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剖析
中国哲学思想精髓 思想哲学

《中国哲学思想精髓思想哲学》《思维与存在:黑格尔对康德理论哲学的批判》是弗雷德里克C拜塞尔在《黑格尔》一书中的精彩篇章。
在这篇文章里黑格尔以思维与存在为主线,对康德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根源进行了强烈批判。
其批判的视角、论证的方法既有积极卓越的哲学贡献,但同时又有诸多缺陷。
康德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是他二元论和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他产生不可知论的根本原因。
康德做出了物自体的假说,称在我们之外而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为物自体,它是存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无法认识的,认识只能达到物自体对感官刺激所产生的感觉表象。
康德就思维与存在问题设定了两个截然分开的领域:即能够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以及不能把握、不能认识的彼岸的物自体的世界,这就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划定了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
康德在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中阐释了这一思想;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须是在我们心中,不是在自然界里去寻求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是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普遍的合乎法性,在存在于我们的感性和理智里的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去寻求自然界。
他认为理智的法则来自于理智对自然界的规定而不是理智得自于自然界,这样就从思维与存在的二元论走向了主观主义。
他在本质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不承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认识与对象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
他认为过去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主张认识应当符合对象,但这种认识论却导致了失败;应将其颠倒,假定用对象来符合认识,但康德的这一认识论却成为割裂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根本原因。
他没有找到由感性到知性过渡和联系的客观基础,因此,既不能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片面倾向又不能廓清思维与存在的辨证关系,最终走向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是辨证统一的,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他批评了康德将经验材料与知性概念截然对立的做法,认为康德机械的割裂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只探求了认识进程的部分内容。
山东省考研哲学中国哲学重点知识梳理

山东省考研哲学中国哲学重点知识梳理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作为哲学考研的考查内容之一,中国哲学的重点知识必须着重掌握。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的中国哲学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先秦哲学1. 孔子与儒家哲学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仁爱和礼制传统,在社会发展和个人修养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2. 老子与道家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观念,强调个体要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
道家哲学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超越,强调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3. 孟子与墨家哲学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性善论”、“天人合一”等观念,主张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
墨家哲学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利益,倡导和平与无私。
4. 庄子与道家哲学庄子的思想突出了“自然无为”、“逍遥游”等概念,强调个体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二、中国古代哲学发展1. 儒家经典思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2. 道家经典思想《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超越,对个人心灵追求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
3. 名家、法家和兵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名声和利益的追求,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力,兵家思想侧重于军事策略和国家安全。
4. 雨夜追风船、渔家傲和欧阳修等唐宋诗人的作品唐宋诗人的作品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中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三、近现代哲学1. 中国近现代思潮五四时期的思潮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新篇章。
包括新儒家、新道家、新学说等思潮的兴起,思维方式逐渐趋向多元和开放。
2. 中国社会主义哲学中国社会主义哲学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精品文档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任何时代都有本时代的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植入中国民族文化土壤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一、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分析(一)实事求是的内涵释义实事求是这一说法古已有之,“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代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实事求是从本意上讲是指治学时根据事实材料求真求实的学风。
实事求是最初指的是一种治学方式,并不是一个哲学命题,并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作了详细的阐释。
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从实践的操作层次上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阐述,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事求是,关键是“求”,即进行思考探索和研究。
前提是尊重事实,即以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为据,目的是把握“是”,即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并用于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接受认可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从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国的革命实践应该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创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哲学重点问题

中国哲学史重点问题解析初稿2009/11/11至2009/11/17张诗雨中国传媒大学电新学院09新闻系目录* 1.血气心知及批判宋明理学 3* 2.朱熹理气观,评价理一分殊,谈格物致知 4* 3中国哲学特征6* 4.孔子的仁,如何实现仁 6* 5. 墨子的非命和天志是否矛盾7* 6. 什么是"四端" 8* 7. 简述庄子"齐物论"的观点8* 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9* 9. 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10* 10. 简述周敦颐"太极观" 10* 11. 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11* 12.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11* 13.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13提示:按Ctrl键点击标题和直接切换至正文1.血气心知[SHN1]在认识论上,戴震首先肯定自然界是在先的,人是天地所生成的。
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
"这是说,人类是天地之间最高等的生物。
他指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
"这里,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
他指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实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他还指出,人的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
最后,戴震指出: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
声色臭味是客观的,耳目鼻口能辨别它;理义也是客观的,心能辨别它。
于是,在此基础上,戴震提出了对于程朱学派"理具于心"的批判。
血气心知批评宋明理学[SHN2]1.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
1.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
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仁、义、礼、智、信”。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强调尊重、孝顺、忠诚和教育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2.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道”为宇宙的根源和原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并强调修养心性,追求与道的合一。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3. 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非攻和普世主义,主张以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
墨家崇尚无私的大爱和公平正义,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互利和合作。
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4. 法家哲学法家哲学注重法治、实用主义和集权思想。
法家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力。
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5. 兵家哲学兵家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流派,主要关注军事战略和兵法思想。
兵家强调战争的智慧和技巧,探讨军事战略、兵器发展及兵法战术。
代表人物有孙子等。
以上这些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每一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这些经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儒家的“仁爱”理念可以引导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提醒我们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墨家的“非攻”理念可以促使我们追求和平与公正。
这些古代哲学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包含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在本文中,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的教养和修养。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道德的修炼。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仁”、“礼”、“孝”、“忠”等,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由老子和庄子创立的,他们认为“道”是宇宙无限而无形的根源。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和超越物欲的生活方式。
对于道家来说,追求真实的自我是最高境界,他们提倡放松身心,追求内心的平静。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由墨子创建的,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墨家强调爱和公平,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对于社会的不公正进行批判。
他们提出了“非攻”和“兼爱非攻”的观点,主张用爱来化解战争和冲突,追求社会的和平与和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李斯提出,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明的法律和刑罚体系。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强制性的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们重视效率和功利,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最重要手段。
五、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学派之一,主要由韩非和商鞅等人提出。
名家思想倡导法治和廉政,强调科举制度和官僚主义的重要性。
他们以权谋为方法,主张通过得到君主的宠信来实现个人的抱负和理想。
六、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学派,主要由孙武的《孙子兵法》代表。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的艺术和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指挥、阵法、谋略等方面的理论。
兵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小部分知识点总结,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思想孕育和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对我们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以及西方哲学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解读中国哲学

老子论道德大纲一、老子其人其书1.老子生平2.孔子问礼3.老子轶事二、道论1.道的含义2.道生万物3.道法自然4.天道与人道三、德论四、无为之为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C01: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是由老子及其弟子不断完善的作品,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C02: “道”和“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所讲的“道”如同孔子所讲的“天”,是一个终极的概念,是最后的一个概念,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追溯到“道”上。
K0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
几乎所有的事物要么是可见的,要么是可听的,要么是可感知的,但“道”并非如此。
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讲的触觉、听觉、嗅觉等,对于理解“道”是没有帮助的。
所以,老子讲的“道”的基本特征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
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是说如果可以言说或者命名的话,那就不是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如果人是效法大地之道,大地之道效法天道,天道效法法道,那道就是法自然,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K02:无为之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顺应自然,相时顺势,不妄为,反对强制的“人为”。
正文一、老子其人其书1.老子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老子早年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目睹了周代的盛衰。
《史记》说他“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又称他为“隐君子”,也就是说他后来隐居了。
2.孔子问礼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曾送孔子一言,告诫孔子要戒骄戒躁。
孔子回去后,跟他的弟子讲见老子的感受,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2月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填空选择: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解释】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何谓“复礼”“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2)“克己”的对象是谁“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3)“克己”之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仁者爱人【解释】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出处】孟子《仁者爱人》仁:“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
“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
“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
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
汉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天理儒家把天理看作本然之性。
程朱理学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
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
在明、清时,受到李贽、戴震等进步思想家的有力批判。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处,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惑人无穷......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
”诚者天之道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
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出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理论奠基人:孔子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二是忠恕宽容,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三是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天命之谓性【出处】这是《中庸》开篇的一句话。
【解释】(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
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发展出来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属于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于本性。
所以,聂文涛认为等于本性是孟子的观点而不是中庸的观点。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释义】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
后泛指穷究事理。
【出处】《易·说卦》:“穷理尽兴,以至于命。
”涵养须用敬【出处】程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二程遗书》卷十八)【释义】前一句说了德性修养问题,后一句说了学问取得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晚年大加发挥,朱熹指出涵养与致知两种工夫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涵养高才能专一考究义理,明达义理可使涵养工夫更好,涵养致知是平行的基本修养方法。
实际上朱熹所说的尊德性与问道学也就是这个关系,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两句话是要贯穿始终的,这个与陆九渊所提的不同,象山以尊德性即可,但朱熹以二者并行皆不可废,面上是这样分别的实际上都是一个问题,就是道德修养问题,不过修行法不同而已。
在他看来,德性修养与学问取得是相联系的,一项也不可偏废。
这两句话对现在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应当注意道德修养与学问取得的关学问题,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
格物论【出处】“格物”指“格物穷理”。
格物也就是“至”物,与事物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穷”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卷二十五)。
【释义】格物之要,在于就待人接物的具体人事中,体认其中蕴含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
对于道德修养的过程,朱子十分强调《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而在为学宗旨上又都重视对于儒家伦理的认知,故而“格物致知”的理论在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按朱子的看法,《大学》本文提出的八条目中,对于“诚意”以下各章都有说明,惟独对于“格物致知”未作解释。
朱子认为此处乃系阙文,于是根据“程子之意”和自己的理解,为其作了《补传》,这个补传可以看做是朱子对于格物致知的概括总结,“格物”的概念,朱子的解释同程子一致,都是指“格物穷理”。
顿悟【出处】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
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
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
【释义】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第一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第二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顿悟即是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
各性住于一世【出处】《物不迁论》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
【释义】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性即理也中国程朱理学关于人性的重要命题。
由程颐提出而为朱熹所发挥。
程颐认为,理就是天,它赋予人即为性。
其性存于人而有形者即为心。
所谓有形之心,是指有事时“主着事时,便在这里”,无事时“便不见”,并非指可以看得见的形体,它只是比性更具体。
从本质上来说,心、性为一,皆本于理或天理。
程颐在回答心、性、天是否为“一理”时说:“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
”因为性禀受于理,所以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良知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
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
【释义】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基本解释天赋的道德观念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孟子·尽学》“良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
知耻知愧知恩大德曰生【出处】《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