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读论语导读卫灵公第十五读后感

读论语导读卫灵公第十五读后感这一篇里孔子说了好多金句,感觉就像他老人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给咱留小纸条提醒似的。
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哇塞,这一下子就把仁人志士的标准给立得高高的。
以前我就想啊,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保命嘛,可孔子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为了那个“仁”,命都可以不要。
这就好比你玩游戏,有一个超级大的宝藏叫“仁”,那些真正厉害的玩家,就算是要丢几条“命”也得把这个宝藏拿到手。
这境界可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但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高标准在,才让我们知道啥叫伟大。
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就像我老妈天天在我耳边唠叨的话一样。
每次我只顾着眼前玩得开心,作业啥的都抛到九霄云外,老妈就会念叨这句。
现在才明白,孔子早就看穿了人性。
要是光看着鼻子尖底下这点事儿,那麻烦就像小蚂蚁似的,一个接一个地来。
就像你只想着今天吃啥玩啥,却不想想明天考试或者工作的事儿,到时候就只能抓瞎啦。
孔子在这一篇里还跟好多人聊天,解答他们的疑惑。
他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神仙,谁有问题都能给指条明路。
我就在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站在孔子旁边,听他唠嗑,那得多酷啊。
说不定我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像和小伙伴闹别扭啦,不知道长大干啥啦,他老人家三言两语就能给我搞定。
不过呢,读这一篇的时候也有让我觉得有点难的地方。
有时候孔子的话太简洁了,就像发电报一样,得好好琢磨才能明白到底啥意思。
比如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刚看的时候觉得这字面意思简单,不就是工匠要想把活儿干好,就得先把工具磨利嘛。
但再仔细一想,这背后的含义可深了去了。
它不光是说工匠的事儿,我们做任何事不都是这样吗?学习的时候,你要是想成绩好,就得先准备好各种学习工具,像笔记本、笔,还有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好比给大脑这个“工匠”配备精良的“工具”。
格物致知读后感(精选10篇)

格物致知读后感《格物致知》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不论是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读后的感想中都让我感受到了很多。
作为一位普通的读者,我觉得自己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收获了很多。
这本书是唐朝大文学家、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旨在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认识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把这些认识融入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最终达到人生的境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王阳明的深邃思考和严密逻辑,他的理论思想非常精致,让我受益匪浅。
他通过亲身实践带来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读书之道和格物致知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观察身边的事情来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认识和体验,这样的具体化的思考方式让我非常有感触。
在具体的阅读体验中,我通过反复品味和琢磨。
这本书的语言即晦涩又深奥,需要我反复的阅读才能深刻理解。
我认为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需要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这一方面对于提升读者的思想素养非常有益。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仿佛有一种新的感悟和理解在我身上深深生根,那种境界和修养让我愈发敬佩王阳明先生的思想。
这本书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引领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体现出一种超越现实和追寻真理的精神。
其次,它的阅读间接地让我深刻感受到王阳明强大的智慧和人格,从而提高了我对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格局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还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展现哲学思想,对于我学习和研究哲学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如果能够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落到实际行动上,就会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另外,我也认为这本书可以用更多的途径去传播和推广,例如通过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这本书、设置相关的讲座和讨论,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本书的内涵。
总之,此次读王阳明老师的书《格物致知》,让我体会到了深刻的思考和高贵的品德所带来的震撼力,也让我明白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践和追寻内心的本心。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六项精进读后感

《六项精进》这本书收集稻盛先生本人及其塾生的部分讲演稿,“六项精进”这个话题是稻盛先生在传授经营十二条之前提出来的。
下面是为你整理了“六项精进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六项精进读后感(1)看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所著的《六项精进》一书。
阅读此书,犹如一次精神洗礼,无论是稻盛先生的工作经历还是他从实践中得出的至理名言都让我受益匪浅。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其实是真正的“心之道”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是“用心”;2、要谦虚,不要骄傲,则是“虚心”;3、要每一天反省,则是“问心”;4、活着就要感谢,则是“感恩之心”;5、积善行思利他,无疑是“善心”;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实质是不“乱心”。
每一天都“竭尽全力、拼命工作”,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事情。
想拥有美好人生,想成功地经营企业,前提条件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它们都在竭尽全力、拼命地求生存。
所以每天每日认真地、极其认真地、努力地工作,应该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也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生物都要承担的、理所当然的义务。
只要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再努力也不觉其苦。
当你每天都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低效的、漫不经心的现象就会消失。
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但如果忙忙碌碌、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没有时间考虑多余的东西。
所以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就可以磨练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造就纯粹而优秀的人格。
谦虚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如果说那个人的人格很高尚,那个人的人格中肯定具备了谦虚的美德。
当一个人产生了自满的情绪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感觉自己好一点了就骄傲了,殊不知骄傲正是堕落的开始。
很多公司在情况好一点的时候就开始自满,放弃了努力,往往最终破产。
古话说“惟谦受福”,不谦虚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谦虚。
谦虚之心唤来幸福,同时还能净化灵魂。
谦虚的举止、谦虚的态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资质。
在人的心里,“自我”与“真我”同在,“自我”是邪恶、贪欲、利己。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
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
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
”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
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
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
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
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
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
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
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
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
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
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
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
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
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
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
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
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
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有理性可以学习。
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这是基督教的观点。
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
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
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
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
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
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
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
孟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心得读后感篇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书笔记
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他所强调的心理学研究人性整体的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
为什么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够自我实现呢?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
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
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
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
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一般科学模式都是承启于事物、物体、动物以及局部过程的非人格科学,因此在理解整体与单个的人物和文化时,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
非人格模式的科学不能解决个人、单个和整体的问题。
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
马斯洛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
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
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
世界上是不存在让所有人的喜欢、满意的人的,每个人都应该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幸福,追求人生的真正成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的做自己。
这也是马斯洛毕生精力研究的思想,他也成功的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