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6学时)

·教学大纲·

4.1 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

4.2 偏摩尔量

4.3 化学势

4.4 理想状态混合物

4.5 稀溶液及其依数性

4.6 逸度与逸度系数

4.7 活度与活度系数

第五章化学平衡(4学时)

5.1 摩尔反应自由焓

5.2 理想气体反应的等温方程

5.3 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计算

5.4 标准摩尔反应自由焓的计算

5.5 理想气体反应的等压方程

5.6 诸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7 同时反应平衡的计算

5.8 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

第六章相平衡(10学时)

6.1 相律

6.2 单组分系统相平衡

6.3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4 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气-液相图

6.5 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相图

6.6 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相图

6.7 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相图

6.8 三组分系统液-液平衡相图简介

第七章电化学(11学时)

(一)电解质溶液

7.1 法拉第电解定律

7.2 离子迁移数

7.3 电导和摩尔电导

7.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7.5 电导测定的应用

7.6 电解质平均活度系数

7.7 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二)原电池

7.8 可逆电池

7.9 原电池热力学

7.10 能斯特方程

·基础化学·

7.11 电池电动势的产生及电极电位

7.12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7.13 电极分类

7.14 可逆原电池的设计

(三)极化作用

7.15 分解电压与极化现象

7.16 极化规律与极化曲线

7.17 电解时电极反应竞序

第八章界面现象(6学时)

8.1 界面自由焓与界面张力

8.2 润湿现象

8.3 弯曲液面附加压力

8.4 液体蒸气压与液体分散度关系

8.5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8.6 兰缪尔吸附等温式

8.7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8.8 表面活性物简介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6学时)

(一)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9.1 化学反应速率

9.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9.3 简单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9.4 动力学计算举例

9.5 速率方程的确定

9.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7 活化能

(二)复合反应的速率与机理

9.8 典型复合反应

9.9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

9.10 单分子反应机理

9.11 链反应

(三)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9.12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9.13 过渡状态理论

第十章各类特殊反应动力学(3学时)

10.1 溶液中反应

10.2 光化反应

10.3 催化作用通性

·教学大纲·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物理化学》(第四版)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1.《物理化学》(第二版)李吕煇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2.《Physical Chemistry》ATKINS,外文出版社,1985。

3.《多媒体物理化学》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4.《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物理化学习题集》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6.《物理化学习题精解》王文清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

7.《多媒体CAI物理化学》(第三版)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Experiment of Physical Chemistry)

【课号】041101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64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实验课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验室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加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恒温水浴的组装及其性能测试(4学时)

1.1了解恒温水浴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学会恒温浴的装配技术

1.2 测绘恒温水浴的灵敏度曲线

1.3 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调节技术和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二燃烧热的测定(4学时)

2.1 了解氧弹量热计主要部件的作用,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

2.2 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容燃烧热与恒压燃烧热的差别

2.3 学会雷诺图解法或公式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实验三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4学时)

3.1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克

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式

3.2 学会用动态法测定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

3.3 了解真空系统的构造和原理,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

3.4 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与正

常沸点

实验四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的测定(4学时)

4.1 了解蒸馏法绘制具有恒沸点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的原理与方法

4.2 了解阿贝折光仪的工作原理及样品折光指数的测量方法

4.3 用蒸馏法绘制无水乙醇—环己烷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五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4学时)

·教学大纲·

5.1 测定Cu—Zn电池的电动势和Cu、Zn电极的电极电势

5.2 学会一些电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5.3 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5.4 加深对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等概念的理

实验六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4学时)

6.1 测定化学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ΔG、ΔH、ΔS

6.2 学会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6.3 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七二组分合金体系金属相图的绘制(4学时)

7.1 学会用热分析法测绘Cd—Bi二组份金属相图

7.2 了解热分析法的测量原理

7.3 掌握自动平衡记录仪的使用方法和热电偶的校正

实验八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4学时)

8.1 用恒电位法测定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

8.2 了解阳极保护的基本原理

8.3 掌握恒电位仪的使用方法

8.4 了解电极过程的研究方法

实验九一级反应动力学—H2O2催化分解速率系数的测定(4学时)

9.1 测定指定温度下H2O2催化分解反应的速率系数及表观活化能

9.2 熟悉一级反应的特点,了解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一

级反应速率的影响

9.3 学会用图解法求出一级反应的反应速率系数

实验十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4学时)

10.1 加深理解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10.2 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10.3 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十一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及表观活化能的测定(4学时)

11.1 用电导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并计算反应

的表观活化能

11.2 明确二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学会使用图解法求二级反应的速率系

11.3 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十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4学时)

12.1 了解毛细管上升法和最大气泡法的测定原理

12.2 学会用毛细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12.3 学会用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习题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本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张凤、王耀勇、余德润主编的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配套使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有关的因素为()。 A. 溶质的本性 B. 溶液中溶质的粒子数 C. 剂的体积 D. 溶液的体积 2. 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3. 在常压下,海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4. 在常压下,海水的凝固点一般( )。 A. 等于0℃ B. 高于0℃ C. 低于0℃ D. 无法确定 5. 溶液的凝固点总是( )纯溶剂的凝固点。 A. 等于 B.高于 C.低于 D. 无法确定 6. 静脉注射时,注射液应与血液是( )。 A. 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 低渗溶液 D. 无法确定 7. 常量分析的称量一般在( )。 A. 0.1g以上 B. 10g以上 C. 0.01~0.001g D. 1~10g 8. 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属于()。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 滴定分析 9.对微量成分进行分析一般采用()。 A. 滴定分析 B. 重量分析 C. 气体分析 D. 仪器分析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C. 系统误差具有重现性 D. 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11.下列()种情况可引起系统误差。 A. 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看错滴定管读数 C. 加错试剂 D. 使用的蒸馏水不纯

化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化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3-25T02:32:27.522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9期作者:金民 [导读] 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工作的个性化发展。 常熟市环境监测站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普及,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各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而且,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和工业化发展程度提高的双重作用影响,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如果仍旧利用传统的污染治理手段,已经污染满足目前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需求,这就需要改善和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手段。 关键词:化学技术;生态环境污染;污染治理工作;应用分析 引言 目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且,我国政府部门也提出了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在这个大环境中,人们需要从日常生活的多个角度和多个环节出发,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而在政府部门层面,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并不断的创新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治理手段,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工作的个性化发展。 一、化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化学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绿色化学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相关的化学原理,减少对生态环境具有污染影响的物质的产生,以及降低对身体健康具有威胁影响的物质的产生,通过化学反应将无毒和无污染以及无害的物质进行转化处理,从而实现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根本目的。 化学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所使用的原材料要是无毒且无害的新型材料,避免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从根源上做到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第二,为了保证化学反应过程的无毒且无害以及无污染和零排放,在利用化学技术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时,需要保证化学反应的环境是无毒且无害和安全的;第三,由于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其产物是无毒、无污染、无害,可以再次进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化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应用类型 (一)生物技术 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化学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还能够降低生态环境遭受更加严重的污染影响。其中,生物技术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形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生物资源进行清洁生产,保证各种资源的节约利用。 相较于其他不同类型的处理技术,生物技术不仅操作方便,且容易实现,整体的应用效果较好。所以,在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生态环境污染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类型进行合理应用,如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效果。 (二)催化技术 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利用化学技术进行处理时,诸多化学反应时间较长,导致整体的污染治理效率降低,无法满足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可以采用催化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其主要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促使化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同时,催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为了提高应用效果,会将酶作为主要的催化剂。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无机化学催化剂而言,酶的催化效果更佳明显。而且,酶催化剂的利用,不仅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度,还能够使整个催化反应过程比较温和,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这种催化剂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 (三)超声波降解技术 超声波降解技术可以看作是化学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污染的实际治理效果,还会影响这个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这种技术方式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液相分子之间的瞬间爆炸产生的能量,冲击有机物之后发生的相关化学反应。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化学键断裂、高温分解等诸多化学反应得到有效落实,还能够有效的降解和处理有机物。

(精选)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2. 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5. 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 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 (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9)N的氢化物(NH3)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他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c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无机化学心得

姓名: 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 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AgNO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AgNO3+KI=AgI+KNO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 + x- + 为:【(Agl) m? nI ?( n-x)K 】?XK 此时,(AgI) m为胶核,I-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粒与扩散层的整体成为胶团,胶团内反离子和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

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新旧专业对应表

附件1: 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新旧专业对应表

注1:本表中“新专业名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专业名称;“旧专业名称”指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前各院校采用的专业名称。 注2:研究生、博士生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亦适用下表(摘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1997年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开心度时光,永葆云淡风轻。如果遇事解不开心结,过分地追求完美,一味地与自己较真,只会伤心劳神。 万事随缘莫计较,唯求淡泊与安宁。淡然得与失,珍惜人间情。与其和自己过不去,不如顺其自然,潇潇洒洒过一生。 若想一路顺风,请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看得开才会快乐,放得下才会轻松。胸怀要大度,凡事能接纳,对人能包容。 遇有不顺心的人和事,切不可小肚鸡肠,怀恨在胸。你这里恼怒填胸,可惹你生气的人早已满面春风,试想,你何必再纠结、郁闷、怨言声声!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用微笑掩埋苦痛。客观事实证明,人生有失就有得,得和失总是相辅相成。 不要感叹自己不幸运,不要抱怨老天不公平,得到的我们感到欣慰,失去的我们一身轻松。痛苦惋惜无济于事,坦然洒脱一路顺风!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修炼豁达心,大度才能包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谦让和谅解,胸襟宽阔人尊敬。磕磕绊绊全甩弃,和睦相处快乐生。 要善待他人,即使路径狭窄,也要留一步与人行。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的真性情。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把自己的心态好好调整。细节决定成败,心态决定人生,拥有怎样的心态,就会有怎样的生活和心情。 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自我,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就没有超越不了的山峰,就没有走不出去的困境,就会迎来风雨之后的彩虹!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能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和人生。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懂得感恩和尊重。人生在世,就应该懂得感恩,感恩有父母的爱,感恩有亲人的疼,感恩有同事的帮,感恩有朋友同行,感恩有美妙的乐声,感恩有美丽的风景。 你如果懂得了感恩,也就拥有了别人的爱,也就赢得了别人的真诚和尊重!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清除羡慕、嫉妒、恨。尽管羡慕是人们的本能,但过于羡慕别人的人,一直都在追逐着别人的梦。 嫉妒和恨,更是一剂心灵的毒药,是一种扭曲的心理,我们应该懂得欣赏别人,将别人的优秀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让他人激励自己前行。 若想一路顺风,请你学会释放,不要钻进死胡同。生活纷繁,不要被困境和失败糟糕了心情。 生命,也有不能承受之重,要学会放下和释重,不能苦苦支撑。让心灵的阳光,冲破压抑的云层,让我们时刻保持着好心情! 人生途中,愿你一路顺风!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2. 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 (√)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5. 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 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答案8

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8.1 (a )θb K (F -) = θw K /θa K (HF) = 10-14/6.8×10-4 = 1.5×10-11 (b )θa K (NH 4+) =θw K /θb K (NH 3) = 10-14/ 1.8×10-5 = 5.6×10-10 8.2根据θa K ·θb K = θw K θb K (HPO 42-) = θw K /θa K (H 2PO 4-) = 10-14/ 6.2×10-8 = 1.6×10-7 >> 4.2×10-13 即θb K (HPO 42-) >> θa K (HPO 42-),也就是说,HPO 42-的水解作用远大于其自身的离解作用,所以Na 2HPO 4水溶液呈碱性。 8.3 (a) 水合是H 2O 分子以其偶极的一端在离子周围取向,H 2O 分子作为整体参与反应;而 水解是H 2O 分子被撕裂产生OH ﹣或H +,再与离子结合。 (b) 缓冲容量是指维持系统pH 大体恒定的条件下,缓冲溶液能够中和外来酸或外来碱的量;缓冲范围是指能够起缓冲作用的pH 区间。 (c) 滴定终点是指示剂的实际变色点;而化学计量点指滴定剂与被滴定物之间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达到的点。 8.4此缓冲溶液NaC 2H 3O 2的浓度为: c (NaC 2H 3O 2)/ mol·dm -3 = 5.00.822.25÷ = 0.622 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lg(1.8×10-5)﹣lg ()()3 2323232/O H NaC /O H HC --??dm mol c dm mol c = ﹣lg(1.8×10-5)﹣lg 622.0550.0 = 4.80 8.5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 5.09 =﹣lg(1.8×10-5 )﹣lg ()()32323232dm mol /O H NaC dm mol /O H HC --??c c 得: c (NaC 2H 3O 2)/ mol·dm -3 = 0.550 m(NaC 2H 3O 2)/g = c(NaC 2H 3O 2)/ mol·dm -3×V/dm 3×M(NaC 2H 3O 2)/g·mol - = 0.550×0.300×82.0 = 14.0 8.6 (a) 当加入0.0060mol HCl 时,溶液中HC 2H 3O 2 和NaC 2H 3O 2的浓度分别为: c (HC 2H 3O 2)/ mol·dm -3 = 3-330.300dm mol 006.0dm mol 0.250dm 300.0+?? = 0.270

环境保护知识问答

环境保护知识问答 1. 1997年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行了修订,其中对破坏环境方面增加了什么内容 答: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2. 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环境基本法是何年制定的何法 答:1989年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请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八项管理制度中任意四个制度 答: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 "三同时"制度3) 排污收费制度4)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6) 排污许可证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4. 96年8月, 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该会议决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限期何时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答:2000年. 5. 我国"环境保护三同时"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 其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使用。 6.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答: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之前, 必须对该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作出评价。

7. 1992年11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四次会议规定工业发达国家从什么时候起,发展中国家从什么时候起完全禁止生产与使用CFC类物质 答:1997年, 2010年 9. 环保部门在送达文书时,受送达人拒绝在送达文书上签收,其代表和其它证人也不愿意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写明情况后将该文书留在受送达人处,该送达是否有效 答:有效. 10. 排污费能否"减、免、缓" 答:排污费可停、可减、不能免,确有困难可以缓. 11. 当事人和见证人都拒签的现场检查笔录能否作为法定证据 答:如无其它有力证据印证,不能作为认定的法律证据. 12.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什么地方是以保护什么为主的 答: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在广东境内, 以保护特殊的自然风景为主。 13. 您知道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在哪儿 答:湖南张家界。 14. 自行拆除或闲置排污已不超标的环保设备、设施是否违法为什么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1、电子云就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 √)2、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与焓的变化量均为零。 ( √)4、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 ×)5、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就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就是:b a.KCl b.HCl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358736.html,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就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 (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9)N的氢化物(NH3)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她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c a.分子量最小 b.取向力最强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学院无机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试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NH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中心原子N原子采取杂化。 2.原子轨道以方式重叠,轨道重叠部分是沿着键轴呈圆柱形对称而分布的共价键叫键。 3.BeCl2分子为型分子,中心原子采取杂化,分子的固有偶极矩μ(>0,=0)。 4.某反应的△H和△S皆为负值,当温度升高时,△G(增大,减小)。 5.具有ns2np1~6电子构型的是区元素,具有(n-1)d5ns2电子构型的是族元素。 6.酸碱质子理论认为, 是酸,是碱。 7.在含有AgCl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盐酸,则AgCl的溶解度;如加入氨水,则其溶解度;若加入KNO3,则其溶解 度。 8.298K时,Mg(OH)2的K sp为1.2×10-11;Ag2CrO4的K sp为9×10-12,则溶解度较大的是 者。 9.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二 是。 10.将0.115g奎宁(M=329.12克/摩)溶解在1.36g樟脑中,其凝固点为442.6K(T f=452.8K,K f=39.70)则凝固点降低为,m 为。 二、选择题(请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并用“√”符号表示。每小题1分,共 20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等电子体系的是:( ) A.NO和CN— B.CO和N2 C.O2和NO D.NO和O2 2.第二主族元素的+2价阳离子的碳酸盐(MCO3)中最稳定的是:( )

A.MgCO3 B.CaCO3 C.SrCO3 D.BaCO3 3.下列各分子或离子的稳定性按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 A.NO+< NO < NO— B.NO—< NO < NO+ C.NO< NO—< NO+ D.NO< NO+ < NO— 4.下列各组量子数中,不合理的一组是:( ) A.3,0,0,+1/2 B.3,2,3,1/2 C.2,1,0,-1/2 D.4,2,0,1/2 5.298K和101.3kPa下,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中属于熵减少的是:( ) A.C(s)+ O2(g) = CO2(g) B.S(s)+ O2(g) = SO2(g) C.2Na(s)+ O2(g) = Na2O2(s) D.N2(g)+ O2(g) = 2NO(g) 6.已知NH3(g)的标准生成热,则反应N2(g)+3H2(g)=2NH3 (g)的热效应为(): A.-46.2; B.46.2 C.-92.4 D.92.4 7.a,b,c三个电子具有的量子数(n,l,m)为a:3,2,0;b:3,1,0;c:3,1,-1。 三个电子的能量大小顺序为:( ) A.a>b>c; B.a> c > b; C.a>b=>c; D. c> a>b; 8.稀溶液依数性的本质是() A、渗透压 B、沸点升高 C、蒸气压降低 D、凝固点降低 9.现有蔗糖(C12H22O11)、氯化钠、氯化钙三种溶液,它们的浓度均为0.1mol?L-1,则渗透压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CaCl2

化工环保与安全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1课程简介 按照大纲上的要求,从课程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与考试要求这几个方面简要的介绍一下本课程: 1.1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质量标准 1.1.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延伸课,是必修课。通过对工业活动所涉及的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工业生产和建设中所涉及的污染源、污染物和污染控制技术,掌握主要工业部门的清洁生产途径和实践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实施清洁生产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1.2课程质量标准 针对本课程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特点,注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技能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工业污染和工业环境学的定义、分类和主要任务 第二章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受污染情况及保护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第三章工业污染源与工业污染物 工业污染源与工业污染物来源及影响。

第四章大气污染的防治 掌握大气污染的常用防治方法 第五章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污染控制技术,掌握物理法,物理化学及化学法,生物处理法对水的处理。了解造纸厂、炼钢厂,制药厂,食品加工厂等的水处理实例。 第六章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处置 掌握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处置方法。 第七章物理污染及其防治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振动、电磁波、射线危害及度量和防治方法。 第八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和主要途径 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的实施,掌握清洁生产的定义和审计。 第十章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工业环境管理 了解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与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水、固体噪声的常见监测方法。工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工业生产各个阶段的环境管理。 第十一章工业环境影响评价 工业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 1.3教学方法 从教学的方法上说,本课程主要采取理论教授的方法,但我会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穿插着给大家放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短片,提高大家对课程的兴趣,以便于大家更生动更形象的理解和记忆。 1.4课程安排 1.4.1大纲适用对象及完成课程教学最少学时数 适用化学工程专业精化生化化工 完成课程教学最少学时数26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 ? )2. 同 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 ?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 ( ? )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 )5. 原 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22625(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s2p3s3p,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A族 b(s区?A族 c(ds区?B族 d(p区?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O b(CO c(HCl d(NH 22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 d(BF 43(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 b. Pt, c. SiO d. KCl 22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Θ-12H(g),O(g),2HO(1) ΔH= -572 kJ?mol 222r m Θ则HO(l)的ΔH为:d 2fm ,,,,a(572 kJ?mol b(-572 kJ?mol ,,,,c(286 kJ?mol d(-286 kJ?mol ΘΘ(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H,反应B,C的反应热为 ΔH,则rm1rm2 Θ反应A,C的反应热ΔH为:d rm3

ΘΘΘΘa(ΔH+ΔH b(ΔH,ΔH rm1rm2rm1rm2 ΘΘΘΘc(ΔH+2ΔH d(ΔH,ΔH rm1rm2rm2rm1 Θ-1(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H= -565 kJ?mol,则反应H(g)+F(g)=2HF(g)的ΔHfm22rmΘ为:d -1-1a(565 kJ?mol b(-565 kJ?mol -1-1c(1130 kJ?mol d(-1130 kJ?mol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4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1 (9)N的氢化物(NH)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他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3c a(分子量最小 b(取向力最强 c(存在氢键 d(诱导力强 (10)在一定条件下,一可逆反应其正反应的平衡常数与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关系是:c a(它们总是相等 b(它们的和等于1 c(它们的积等于1 d(它们没有关系 Θ(11)下列反应及其平衡常数H (g),S(s)=HS(g) K; S(s), O(g),SO(g)22122ΘΘK,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是:d H(g),SO(g),O(g), HS(g)22222 ΘΘΘΘΘΘΘΘa. K,K b(K- K c(K×K. d(K?K 12121212 Θ(12)在298K时石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H为:c fm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无法确定

无机化学与环境保护

无机化学与环境保护 姓名:王逸炳学号:20095051213 系(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 指导教师:杨沭明职称:教授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面临着人口的压力,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环境的污染与化学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关键词:无机化学;环境保护;环境污染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impact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eeds a good environment, but human in fully enjoy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is facing pressure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so on a series of worldwide proble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hemical exist great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Key words:iganic chemical, vironmental protection , vironmental pollution. 引言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 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生物体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1)物结构物质:Ca、F、P、Si和少量的Mg,以难溶无机化合物形态存在于硬组织中,如SiO2、CaCO3、Ca10(PO4)6(OH)2等。(2)有电化学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离子:Na、Mg、K、Ca、Cl等,分别以游离水合阳离子和阴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外液小,两者之间维持一定浓度梯度。(3)生物大分子:这里系指蛋白质、肽、核酸及类似物等,需要金属元素(例如,Mo、Mn、Fe、Cu、Co、Ni、Zn等)结合的大分子,包括具有催化性能和贮存、转换功能的各种酶。(4)小分子:属于这一类的元素,一般有F、Cl、Br、I、Cu和Fe,存在于抗生素中;Co、Cu、Fe、Mg、V和Ni等存在于卟啉配合物中;As、Ca、Se、Si和V等存在于其它小分子中。 总之,生命必需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形态十分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污染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的危害 目前在人体组织中发现的元素数目已多达70余种,仅在血液中就含有30多种元素。除了上述生命元素外,其余元素是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发展而进入环境,它们通过大气、水源和食物等途径而侵入机体,成为人体中的污染元素。大部分污染元素为金属离子,它们在体内的积累,往往会干扰正常的代谢活动,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引起病变。主要污染元素对机体的危害见下表。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保障人类健康,是当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课题。 表1污染元素对人体的危害 元素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科目代码483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无机化学部分(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基态原子具有下列价电子构型的元素第一电离势最大的是() A.2s22p1B.2s22p2C.2s22p3D.2s22p4 2、O, O2, N, N2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O<O2<N<N2B.O2<O<N<N2 C.N<N2<O<O2D.N2<N<O<O2 3、共价型分子AB n的中心原子A采用sp3d杂化轨道成键时,则分子的空 间构型不可能是() A.直线型B.T型C.三角双锥D.三角锥 4、在0.1 mol·dM-3的氨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铵固体,结果是() A.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变小。 B.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变大。 C.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不变。 D.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不变。 5、对于配合物中心体的配位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体的数目。 B.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C.中心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的对数。 D.中心体与配位体之间所形成的。配键数。 6、己知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大小的顺序是: K sp(Hg2S)<K sp(AgI)<K sp(Ag2CrO4)<K sp(PbI2)则溶解度最大的是()A.Hg2S B.AgI C.Ag2CrO4D.PbI2 7、在酸性溶液中,与H2O2作用不能生成过氧化物的是() A.Na4TiO4B.(NH4)3VO4C.K2Cr2O7D.KMnO4 8、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A.水解能力PH4+>NH4+B.碱性NH2-<PH2- C.水解能力AsO33->SbO33-D.酸性BF3>BCl3 9、加热分解下列物质时,该物质中的各元素氧化数都发生了变化的是() A.LiNO3B.NH4NO3C.Mn(NO3)2D.AgNO3

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2)

李生晓梦晓李飞刀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 2018级 无机化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1.5分/题,共计30分) 1、质量浓度为11.1g ·L -1的CaCl 2(M =111.0g ·L -1 )溶液的渗透浓度是( )。 (A )100mmol ·L -1 (B )200mmol ·L -1 (C )300mmol ·L -1 (D )400mmol ·L -1 2、在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组量子数的电子中能量最高的是( )。 (A )3,2,+1,+ 12 (B )3,1,0,-12 (C )3,1,-1,-12 (D )4,2,0,+1 2 3、HAC 的解离度和溶液pH 均减小,可向HAC 溶液中加入( ) (A ) NaOH (B ) HCl (C ) H 2O (D ) NaAc 4、下列电池中,电动势最大的是( ) (A )(-)Zn|Zn 2+(c ?)‖Cu 2+ (c ?)|Cu( +) (B )(-)Zn|Zn 2+(0.1 mol·L -1)‖Cu 2+ (c ?)|Cu( +) (C )(-)Zn|Zn 2+(c ?)‖Cu 2+(0.1 mol·L -1 )|Cu( +) (D )(-)Zn|Zn 2+(0.1 mol·L -1)‖ Cu 2+(0.1 mol·L -1 )| Cu( +) 5、下列物质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 (A )43NH NH +- (B )3H O OH +-- (C )244HSO SO --- (D )322625[Al(H O)][Al(H O)OH]++- 6、角量子数l=2的某一电子,其磁量子数m ( ) (A )只有一个数值 (B )可以是三个数值中的任一个 (C )可以是五个数值中的任一个(D )可以有无限多少数值 7、某元素的原子在基态时有6个电子处于n=3,l=2的能级上,其未成对的电子数为( ) (A )4 (B )5 (C )3 (D )2 8、下列各组量子数,不正确的是 ( ) (A )n=2,l=1,m=0,s=-1/2(B )n=3,l=0,m=1,s=1/2 (C )n=2,l=1,m=-1,s=1/2 (D )n=3,l=2,m=-2,s=-1/2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效果是相同的 (B) 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效果是相反的 (C) 盐效应与同离子效应相比影响要大的多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欲配制pH = 6.50的缓冲溶液,用下列何种酸最好 ( ) (A) (CH 3)2AsO 2H (K a = 6.40×10-7) (B) ClCH 2COOH (K a = 1.40×10-3 ) (C) CH 3COOH (K a = 1.76×10-5) (D) HCOOH (K a = 1.77×10-4 ) 11、已知E θ(Cl 2/ Cl -)= +1.36V ,在下列电极反应中标准电极电势为+1.36V 的电极反应是: (A ) Cl 2+2e- = 2Cl - (B ) 2Cl - - 2e- = Cl 2 (C ) 1/2 Cl 2+e- = Cl - (D ) 都是 12、下列化合物中,氧呈现+2价氧化态的是 ( ) (A) Cl 2O 5 (B) BrO 2 (C) HClO 2 (D) F 2O 13、 电极电势与pH 无关的电对是 ( ) (A) H 2O 2/H 2O (B) IO 3-/I - (C) MnO 2/Mn 2+ (D) MnO 4-/MnO 42- 14、有关标准氢电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标准氢电极是指将吸附纯氢气(分压101.325kPa )达饱和的镀铂黑的铂片浸在H +离子活度为1 mol·L -1 的酸溶液中组成的电极 (B) 温度指定为298K (C) 任何一个电极的电势绝对值均无法测得,电极电势是指定标准氢电极的电势为零而得到的相对电势 (D) 使用标准氢电极可以测定所有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 15、下列有关分步沉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溶度积小者一定先沉淀出来 (B ).沉淀时所需沉淀试剂浓度小者先沉淀出来 (C ).溶解度小的物质先沉淀出来 (D ).被沉淀离子浓度大的先沉淀 16、向饱和AgCl 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AgCl 的溶解度增大(B )AgCl 的溶解度、K sp 均不变 (C )AgCl 的K sp 增大(D )AgCl 溶解度增大 17、将红细胞置于体积比1:2的生理盐水和50g/L 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溶液中,红细胞将( ) (A )皱缩 (B ) 膨胀 (C )不受影响 (D )无法判断 18、外加直流电场于胶体溶液时,向某一电极方向运动的只是( ) (A ) 胶核 (B ) 紧密层 (C )胶团 (D ) 胶粒 19、化合物[Co(NH 3)4Cl 2]Br 的名称是( ) (A )溴化二氯四氨钴酸盐(Ⅱ) (B )溴化二氯四氨钴酸盐(Ⅲ) (C )溴化二氯四氨合钴(Ⅱ) (D )溴化二氯四氨合钴(Ⅲ) 20、下列原子轨道沿x 键轴重叠时,能形成σ键的是( ) (A )p x -p x (B )p y -p y (C )p x -p z (D )s-d z 2 二、 判断题 (2分/题,共计20分) 1、把红细胞放入高渗溶液中,会发生溶血现象。 2、当一种氧化剂与几种还原剂反应时,通常优先与较强的还原剂反应。 3、在配位个体中,中心原子的配位数等于配体的数目。 4、电池电动势E>0时,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 5、在一定温度下,向含有大量AgI 固体的溶液中假如适量水时,AgI 的标准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均不发生变化。 6、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不一定是非极性共价键。 7、电子通过晶体时能产生衍射现象,说明它具有波动性。 8、若两种溶液的渗透压力相等,则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相等。 9、只有电子才有波粒二象性。 10、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大于参与杂化的各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 三、名词解释 (2分/题,共计20分) 1、semipermeable membrane 2、primary battery 3、hypertonic solution 4、wave function 5、covalent bond 6、reducting agent 7、coordination compound 8、inorganic chemistry 9、osmotic pressure 10、dispersed system 四、 问答题(10分/题,共计30分) 1、写出K 、Cr 和S 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2、将相同体积的0.008mol·L -1 AgNO 3溶液与0.006mol·L -1 KBr 溶液混合,制备AgBr 溶胶,该胶团的结构式是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