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花瓷-北京青年报访谈录

合集下载

浅谈“青花”工艺在陶瓷茶具中的运用

浅谈“青花”工艺在陶瓷茶具中的运用

2012年第3期(总第139期)6月28日出版·双月刊《 》 ·20·青花瓷通俗简称青花。

青花瓷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胎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灰釉),经1300度的高温用还原焰气氛烧造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纹饰。

氧化钴作着色剂的青花料(最有名的苏麻离青)烧成后普遍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具有庄重典雅,浑厚天成的艺术特性。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

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瓷器茶具的品种也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青花瓷属彩瓷系列)。

一、茶文化对陶瓷茶具的影响“茶”字起源于最早的《神农本草》。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我国从发现茶叶和制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了。

饮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在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写了一本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它详细介绍了栽茶、制茶、品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所谓“言茶之原、之法、之具犹备,天下益知饮茶”。

西湖龙井、冻顶乌龙茶、黄山毛峰、碧螺春、平水珠茶、安溪铁观音、祁红、婺绿、滇红、大红袍等也成为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禅语等。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从文人墨客到诸子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用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唐煮宋点,到明清冲泡,不论饮茶方式怎样变化,饮茶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并形成蔚为大观的茶具。

正是由于大家对茶的喜爱,才渐渐形成用专业的茶器喝茶,因此才有了茶具,而在品茶之余慢慢的大家又对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

浅谈青花瓷写意花鸟画

浅谈青花瓷写意花鸟画

浅谈青花瓷写意花鸟画
张剑平;孙小峰
【期刊名称】《景德镇陶瓷》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青仡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珍爱;并且在世界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肯花烧成后望色鲜旋菏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总页数】1页(P25)
【作者】张剑平;孙小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徐渭的写意花鸟画为例浅谈花鸟画中的图式 [J], 潘道波
2.写意中的工笔效果——浅谈潘天寿先生的写意花鸟画 [J], 宋涛
3.浅谈写意青花瓷艺术 [J], 曹琳
4.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的“留白” [J], 王鹏
5.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的"留白" [J], 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的介绍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因其釉色多为淡蓝色而得名,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青花瓷的介绍:一、历史悠久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数量较为稀少。

真正的青花瓷盛行于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朱元璋至嘉靖年间为最盛。

清代乾隆时期,青花瓷达到了顶峰,被誉为“世界陶瓷史的巅峰之作”。

二、制作工艺青花瓷的制作选材讲究,使用的原料一般是高岭土,粘土和瓷石等,经过精细加工后才能制造出坚韧而美观的陶瓷。

在绘制青花图案时,陶工使用天然的青花料,一层层地将图案涂刷在瓷器表面,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之成型,达到青花瓷的效果。

三、图案精美青花瓷在绘制图案时主要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和器物为主题。

其中以自然山水和花鸟最为常见。

各种图案的结合和表现方法十分丰富,青花图案通过其工艺的独特性,呈现出了无匹的美感与魅力。

四、文化意义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辅相成。

青花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

它被誉为“中国瓷器之魂”,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五、收藏价值受到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青花瓷被认为是收藏的高价值陶瓷。

尤其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青花瓷,更是无法估量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材质本身的价值。

六、国际影响青花瓷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瓷器界的王者”,广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它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传递着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应用范围青花瓷经过岁月洗礼和不断的发展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器物装饰,而是延伸到了许多领域。

青花瓷的图案和美感被应用在了时装、家居装饰、珠宝和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中,并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通过其美妙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传递着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代表着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非遗文化青花瓷介绍

非遗文化青花瓷介绍

非遗文化青花瓷介绍青花瓷,那可是咱中国非遗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你瞧,青花瓷就像一位从古老时光里走来的优雅佳人。

她身上的白底蓝花,蓝得就像最深最静的那片湖水,纯净又深邃,而白色的底呢,恰似那湖水上的一层薄冰,冰清玉洁的。

每一笔蓝色的勾勒,都像是画师用自己的心在瓷胎上跳舞,舞步轻盈又充满力量。

这青花瓷的制作,可不像咱们平常画画那么简单。

制作青花瓷的工匠啊,就像是魔法大师。

他们先得精心挑选瓷土,这瓷土啊,就好比是厨师做菜用的顶级食材,得是最细腻、最纯净的才行。

然后把瓷土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瓶瓶罐罐的,有盘子碗碟的,这就像是把一块泥巴变成了一个个有灵魂的小生命。

说到这青花瓷上的图案,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有缠枝莲纹,那线条就像藤蔓一样,弯弯绕绕地在瓷瓶上蔓延生长,莲花就像是藤蔓上结出的最圣洁的果实。

还有云龙纹,云龙在瓷瓶上翻腾,龙就像活了一样,张牙舞爪的,云就像是它的座驾,带着它在那片白色的天空中遨游。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在讲述古老的故事。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这就好比是把一本厚厚的史书,用最美丽的画面刻在了瓷器上。

咱再说说青花瓷的烧制。

烧制青花瓷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把画好图案的瓷胎放进窑里,就像是把孩子送进了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

窑里的温度高得吓人,这时候的瓷胎就像在火海里接受考验的勇士。

要是温度控制不好,那前面的功夫可就白费了。

就像咱们做饭,火候掌握不好,那菜就毁了。

经过漫长的烧制过程,当窑门打开的那一刻,一个精美的青花瓷就诞生了,那感觉就像是凤凰涅槃一样,从普通的瓷胎变成了惊艳世人的艺术品。

青花瓷在咱中国的历史上那也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古代啊,青花瓷可是远销海外的。

外国人看到青花瓷,眼睛都直了,就像咱们看到外星来的神奇宝贝一样。

青花瓷就像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把中国的美、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它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有丝绸茶叶,还有这精美绝伦的瓷器。

现在啊,咱们得好好保护这青花瓷文化。

青花瓷的了解

青花瓷的了解

青花瓷的了解
青花瓷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它出现了数千年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庆祝活动和礼仪用品的最佳选择。

青花瓷是由白瓷制成的,用青花釉料包覆,主要以红、蓝、黑等多种颜色绘制精致的图案。

在中国历史上,青花瓷作为陶瓷的一种,已经发展了长达1000年以上的历史,它的诞生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的古代,青花瓷是一种珍贵的工艺品,被当时的贵族和皇室珍视。

大家称呼它为“宝藏”,从中国古代就有不同款式和形状的青花瓷,从小茶壶到宽大的碗,从花瓷到杯碟,它们都是大家家中常见的摆设之一。

其风格、形状和装饰完全出乎意料,而且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被收藏家十分重视。

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它出现在中国宋代,最初是用熔融的青花釉料绘制精致图案,以凸显它们独特的美感。

其工艺精湛,有着浓浓的古典风味,釉色鲜艳,颜色鲜明,极具艺术价值,被认为是古典艺术中最完美的作品。

青花瓷的历史和精湛技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也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的极力收藏,并且广受收藏家的青睐。

青花瓷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收藏家也将它们当作文化艺术品收藏。

此外,青花瓷也被广泛用作制作各种礼品、纪念品和礼仪用品,它们都是值得珍藏的珍品,可以传承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青花瓷的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它的形态、风格和内涵也都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仍然保持不变。

在现代,青花瓷作为一种
传统的文化艺术品,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

在使用它的同时,也不忘其历史的意义,用心去审视它的精湛技艺,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感受它古老而神秘的美丽。

关于中国青花瓷的介绍

关于中国青花瓷的介绍

关于中国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器,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元代时已
有成熟的青花瓷出现,明代时发展到顶峰。

其工艺与装饰结合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形式,达到了中国瓷器的巅峰。

青花瓷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其外观
呈蓝色,有灰蓝、葱绿、翠蓝等色,纹饰部分俗称“青花”。


其色彩浓艳,故又称“青花”。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最早生产青花瓷的是江西省景德镇的湖田窑。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使用钴料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装饰的原始青花瓷器。

到了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

此时出现了以氧
化钴为原料、用氧化焰烧成的一种蓝彩瓷器(即常说的“回青”),纹饰以花鸟为主。

明代初期出现了使用氧化钴为原料、用还原焰烧成的青花瓷。

—— 1 —1 —。

青花瓷历史文化介绍

青花瓷历史文化介绍

青花瓷历史文化介绍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然而,青花瓷的真正高峰期是在明朝和清朝时期。

青花瓷的制作技艺和装饰风格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青花瓷的特点是以青色为主调,绘制各种图案和图像。

青色是通过在釉面上涂抹含有钴的颜料,然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

青花瓷的图案和图像则多以花卉、动物、人物、山水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青花瓷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它记录了中国陶瓷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变迁。

青花瓷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瓷器的皇冠”。

总的来说,青花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技艺和装饰艺术的高峰,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历史变迁。

青花瓷的主持稿

青花瓷的主持稿

青花瓷的主持稿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欣赏并探讨一种享誉中外的瓷器--青花瓷。

它是中国陶瓷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千年文化的传承。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工艺水平,成为了国际上最为重要的陶瓷艺术品之一。

青花瓷,顾名思义,就是釉料中加入了含有钴的颜料,制作出的瓷器上呈现出蓝色的花纹。

其釉色浓艳丰满,纹路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它既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也能展示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与独特。

青花瓷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经过明、清两代发展,达到了瓷器技艺的巅峰。

青花瓷的出现不仅带来了陶瓷工艺上的突破,也开创了瓷器出口的历史。

它在海外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和使节。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需要瓷匠们经过数道工序,不断磨砺技艺。

首先需要制作瓷胚,然后涂上釉料,绘画出各种精美的花纹,最后进行高温烧制。

其中的绘画过程更是需要瓷匠们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素养。

每一件青花瓷的制作都需要匠师们的用心与经验,才能保证其工艺层次和艺术价值。

青花瓷的题材非常丰富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神话传说等各种题材。

这些题材在瓷器上的呈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民间文化和历史故事。

无论是花卉的婉约美、动物的灵动鲜活,还是人物故事的传神逼真,都能让人目不转睛,陶醉其中。

青花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上。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记录着一个个历史的瞬间。

瓷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些珍贵的青花瓷艺术品,感受它们所展现的文化底蕴和美感。

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让大家对青花瓷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也期待青花瓷的光芒在更广阔的世界发光发亮!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花瓷》北京青年报2014.6.24
仿河北省知名文玩鉴赏师:刘会忍
采访手记:此次采访刘先生源于瓷缘。

笔者利用2013年11月份参加中国古陶瓷年会的间隙采访了刘先生,当时刘先生因为腿伤,还半躺在床上,但是访谈中他灼灼有神的目光、蓬勃生机的状态又会让身旁的人忘却他还处在疗养的阶段,刘工虽然年轻,但多年与宝为伴的工作经验让他有一种令人折服的气质。

其实,每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面对渴求知识的人,那种毫无保留传达自己多年研究心得的治学态度都让人肃然起敬,(如同笔者曾采访过的李辉柄、周南泉、叶佩兰、周晓陆、冯小琦、陈润民、贾麦明、周世荣……都是如此。

)笔者衷心地希望这种交流方式能够持续下去,从而将更多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广大读者。

采访时间:2013年11月24日晚
采访地点:河北省太行国宾馆
马继东:刘老师,感谢您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接受我刊的专访。

可以说您是一个爱瓷如命的人,能谈谈您跟瓷器是如何结下不解之缘的吗?
刘会忍:2007年我从石家庄经济学院毕业以后进入私企工作,2010年拿下了国家注册珠宝鉴定师,当时“目不识瓷”的我有幸参与香港国际珠宝展,而同行的朋友来自南京故宫,南京故宫曾经作为明初洪武时期的故宫,有其厚重的历史根基,藏有20多万件瓷器,我幸运地跟数量众多的瓷器标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然,每个人的研究学习方向都有一个重点方向,我主要是研究青花。

我的恩师王志敏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受其岳父(古玩鉴赏家)影响,他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陶瓷,也就是把文科当作理科来学,注重实践,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采集标本。

恩师的研究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想,任何有关瓷器的鉴定,都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马继东:您能用几句话总结一下整个青花瓷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吗?
刘会忍:大致可以这么说,青花开始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繁荣于明代,盛衰于清代。

马继东:很精辟的总结。

只是不知道为何单单缺了宋代的青花,难道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真正的空白期?
刘会忍:其实唐青花和元代青花之间严格的说并不存在一个延续的关系,元青花受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马继东:在您的眼中,鉴别青花瓷器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刘会忍:我总结了六字口诀,“一看青,二看画”,对于官窑器来说青料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而对于民窑青花来说,则是侧重于“画”,因为绘画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

至于造型、工艺等特征的判断在我看来则要放到其次的地位。

马继东:如果仿制品在绘画上下苦功夫,岂不是令鉴别增加难度?
刘会忍:一般来说,仿的画用笔拘谨,不够自然,形似神不似,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档次,档次最低的是形神均不似绘画;第二个档次是有形无神;最高一个档次则是神形兼备。

马继东:对于最高档次的仿制品,我们如何从绘画上去鉴别真假?
刘会忍:我们需要结合比较学和排列法去分析辨别真伪。

先从主体纹饰去排除,再排边饰,最后从纹饰的来源去判断。

关于纹饰来源的追溯,比如最早的彩绘瓷诞生于公元4世纪的六朝初期(孙吴时期),但其纹饰却源于汉代的漆器、丝绸、铜器等器物。

马继东:从青料上来讲,历史上一共有几朝的官窑器采用了进口钴料?
刘会忍:一共有四个朝代采用了进口料。

分别是唐青花、元青花、明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

马继东:关于唐青花也是采用进口钴料的问题,您能具体说说吗?唐、元与明、永宣青花的进口钴料的产地又分别是哪儿?另外,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采用的回青料能不能算作进口钴料?
刘会忍:唐代的进口钴料仍然具备高铁低锰的特征,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复合的铜元素,因而有蓝中带绿的特征。

唐青花的进口料产于中东叙利亚埃及一带,蓝中泛绿;元青花的进口料产于西亚伊朗一带,蓝中闪褐;永宣青花则是选用西亚一带(另一说是东南亚印尼一带)的苏尼勃青(苏麻离青)。

你提到的回青料不能算作进口料,明史料上记载回青的具体产地是在新疆吐鲁番,到万历三十五年用完。

马继东:那么有关国产青花料的使用又经历过那几个阶段呢?
刘会忍:国产料的产地一般在江浙闽一带以及云南等地区。

从明初的石子青(产地浙江、江西)开始,到后来成化的平等青(产地江西)、嘉靖万历的回青(产地新疆)、天启崇祯的珠明料(产地云南)等等,一直到清中晚期借鉴日本的“洋蓝”等等,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代表性。

马继东:您个人最推崇的是哪几朝的青花瓷器,或者说您最喜爱的是哪几朝的青花?
刘会忍:我个人喜欢的有元青花、明永宣青花、成化青花和清康熙青花。

其中永宣青花是青花发展的高潮期;而成化青花的贡献最大,秀美淡雅,完全采用国产料进行绘画,可以说是真正中国青花瓷器的开始,;而康熙青花则因为有大量山水画技法的加入,并且开创了浓淡相宜的青花五彩的风格,也极具收藏价值。

马继东:请谈谈您特别推崇成化青花的原因。

刘会忍:成化青花的四个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收藏价值,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青色淡雅、绘画秀丽、布局疏朗、釉面滋润。

尤其需要强调是布局疏朗这一点,青花的纹饰不一定要繁密才是好的。

马继东:刚才您谈到绘画对于鉴定时代的重要性,我刊也曾经做了几期明代青花的专题调查,想借这次采访的机会请您谈谈整个明代青花瓷器绘画的特点。

刘会忍:首先明代青花瓷器是以写意画为主,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代青花绘画更注重体现一种意境,追求“高洁”,除了典型的高士图,还有婴戏图也能反映出来这一特点。

比如明代的婴儿图案往往都是在桂花树下(寓意折桂),或放风筝或下棋,往往都是好学文雅的场景;到了清代,由于追求的是强身健体的社会风气,因而青花上绘制的婴戏图案就多见习武挥拳的场景。

马继东:元明清三朝的民窑青花中都能见到高士图,您能简单说说其中主题的区别吗?
刘会忍:元代高士图的主题是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竹、林和靖爱梅、王羲之爱兰等等,显得很高雅。

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就逐渐演变为很生活化的苏东坡爱面、郑板桥爱酒等等了。

马继东:瓷器上面绘画题材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因此要理解绘画和依据其内容去断代,也必须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是这样吗?
刘会忍:的确是这样,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否在瓷器鉴别中显得至关重要,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也就会清楚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特征形成的原因。

比如明代宣德、嘉靖、万历时
期的青花瓷器上经常见到寿山福海的题材,其中嘉靖青花甚至小孩子都穿长袍大褂,就跟这几个时期道教盛行有关。

而且,具备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青花绘画的命名也就不会显得空洞了,瓷画命名中要尽量避免用“人物故事图”、“植物图”等简单贫乏的词汇。

马继东:您多年以来诲人不倦,将如何通过收集标本去认识和学习瓷器传授给了身边很多渴求知识的人。

刘会忍:(苦笑)在我的鼓励下,现在瓷片的价格都上去了,而我自己却买不起了。

马继东:谢谢您。

刘会忍:谢谢。

尾记:刘会忍先生依据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了很多鉴别上的小窍门和绝招,笔者这里也略摘一二给喜欢青花瓷器的朋友们。

元代青花:龙不见五爪,均为三爪四爪;边饰莲瓣相隔;凤纹有三尾……
明代青花:凤纹有五尾;明代小孩子的特点是矮胖、大头、一撮毛(指头发);永乐和成化真正做到白釉,其他朝都是青白釉;宣德朝开始出现孔雀绿地青花;隆庆朝开始出现猴的题材(雀鹿捧猴);崇祯开始出现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寿”字为楷书;“喜”字为单喜……
清代青花:“寿”字为篆书;“喜”字为双喜;康熙朝开始出现麒麟送子图案;雍正朝开始有蝙蝠寿桃题材图案;福禄寿三星的图案在雍正朝后期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