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解译
遥感地质解译报告

遥感解译及地学分析西藏干果山地区地质解译报告遥感地质解译报告——西藏干果山地区为例该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主峰北坡,狮泉河上游;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日土县,属羌塘高原湖盆区。
区内最高海拔6674m(昂龙岗日)、最低海拔4326m,平均海拔大于5000m;地貌类型为高山、极高山区,属丘状高原高山宽谷地带,湖漫滩、湖成阶地发育。
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
一、地质概况:1、地层:第四系(Qh ,Qp):以冲洪积、湖积物为主;古近系(E):以牛堡组E1-2n、邦巴组E2-3b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
白垩系(K):以多尼组K1d、郎山组K1l变质砂岩、砾岩、灰岩及变质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熔凝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的一套地层体为主,占该区的绝大部分,局部出露去申拉组(K1q)、竟柱山组(K2j)长石石英砂岩或岩屑石英砂岩。
侏罗系(J):以木嘎岗日岩群(J M)灰—深灰色或灰绿色薄—中层状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为主,局部出露沙木罗组(J3s)绿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
三叠系(T):局部出露东巧蛇绿岩群(T3J D)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异剥橄榄岩、异剥辉石岩、橄榄岩、辉橄岩、层状辉石岩及均质辉长岩)、席状岩墙(床)群(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及硅质岩。
2、岩浆岩:该区岩浆岩分布较广,主要有蛇绿岩,中酸性侵入岩,中新生代火山岩,主要位于该图西北及东南角。
3、构造:晚三叠世以来,该区经历了裂解拉张、挤压会聚、碰撞造山、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等地质发展演化阶段,形成了北西西向为主体的多期次断裂构造和一系列北西西向的褶皱构造。
二、使用的遥感图像:以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2004年9月),经图像校正、图像镶嵌、单波段分析、波段相关性分析,选择最佳波段组合(TM7、4、1),得到该区最佳遥感影像图。
该影像清晰,纹理清楚,无云覆盖,包含的信息量大,适合遥感地质分析。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浅析

节。本次解译工作采用的工作手图为 1 : 1 0 万T M影像 大量 细条状 灰黑 色 的影 纹 , 这些 灰黑 色影纹 大多呈 透 图。工作方法是: 根据不同的岩石 、 地层 、 岩浆岩 、 构造 镜状或细脉状近东西向平行分布 , 条带状纹理发育。 等 地质 影像 特征 , 总结各 地质 单元 的遥感 地 质解译 特 山脊形态多为浑圆状 一 半浑圆状 , 水系不发育。岩I 生 : 主 征, 在此基础 上建立调查 区遥感地质解译 标志 、 布署 解 要为 中 一 厚 层状石英砂 岩 、 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细砂 译路线、 填写解译点影像特征卡片、 总结区域( 1 : 1 0 万) 岩、 大理岩化灰岩 、 硅质岩 以及少量脉状 、 透镜状分布 的 遥感解译特征 , 最后对解译情况进行野外实地验证 。 基I 生 火山岩。与相邻地层界线明显, 常为构造接触, 地层 工作原则 : 解译路线布置在实际地质调查路线之间, 遥 间多发育线状影像 , 使得地层多被线状影像分割, 呈条块
成制作的 l : 2 5 万 ̄ i d T M影像陶以及相关的 1 : l O 万T M
像; 其二 是采川荚 陆地_ _ l 星( P M( 5 、 4、 3 ) + E T M 8 ) 假彩 色合 成; l i  ̄ i f
质 解译 ] 一 作 方法 。
2遥感 地质解译 的丁作方 法
填 图种类一致 或基本 吻合 。
( 2 ) 石炭纪 一 早二叠世西金乌兰群碎屑岩组( C P 。 X ) : 主要分 布于乱泉滩 和黑熊 山南一带 , 呈近东西 向带状分
调查 区遥 感影像 岩石 一地层单元 的划分是地质解 布 。由于受 到后期构 造作用 的影响 , T M影像 图中显示 浅灰 色调 为主 , 夹杂 译 填 图的基础 内容 , 也是 解决遥 感 构造分 析 的关键 环 出条块状分 布的特征 。以灰褐色 、
4 遥感解译标志及方法

层产状的陡缓及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2.微地貌:微地貌形态及其局部异常现象,尤其当它 们在平面上沿直线方向连续出现或呈有规律的转折时, 也是岩性变化或构造现象的反映。例如,山脊上的垭 口,山坡上的陡坎或低洼带,则可能是断层通过或岩
性发生变化。平原地区的微地貌变化有助于隐伏构造
的解译。
4.1.7 影纹图案
冲沟短而密,呈直角或较大的锐角与2级冲沟相
交,而2级冲沟长而稀疏。羽毛状树枝状水系常
发育在黄土区,有时在含泥质很高的粉砂岩区也
能形成较稀的羽毛状水系。
新疆若羌县
新疆莎车县
树枝状水系的变态
(2)钳状沟头树枝状水系:总体呈树枝状,但1级 冲沟多成对出现,近于平行,在其交汇处形成钳
状的沟头。该水型:泥质岩、页岩、粉砂岩、黄土岩
地区;
(2)中等密集型:含泥质较高的砂岩、泥质灰
岩、裂隙不甚发育的花岗岩、灰岩区;
(3)稀疏型:透水性强的砂岩、抗侵蚀能力强
的均质坚硬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砾岩区。
树枝状水系的变态
(1)羽毛状树枝状水系:总体呈树枝状,但1、2级 水道组成的图形像鸟类的羽毛。其特点是:1级
坡立谷和局部沉
降区。
鄱阳湖地区
(四) 环状水系
常与放射状水系同时出现,共同构成“车轮状” 水系。沿花岗岩体上的环状节理、穹窿构造上的 岩层层理、片理均能形成环状水系。
(五) 其他特殊水系类型
在特定的地形、地貌或构 造条件下,形成一些特殊 的水系类型,包括: (1)星点状水系:发育于岩 溶地区,在岩溶发育的初 期,地面上落水洞星罗棋 布,地表径流少而短,且 时隐时现,没有完整的格 局。星点状水系是识别灰 岩的重要标志。
2.对比法
遥感地质学 第七章 构造解译

⒌水系特征和地表水体异常 水系多沿断裂(软硬相间岩层层理)发育⑴.显示断裂存在的水系异常
6. 不受岩性控制的水系:突然变宽或变窄、河流直线段与曲流段突然转换、纵向上河床突然变化或突然出现跌水现象(瀑布)、水系的“肘状”拐弯
第七章 构造解译
一.构造解译任务:在遥感图像上,识别、标绘和分析各种构造成分的存在标志、形态特征、分布规律、组合和交切关系及其地质成因。
二.构造解译具体内容⒈ 解译各种构造形迹的形态特征和尺度;⒉ 判别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和类型、量测构造要素的产状;⒊ 编制构造解译图;⒋ 分析各种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组合规律,总结区域构造特征。
三.构造解译基本原则 ⒈结合所研究构造形迹的规模,收集相应比例尺的遥感资料; ⒉多波段、多时相、不同种类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 ⒊应用各种地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⒋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和基本理论,从构造总体轮廓、区域构造格架入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单个构造,或分区、分构造层进行解译,最后,分析各构造形迹间的组合关系和分布规律,总结区域构造特征。
一.断裂构造直接解译标志
⒈岩石或地层发生位移(水平或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沿走向追索某一岩层、岩脉、矿体或侵入体接触界线,影像突然中断、位错—导致与不同色调、地形等特征另一组地层相接 垂直方向—立体观察时,若近水平岩层在河谷两侧的空间自然延伸后相接不上—上下错位
⒉构造发生位错
⑵.显示断裂存在的水体异常 ①.多股泉水沿直线出露 ②.湖泊、沼泽呈长条状分布 ③.直线状、折线状延伸的湖岸、海岸 ④.沿直线串珠状排列的若干湖泊、沼泽、岩溶漏斗
遥感地质学·线性、环形构造解译

《遥感地质学》结课报告----遥感图像线性构造及环状构造解译及其实际应用—电磁波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浅析班级学号:1803090131姓名:马欢任课教师:隋志龙二○一二年五月五日目录一、遥感地质学简介 (1)二、线性构造解译 (3)三、环状构造解译 (8)四、实际应用 (9)一、遥感地质学简介简介遥感地质又称地质遥感,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
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
它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
用各种探测仪器,从远距离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
1960年,地理学家普鲁特首先提出这一术语。
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以来在航空摄影、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基础上,综合应用空间科学、光学、电子学及计算机技术等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现阶段的遥感技术仍以地球(包括大气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利用各种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性能,由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运载工具上的各种传感仪器,从远距离接收或探测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情况和动态资料。
由于这种方法具有覆盖面积大、获取情报速度快、受地面障碍限制小,并能在短时期内连续、反复进行观测等优点,因而在探测自然资源、监视环境动态变化、气象观测、军事侦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仪器(传感器)、运载工具(遥平台)、地面管理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资料判译和应用机构等四个部分组成。
按运载工具的类型,遥感技术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机载)遥感和航天(星载)遥感等。
研究内容遥感技术所取得的地面图像和数据及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地质学的应用。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地表或大气属性的遥感观测,获取地质信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地质解译。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来了解地质构造变化的特征。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多光谱遥感影像,该影像覆盖了实验区域的全景。
此外,还使用了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的信息。
2.2 实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获得准确的反射率数据。
2. 生成特征图像:利用波段组合技术生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如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像等。
3. 地物提取与解译:通过目视解译或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提取出目标地物。
4. 地质解译:根据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结合特征图像和地物提取结果,进行地质解译。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特征图像生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我们生成了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和NDVI 图像。
真彩色图像可以提供直观的显示结果,假彩色图像则能够增强地物的对比度,方便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NDVI图像能够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用于分析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3.2 地物提取与分类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目标地物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农田、城市、水体和植被等。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农田和植被的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城市和水体则呈现离散分布的特点。
3.3 地质解译结合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和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我们发现在农田和植被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和岩浆活动的迹象。
而在城市和水体区域,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地质演化导致的地质构造变化。
这些解译结果与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地质解译的可行性。
遥感地质学-第12讲 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标志

判断目标物属性行(动是。否为建筑物、道路、树林…)的过程。
③ 图像量测: 指测量和计算目标物的大小、长度、密度、相
对高度等。
第五章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标志
本章主要内容
➢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概念 ➢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标志 ➢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方法 ➢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步骤 ➢ 遥感图像地学分析方法
一、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概念 解 地 地 形译反质状标映解、志 研 译 大究的小(in对依、te象据花rp特是纹re性遥、tat的感色io影图彩n 像像或ke特上色y)征的调:。影等作像,为特它判征们别,是目包遥标括感的影的依像空据的间,能几和较何波好
蛇曲及两侧水系(角状,平缓砂岩,四川)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标志>水系类型
③ 平行状水系
• 特点:多条支流相互平行,并以近似的角
度与主流交汇,形似马尾。
• 发育区:受地形控制,多出现在稳定倾斜 的地区,如滨海平原、大型冲积扇、大面
积玄武岩流倾斜地表、单面山层面坡、掀
斜构造的倾斜面、褶皱翼部
平行状水系
平行状水系 平行状水系(西北某地山前坡地)
遥感=图像工程
• 图像获取 成像遥感技术系统。
• 图像处理 从图像到图像的过程。指对图像进行各种加
•
图像分析
工从以图改像善到图数像据的的视过觉程效。果主并要为对自图动像识中别感打兴基趣
础的,目或标对进图行像检进测行和压测缩量编,码以以获减得少它对们其的所客需观
•①图图像像解理译解:根存信图据储息 像人空,理的间从解经或而:验传建重和输立点知时对是识间图在, 、像图按传的像照输描分应通述析用路。的目的数基的要据础解求上—释。对,图目进像
(4)均匀色调;
(5)斑状色调,如出现在地质体中,多与局部成分改变或 含水程度变化有关;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报告

3西北的地质界线(红色细线)以上部分,在孤峰与孤峰之间,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均可见耕田且发育良好(白色黄土上种植庄稼),同时可见公路。
4岩层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而形成了多处断层,如图(蓝色较粗直线)。整体为逆断层,方向多为北西-南东向,表明当时发生了强烈的地质作用,根据构造推测在西南第四级地区有一条推测断层(红色虚线),其与西南地区的河流也是由断裂作用形成,其与东南地区的一条断层共轭,推测由韧性剪切带形成,使灰岩岩体下移,同时使灰岩岩体抬升,形成了孤峰和河流。
3我要解译的是上图,图像清晰、地貌地物标志明显、地质内容丰富。
三 实习方法与步骤
遥感影象目视解译方法常用方法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本人在对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象目视判读直接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实习整个过程的方法步骤如下:
7编写简明扼要的实习报告。
四解译原则
1先了解自然地理,后解译地质。首先概略了解工作区的地形、河流、交通及居民点等自然地理情况,有利于和前人资料对比分析与其相关的各种影像特征。然后才对地质内容详细解译。此外,解译时先熟悉图像的各种注记、符号等是非常必要的,如成像时问、季节、成像仪器、波段范围、太阳高度角和经纬度等。这些均是解译中的向导。
七、心得
通过本学期的遥感学习,对遥感地质学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基本的遥感地质学的知识。编写这次报告,花了很长时间,特别是作图方便不是很熟悉,有待加强。虽然我很用心地去做作业了,但一定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想学好学透彻这门课,还要更加努力才行。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遥感地质学这门课也有了兴趣,谢谢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遥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遥感地质学主要是指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根据和利用地质体的电磁波谱特征,借助先进的遥感科学技术。
从各种载着地物电磁辐射特征的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以达到宏观,准确,快速的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目的,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二、遥感图像地学信息解译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地学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解读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
其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的方法。
其解译的主要内容如下:1、遥感地质岩性解译通过已知相关资料中的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判断地表的岩石产出特点和物性。
主要包括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解译标志有以下:色调、亮度、形态。
主要的解译方法:1)利用增强变换处理提取岩性信息2)采用增强处理方法提取色调信息,可以扩大不同岩性的灰度差别,突出目标信息和改善图像效果,提高解译标志的判别能力。
常用的遥感图像增强方法有反差扩展、去相关拉伸、彩色融合、运算增强、变换增强等3)利用纹理信息提取岩性信息4)每个岩性单元的灰度值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是运用纹理进行岩性分类的基础。
常用的纹理信息提取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法、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等。
通常将纹理图像作为新的波段参与岩性分类,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纹理信息参与分类对岩性识别和分类精度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5)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提取岩性信息。
多源数据融合是遥感信息提取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精度及时相遥感数据之间的融合,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如DEM数据、坡度图像、地球化学数据、地球物探数据等)的融合,融合后的数据包含了多种数据的信息,有利于显示不同岩性的差异。
岩性解译内容:1)了解不同岩性的波谱特性及其影像特征,建立岩性解译标志,识别岩性单位;2)解译岩石的物性与类型、产出特点和状态;3)圈定不同岩性的界线,进行岩性填图;4)分析各种岩性展布状况、变化及相互关系。
2、遥感图像地貌解译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综合产物。
按成因类型划分为流水地貌(洪积扇、河漫滩、河流阶地、谷坡等)、岩溶地貌、火山地貌、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海岸及湖泊地貌、冰川及冻土地貌等。
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标志是图形特征、水系特征、色调和阴影。
地貌类型的解译信息主要包括;基本形态,组合形式,展布规律和空间关系。
地貌解译内容:1.了解不同的地貌类型在遥感影像上的形态图形特征,建立地貌解译标志;2.研究各种地貌类型及其组合形态、展布规律、空间关系、发展动态;3.研究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与环境和地质岩性、构造的关系。
3、遥感地质构造解译依据遥感影像,识别、标绘和分析各种构造成分的存在标志、形态特征、分布规律、组合和交切关系及其地质成因。
主要包括:岩层产状、线性构造、环形构造、隐伏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活动构造等。
地质构造解译标志主要指:色调、点线面形状特征、影纹形状结构等。
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勾绘和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迹的形态、产状、分布规律、组合关系及其成因联系等。
遥感图像上的构造形迹(除微小的构造形变外)的影像特征是通过地层单位的有规律分布,不同色调或几何形态的地形地物所组成的线(或带)、环(或环带)而显示的。
利用不同比例尺的图像可以解译出级别大小不同的构造形迹,各种比例尺图像的综合和对比分析,不仅扩大了观察地表构造的视域和深度,能够发现隐伏构造和确定新的构造活动,有利于对构造格架的全貌了解,而且能较准确地圈定构造界限。
此外,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还能认识板块的运动情况。
构造解译主要内容:1.解译各种构造形迹的形态特征和尺度;2.判别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和类型、量测构造要素的产状;3.编制各种构造解译图;4.分析各种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及组合规律,总结区域构造特征。
4、遥感影像蚀变信息提取遥感蚀变信息是蚀变岩(带)在遥感影像反映出来的一种综合光谱信息。
在热液作用的影响下,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岩石,由于它们经常见于热液矿床的周围,故称为蚀变围岩。
由于蚀变围岩与正常围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组构和颜色上有所不同,所以在多波段遥感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颜色、色调和纹理差异。
蚀变类型主要包括:铁染蚀变,羟基蚀变,硅化蚀变和泥化蚀变等。
蚀变信息解译的主要内容:1.选择与蚀变特征波谱段相对应的最佳波段组合图像,通过图像增强处理,提取矿化蚀变异常信息,确定蚀变的类型、强度、范围和规模大小等;2.分析和总结不同种类的蚀变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差异以及相互关系。
3.结合蚀变信息的分布情况和地质构造等信息,确定研究区域的矿化特征和矿床的可能分布情况,为地质找矿提供帮助三、影响遥感地学解译结果的因素有哪些?答: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学解译,不同的判读人员对同一地区的判读效果不尽相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影响解译结果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1、研究区域解译标志的正确建立。
作出遥感图像解译技术路线规划前,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建立起对应区域的解译标志。
通过解译标志的建立将使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更可靠的多视场、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
没有相对较为统一的解译标志,没有经验的判图员甚至无从下手,而有些有经验的判图员则是各有各的观点,造成相同或相近的影像图解译结果的差异较大。
解译标志的建立环节有:研究人员进行室内预判,选取典型样地调查,建立起对应的解译标志,最后是对解译标志进行核查与修改,核查与修改工作需要重复进行直到建立起合理的解译标志为止。
解译标志一般都不能照搬别人的,一套解译标志一般只适合对应的区域对应时期特定的影像图。
照搬别人的解译标志来解译,有时候解译结果可能相去甚远。
2、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情况的复杂程度,使得地学信息解译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也直接增加了解译的难度。
3、研究区域既有资料情况。
主要包括地质地理资料以及遥感影像资料。
资料内容越丰富,精度越高,可参考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解译工作的开展,遥感影像的种类,比例尺和质量情况也直接影响解译的效果。
4、解译的手段和方法。
根据研究区域的地区特点,解译内容和目的,选取合适的影像和波段,采用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判读效果。
5、解译工作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地学遥感解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判读工作人员的经验。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判读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地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地质方面的知识,以及遥感和摄影测量方面的知识;二是判读人员对研究区域的熟悉程度;三是判读的技巧方法和熟练程度。
四、写出遥感影像地学解译的工作流程。
(选取岩性识别、断裂构造、蚀变信息提取注以其中之一为例即可)以提取某地区的遥感影像的蚀变信息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1.准备工作确定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划定研究工作的地理范围,掌握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熟悉研究区域的交通条件以及查阅资料了解该研究区域前人的工作程度。
2.研究思路和资料收集根据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收集工作区开展遥感地学解译所需的各种资料。
1.收集工作区域现有的航空航天遥感图像及数据。
遥感影像是矿化异常蚀变信息提取的主要数据,如TM、ETM、SPOT影像。
2.收集工作区域已有的各类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的图件和文字资料以及物探、化探、钻探数据。
如地质图、各种矿产图以及已有矿点信息等。
有关专题图件和资料是遥感影像解译是的重要参考资料和辅助资料。
3.收集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以及地貌、水文、交通等资料。
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具有不同的参考价值。
大比例尺地形图内容丰富,几何精度高,不仅可作编制专题地图的地理基础底图,同时可提供遥感目视解译的各种有关数据,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制图的重要图件。
3.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最开始获得的遥感影像数据的存在误差和标准不一,后续处理之前首先应对收集的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原始数据的格式转换和遥感数据预处理。
根据应用软件的不同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纠正和大气影响纠正,可去除多种干扰和误差,突出蚀变信息需要的信息。
根据各波段的特征进行多波段影像合成。
不同类型的遥感影像波段数量不同,其波段特性不同, 波段组合选取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所选波段信息量要大;第二所选波段间相关性尽可能小;第三目标地物在所选波段组合能被很好的区分。
常用的识别热液蚀变常用的波段比值有: TM3/ 1 ,用于识别褐铁矿; TM5/ 4 ,用于区分有植被和无植被覆盖的土壤和岩石,区分云母及黄钾铁矾,明矾石及石膏、方解石及粘土这三类矿物,识别褐铁矿化;TM5/ 7 ,识别含羟基矿物,水合硫酸盐和碳酸盐;TM7/ 4 ,区分云母、石膏与明矾石; TM3/ 4 ,识别植被和区分褐铁矿化岩石。
为了更好的与已有的地质图进行套合分析,需对地质图和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处理。
4.遥感影像解译流程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遥感解译,进行蚀变信息提取。
根据上面提到的波段组合和要解译地区的矿产比对,选择合适的波段组合选取最佳的波段组合,合成一幅信息容量大,能反应不同地质现象及特征信息的假彩色合成图像,并建立影像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取方法有:波段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提取法。
综合提取法:蚀变信息相对于遥感图像丰富的信息而言是一种弱信息,且常被背景信息所掩盖,通常在蚀变信息的提取过程中,单纯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综合提取法就是各种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的综合应用,一般是在TM 原始波段、比值波段、和主成份分析后的主分量中进行的二次波段比值或二次主成份分析。
这种方法有机地综合了原始波段、比值波段和主分量波段的信息,可以定向的提取感兴趣信息,同时压抑或去除掉干扰信息。
在实践中,这种方法应用较多,国内许多学者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如利用TM1 + TM2 、TM4/ 3 、TM5 、TM7 波段组合代替TM1 、TM4 、TM5 、TM7 组合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羟基蚀变信息;和刘志杰利用TM5/ 7和TM4/ 3 进行主成份分析,在提取羟基蚀变的同时压抑了植被信息; 利用不同原始波段组合以及主成份分析波段、原始波段和比值波段的组合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各种相关地质信息;利用TM12TM5 , TM7 波段主成份分量的比值及波段比值的加减运算识别围岩蚀变信息;利用TM7 (R) 、TM5 ( G) 、TM4 (B) 进行HIS 变换后的饱和度(S) 分量与TM5/ 1 波段比值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褐铁矿化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