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合集下载

逢人只说三句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只说三句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意思就是劝人不要把心里话都说出来,要有所保留,保留的成分要多于说出来的真话,说话说三分就可以了。

是民间广为人知的格言,出自《增广贤文》。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核心便是保身文化。

首屈一指的是道家: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等,都是道家的事故哲学。

可以说这是中国人长期身处集权社会得到的血的教训。

有句话叫做言多必失,或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讲话要谨慎,不能口无遮拦,就是这个道理。

的原因是为了安全,不是故意对别人设下一道墙,交友不诚,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是对自己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的负责。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对别人,特别是不是很了解的人,不要把自己的的想法全告诉他,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想什么,将要做什么,人和人之间要留有余地。

而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的人,别说是陌生人了,就是周围的熟人,都会在心理上对别人设有间隔的。

例如:
逢人只说三分话,做事须倾七分心。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逢人不必言深,孤独本是常态!倘若深情被辜负,余生孤独又何妨?我哪有能力顾及所有人的感受啊,我自己的心情,我都照顾不好。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1. “天下一气”、“元气”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

“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

秦汉时期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

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

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

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

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

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本体。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柳宗元指出,天地、山川、阴阳的变化,都是物质性的元气自然的运动;山崩川竭则是阴阳二气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结果。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顺应自然乃无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有哪些
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

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处世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亲相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为善于待机而动。

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

所以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道家的口头禅

道家的口头禅

道家的口头禅摘要:1.道家思想简介2.道家的口头禅及其含义3.道家口头禅的实际应用4.道家口头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道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主张“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他们的言论和思想被后世称为道家学说。

道家有很多经典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充满了智慧,既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道家的口头禅。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意味着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理,并非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同样,能够用名字命名的事物,也不是真正的、永恒的名。

这句话揭示了道家哲学的核心——道,无法用言语和思维来直接理解,而需要通过直观和体验来领悟。

道家的另一句经典口头禅是“无为而治”,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五十七章,意味着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要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句话体现了道家的政治哲学,主张以柔顺和包容的态度来治理国家,使国家和社会达到和谐的境地。

道家的口头禅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顺其自然”这句话,就是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必过于焦虑和担忧,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把握好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

道家的口头禅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压力,而道家的哲学告诉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此外,道家的环保理念也值得我们重视。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掠夺和破坏。

这一理念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道家的口头禅不仅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

葛洪名言名句

葛洪名言名句

葛洪名言名句葛洪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东晋末年的道士、方士、农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和学者。

葛洪的著作有很多,其中尤为著名的是《西京杂记》和《神仙传》等。

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朝廷腐败和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对道教修行和生活哲学的深入研究。

葛洪的名言名句凝聚了他对人生、修行、世道和社会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尊重自然、追求真理和追求个人内心和谐的追求。

以下是一些葛洪的名言名句,共2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 这句话表达了葛洪对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他认为天地有自己的正气,人应该像乌云滚滚的河山,照耀天空的日月星辰一样,充满正气和力量。

2. "各人所长,合而玄化,以众成一,大和而化生。

" 这句话强调了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只有通过合作和协调,才能实现众人的共同目标,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3. "人之所贵者,非修身也乎?非致知也乎?亦或者修身致知之谓乎?" 这句话提出了修身养性和追求知识智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个人修养和智慧,通过自我提升和知识学习,来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命运。

4.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这句话表明了葛洪对道教哲学的理解,他认为道是无法被凡人言语所限定和定义的,它是无形而有形的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气的重要性。

葛洪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才能避免迷惑和迷失;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摆脱烦忧和悲伤;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战胜恐惧和内心的不安。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之间的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语录。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展示老子经典语录100句的重要性。

1. 关于自然老子说,“大道废,物必狂”(《道德经》36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大自然的规律被破坏时,事物就会失去平衡,让人们陷入混乱和痛苦。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遵循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

2. 关于人的本性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

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应该与大自然的规律一致,而大自然的规律本身是遵循道的规律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条规律,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3. 关于治理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60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能够遵循道的精神来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和稳定。

只有道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并让国家和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4. 关于道德老子说,“止于至善,华虽发,祸福无门”(《道德经》3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追求至善的人才能避免祸福之门。

至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道德标准,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5. 关于谦逊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习和理解道就会更加容易。

道是一种深奥的理念,只有谦逊地对待它,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它的精髓。

6. 关于自我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19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遵循道的精神,就不会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而是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这将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7. 关于生命老子说,“骥不称其力,焉知其能驹”(《道德经》3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就像骑士驾驶着一匹骏马。

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我们应该保持自信,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老子经典语录100句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好句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好句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好句一、“哲学,就是怀着一种好奇心,对这个世界刨根问底。

”这句话说得可太对啦!哲学可不就是这样嘛,它就像一个超级好奇宝宝,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儿都要问个为什么,总想把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给挖出来。

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看到那么多东西,要是没有点刨根问底的精神,那得多无趣呀。

二、“儒家的思想,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儒家那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头戏啊!它一直都在操心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呢。

比如说提倡什么仁爱呀,大家都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样社会不就更和谐了嘛。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对别人好,那这个家肯定特别温馨,生活也会更美好呀。

三、“道家的思想,是让人们回归自然,找到内心的平静。

”道家这想法也挺妙的哈。

现在咱们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心里乱糟糟的。

道家就告诉我们,别太累啦,回归到大自然里去。

看看那山山水水,听听鸟儿的叫声,感受一下风从脸上吹过,这时候心里就会平静好多呢。

四、“墨家的思想,是为了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墨家的人那可是充满正义感的一群家伙!他们看不惯那些不公平的事儿,就想着怎么去改变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这种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到现在也还是很值得咱们学习的呀。

五、“法家的思想,是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国家。

”法家就像是一群严肃的老师,他们觉得要把国家管好,就得有严格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大家都按照制度来办事,国家就能井井有条的啦。

不过呢,制度也不能太死板,不然也会有问题的哟。

六、“禅宗的思想,是让人们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

”禅宗可有点神秘的感觉哈。

它让人们自己去琢磨、去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放下心里的那些烦恼和执念,最后达到心灵的解脱。

就好像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清理掉,让自己变得轻松又自在。

七、“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没错没错!哲学可不是那些只有专家学者才能懂的高深玩意儿,它就在咱们的生活里呢。

《弟子规》中蕴含的8大精髓,道破人生大智慧

《弟子规》中蕴含的8大精髓,道破人生大智慧

《弟⼦规》中蕴含的8⼤精髓,道破⼈⽣⼤智慧京博国学最有格调的国学微刊关注现在很多幼⼉园、⼩学都在学习《弟⼦规》,甚⾄⼀些企业单位和成功⼈⼠就读的商学院也都在学《弟⼦规》。

可是,有的家长⾮常抵触,认为这是让孩⼦学着顺从,学着守规矩,是培养奴性,是封建余毒。

他们不但⾃⼰不学习,更拒绝让孩⼦学习。

我想说的是,不学《弟⼦规》,你⼀定会后悔。

⼀、不会与别⼈积极互动,何谈职场⽣涯的幸福与成功《弟⼦规· ⼊则孝》第⼀句话就是:“⽗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刻提出,这种对⽗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丧失⾃我,会不会太严厉了?其实这是要我们必须和⼤家⼀起建⽴⼀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当你向别⼈发出请求配合你⼯作的信息后,别⼈会前来配合吗?⽽这很⼤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需要你配合⼯作的时候,你的反应。

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常好的互动,⼤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当然也会欣然⽽⾄。

很多独⽣⼦⼥的家庭,对孩⼦没有培养出“分享、互助”的思维习惯,⽽是觉得世界都是该来帮助我的。

这样,他的良好互动越来越少,何谈职场⽣涯的幸福与成功?⼆、⼈⽣⼤事,⽆⼀不是顺势⽽为《弟⼦规》⾥有⼀句话:“⽗母责,须顺承。

”有⼈会说,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的独⽴⼈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规》让我们在⾯对⽗母的批评时,要⽆条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实这是在培养我们顺势⽽为的好习惯。

⽣活中,我们会发现,与⼈沟通是很有讲究的,说话的⽅式等都很重要。

⼈⼈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被⼈尊重。

可是,当你说件事情,对⽅毫不客⽓跟你⼤唱反调的时候,往往同样的事情,沟通的结果却⼤相径庭。

这就是逆势说话的结果。

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如果能先考虑对⽅的感受,不反驳他,先承认对⽅的道理,然后再陈述⾃⼰的观点,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对⽗母的批评,就是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

如果你在家⾥学会了保护别⼈的情绪,学会了顺势⽽为,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加从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

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

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哲学意义: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

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

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

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

哲学意义:王阳明认为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心之外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义、唯我论。

【格物致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朱熹对“物格而后知至”有这样的解释: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大学章句》)
哲学意义:这段话把认识的过程描述得多么透彻,多么合情合理:这世间的事物的存在以及变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认知能力的,因此,只要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长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认识事物,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豁然开朗。

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魏晋时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

“本”指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据。

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种属性为其存在的条件,但其所具有的属性都以没有任何规定性为前提的。

王弼不是通过肯定万物的同一性,而是通过否定其差异性,而找到“无”作为万物之本的。

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与《老子》“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有生于无”所讲的是过程,指万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链。

万物都产生于道,不复归于道,以至无穷,王弼“以无为本”所讨论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任何个别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无”才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

哲学意义:这句话中“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

王弼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出自《荀子天论》。


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哲学意义:属于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