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李白和杜甫都是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诗人的创作主题、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来探讨他们的差异之处。
首先,就创作主题而言,李白的作品以豪放奔放为特点,他热衷于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豪迈的英雄人物以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斥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抒发自身情感的内容。
例如,他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相比之下,杜甫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世道之艰难,对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详细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伤痕,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可见,杜甫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会人文关怀和对民众命运的思考。
其次,在修辞手法上,李白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他擅长以夸张、夺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意象等手法,使诗歌充满魅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相反,杜甫的修辞方式更加朴实而真实。
他着力于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凭借着扎实的写实功底和睿智的思考,用诗歌告诉读者真实的社会状态,以及每个个体在其中的悲欢离合。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春雨的意义,突出了自然界的自发适应,展现出一种隐含的和谐和秩序。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豪迈奔放、浑厚洒脱的特点,常常采用句句押韵、音调优美的表达方式。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导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两位伟大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流传千年,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二者都是唐代文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差异所在。
李白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与豪放不羁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自由奔放和豪放不羁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常用夸张的手法,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例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通过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
诗人与世界的融合另一个李白诗歌风格的特点是诗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经常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传说的描绘。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索。
杜甫的诗歌风格现实主义与悲剧意识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关注。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深刻的悲剧元素,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悲痛。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时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猿啸、渚清、落木和长江滚滚来描绘景象,突出了他的悲壮情怀。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杜甫不仅承袭了唐代文学的传统,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他既受到了先贤诗人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详细描写来展示诗人对人物的洞察力和情感表达。
他还注意用诗歌表达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以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呼吁社会的改革。
李白与杜甫:两位盛唐诗人的风格与主题对比研究

李白与杜甫:两位盛唐诗人的风格与主题对比研究引言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盛唐两大巨星,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同之处。
一、李白的风格与主题1.1 风格特点•松散自由:李白善于运用自由奔放的笔触,他的诗歌流畅自然,行云流水。
•质朴浪漫:李白常以世俗之物咏史抒怀,情感真挚、豪迈激昂。
•奇思异想:李白倾向于个人幻想与逸闻轶事相结合,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1.2 主题内容•吟咏壮美自然景色:山水田园景观为背景,表达与之相伴的人生哲理。
•饮酒作乐:李白通过描绘饮酒、吟诗作乐的场景,表达对人生短暂与忧虑的态度。
•抒发个人感情:李白将自身体验与内心情感结合,表达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看法。
二、杜甫的风格与主题2.1 风格特点•严肃庄重:杜甫以较为沉重的笔触表现社会、政治以及人生苦难等方面。
•冷峻理性:杜甫对世事深思熟虑,更加注重明确而理性地表达。
•珠玉之文:杜甫运用精巧而富有韵味的词句,给人一种古朴高雅之感。
2.2 主题内容•哀怨社会动荡:杜甫通过揭示乱世中百姓苦难和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叹息历史兴衰:杜甫反思历史记载和皇权威权背后所隐藏的无奈和悲剧。
•展现人性悲喜:杜甫以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渴望和关怀。
三、李白与杜甫的对比•风格上,李白更为随性自由,而杜甫则更加庄重理性。
•主题内容上,李白偏向于个人情感和幻想色彩较浓烈的描绘;而杜甫则注重社会现实、历史背景和国家命运等高度政治化的议题。
结论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他们各自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诗歌中,成为盛唐时期文学宝库中闪耀的明星。
无论是李白那奔放豪迈之风,还是杜甫那沉郁凝重之韵,都使他们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诗者,吟咏性情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这一句话道出了诗歌作品与创作主体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诗歌创作,从来就是一种情感活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大序)情感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源于个人性情的差异,气质的不同。
气质是性情的外现。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个人气质对作文的深刻影响。
曹丕说:“文者,气也。
气之清浊有体。
”(《典论·论文》)这就告诉我们,不同气质的人,必有不同面目之文。
因而形成作家的个人风格。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根据就在这里。
所以孟子有“知人论世”之说。
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话》中也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更举例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
”这“飘逸”与“沉著”一语道破了李、杜二人的气质差别。
正因为李、杜二人在个人气质上截然不同,所以反映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当然,所谓“诗飘逸”“诗沉著”只是就二人诗歌的总体风格而言。
下面将通过对二人诗作的分析来揭示李、杜的不同气质作用于其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
李、杜二人的诗歌,向来被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态的双峰并峙。
的确,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
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
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故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而李白身受自由灵幻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诗歌与之明显有异。
李诗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离奇的。
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悟古诗语言的凝炼含蓄与意境的深邃,可以深刻地了解历史文化。
1.李白的浪漫主义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
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
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
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
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
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
《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被人们称为"诗的黄金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中,李白和杜甫是两位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人。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以豪放、奔放、超然脱俗为主要特点。
李白擅长描绘美丽壮丽的山河景色和广阔辽远的天地宇宙。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想象力。
李白的诗作多以自我表达为中心,强调个人感受与体验。
他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命中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他也善于借助饮酒、游玩等方式表达自由不羁的个性。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题材和感伤之情。
杜甫视野较为广阔,对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政治腐败等时事问题表达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寓意、深沉和悲壮感。
杜甫的写作风格相对内敛一些,他善于运用叙述手法来揭示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困境。
同时,他还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真实而质朴的语言去传递内心的痛苦与坚韧。
比较虽然李白与杜甫在写作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依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在形式上,二者都相对倾向于律诗或绝句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都限制了字数和韵律,要求作者以简洁精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其次,在表达主题方面,他们都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以达到情感共鸣和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李白的豪放激昂,还是杜甫的深沉凝重,他们都能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情感和思想。
然而,两位诗人在创作主题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李白更加个人化、自由奔放,更注重表达对自然、人生和兴趣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国家变迁等社会问题,并以此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批判与思考。
总体而言,李白与杜甫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诗人。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
他们间的情谊可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两个顶尖诗人的气质与诗歌风格之比较
导读:“诗者,吟咏性情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这一句话道出了诗歌作品与创作主体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诗歌创作,从来就是一种情感活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大序)情感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源于个人性情的差异,气质的不同。
气质是性情的外现。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个人气质对作文的深刻影响。
曹丕说:“文者,气也。
气之清浊有体。
”(《典论•论文》)这就告诉我们,不同气质的人,必有不同面目之文。
因而形成作家的个人风格。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根据就在这里。
所以孟子有“知人论世”之说。
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话》中也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更举例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
”这“飘逸”与“沉著”一语道破了李、杜二人的气质差别。
正因为李、杜二人在个人气质上截然不同,所以反映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当然,所谓“诗飘逸”“诗沉著”只是就二人诗歌的总体风格而言。
下面将通过对二人诗作的分析来揭示李、杜的不同气质作用于其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
李、杜二人的诗歌,向来被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形态的双峰并峙。
的确,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
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
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
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故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而李白身受自由灵幻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诗歌与之明显有异。
李诗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离奇的。
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如组诗《古风》多咏史之作,其中咏怀了秦始皇、鲁仲连、严子陵、燕昭王等各类历史人物;《远别离》写的则是帝舜与其二妃的凄美传说;《日出行》写的又是鲁阳驻日的神话故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写梦景的绝唱;《蜀道难》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以及上古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子夜吴歌》是思妇的题材,《长相思》更是缠绵凄绝的情诗。
而那些结合神话传说来写景抒情的佳作在李白的作品中真是比比皆是,为诗歌抹上了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总之,李诗题材较之杜诗明显丰杂多变。
这正体现了李白好动多变的个性,不同于杜甫之沉稳持重。
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
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飞、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几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进行细致艺术的刻画表现,最后才发出一声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事显情发,嘎然而止。
《石壕吏》更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娓娓道来。
始终未发一句感叹,最后只
写道:“天明语声绝,独与老翁别。
”无限悲愤化为一个凄惨的离别情景,而其艺术感染力有增无减。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诗人在“世乱遭飘荡”,身经家国灾祸,目睹哀鸿遍野之后的满怀牢愁哀思的集中抒发,但诗人也不愿空口指责,而是让触目惊心的事实说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比横眉怒目的斥责更理直气壮么?而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深沉婉曲。
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诗则是以其强烈的抒情性而动人心魄的。
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
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
又象滚滚江河一泻千里,给人无限雄浑广阔之感,强烈地激荡读者的心灵。
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
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歌哭笑骂,略无掩饰。
而其意气之激越,气势之宏壮,情感之强烈,情绪波动之激烈,与杜诗之稳健深沉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李诗浓郁的浪漫色彩,使李白获得了“诗仙”的美誉;而杜甫则是人中蛟龙,曰“诗圣”。
这又是李白豪迈恣纵的习气与杜甫坚毅冷静的性格的不同反映。
从二人的气质类型来看,李白当属胆汁质,而杜甫无疑是抑郁型的人。
从李、杜二人诗歌不同的命意倾向与表现深度来看,李诗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突发性的情感,诗人对于内宇宙及外宇宙的把握是感性
的,灵感式的。
而杜诗的理性色彩要比李诗浓厚得多。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
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败原因上,杜诗更是精深独到。
如其《丽人行》,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堕落;而“三吏”、“三别”则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统治。
杜诗对政局国势有着全景式的观照和把握,他总是力图探究揭露社会、国家兴坏成败的深层根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