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神性
神性和人性的哲学关联

神性和人性的哲学关联人类对于神性的思考由来已久。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哲学观点,都涉及到了人性与神性的关联。
因此,探讨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哲学关联,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社会和个体心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神性是指超越人类常规认知的存在,常常与无所不能的力量、完美的智慧和善意等特质联系在一起。
神性在许多宗教信仰中被崇拜和敬仰,被认为是人类渴望追求和修行的对象。
然而,神性并非仅限于超越人类的存在,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力量。
这种力量象征着超越一己私利,关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全局利益。
通过与神性的联系,人类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意识和境界。
与此同时,人性是指人类固有的本质和特质。
无论是生物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人性都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础。
然而,人性并非单一和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演进的。
人性的发展受到个体的经验、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在于,人性寻求与神性的联系来满足内心的渴望和追求,通过接触神性,人性可以得到启迪和超越。
从哲学的角度看,神性与人性的关联常常涉及到宇宙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例如,柏拉图的哲学中认为,人类的灵魂来自于神性的世界,通过身体的束缚,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追求和修行,恢复与神性的联系,并实现灵魂的升华。
在此观点中,神性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火花,是我们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纽带。
与之相反,尼采的哲学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无神论者是人性的代表。
对于尼采来说,人性是原始的、冲动的,不受神性的约束。
然而,尼采也强调了个体的超越,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超越常规的行为和思维,达到自身的完善。
总之,神性和人性的哲学关联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人类对于神性的思考和寻求是人类文化和宗教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无论是通过宗教仪式、冥想还是哲学思考,人们试图与神性建立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寄托。
而人性作为人类的固有本质,也在不断地探索和适应。
通过与神性的关联,人性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进而感受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希腊神话的人性与中国神话的神性

希腊神话的人性与中国神话的神性从《希腊神话》到《中国神话》,看东西方“人性”“神性”的差异。
神话,是古人信念与智慧的结晶。
古人将自己的愿望与认识蕴含于神话故事之中,我们可以从神话中窥得古人对社会、生活、希望等的感知。
也就是说,古人用神话来认识和解释他们心中的世界。
所以,读神话可以与古人对话,了解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神话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已经成为共识,神话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和希腊代表着两大古老的文明。
在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摇篮,如果说《中国神话》是东方文明的代表,那么《希腊神话》便是西方文明的表现。
中希神话经过千年的沉淀,流传至今,不止在于其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层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西方“人性”和“神性”的差别。
所谓“人性”,是指平常人的爱恨情仇、优点缺陷。
人性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宽容大度,也有嫉妒报复;“人性”是人类内心的总和。
所谓“神性”,是指超越凡人、摆脱欲望的最高境界,是“神”和“圣人”的特征。
神性中只有人性里美好的一面,脱离了人类发展初期的“兽性”和欲望。
孙中山先生曾说:“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
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人性”与“神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希腊神话》尚美,《中国神话》尚德1、《希腊神话》崇尚美貌在《希腊神话》里,更强调“神”的美貌,不管是女神还是男神,对他们的外表和形体都进行过具体的描绘,可以说《希腊神话》中的“神”更多是因为貌美而被大家推崇。
赫拉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众神之主宙斯的妻子,被称为“天后”,相当于我们神话中的王母娘娘,主管婚姻和生育。
赫拉在古希腊语中表示“高贵的女性”。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一位彻悟的觉者,心灵疗愈咨询师。
人有三性:兽性、人性、以及神性。
兽性也就是动物属性,一味追求本能的快乐,这就是动物性、也叫兽性。
因为动物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动物只会追求本能快乐。
因此,一味追求快乐的人,跟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比动物性更高层次的就是人性。
人性也就是平衡性,所谓的平衡性就是指,众生平等,你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去干涉别人追求快乐。
众生都希望快乐,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人性。
如果一个人追求快乐,不择手段、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实现自我的快乐,这就叫没人性。
这样的人跟动物也就没啥区别。
第三种是神性,高于人性的特性就叫神性,神性也叫超越性或无我性。
心怀天下,乐于助人。
神性指的是,人性没法到达的高度,只有觉者或圣人才能到达的境地,称之为神性。
人性就是兽性与神性之间的一种平衡性,如果一个人只顾自我的利益,它就会退化到动物性中,变成了禽兽。
如果一个人摒弃自我,他就会逐渐散发出神性,活成了神。
武松的神性和人性孙绍振读后感

武松的神性和人性孙绍振读后感篇一武松的神性和人性孙绍振读后感《水浒传》里的武松,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读了孙绍振先生关于武松神性和人性的解读,我这心里头啊,那是翻江倒海,感触多得很呐!你说武松有神性,那可不是吹的!景阳冈上打虎,那威风,那气势,简直就像是天神下凡。
面对凶猛的大老虎,一般人早吓得尿裤子了,可武松呢?愣是凭借着一身胆气和过硬的本事,把老虎给收拾了。
这难道不是有神相助?也许在那一刻,武松身上闪耀着的就是那超越常人的神性光芒,让人忍不住要顶礼膜拜。
但要说他只有神性,那也不对。
武松也是个人啊,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为哥哥武大郎报仇的时候,那股子狠劲儿,不正是人性中的愤怒和复仇心理在作祟吗?我觉得,这时候的武松,更像是我们身边一个被激怒的普通人,为了亲人,啥都不顾了。
再想想,他在十字坡遇到孙二娘,差点着了道儿,这是不是也说明他也有疏忽的时候,也有普通人会犯的错?可能有人会说,这算啥人性啊。
但我想说,这恰恰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谁还没个马失前蹄的时候?读了孙绍振先生的解读,我突然觉得武松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了。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既有神性光辉,又有人性弱点的真实的人。
这一路读下来,我不禁要问自己,到底是武松的神性吸引人,还是他的人性更让人觉得亲切呢?篇二武松的神性和人性孙绍振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孙绍振先生对武松神性和人性的分析,我这脑袋里就像开了锅一样!武松,这名字一提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打虎英雄,那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啊!可仔细琢磨琢磨,他难道就没有人性的一面?你看他在打虎之前,心里也犯嘀咕,也害怕呀!这难道不是正常人的反应?也许有人会说,英雄怎么能害怕呢?可我觉得,正因为他有这种害怕,最后还能战胜老虎,才更显得了不起。
这是不是就说明,神性和人性在他身上是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他为兄报仇,手刃潘金莲和西门庆,这复仇的火焰燃烧得那叫一个旺!这是人性中的亲情和正义在驱使他。
神性和人性

神性和人性一个人可能一无所成,却可能达到意识的极致。
失败和混乱,和虚幻的希望结合起来,⊥,正好是进入神秘主义体验的最好的催化剂,即使诗人一朝醒悟,觉得往事蹉跎,也让身心更加的放达。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是神性的,是人永远都达不到,对于宇宙来说,我们都太渺小了,所以千百年后,神性的追求也不会消失。
在每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管理永远都是人性的,而不是神性的,哲学和艺术是神性的,而不是人性的。
人们各有归属,归于神,归于人,或者在两者中间挣扎。
自人类开元以来,这种分化就开始了。
一切试图综合两者的都走向失败,从来就没有中间地带,或者说两者交叉的地方总是变动的。
没有人性,我们的生活无法继续,没有神性,生活也将无法忍受。
不要奢望永恒的超越,两者都是无穷的,也不要放弃追求,不放弃的追求的人,在幻象中还有幸福的可能,却从来不可能完美。
一个哲学家,作家和一个科学家,企业家的价值之间是无法衡量,试图找到一种尺度,永远是把自己的灵魂引向一个死胡同。
有为的人可以在人性中找到归宿,但他必须面对单向度的悲剧,无为的人可以在神性中找到归宿。
但他必须面对孱弱地死去的危险。
或许我追求人性,我无法体验到意识的极致境界,但我会在有为找到力量和快乐,所以我是有价值的,或许我追求神性,我却孤独而无能,但是意识的极致境界是上帝最好的礼物,只要我不要自以为是,而漠视在人性世界中奋斗的复杂,艰辛和其巨大的意义。
人生是短暂的,却又是无限和美丽的。
同时,人生也有很多的悲剧。
下层民众食不果腹,生活没有保障,没有经济和政治地位,欲望受到了压制,是不会去区分人性和神性,只有中上阶层因为有各种见识,见识带来欲望,而欲望又大多不能实现,所以去追求人性和神性的区分,其实,神性成为一个逃避的场所,或者一个休息的港湾。
逃避的越多的人,是欲望最强烈的人,是有野心的人,所以说诗人和作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野心的人。
其实,一切讨论是无意义的,无法实践的理想和幻想而已,可是不这么麻醉作家,生活又怎么忍受。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阅读《圣经神话故事》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对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圣经中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元素,如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壮丽景象,以及大洪水中挽救诺亚一家的奇迹般情节。
这些故事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与敬仰之情,让人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和能量。
在这些故事中,上帝被描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存在,引导人类前行,惩罚罪恶,赐予恩典。
这种神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使人们对宇宙、生命及人类的存在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与神性并存的是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他们有善有恶、有信有疑、有虔诚有背弃。
例如,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导致了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亚伯和该隐之间的兄弟仇恨;罗得的贪婪和妻子的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面对诱惑、忠诚、背叛等各种挑战时的选择和后果,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圣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性赋予了人类尊严和使命,引导人们追求善良、正义和真理;而人性的脆弱和复杂则提醒着人们自省、警惕和改变。
这种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伟大,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圣经神话故事》,我感受到了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关怀和体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探索,引导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在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中,找到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成为更加完整和善良的人。
以上是我对《圣经神话故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探索内心的奥秘和智慧,走向更真实、更美好的生活。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对立与统一
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1神性
• 神性:就是具有 上帝自然属性的彰显, 是 本体与生俱来的 “真理,生命和道理”自 然的, 本能的, 不由自主的 “德行”显现, 或者完备的, 或者部分的秉性。例如 神圣 上帝 有以下 五种基本属性(物质和道德 的):
后来中国人 称之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就是上帝 五种最基本的 道德 属 性
相互对立
• 神性和人性,是指存在于神和人的一些特 质。也正是具备和展现了这些特质,人才 为人,神才为神 • 在《诸神之战》这部影片中宙斯反复说的 一句话,我创造了人类,我爱他们,他们 的祈祷和赞美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么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的 爱逃不开利益关系,不是一种超脱的爱, 无缘无故的爱。
表现
• 妇人常常有妇人之仁,过度溺爱。 基督耶 稣具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基督耶稣没有 《旧约》天父那样的严酷无情。父爱更加 专注于“灵”生命和圣洁。人性和母爱更 多趋向于肉体和世俗享受。中国三皇五帝 也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存在人性的一面 • 但人性的局限,自私自利,贪婪,自我意 识膨胀秉性,自然形成个体之间的相互约 束,往往也导致自我毁灭,自相残杀。
过程
• 人性挑战神性(打仗的是人,又不是神, 胜利依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公主和亲历史 常见,即使君主是军权神授,但大家都是 父母生的,凭什么要保护公主,而牺牲平 民百姓呢? • 人神关系的修复(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衰 弱与兴盛,宗教改革) • 人神关系的终极和谐之路是神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人 性,回归神性,而人则约束人性,臣服神 性(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全面 发展具有这五种完备的道德属性。 而不是 单一性。做一个完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人。 上帝是全部属性的整体,任何单一,部分 崇拜就是偶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与神性何谓神性?其意指由宗教以自外而内的方式影响人们,最终所能达到的境界;何谓人性?其意指由人以自内而外的方式体现自我的性格。
宗教的形成大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达到了某种境界,并且想让更多的人达到这种境界而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二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并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知道某人达到了那种境界,从而根据一知半解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三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想以秘密社团的形式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这三种模式可以代表着大多数宗教的形成,而就这三种模式而言,第三种是以宗教的名义来达成某种自身的目的,已经不能称之为宗教,它大多出现在宗教泛滥而又无人真正理解宗教的“末法时代”,如同“全能神教”;第二种则可以代表大多数宗教的起源,道听途说加上一系列的偏见和社会因素,虽然它能在社会中风生水起,但其中真正是宗教的东西已经被大大削弱,充其量只能说是“世俗化的宗教”,例如“儒教”;第一种则是真正而又纯粹的宗教,不带有任何的私利,只是为宗教而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超脱。
通过第一种模式而形成的宗教现在已经绝迹了。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这种宗教不可避免过多的沾染了世俗性而致使其丧失了原本对宗教的理解,从而或分裂、或归纳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宗教,我们把这种没有经历世俗性洗礼的宗教称之为“原始宗教”。
它们对于宗教的理解可以称之为“道”,是可以解释大道宇宙运行,小到人体器官的学问。
现在把这种“道”称之为人的“神性”。
原始宗教在历经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之,到了大约西周时期受到世俗的影响逐渐停止了发展并且开始走向分裂。
宗教是要求精神上的超脱的,其后的诸子百家学说很少涉及“人的超脱”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样治人以治天下。
思考“人的超脱”是原始宗教一直在干的事,这也是纯正的宗教在寻求精神上的飞跃。
而在“轴心时代”,虽然思想家泛滥,但思考精神上飞跃的人已经很少了,除了老子所思考的“道”、孔子的“仁”、邹衍的阴阳之外更多的是苏秦的“纵横”、韩非的“法”、孙武的“兵”,这些都是在假教派之名为社会而服务的。
当宗教丧失其超然地位而为世俗而服务的时候,宗教已经变味了,已经丧失了其原始的精华部分。
所以虽然新儒教吸收了原始宗教中禁欲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并不是在做自身的超脱,而是在寻求控制社会。
“知行合一”在这里成为了一句空话,知道的人做不到,而被要求做到的人却不知道,人性的崛起和对神性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严重的后果。
追求神性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过,历代帝王都通过或炼内丹或炼外丹的方式来追求“神性”。
但种种行为表明,帝王们是通过这些方法来延续自己对世俗的统治,而不是在最求精神上的升华。
达成一个目的,最重要是目标一定要唯一,这样才能避免力量分散,更好的集中有限的资源来达成目的。
但这些帝王在追求神性和追求人性这一平行的目标中徘徊,既想追求神性以延长对世俗的掌控,又不想放弃人性而使自己失去对世俗的掌控。
这看上去像一个饽论,如果选择神性就会失去世俗的掌控,而选择神性的目的就是要掌控世俗,达不到目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如果选择人性则会失去神性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神性的诱惑颇大。
饽论往往使选择着陷入两难之中。
帝王们在两难中往往是无法选择,只能二者兼备,既在追求人性,又在追求神性。
但这种蛇鼠两端的做法只能造成历代帝王的短命,而且这种错误的追求神性的方式也使得人们对神性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神性的衰退,此消彼长之下,人性的作用在历史上变得越来越突出。
人性是自私的,这与儒家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恰恰相反,与新三字经“人之初,本性无”也是不同的,而恰恰与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所相符。
人性本恶这个观点在情感上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它被尘封了两千多年之久,但排除自命不凡的情感因素,以纯理性的角度重新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许多习惯上的错误。
我们所认为的“人性本善”使我们的常识,但所谓的常识只是“十八年来各种偏见的堆积”。
现如今,不只是在理论上提出“人性本恶”,更有着一系列的实例否定了社会存在纯粹的利他行为。
母子之间的关系总认为是最牢固的,但这种最牢固的关系也是不存在“利他”的。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极易受伤害的的时间段,如果在这一时期母体哪怕摄入一点点有毒物质,都会给胎儿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此,仍在发育中的胎儿发展出了一种能让母体呕吐的能力。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从食物中摄入有毒物质的可能。
“反应停”这种药物可以遏制母体的呕吐反应,但却造成了孕妇产下大量畸形儿,产生了一次医学上的灾难。
过了这一危险期之后,胎儿就会让母体胃口大开,以便给自己提供大量的营养。
胎儿想夺得大量的营养,但母体也在设法减少向胎儿的能量输出。
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如果胎儿占优,那生出来的就是一个大胖小子,母体则会瘦骨嶙峋;如果母体占优,那母体就会变成一个肥婆,生下的孩子则会块头不足。
母子间的对对决打破了了我们以往的概念。
其实,生命意义就是将基因传递下去这一生物学的目的,所以自私才是主旋律。
高尚的利他行为只是表象,根本出发点还是自私,只不过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会了自私的技巧。
这些技巧十分高超,甚至会被误认为在利他,但总之都是为使基因更好生存的手段。
宗教则是通过追求神性的方式来压制人性,就是在压制人“自私的基因”。
禁欲在其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许多宗教都是通过禁欲的方式来控制人的欲望,或者说用人刻意的压制人性而唤出人的神性。
例如佛教有清规戒律,禁食荤腥、禁止婚嫁等。
但这些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人为的用一系列追求神性的方式压抑人与生俱来的人性,这种方式正确吗?在此道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道家讲究“无为”,但却刻意的压抑人性,选择去人迹罕至的深山中修道,避开世俗的纷扰。
这是一个饽论,讲究无为,但行为上却是“有为”。
这也就不得不引人深思,到底是该解放人性还是通过追求神性来压抑人性?首先确定的一点,不论是走神性的路线还是走人性的路线,其共同的目的都是向着“完美的人”的方向去发展的,而分歧只是手段方法上的差异。
这是因为虽然所有人都是要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但却由于时代的原因而产生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并不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充斥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是像光荣革命一样,是可以以一种温和的形式来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的。
我们所要去做的,并不是一味的逢迎某种途径或打压某种途径,而是要思考这两者之间哪一种途径更加适应这个社会,能更快、更好的达到最终的目的。
选择神性的途径无疑是一条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道路,但同时也是一条捷径。
它的挑战性在于它的小众化。
文艺复兴、进化论等一系列论战使得宗教丧失了其本身的权威性,如今大多数人直接将宗教视之为迷信,与科学区别对待。
有色的眼镜总是不能正确的看待问题,当用有色眼镜看待宗教时总是不可避免的产生误解,这种误解也随着一种强大的惯性一代代的传播下去。
即使在宗教的权威时代,经过社会的洗礼,它也大多脱离了本身的意义,与原始宗教有着天壤之别。
通过修行使得精神上获得突破虽然这是一条捷径,但一是由于历时流派众多而难找到正确的方法;二是由于过于艰难的过程使人望而生畏。
过窄的受众范围、艰难的修行之路,虽然成果相当之丰硕,但其中之艰辛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可以确定的是,人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如今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与古代圣人们所购想的大同世界大相径庭。
但不可否认,这种十分不理想的社会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一种主流。
这有悖于常识—较好的模式会取代较差的模式,但这种很差劲的社会却能取代那些近乎于完美的模式。
存在既是真理,人性能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战胜神性,不得不说人性是有其不可掩盖的优越性的。
首先人性的路线承认了人的本性是主导社会发展的,这种本性就是人的欲望。
也就是说人性路线是承认人的欲望在主导社会的发展,提倡的是解放人性。
这是从文艺复兴就高调打出的一个旗号,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旗号下不断向前发展。
这个口号无疑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单从字面上来讲,“解放”和“压抑”两个词就是一褒一贬,给人一种直观的反应,在心理上就承认了发展人性的路线。
其次,承认人的欲望这本身就是降低了一个门槛,可以以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达到最高的境界。
与“禁欲”的艰辛不同,“解放欲望”这一行为能很容易的实现,也就使得此种路线的受众群体更为广大。
这条路线也间接的促进了工具的产生。
工具的产生是为了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所不能胜任的工作,是我们身体的延伸器官,虽然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但最主要的是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工具使得我们走上物质文明的道路,这就与精神文明的道路相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如果让一位一心求道的苦行僧经历这万丈红尘,那结果一定是以苦行僧破戒而告终。
在这里注意的是,选择人性路线的最高目标就是人人为自利的情况下互利,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冲突的。
人性本身就是自利的,为了将自身的基因更好的传播下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避免物种内部的自相残杀,以一种互利的行为来达到将基因传播下去这一自私的目的就是追求人性的最高境界。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思想;和追求神性的最高境界—“得道”也是相似的。
神性与人性相比,其实质就是精神文明在与物质文明做对比。
精神文明的优越性在于其乌托邦式的构思中,给人以极其美好、极其理想的境界;物质文明的优越性则在于其实际性,能给人带来以切实的利益。
但这也是它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因为利益的背后就是危机,这也就是精神文明这一本应融入历史的话题不断出现的原因。
总的而言,所谓的追求神性就是要在享受着追求人性所带来的快感中撅起所有追求人性所带来的负面感觉。
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会存在于幻想式的乌托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