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一位彻悟的觉者,心灵疗愈咨询师。
人有三性:兽性、人性、以及神性。
兽性也就是动物属性,一味追求本能的快乐,这就是动物性、也叫兽性。
因为动物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动物只会追求本能快乐。
因此,一味追求快乐的人,跟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比动物性更高层次的就是人性。
人性也就是平衡性,所谓的平衡性就是指,众生平等,你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去干涉别人追求快乐。
众生都希望快乐,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人性。
如果一个人追求快乐,不择手段、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实现自我的快乐,这就叫没人性。
这样的人跟动物也就没啥区别。
第三种是神性,高于人性的特性就叫神性,神性也叫超越性或无我性。
心怀天下,乐于助人。
神性指的是,人性没法到达的高度,只有觉者或圣人才能到达的境地,称之为神性。
人性就是兽性与神性之间的一种平衡性,如果一个人只顾自我的利益,它就会退化到动物性中,变成了禽兽。
如果一个人摒弃自我,他就会逐渐散发出神性,活成了神。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阅读《圣经神话故事》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对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圣经中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元素,如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壮丽景象,以及大洪水中挽救诺亚一家的奇迹般情节。
这些故事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与敬仰之情,让人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和能量。
在这些故事中,上帝被描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存在,引导人类前行,惩罚罪恶,赐予恩典。
这种神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使人们对宇宙、生命及人类的存在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与神性并存的是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他们有善有恶、有信有疑、有虔诚有背弃。
例如,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导致了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亚伯和该隐之间的兄弟仇恨;罗得的贪婪和妻子的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面对诱惑、忠诚、背叛等各种挑战时的选择和后果,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圣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性赋予了人类尊严和使命,引导人们追求善良、正义和真理;而人性的脆弱和复杂则提醒着人们自省、警惕和改变。
这种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伟大,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圣经神话故事》,我感受到了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关怀和体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探索,引导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在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中,找到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成为更加完整和善良的人。
以上是我对《圣经神话故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探索内心的奥秘和智慧,走向更真实、更美好的生活。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对立与统一
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1神性
• 神性:就是具有 上帝自然属性的彰显, 是 本体与生俱来的 “真理,生命和道理”自 然的, 本能的, 不由自主的 “德行”显现, 或者完备的, 或者部分的秉性。例如 神圣 上帝 有以下 五种基本属性(物质和道德 的):
后来中国人 称之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就是上帝 五种最基本的 道德 属 性
相互对立
• 神性和人性,是指存在于神和人的一些特 质。也正是具备和展现了这些特质,人才 为人,神才为神 • 在《诸神之战》这部影片中宙斯反复说的 一句话,我创造了人类,我爱他们,他们 的祈祷和赞美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么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的 爱逃不开利益关系,不是一种超脱的爱, 无缘无故的爱。
表现
• 妇人常常有妇人之仁,过度溺爱。 基督耶 稣具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基督耶稣没有 《旧约》天父那样的严酷无情。父爱更加 专注于“灵”生命和圣洁。人性和母爱更 多趋向于肉体和世俗享受。中国三皇五帝 也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存在人性的一面 • 但人性的局限,自私自利,贪婪,自我意 识膨胀秉性,自然形成个体之间的相互约 束,往往也导致自我毁灭,自相残杀。
过程
• 人性挑战神性(打仗的是人,又不是神, 胜利依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公主和亲历史 常见,即使君主是军权神授,但大家都是 父母生的,凭什么要保护公主,而牺牲平 民百姓呢? • 人神关系的修复(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衰 弱与兴盛,宗教改革) • 人神关系的终极和谐之路是神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人 性,回归神性,而人则约束人性,臣服神 性(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全面 发展具有这五种完备的道德属性。 而不是 单一性。做一个完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人。 上帝是全部属性的整体,任何单一,部分 崇拜就是偶像。
在神性与人性之间——解读古希腊悲剧时代

而与此相反,在城邦祭祀之外 ,还有一些秘教社团,比 如伊流欣努 秘仪 、 俄尔 甫斯教和狄俄尼索斯崇拜等,他们处 于社会共同体的边缘 ,“ 致力于开辟一条通 向希腊 神秘主 义 ’的道路 ,这种神秘主义 的特点是追求与诸神更直接、更 紧密、更个人的接触 。 6 ”【虽然这些秘教社 团的 目的是使其 J 成员享 受与神直接沟通的特权 , 但是 , 这种对神性 的追求乃 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追求 , 是一种基于个人 自由选择一 即对 该社 团的参与与否纯 由 自己决定——的宗教信仰 。 因此,这 些秘密传授的 “ ”只是人们各 自心 中信仰的神 ,它与在城 神 邦 中那个支配着所有公 民的、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必然 性 的公 共 之 “ ”全 然 没 有 关 系 。 神 “ 认识你 自己”这句特 尔斐神 谕透露 出 了这 两种对于 “ 神”的认识的差别 : 对于特尔斐神谕来说 ,‘ “ 认识你 自己’ 就意味着 ‘ 知道你不是神,也不要犯声称要成为神的那种错 误’ 。柏拉 图转述的苏格 拉底从 自己的角度重提 这个 公式 , 它要说的是 :认识那在你之 中,就是你 自己的神。在可能的 情况下 ,使 自己尽量与神接近 ( 着重符号为引者所加) 阴 。 前者乃是城邦的 “ 正义 ” 神,它 高高在人性之上 ,人们无 之 法企及 , 却又不得不受它支配 ; 后者则反映了那些秘教杜团 的追求 ,向往与神接近 ,甚至与神一体 ,因为那神就是他 自 己! 这种个人意志摆脱 必然性束缚的企图, 这种追求个人从 公共 的城邦生活领域解放 出来的企图, 为古希腊悲剧意识的 诞生提供 了原始的宗教起源 。“ 因此,哲学在起源时 ( 就)
在神性与人性之问
— —
解读古希腊悲剧 时代
万 远新
( 兰州理工 大学 ,甘 肃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而孙悟空作为其中的主要角色,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关注。
这个猴子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他人性与神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聚焦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的对立与融合,探讨其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价值。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狡猾、聪明和勇敢的角色。
他原本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通过学习道术而具备了非凡的能力。
孙悟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冲突和挫折,这些经历让他逐渐展现出人性和神性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孙悟空表现出人性的强烈特征。
他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冲动,常常对抗人们的权威和规定。
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时甚至显得傲慢自大。
他也常常使用小聪明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人性的特点使得他在故事中显得更加鲜活和有趣。
另一方面,孙悟空也具备神性的元素。
他拥有神通广大的能力,可以化身千万,遁入火中等等。
他的形象有时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特点,他可以飞天遁地,与众不同。
这些神性的元素让孙悟空显得神秘和超越凡人。
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故事的发展中,孙悟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师父菩提祖师的教导下,开始修行,融合和平衡他的人性和神性。
他的修行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和认识自我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历险和磨砺,孙悟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他学会了宽容和谦卑,并不再滥用自己的力量。
他还学会了保护和帮助弱者,对抗邪恶势力。
这些成长和改变,使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和融合。
在西游记的整个故事中,孙悟空作为一个角色的发展与探索代表了人性和神性的对立与统一。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既有一定的本能和欲望,同时也可以超越这些,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孙悟空的成长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人性并不是坏的,只是需要正确引导和激励,才能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读《吉檀迦利》有感仙宇琼楼,云雾缭绕,奇花异草四周竞相盛放。
坐在碧砖玉瓦的大殿里,听萧笙和鸣,赏彩衣起舞,尝珍馐百味。
这是我们所设想的普遍的神。
可是,这怎么有些似曾相识?这不是与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纨绔子弟类似吗?难道神性与人性中的懒惰、乐逸恶劳相关?非也。
让我们再来看看泰戈尔所描绘的神吧。
“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他是富有同情心的;他“在锄这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他是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在他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他给予人们以足够的尊重与平等……泰戈尔笔下的神——自由、博爱、理性……简直聚万千美好品质于一身。
细想之下,泰戈尔想象的“神性”倒像是沥尽铅尘、完美无瑕的“人性”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毫无瑕疵的神性相比,拥有“阴晴圆缺”的人性显然更为真实,而前者则是处于一种理想境界。
面对着美好却似乎遥不可及的神性,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呢?其实不然。
当我们做到日行一善,对危难中的事物施以援手,在心中为他人留下位置,就可以用我们的包容心、同情心、奉献精神浇注通往神性的道路,“人性”方能升华成“神性”。
这样,看似难以企及的“神性”也是能够被“人性”所触及。
为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真善美的心灵。
以欲望为例,人们常说:“欲望是魔鬼。
”而有人却认为:人无欲不立。
正是由于对生存以及“更幸福生活”的欲望,人类才会寻求知识、创造文明、发展科技。
造成两方观点差异的正是各自心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谁更接近于“神性”。
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便报以明朗的微笑。
以善意的举动对待他人,回馈社会,我们的“人性”会变得剔透玲珑,进而升华铸就为“神性”,世界也会因此愈发美好。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圣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经典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教义。
其中描绘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圣经神话故事》中选取若干故事,通过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关系,探讨神性与人性如何在故事中展现出和谐共生之美。
1. 亚当与夏娃的创世故事《圣经》中的创世故事讲述了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万物,以及创造了第一个人类——亚当和第一个女性——夏娃。
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代表着人性的纯洁和神性的创造。
他们在伊甸园中生活,与上帝和谐共处,展示了神性与人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犯了原罪,但上帝的怜悯与宽恕也彰显了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
2. 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圣经》中也记载了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摩西作为一个受上帝启示的先知和领袖,展现了神性的力量和智慧。
他带领以色列人民跨越红海,逃离埃及的奴役,并颁布十诫,指引人民生活。
这个故事中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顺服,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共生的乐章。
3. 耶稣的生平故事耶稣作为《圣经》中的主角之一,他的生平故事展示了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耶稣具有神性的智慧和神迹,同时也体现出丰富的人性情感和同理心。
他以无私的奉献和宽恕的胸怀感染着人们,教导人们爱与宽恕。
耶稣的生平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之美,引领人们走上正义和仁爱之路。
4.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圣经》中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展示了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战斗与智慧。
大卫虽然是个年轻的牧羊人,但他凭借着忠诚和勇气,打败了巨人歌利亚,展示了神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和困难,而是通过信仰和智慧共同克服困难,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总之,《圣经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故事展现了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8月第3期西藏研究TibetanStudiesNO.3Aug.2006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之比较贡觉(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关键词】人类起源神话;人本主义;二元论;“渎神”意识;悲剧精神[摘要】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母题,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的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另外,二者都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透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但已有后期佛教思想明显改造的痕迹,其“善”与“恶”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思想构成了藏族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古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精髓是西方“渎神”精神、悲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中图分类号]B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3—063—04神话作为远古先民们认识自然、谋求基本生存而赖以寄托的“精神食粮”,即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为人们所钟情。
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远古的神话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作为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积淀已熔铸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成为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早期先民创造的众多创世神话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从而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基本内容在藏族众多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以“猕猴变人”的故事最为典型:传说在雅隆河谷地区有一在山岩上修行的猕猴,遇一罗刹女纠缠,要求与之结合成为夫妻。
猕猴开初不允,后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与罗刹女结合,生下6只小猕猴,他们分别由六道轮回的生灵投胎而来,因而性情各异。
老猕猴把他们送到果实丰足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3年,老猕猴去探望众猕猴时,小猕猴们已经繁衍成500多只,因为果实不够,个个饥肠辘辘,其状甚为凄惨。
老猕猴见此情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又从观音菩萨那里取来了五谷种子。
从此众猕猴饱食五谷,身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毛开始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浙消失,以后又会说话,最终变成了人。
…古希腊人认为是先知先觉的巨人神普罗米修斯用隐藏着天神种子的泥土,按照天神的样子抟土为人形,然后从大自然的各种动物的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形的胸膛里,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半生命的造物,使人最终获得了生命,并成为大地的主人,这样便创造了最早的人类。
[2]二、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跨文化比较(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1、上述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神话母题,人类的产生都是某种神意的体现。
对藏族先民来说,人类的产生是神佛的意志,是观音菩萨出于创造藏族人类以弘扬佛法的考虑,专门让受戒修行的猕猴前往雪域修习菩提慈悲之心。
当罗刹女为了达到与修行的猕猴结合的欲望,以自戕和与魔鬼结合生育魔的后代相要挟的时候,具有菩提心的猕猴,为了不使罗刹女落人魔界,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而与之结合,遂产生了藏族人类。
对希腊先民来说,人是具有先知能力的巨人神普罗米修斯的创造[收稿日期]2006--04--17[作者简介】贡觉(1968一),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讲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63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之物。
“人由神创造的观念通过神话和宗教的传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观念,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J因此,在人类起源问题的思考上,藏族和古希腊的先民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是由神造的。
2、藏族和古希腊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
面对周遭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人类要生存,除了需要起码的物质保障外,必然要向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确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的诘问正是源自人类灵魂深处的无意识生命冲动,这种“生命冲动”真正刺激了人类的想象,继而改造了人类的大脑,使之向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人们因认识能力有限,无法真正探究到自身起源之真相,所以只能借助“拟人化”和“万物有灵”等原始思维方式,通过“以己度物”来进行思考。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HJ在这点上,藏族的祖先和古希腊人走的是同样一条路。
藏族先民从酷似人形的猕猴联想到了自身起源,因此将其作为人类的祖先而加以崇拜,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猴图腾崇拜,也才会有“猕猴变人”的起源神话。
古希腊先民把人类起源思考为因大地缺少“有灵魂的生物”,所以普罗米修斯按照天神的外形(肉体)和天神的内在精神(灵魂)创造了人类。
无论是藏族先民还是古希腊先民,他们都对自身起源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求索,这些丰富的想象都充满了神奇瑰丽的色彩,这种探索体现了原始先民们渴望认识自身、认识自然并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创造精神。
3、上述人类起源神话均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按照马克思“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藏族的“猕猴变人”的神话中虽没有提及劳动,但事实上从神话文本的叙述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线索:老猕猴将6个小猕猴送到果实丰足的树林中去生活,他们一开始是靠采摘果实为生的,而人类的祖先们在很长的一个时间内正是靠这种简单的劳动为生的;后因果实不够,老猕猴取五谷种子撒向大地,使得众猕猴能饱食五谷,最终变成了人。
事实上众猕猴要在地面上生存,要真正变成人,必定要经历漫长的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艰难过程。
“把那一神话故事(猕猴变人——笔者注)同对人类起源的科学研究相互比较,两者的发展过程大体一样,但只有一点区别,就是神话故事未提到通过劳动使猿人变成人。
这只是受到了表达上的限制,而不是说整个内容上没有表现。
”C5]因此,从神话文本隐含的信息中,我们还是能够解读64到“劳动创造人”这一意义的。
在古希腊的人类起源神话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同时还讲述了人类被创造出来之后,普罗米修斯又将科学、文字、医药、占卜等各种技艺传授给人类,使人类得以生存。
最可歌可泣的是他违逆“众神之主宰”宙斯的神令,从太阳神阿波罗的战车上盗火给人类,使人类有了火,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此得到了大大提升。
而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为人类谋福祉的英雄之举导致的却是个人的悲剧:天神宙斯将他绑在高加索山上,每天放出神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内脏,待次日他身上的内脏长全之后,又继续放出神鹰啄食,如此反复,让他永远地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折磨。
相比之下,取下笼罩在普罗米修斯身上的“神”的光环,他更像一个劳动英雄,一个集各种智慧于一身且具有百折不挠意志和坚毅品格的氏族部落英雄。
他的命运反映出人类的祖先从学会耕作和收获到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再到使用火的过程中,所走过的异常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在人类起源神话中所体现的“神造人”的观念,反映的正是人创造自身的思想,其实质是对人自身力量的肯定,折射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1、藏族人类起源神话独有的特质(1)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主义色彩。
从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角度研究,我们可以找到藏族“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是有现实基础的:第一,从地理学角度看,现今的雅隆河谷曾经是一片温暖宜人、植被茂盛的地方,其间生活着众多的猴群。
第二,最新的考古发现材料已印证藏族的祖先中存在猴图腾崇拜者。
“1990年在对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异常罕见的附着于陶器上的猴面贴饰,雕刻的猴形象逼真,造型生动。
这件猴面贴饰显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当与曲贡人的精神生活及某种祖先或灵物崇拜有关……这件猴面贴饰的发现,表明猴与藏地远古人群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的时间相当早,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这一事实看,猕猴和罗刹女结合繁衍藏人很可能是源自于一个土著的、非常古老的传说。
”16』原始图腾崇拜起源于原始人类的“泛神论”观念,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远古时期的人们相信“人与某种动物或生物有血缘关系,并把它视为氏族部落的祖先、保护神加以供奉和崇拜。
他们往往通过感性形式达到对世界的把握,以人格为模本创造各种图腾,其实这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转嫁,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是人格同化的结果。
”一J从上述考古新发现和原始图腾崇拜的内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期的藏族先民把猴作为他们的图腾来看待,因此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族源联想为是由猕猴演变而来。
第三,著名藏学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在《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对“猕猴变人”的起源神话作了如下分析:“‘猕猴’是一种小猿猴;‘罗刹女’是一种居住岩穴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肉而生存的猿类,并非‘魔女’或“妖女”。
藏族人的祖先是栖居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密林中以食果为生的小猿猴和居住岩穴以吸食动物血肉的大猿猴相互结合生子繁衍形成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旧J第四,佟锦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藏族民间文学》中这样讲到“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与古猿进化成人的科学论断,自然只是偶然的巧合,它只不过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的图腾崇拜的反映而已,二者根本的分界线,就是劳动与不劳动的问题。
但是,神话在叙述猕猴采食林中野果和收食野生谷类等情节时,却闪耀着一定程度的朴素唯物史观的思想火花。
”E9]从上述这些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藏民族所创造的人类起源神话,从某种角度上讲几乎与达尔文的人类进化理论相吻合。
(2)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后期佛教思想的明显烙印。
到了7世纪,佛教传人西藏本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佛苯之争”后,佛教巧妙地将苯教的神灵以及神话中的神灵都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中,进行佛教化的阐释,关于“猕猴变人”的起源神话更是经历了明显的佛教化。
从现有的史书记载情况看,“猕猴变人”的神话仅见于11~12世纪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玛尼宝训》、《五部遗教》、《柱间史》,以及14世纪后期和15~16世纪成书的《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汉藏史集》等藏文史籍。
上述典籍里所记载的“猕猴变人”的神话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佛教改造的痕迹:首先是观音菩萨派猕猴到雪域高原修行,然后又命他与罗刹女结合,他们的后代是由六道轮回中的生灵投胎的,因个人生前的业力不同而面相各异、性格各异。
另外,之所以安排猕猴与罗刹女的结合是为了使雪域高原具有三种功德:未来之时能使佛教常弘常存;善知识不断出世;利乐善业遍及十方。
一些史籍中甚至直接称猕猴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将罗刹女说成是度母的化身,这种说法是为了达到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而进行的更直接的改造。
“这一传说中的佛教成分明显是后来‘覆盖’上去的,是佛教徒人为的添加之物。
”Ll0J佛教要想在西藏本土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