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

合集下载

幸存录-夏允彝与夏完淳

幸存录-夏允彝与夏完淳

•国运盛衰之始(其论有极正者、有极偏者,不足尽信,存之可也)。
神庙冲龄践祚,睿质夙成,慈圣内训甚肃。辅臣张居正擅权,而才以法制,天下朝令夕行,虽多苛察,人奉法惟谨,尤留心边事。初与高拱合策抚俺答,边鄙不耸,宣大以西,桴鼓凝埃矣。用大帅戚继光於蓟镇、谭纶为督抚,一切用舍兴建,惟继光言是从。继光建城堡墩台制度,皆精绝,烽火精明。又调素练浙兵,杂边兵练之,车马步杂用。东夷闻而畏之,匹骑不敢入者二十余年。迨烈皇帝登极,磔魏璫;亟召袁崇焕,以大司马经略边事,慰劳倍至。询以东夷何日可灭?崇焕以五年为期。及赐食出,至午门,群臣问可奏绩否?崇焕谓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上心云。尔时有识者,讶其不成功。再入对,崇焕遂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谕俱以边臣相照应,乃方得成功为请。上即命各部及言路,如崇焕言。崇焕无可卸责,一至宁远,遂为讲款计。盖自崇焕宁远奏捷之後,即令番僧往吊东夷以讲和。以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灭东夷之命,遂以平东夷自归虑岛师毛文龙洩其计,遂身入岛,诱文龙斩之。文龙璫辽事破坏之後,从岛中收召辽人牵制,舍伏海、盖;时时袭东夷,有所斩获,颇有功。但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者。以其身权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崇焕初斩文龙,上亦甚喜之,褒谕倍至,不嫌其矫诏。未几,东夷阑入遵化,抚臣刘□、大司马王洽俱不习边事,仓皇无以应敌。东夷长驱迫都城,急召崇焕入卫。宣大各镇之兵,亦先後至。崇焕因以灭东夷自任,一旦纵夷至此,惟死战庶足赎罪;乃与东夷相值,辄避去。及入对,先以危言悚满朝,冀朝臣惧而从款议也。顾上英明,终不敢以款上奏,第力请率兵入城休养。上不许,已深疑崇焕矣。都中人又喧言崇焕实导东夷入犯,上益切齿。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而擢满桂为武经略,以祖大寿、黑云龙辈俱为统帅。辽兵素感崇焕,桂与大寿又互相疑,大寿辄率兵归宁远,远近大骇。亟;用孙承宗言,置大寿擅归罪不问,仍鼓励之。大寿之母,亦以忠义责之,得不叛去。满桂合各镇兵与虏战,桂战没,云龙被擒,兵大溃,几歼焉。幸虏亦得志归,都城危而复安。於是,磔崇焕,诛王洽,用承宗镇关门,梁廷栋为大司马,印巡抚抚宁远,刘大训抚蓟州,孙元化抚登莱,布置一新。虏所陷各城,亦皆恢复。然秦抚耿杞入卫之兵,中道溃去为乱,贫民附之,而流寇之患起矣。承宗未久亦罪去,印巡抚与大寿不合,梁司马、刘大训以中朝水火事相连,俱罢。此後用人,亦皆草率塞责。东夷一犯宣府,一入山西,两由蓟入燕;而壬午之入,直走青齐,及淮而止。所至屠掠一空,祸为至剧。我之兵力,每以计寇,寇急则调边兵以征寇,东夷急又辍剿寇之兵将以防东夷。卒之,二患益张,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闯寇逼都城,欲辍关外之兵,入关御寇;议久不决,而寇已破都门而入。烈皇帝身殉社稷,普天痛愤。吴三桂父陷寇中之不顾,务报国仇;但力不能璫,借兵於东夷。一战大胜,寇即弃都城而走,而东夷晏然以为得都城於寇,非得之我也。传檄三齐,迅扫秦晋,既得河北,复取江南。一时迎降恐後者,以为寇为先帝之仇,东夷能为我灭寇,非我仇也。嗟乎!寇之发难,以何事起?天下嗷嗷,皆以加赋之故。然赋加於何年?皆以东夷发难也。且河北为寇所攘,犹曰取之於寇;江南何罪而奄有之耶?我谋不臧,将不择、兵不练,廷臣置边事於度外,边臣以寻端卸患为得计。至南都之政,贿赂滋章,如狂如醉,使高皇帝之开辟、烈皇帝之忧勤,一期宗社邱墟,大可痛也!

怨晓月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怨晓月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作品赏析
• 香草和装饰,隐喻了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探求的热情和功 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 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 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 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在这强烈 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 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 险隘。”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 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风萧萧兮云漫漫,寒烟古兮木叶干。按琼笙兮为 谁响,抱银筝兮不忍弹。
……………………………………………………… ………………………………………………………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香草美人”先河。所谓“香草美 人”,并不是香艳媚俗,而是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汉王逸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 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刘向也说:“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 士。”
•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 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悔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 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 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1631年10月04日—1647年10月16日), 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 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 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 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 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 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读千赋】龚自珍315首七言绝句

【读千赋】龚自珍315首七言绝句

【读千赋】龚自珍315首七言绝句龚自珍315首七言绝句1、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

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再编年。

2、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3、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4、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7、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8、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西虎气恶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9、翠微山在潭柘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10、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

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11、祖父头衔旧熲光,祠曹我亦试为郎。

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12、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

他年金鐀如搜采,来叩空山夜雨门。

13、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

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14、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15、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

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16、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

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

17、金门缥缈廿年身,悔向云中露一鳞。

终古汉家狂执戟,谁疑臣朔是星辰?18、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

惹得尔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19、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垒到十枚时。

20、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叢残。

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21、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

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22、车中三观夕惕若,七岁灵文电熠若。

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

23、荒村有客抱虫鱼,万一谈经引到渠。

终胜秋燐无姓氏,沙涡门外五尚书。

寒灯赋第四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寒灯赋第四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完淳(1631年10月04日—1647年10月16日), 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 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 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 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 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 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国学 骈体文
寒灯赋
第四段
明代 夏完淳
作品赏析
•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文字上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相传东汉 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 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 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 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 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 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 • 隋以来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朝魏征的
•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 灯于露台。”
•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 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柳亚子的诗合集

柳亚子的诗合集

柳亚子诗词全集(89首)巢南书来,谓将刊长兴伯吴公遗集,先期吾乡陈季子,磊落复英奇。

不远关河阻,殷勤尺素驰。

遗闻珍义侠,喜气溢门楣。

扬讫千秋事,如君信可师。

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孤愤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吊刘烈士炳生东南义旅纵横日,三户亡秦古有之。

岂料楚氛终退舍,居然胡运尚乘时。

黄龙杯酒盟犹在,白马清流悔已迟。

风雨中宵雄鬼泣,挑镫掩卷一沉思。

吊刘烈士炳生滚滚胡尘黯四方,忍看鳞介易冠裳!最难义侠求沧海,如此河山对夕阳!流血千秋侪武穆,复仇九世重齐襄。

锄非两字分明记,耿耿精灵倘未亡。

吊刘烈士炳生张楚相从大泽乡,为忧时局刳肝肠。

凤麟在野终罹网,燕雀何心尚处堂。

未报秦庭人下殿,愁闻梁苑狱飞霜。

何时北伐陈师旅?拨尽阴霾见太阳。

吊刘烈士炳生春辉寸草恋亲慈,百蹈危机总未知。

岂为豹皮留盛誉?何妨马革裹遗尸。

海天迢递思兄夜,圜土凄凉忆父时。

国恨家仇忘不得,苌弘化碧杳无期。

吊刘烈士炳生新诗读罢意茫然,骨肉情深宛眼前。

无复扶风豪士赋,难赓江左大哀篇。

田横岛上人如梦,豫让桥边泪似泉。

尚有椎秦遗恨在,闻鸡起舞亦因缘。

巢南书来,谓将刊长兴伯吴公遗集,先期慷慨长兴伯,曾挥落日戈。

头颅捐草莽,风雨黯山河。

赖有文章在,烦君急网罗。

遗函天赐汝,彝鼎未云多。

巢南书来,谓将刊长兴伯吴公遗集,先期云间夏内史,束发便从军。

江左龙飞误,华亭鹤唳闻。

遗骸谁护惜?后死属王君。

何日携鸡酒,相从义士坟。

巢南书来,谓将刊长兴伯吴公遗集,先期欲息乡邦事,萧条泪万行。

阳秋今不作,文献久沦亡。

绝学唯君在,论文许我狂。

昔贤如可起,回首意苍茫。

吊鉴湖秋女士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

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鸪。

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如何!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吊鉴湖秋女士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

夜亭度雁赋第五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夜亭度雁赋第五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 《夜亭度雁》乃乙酉国难后流离漂泊中作。夏允彝子完淳幼时,每携之外出,是完淳少时远行,常与父 偕。序称“旅人寒宿,孤雁数声”,赋亦有“怜孤雁之独栖”句,可知为允彝自沉后作。全篇寓慷慨激 切之气,寄伤时忧国之情。
作品赏析
• 夏允彝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 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 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在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 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 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 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 修身俟命,警励后人!”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明史》上讲他 “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 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 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 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 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 死报国之心。
•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 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 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 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 ‘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尔其哀翼连翩,商吭清切。缓羽飘摇,绪音婉冽。振声 兮寒山空,坠影兮秋江洁。
……………………………………………………… ………………………………………………………

大哀赋第八十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大哀赋第八十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作品赏析
•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丁未,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 监国称帝,并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由于消息隔绝,朱聿键监国后四十天鲁王 朱以海也在绍兴监国。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 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 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 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清军 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
• 《大哀赋》一方面抒写夏完淳面对国家遭难、山河变色的惨痛现实,努力寻找 根源,总结万历以来的历史教训,将批判矛头直接对准封建最高统治者,突破 “为尊者讳”的封建传统观念。他明确指出明王朝灭亡乃是皇帝昏聩、塞聪而治 ,导致朝议不休、党争炽烈,终使国力空虚、国土沦丧。南明君主更是失德败 政、奢侈享乐,而文武大臣只顾争权夺利、中饱私囊。
THANK YOU!
平陵东而黄犊可卖,大泽左而乌骓不逝。天萧萧兮不明, 日荒荒兮欲曀;伤两镇之不归,痛孤城之已溃。
……………………………………………………… ………………………………………………………
顺治二年(1645年)秋,夏完淳与父夏允彝联络吴淞、太湖一带明军起义抗清,兵败苏州,蔽身 于昆山县北曹溪。次年,他参加南明鲁王属下的吴易军队,为军事参谋,转战江浙,兵败后只身 逃往民间。此赋即两次兵败后所作。夏完淳是明末最值得称道的辞赋大家。《大哀赋》指斥统治 者的腐朽,惓念故国的沦亡,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 经历,抒发了“既有志于免胄,岂无心于丧元”的抗清抱负,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 复国志向,慷慨悲歌,凄楚激昂,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图片欣赏

带舜的诗句

带舜的诗句

带舜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佚名《有女同车》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杜甫《可叹》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贾谊《治安策》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唐彦谦《宿田家》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

——韦庄《关河道中》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李白《与韩荆州书》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苏轼《贾谊论》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文廷式《好事近·湘舟有作》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旋车逝于崇山兮,奏虞舜于苍梧。

——刘向《九叹》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尧舜当之亦禅禹。

——李白《远别离》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屈原《离骚》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

——王安石《云鬟烟鬓与谁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嘉定起义后,踌躇满志,派人来逼降允彝。允彝严词拒绝了敌人的逼降,决定以死殉国。就在九月十七日,留下了绝命词,自沉于屋后松塘。后来陈贞慧在《乙酉四
君子赞》中,写到这一事件说,当时允彝在家中,大设宴席,遍请诸亲好友:"一时射雕侠客,绣虎名流,西园歌舞之宾,
少长咸集。歌笑淋漓,献筹交错,客方轰酒,乃起避席更衣,则已赴沉湘矣。"①死前一再告诫家人,不许相救,自尽时,因池浅仅没胸,故俯伏水面,气闷而绝。夏允彝的殉难,毫无悲哀恋世的作态。死前的欢宴,是对汉奸李成栋之流逼降手段的蔑视。夏允彝虽然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和那些英勇奋战、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们一样,以其高大的形象永垂史册!
掌权的马士英等人为了装点门而,一再召允彝入京供职。但他为了表示与马士英等有着径渭分明的不同立场,虽满制后也未应召。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六日,清军进入南京。当清军过江后,江南出现了"士大夫相率奉手板入渴,无敢柞"②的可悲局面。而夏允彝面对这种形势,不但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态度,并且积极筹画组织抗清活动。当清统治者再次重申严厉执行改装剃发令时,本来已被清军烧杀淫掠罪行激怒的人民,这时更加忍无可忍,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不断出现。当时,各地义师中涌现了许多有声望、有号召力的领导人,夏允彝也是其中之一。在南京陷落后,陈子龙等人曾在松江盟誓抗拒清兵。是时,江南总兵吴志葵屯兵海中,陈子龙他们计划让他移兵太湖。因吴原为允彝门生,故请允彝偕子完淳去吴军中参谋军事。允彝至吴军中,为他起草檄文,联络江浙士大夫起兵响应,准备大规模抗击清军。允彝等估量敌我形势后,计划以吴的水军为主,登陆进攻苏州。各地义军听苏州军捷报后,同时行动。嘉兴徐石麒、嘉善钱赚、钱梅各率义军攻打杭州;嘉定侯蛔曾会合荆本彻等扫荡沿海驻防清军;等各方面得手后,再以宜兴、句容、漂阳、漂水各县义军围攻南京。此外,让徐孚远、章简、沈犹龙、李待问等坚守松江据点,陈子龙则以监军名义招募水师,结营柳湖,与松江成椅角之势。如果这一周密计划得以实现,江南的抗清局面大有可能改观。可惜苏州一战,虽然有鲁之均率先锋队奋战杀敌,打乱守城清军的布署计划,迫使他们仓皇应战。可是却因主师吴志葵庸懦无能,徘徊观望而坐失战机。致使前队人马覆灭,鲁之均率部壮烈牺牲,继后大军也为清
食之源流"这样四个内容,分《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流寇大略》、《东彝大略》六部分来阐述,本着不失之诬的精神,对明末的政治大变动,作了很有见地的评述。作者持论的公允,应该说是其他同时代人的同类著作,无法企及的,《幸存录》特别在亡国的责任问题,以及朋党纷争的评价问题上,有其很独特的见解。这两个侧题
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
-论夏允彝与《幸存录》刘秉铮
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七日,是明末江南抗清志士夏允彝的殉难日。夏允彝在明末士林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生平著作虽丰,留下的却并不多。较为完整的《幸存录》,是他在国破家亡,舍身赴义前,写下的一部总结明末政局的史论。这部史论对明末政坛的观察、分析、议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而且持论异常的公正,为其他同时代的著作所少见。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是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理解《幸存录》的观点,首先必须认识夏允彝和他的时代。
恰恰是明末政治中的核心问题。封建时代的史家们,长期以来在这两个问题上,发表着一些散发封建统治者意识和顽固的宗派偏见的议论,使得这段史实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当然,对待这两个问题,今天的历史学家,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已不难正确地给予评价。但是,翻开三百四十多年前,这位学者的著作,就可以看到,他要对这些问题,用公允的观点进行评述,是多么不容易。既要背叛封建时代为臣之纲的做人原则,又要跳出宗派主义的门户
(一)
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四十六年举孝廉,崇祯十年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在任五年,政绩卓著,曾被举为天下廉卓第一,在明末腐败政权的官吏中,确实是少见的贤能之士。夏允彝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处于急骤变动的时期。明神宗万历帝,幼年即位,首辅大臣是张居正。张不但政治上有主张,行政治理手段也相当出色。因此,万历初,财政和吏治,都井井然。可是,万历本人却是一个非常庸愚的皇帝,只知儿女私情,根本不问国家大计,一切依靠张居正治理政务。而居正晚年,则因位高望尊,傲慢专横的毛病几乎到了顶点,动以廷杖、削职等高压手段,压制言官对他专横行为的议论。表面上看来政治一统,实际上却自此植下朋党互攻的祸根,埋伏了明末政治灾难的导火线。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几任宰辅,不论是威望或手段都不如他,但权势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内阁和言官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妖后"、"楚太子狱"事件,是党势形成的明显标志。紧接着发生的"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更成了朋党纷争的主要内容。万历死后光宗即位,泰昌朝仅存一月有余,熹宗就接替短命的父亲,做了皇帝。在这种旋风般的皇位变动中,东林一派在熹宗天启朝初期的两党纷争中,占了优势。随即不久,宦官魏忠贤就乘隙专权,不得志的一派为了报复东林,加入了魏党,把万历、泰昌两朝的纠葛,一古脑儿加罪于东林党身上。天启中后期,东林党成了众矢之的,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夏允彝中举后,历经十八年才中进士,这整个中青年阶段,正是他思想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恰恰处在明王朝日渐衰微时期。而他在这段时期,由于处身政界之外,对政治
之见,才能坚守"不失之诬"的原则。没有极大的勇气是很难做到的。而这种勇气,有时甚至要比为国殉难还要来得困难。理解这点,我们再看夏允彝的观点,就更能为他的一些论述所感动了。
对待明王朝的覆灭,责任在谁?《幸存录》发表了不同于众的见解。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者,在追究亡国乱政的责任时,不外是女人祸国,人民不臣这两点。特别后者,总是把起义造反的人民骂之为贼,斥之为寇。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不是,都不能与此相
子龙在《报夏考功书》中,深情地说允彝:"文章通博,吐言成论.而且童稚一言之合,贵于球璧;名高顾俊,一世龙f沙,而得末士一行之善,馨若椒兰。"表彰他对后进的提掣。允彝的一生,不但博学工文,而且处世谦逊,志节高洁,坚贞不移。这样一位人才,生在皇帝昏庸无能,宦阉弄权柄政的时代,必然不可能大展才智的。而他对这样的政治局面,也很自然地格格不入。当张溥、张采等人组织复社时,他与徐孚远、陈子龙等人也创办了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抨击时政流弊。夏允彝这一时期的活动,正如他的姻侄侯玄涵所说:当"东林诸贤,或拙或申,而公等伏处郡邑,与夭下同忧乐,抵激污流,指诃失政,视穷达蔑如也。历朝二十余年,游历遍中国,二都十三洲之士,争希其风,修节振拔,士气一变,而公所援引导率之功尤多',①。这段话,不但表彰夏允彝在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中,不同流合污,而且道出他用
心良苦地培育后进,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情况。崇祯即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阉党。但是,不久由于崇祯刚俊自用、猜忌无常的性格,使得一些锐意进取的骨鳗之臣又纷纷被贬斥退。一些无耻之徒,因能迎合崇祯,装扮成谨愿自守,庸懦无能的样子,得到了重用。结果崇祯朝在皇帝的默许下,继续操演着万历以来的党争。
崇祯十年,夏允彝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赴任后,表现了他清廉干练的本色。居官期间县治极佳,很为百姓干了几件好事,在吏治极坏的明末官场,的确是难能可贵。这也恰恰证明,在明末污浊的政局中,夏允彝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其廉明政治的主张。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荐廉能知县七人,允彝为其首,恰在这时,允彝母亲逝世,他丁忧回原籍。即使如此,仍时时顾念国家的危亡,只是这时的政局已大坏,且一败而不可收拾了。
(二)
夏允彝在《幸存录》一书前的小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予也应死之人也,生平未暇多读书,时有著述,随手沦散;今待死耳,又复何云?然于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食之源流,惧后世传者之失实也,就予所忆,质之言乎。言之或幸而存,后世得以考焉。失之略者有之,失之诬者予其免夫。"②明确表达了写作的动机和态度。细读《幸存录》全文,夏允彝确实是信守诺言的。全文围绕着"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
①侯玄涵:《夏允彝传》。
②侯玄涵:《夏允彝传》。
军大败,最后被消灭,吴志葵等将领被俘遭害。紧接着其他各路义军也一一被分别击破,起义领导人,有的牺牲,有的暂时隐蔽,有的远走福建。夏氏父子也避居华亭曹溪.有人劝允彝入海去福建,但允彝决心殉国,拒绝了这一建议。他抓紧时间著述《幸存录》一书。正在这时,他的好友侯桐曾在嘉定起义失败后,与子玄演、玄洁三人同时赴义。凶信传来,允彝急赴嘉定为好友料理丧事,回来后准备完成《幸存录》未竟部分。谁知汉奸李成栋在镇压
群臣之故,置庶务不理;士大夫益纵横天下,故国事大坏。""客氏者熹庙之乳母,而与忠贤私为夫妇者也。上于庶务皆委不问,宫中唯忠贤、客氏为政。""烈皇帝太阿独操,非臣下所得窃用,而每当大举措,则内挡每发其端,似阴中而不觉也。若满朝之用舍荣枯,则一视首摆之趋向,亦似阴移而不觉者。""烈皇帝之英明勤敏,自当中兴,而卒致沦丧者,以辅佐非人也。庶几如范景文之博大好贤,方岳贡之清勤优国,不失贤相,惜用之少迟卫"用这样的语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丁未,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消息传出后,全国震动。留都南京的各种政治力量,经过复杂的斗争后,互相妥协拥立福王朱由裕监国,不久登极,在南京组建了第一个南明政权。第二年改元,年号弘光。但这个刚建立的政权
,很快就又陷入党争中去。不久就完全成了污浊腐朽的北京旧政权的继续。这期间
言,来评价明代后期三个关键性的皇帝,不是使人们清楚地看到神宗、熹宗、思宗昏昧不明而又平庸无能独断专横的处事方法,的确是误国的总根子?至于对于象弘光这样荒淫无耻、昏庸无道的皇帝,则更是直言不讳的斥之:"南都之政,咄咄怪事,殆不胜书。性活在封建时代、受封建伦理教育的士大夫,在总结当代亡国历史教训时,能触及神圣的皇权,指出君父为误国祸根,应该说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出这一步的。虽然以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这问题上,有更较强烈的言论,但毕竟已是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