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合集下载

暗含天机的八句话

暗含天机的八句话

暗含天机的八句话1、当需要依附外在的事物,来获取幸福,这正是痛苦的开始。

2、容易令人感到温暖和惊喜的是陌生人,你对他没有期望。

最容易令人感到心寒和悲哀的是亲人,因为你爱他们。

3、金钱权势皆为过眼云烟,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才是真正的财富。

4、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5、一杯清水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6、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地覆天翻。

7、没有一棵树要证明它是树。

没有一朵花要证明它是花。

真实、真诚、坦荡地呈现自己。

8、天机易道难自道,穷通有定方寸定;头顶七星身八卦,时来运转皆一念。

9、一切的发生,都是为了唤醒,爱不能唤醒你,那就用痛苦唤醒你;苦不能唤醒你,那就用更大的痛苦唤醒你。

10、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11、先哲说无为,但问古今几人,曾识得其中信息;时贤探运化,能通天地一气,庶可参个里玄机。

12、如果与某一个人分开,自己的世界变得一片荒芜,这只能说明自己的世界,一直以来都是荒芜的,根本是寸草不生。

13、天机不可泄露,吾已得天书,可窥探未来之数。

14、我眼里的你,是我用我头脑里的逻辑认知,基于过去的经验,构建了一个你。

15、鬼神暗换棋局是他侧耳听,生死轻掷是他一命酬知己,就把这四海滔天巨浪都付之睥睨。

16、恶事劝人莫要做,举头三尺有神灵。

始无终易折福,天理无存枉为人。

17、命里只有八合米,寻遍天下不满升。

事不由人计较,命中注定无十分。

18、世上有钱高一等,首看衣冠与衫裙。

说世间有钱好,先重衣衫次重人。

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

「寂」静、悄。

「寥」空、无。

「不殆」永恒。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

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

「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

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

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

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

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

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

“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语录。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展示老子经典语录100句的重要性。

1. 关于自然老子说,“大道废,物必狂”(《道德经》36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大自然的规律被破坏时,事物就会失去平衡,让人们陷入混乱和痛苦。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遵循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

2. 关于人的本性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

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应该与大自然的规律一致,而大自然的规律本身是遵循道的规律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条规律,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3. 关于治理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60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能够遵循道的精神来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和稳定。

只有道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并让国家和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4. 关于道德老子说,“止于至善,华虽发,祸福无门”(《道德经》3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追求至善的人才能避免祸福之门。

至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道德标准,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5. 关于谦逊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习和理解道就会更加容易。

道是一种深奥的理念,只有谦逊地对待它,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它的精髓。

6. 关于自我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19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遵循道的精神,就不会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而是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这将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7. 关于生命老子说,“骥不称其力,焉知其能驹”(《道德经》3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就像骑士驾驶着一匹骏马。

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我们应该保持自信,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老子经典语录100句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说了八个字: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
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可以简单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
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扩展资料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

老子所说
的“道”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
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
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
史的述说。

懂了这九句道家的劝世良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懂了这九句道家的劝世良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懂了这九句道家的劝世良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古人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也就是说道家思想是通过历史得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所以经历少年轻人可能不信,觉得这在说胡话。

一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这世上一切极端的事情都会快速走向毁灭,如年轻人恋爱什么都不顾,最后往往不得善终。

二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此言虽出自《列子》但却是孔子和荣启期的对话。

那时孔子去泰山玩看到了一个衣不蔽体的老人,这个老人虽然衣不蔽体但十分快乐的弹琴唱歌,于是孔子就问:“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他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

”道教认为人身难得,诸位读者生而为人就是大造化了,在困境莫要自哀自怨以至自暴自弃,在顺境中莫要轻贱他人。

三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人情自然也。

此言出自道家四子真经中的《亢仓子》,看到这句话不由得让人想起世上好话佛说尽,这话也在说道士说话好难听。

道家思想讲究阴阳辩证,人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不好的一面,郭德纲说同行是冤家,这话不假,但如果人是同道自然相爱;斗米恩,升米仇。

人互相赠与方能相爱,如果是单方面的索取必定相憎!人会因为一样痛苦互相扶持,但也会因为一样的能力互相憎恨,这其实也是在说同艺者相嫉。

四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把事情看得简单比如准备不足所以必然遭遇困境,把事情看得难必然多做准备所以到最后容易成功!五所求多者所得少此言出自道家的《通玄真经》,它和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是一脉相承。

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所取舍!这取舍方法就是淡泊其心以清心,唯有心清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指向所在,这样人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六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此言出自老子,很像现代人说:“不明白任何事就劝你大度点的人,要离他远点,雷劈会连累你! ”七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年轻人容易觉得老人害怕的事情是假的,是因为他们思想保守,但凡是让众人害怕的事情都有其原因,莫要轻视!八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此言出《淮南子》是对老君爷所说的柔的补充,好比剑只有锋利和刚硬必然不耐用,又快又韧才是宝剑。

30句道家文化精髓经典,先哲智慧,句句直指人心,低谷时可以看看

30句道家文化精髓经典,先哲智慧,句句直指人心,低谷时可以看看

30句道家文化精髓经典,先哲智慧,句句直指人心,低谷时可以看看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2.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荀夜羽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周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管子·白心7.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8.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淮南子·说林9.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唐。

——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1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列子·说符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13.唇亡则齿寒。

——庄子·胠箧14.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阴符经15.德积者昌,殃积者亡。

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

——十六经·雌雄节16.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淮南子·原道17.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淮南子·原道18.穷则反,终则始。

——庄子·则阳19.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20.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鬼谷子21.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鬼谷子22.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人间世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2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2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也是三句话,你也很熟悉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也是三句话,你也很熟悉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也是三句话,你也很熟悉什么是精髓?其实就是精气真髓,传统中医认为“肾藏精,精化气,精气足而生髓”,有了精气真髓,才会有骨肉身体、毛发四肢。

那么,如果把道家思想比作一个人的话,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三句话,相信但凡是中国人,也都很熟悉。

因为这三句话,就像是骨髓一样,根植在你我的骨子里。

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原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文化的基础思想,详细阐明了万物产生的根源。

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原本是混沌一体,因此被称之为“一”。

而在天地初开的时候,在这片混沌中,轻而轻者上浮成为天,也就是“阳”;浊而浊者下沉成为地,也就是“阴”。

这就是《淮南子》中说的,“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阳气中的浊而浊者,依旧会下沉;阴气中的轻而轻者,也一样会上浮。

而这两股阳气和阴气,在天地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碰撞,最终会达到一种交汇融合的状态。

这就是“二生三”中的“三”,也就是“和气”。

有了和气,天地之间便能够生育,于是也才有了万物。

而万物也因为各分阴阳,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这也就是《淮南子》中说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这个天地之间,植物把根扎在土里,动物脚踩着大地,这就是“负阴”。

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头都向着天,这就是“抱阳”。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

为什么要背阴而向阳呢?因为有阴有阳,才会有和气,而有了和气,万物才能够有生有育,从而能够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但万物不管如何生息繁衍,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和气,离不开阴阳,也就是离不开道。

离不开道的什么呢?其实就是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这种运行规律。

这其实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观点的依据。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之中有“四大”,分别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就是说人与道、天和地一样,也是“四大”中的之一。

人为什么是“四大”之一呢?就因为在万物之中,只有我们人类,能够感知天、地、道。

中国经典国学哲学名句

中国经典国学哲学名句

中国经典国学哲学名句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小片段例子:我有个朋友小李,他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上学都困难。

可他就像一颗顽强的小草,不管环境多恶劣,都一个劲儿地往上长。

有人劝他,说你这条件就别折腾了。

他却眼睛一瞪,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为啥要向命运低头?我要是自己都放弃自己,那活着还有啥劲?”他白天上学,晚上打工,就这样一路坚持下来。

现在啊,他成了一个小老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你看,就像天空中那不停运转的日月星辰一样,只要自己不放弃,一直努力,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这就是君子该有的样子,不断自强,勇往直前。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小片段例子:我邻居张叔,是个特别宽厚的人。

我们小区里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老是搞破坏,大家都很讨厌他。

有一次这孩子把张叔刚种好的花给拔了,我们都觉得这孩子该好好教训一顿。

可张叔呢,只是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孩子啊,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我们都很诧异,张叔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孩子还小,不懂事,我要是跟他计较,那不是显得我还不如个孩子?咱大人啊,就得有大人的胸怀,能包容这些小错误,说不定这孩子以后就懂事了呢。

”后来啊,这孩子在张叔的影响下,真的变得很有礼貌,再也不调皮捣蛋了。

这就是厚德的力量,像大地一样,能承载万物。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小片段例子:我在办公室就见过这么件事。

小王特别讨厌别人在他工作的时候大声喧哗,可他自己呢,午休的时候却大声打电话。

同事们都很有意见,有个老同事就跟他说:“小王啊,你想想,你自己工作的时候被人吵得心烦意乱,那你现在午休的时候大声打电话,别人不也心烦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小王听了,脸一下子就红了。

他说:“您说得对,我只想着自己方便,没考虑到大家的感受,这太不应该了。

”从那以后,小王再也不在不合适的时候制造噪音了。

这道理很简单啊,你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怎么能硬塞给别人呢?将心比心才是为人处世的正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子禾-L Y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哲学意义: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

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白马非马】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心生一计,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只具有马的外形。

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说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哲学意义:白马非马的命题问题出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

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也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

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哲学意义: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

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

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

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

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哲学意义: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

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

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

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

哲学意义:王阳明认为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心之外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义、唯我论。

【格物致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朱熹对物格而后知至有这样的解释: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大学章句》)
哲学意义:这段话把认识的过程描述得多么透彻,多么合情合理:这世间的事物的存在以及变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认知能力的,因此,只要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长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认识事物,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豁然开朗。

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魏晋时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

本指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据。

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种属性为其存在的条件,但其所具有的属性都以没有任何规定性为前提的。

王弼不是通过肯定万物的同一性,而是通过否定其差异性,而找到无作为万物之本的。

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与《老子》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有生于无所讲的是过
程,指万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链。

万物都产生于道,不复归于道,以至无穷,王弼以无为本所讨论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任何个别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无才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

哲学意义:这句话中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

王弼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出自《荀子天论》。

意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哲学意义:属于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典书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