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试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现实意义

、
和 上 任何思想 的产生都离不开 特定 的社会 历 史背景 。“ 和而不 “ 而不 同 ” 升 到 一 种 哲 学 理 论 层 面 。 “ 和而不同” 思想是一种对 客观世界 的真实反映 , 强调 的是 同” 一词 源 出 自孔子《 论语 ・ 子路》 原文是 :子 日 : , “ 君子 和而不 反对将事物看作单一 的片 面性 , 准 同, 小人 同而不和 。” 在这里孔子 把“ ” 同” 和 与“ 作为区别君子与 种事物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 “ 是 表现不 小人的标准之一 , 认为君子是通达事理 的人 , 能汲取别人 的有益 确地表述 了世界 的多样统一。 和” 自然的规律和存 在 , 不同要 素之 间所保持 的一 种平衡协调的关系 , 即事物之 的思想 、 弥补 自己的不足 , 随波逐 流 , 自己独立 的见解 , 日 同事物 、 不 有 故 “ 和而不 同”认 为小人只会随声 附和 , 名逐利 , ; 追 没有 自己独立 间对立统一 的关 系,世界上有很 多矛盾 ,都 统一存在于宇宙之 中。 例如一块 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 , 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 的见解 , 目趋 同, 同谋事 而各怀异心 , 日“ 盲 共 故 同而不 和” 。 共 如果失 去其 中一方 , 另一方便不 能存 事实上,和” “ 思想较早见于先秦 , “ 、同” 最早探讨 “ “ 关 赖 , 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 , 和” 同” 在, 这表现出矛盾双 方相互联 系 、 相互吸 引的性质 和趋 势即矛盾 系的是西周末年史伯与郑桓公之间的“ 和同之辩 ” 国语 ・ 。《 周语》 中记载了郑桓公与史伯之间的对话 ,史伯指出 :夫和实生物 , “ 同 的统一性 。因此 ,事物 的发展表现为相反相成或 表现为相辅相 共 也 和 的思 想 。“ 与 同” 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以同裨同 , 若 尽乃 成 , 生共长 , 就是 中 国传 统哲学 中的 “ ” 和” “ 只是同一事物的简单 相加 , 是一种排 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 以成百物 。 这段文字表现 出史 “ 有着根本的 区别 。 同” ” 不产生新事物 。而“ 不同” 的事物 达至统一 的 伯从辩证法的高度 区别 了“ 与“ 这对范 畴的含义和功能。 和” 同” 他 他性 的 自我统一 , 和” 生成新 的事物 , 新的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 的不 同。 不 “ 认为“ 以他平他谓之和” 即“ 是多样性的 同一 , , 和” 是一种元素 同 “ , 是指物质世 界的物质形象各 异 , 各有 不 同, 这表 现出了矛盾 另一种元素相配合 , 是矛盾 的均衡与统一 。 同” “ 就是“ 以同裨同” 同” , 是同一事物简单相加 , 没有差异 、 矛盾与差别。 这里史伯 已经意识 的特殊性 , 即矛盾着 的事物及其每一 个侧 面各有其特点。 因此 , 和 思想就 是在承认不 同 、 调世界 丰富性 的基 强 到“ 能产生新 的东西并得 到发展 ,同” 和” “ 既不能产生新的东西也 孔子 的“ 而不 同” 不会 有发展 。这种 观点在 当时是较 为正确的 , 史伯 的“ 与 础上 , 但 和” 强调世界把千差万别 的事物包容在一起 和谐发 展 , 就有深 “ 两个对立面之间只有统一 , 同” 还不存 在根本性的矛盾 , 这说 明 刻的哲学内涵。 他所理解的“ , 和” 实质上还是调和 , 仍带有形而上学性 。 春秋时期 , 国政治家 、 齐 思想家晏婴对“ 和同之辨” 了更进 有 三、和 而不 同" “ 思想的现实理论意义 步 的阐述 。 左传 ・ 《 昭公二十年》 记载着晏婴与齐景公之 间一场 进入 2 世纪 , l 人类 面临着来 自政 治 、 经济 、 文化等领域的严 “ 和同之辨 ” 的精彩对话 。 齐景公问晏婴 :和与同异乎? 晏婴说 : 峻挑战 , “ ” 作为我 国传 统文化之一 的孔 子“ 和而不 同” 思想 虽有两 “ 和如羹焉 , 异。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 焯之以薪 , 宰夫和之 , 齐 千多年的历史 ,但在发展过程 中得 到了不 断丰富与完善。运用 之 以味 , 济其不及 , 以泄 其过 , 子食之 , 君 以平其心 ……” 意思是 “ 和而不同” 的观点 为我 国解决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方面的种种现 说齐景公告诉晏婴 , 他的宠 臣梁丘据跟 他“ , 和” 因为梁丘据什 么 实问题提 供了有力 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事都听齐景公的 , 晏婴却批评 了梁丘据 亦步亦趋 、 迎合君 王的做 1 和 而 不 同” . “ 思想 与 政 治 和 谐 。 法。 因为晏婴认为“ 是由多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 的因素相成 , 和” 以“ 和而不 同” 思想为理论基 础 , 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 党领导 互相补充转化得到新 的统一 。事 实上 ,和”在对立物 间有 “ “ 相 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 首先 体现在我国政治制度方针 济” “ 、相成 ” 的功能 , 即对立物的辩证统 一。 这一点可见是 朴素辩 上。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这与 证法的发展成果。 党制度 的国家有所不 同, 其主要特点是共产党领导 、 多党派合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从“求同存异”思想看周恩来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求同存异”思想。
这种“求同存异”思想在处理矛盾时将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于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显示了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
周恩来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定,被公认是驾驭复杂局势和处理危急事件的能手。
他经常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经典范例,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思想,并在实践中归纳出众多“求同”和“存异”的具体路径。
透过“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运用,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已经成为周恩来思维方法的核心。
一、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无疑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从“求同存异”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周恩来将传统和谐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其“求同存异”思想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历史传承。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语?郑语》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将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冲突交和作为达到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论语?子路》则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
“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处理矛盾时坚持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和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共通之处。
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陈前梓余素庄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摘要:“和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内涵都非常丰富的。
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巨人,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不谋而合。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政治意蕴和交往伦理意蕴,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个人观点与集体意志二者间的关系,促进国际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启示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236-02在十九大的报告里,“和谐”一词屡次三番地出现,并呈现出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和谐是在不同事物当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此只有和谐的实现,才能使得世界和平以及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要改变这种现状,人必须重新审视与检讨为人处世态度和行为。
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孔子就提出了与“和谐”这一理念不谋而合的思想,即“君子和而不同”。
一、哲学意蕴——叩其两端“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具有其内在复杂关系上的有机统一,不同的事物之间在和谐中共生并且相辅相成。
“和”就是从“不同”中找出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事物的多样性中寻求和谐统一。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说道:“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包容‘异’;而‘和’不但能包容‘异’,且必须有‘异’,才可以称其为‘和’。
”因此,“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孔子从“和而不同”的理论思维方法出发,在认识领域中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
这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包含的哲学意蕴。
孔子把矛盾的双方概括为“两端”或“异端”,强调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事物,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要把握事物的两端,从而做到“执两用中”。
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

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论语》中有很多讨论君子与小人的章节,从其性格、为人、处事等多方面作比较,凸现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不同。
“和而不同”便是其中的一项。
孔子及弟子们重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做君子,不做小人;另一方面是希望与君子交。
“和而不同”,在儒家看来是区分君子与小人本质的标准之一。
简单的说“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
“和”与“同”的区别,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
《国语》和《左传》中记载了史伯与晏子对“和”与“同”的看法,史伯的话很典型。
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
”(《国语郑语》)“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找“和”的过程。
史伯进一步阐述了五行变化与具体事物的变化,提出五行变化与具体事物变化不同,虽然五行变化相同,但形成具体事物有可能不同,反之,具体事物表象相同,五行变化不一定相同。
史伯和晏子从物与五行上来讲“和”与“同”,孔子把它引申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当中。
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君子的看法相同,但他们所做的不一定都一样,如在教化上,有些人认为要出仕做官,有些人认为要教书育人等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为了教化。
小人看似相同,那是为了利益,如果同伴中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很容易生成内讧,如鸟兽散。
宋儒十分注重义利之辩,一般地认为义和利是水火不容的。
在北宋文人党争和南宋党锢之患中经常为文人所用。
宋儒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义”和“利”解释了“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
这种解释一直到清末,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以前,我也解释过“和而不同”,是从儒家的辩证法上来讲的,认为儒家尤其是家在动静上,是主静的,从而导致在处理矛盾时,以“统一”为第一位,而不是“对立”为第一位。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论文摘要:“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
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人研究。
从更深层次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我国正逐步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人们必然要继续解放思想,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关系进行及时调整、重新定位,以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在我国思想史上,“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没有拘泥于原始朴素的内涵,而是与时俱进。
即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地被挖掘、丰富和发展。
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和而不同”的观念肇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如《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现为对立与统一。
“和”为同一体,“不同”为其对立的双方。
但这里的“和”绝不是“不同”两者的简单凑合,而是建立在“不同”双方都具有的根本属性这个基础之上的矛盾统一体.它是“不同”对立的条件:“不同”也绝不是“和”的任意选择.而是建立在“和”这个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矛盾对立双方,它是统一于“和”的前提。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绪论1.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请回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4.请回答:简述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映物质。
意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请回答: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答: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首先,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从“求同存异”思想看周恩来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求同存异”思想。
这种“求同存异”思想在处理矛盾时将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于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显示了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
周恩来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果断的决定,被公认是驾驭复杂局势和处理危急事件的能手。
他经常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经典范例,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思想,并在实践中归纳出众多“求同”和“存异”的具体路径。
透过“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运用,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已经成为周恩来思维方法的核心。
一、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无疑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从“求同存异”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周恩来将传统和谐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其“求同存异”思想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历史传承。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语?郑语》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将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冲突交和作为达到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论语?子路》则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
“和而不同”辨析

“和而不同”辨析“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尹氏注释说:“君子尚义,故有不同。
小人尚利,安得而和”(见《四书章句集注》)。
“和”与“同”,严格说来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和”与“同”的论述。
“同”具有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遗风,是在集体生活中为抵御侵袭获得整体生存的权利而逐渐形成的。
“同”也可形象地看成是众人同于“一口”,即要求事物应该是无差异的同一,这就忽视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淹没于共性之中。
“和”则与“同”相对,从“禾”从“口”,原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阴阳调和,延伸到味觉即要求五味调和,即“和五味以调口”,延伸到音乐领域则要五音调和,即“和六律以聪耳”,推广到人际关系上则要求五伦调和等等。
“和”承认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与共性统一起来。
在孔子之前,周幽王的史官史伯就曾指出西周的弊端在于“去和而取同”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万事万物只有相和相因相生才能和谐发展,相同则无法发展下去,朴素地说明了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此后齐国晏子提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是说若在水中加水,则做不出可供人们食用的东西;若让乐器只有一个音调,则奏不出美妙的音乐。
先秦哲学中的“同异之辩”,深刻地辨析了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
《庄子·天下篇》记述了惠施“历物之意”十件事,强调一切相异的事物都有统一性,要求人们在相异的事物中把握其相同之处。
《墨经·经上篇》认为“同异交得”,即“同”的事物存在着“异”,“异”的事物也存在着“同”。
可见,注意“同”与“异”的辩证关系,强调“和”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步形成。
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
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以“义”来约束自己,从人己双方的利益出发,以“和”为准则,因而君子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正是中国哲学精髓“和而不同”思想的精彩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2)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原理。
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辨证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